当前位置:马氏家谱网 >> 马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寻祖路上的苦与甜

时间:2024/2/22 16:20:50 发布:新闻编辑部

寻祖路上的苦与甜

张启国

我们家族几十号人以张姓取名,而老辈子却交代说我们本姓马。爷爷那辈弟兄伙的在世时,常跑几十里去唐家沟马氏祖茔上坟,但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就没人晓得祖坟的具体位置了,也说不清细致情况,晚辈们未免心存疑惑。俗话说,人有祖,树有根,水有源。我从小就想,将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根脉身世弄清楚。

祖辈相传,我们先祖是皮家坡唐家沟的,住的是杵鼻子茅草窝棚,租种地主家的瘠薄农田,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到了昌字辈那一代,屋里子女很多,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当时,房县珠藏洞白果树坪一张姓人家没得儿子,想从马家领养一个儿子承续香火。马家考虑到自家的儿子多,担心难得养大成人,更不要说日后还要娶妻成家,便答应托养一个儿子给张家。张家挑选一个儿子带过去,事后给马家送来一斗大米(约15公斤)作为酬谢礼物。

张家从马家引过去的这个儿子,就是我的高祖,究竟改名叫张啥子,已经没人说得清楚了。高祖长大成人后娶妻成家,高祖母姓刘,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取名张永富,老二取名张永贵。

清朝晚期,时局不稳,社会动荡,20多年后张家在纷繁乱世中逐渐没落。随着养父母相继离世,高祖也只能靠给地主种田养家糊口,不管年景好坏,都得先交足地租后,剩下一小部分粮食才是自家的生活所用。迫于生计,高祖携妻带子辗转回到马家生活。几年后,高祖就因病去世,葬于唐家沟。

高祖母刘氏中年丧夫,不得不带着两个儿子搬到七里扁五羊峪,租种薛家地主的土地维持生活。然而,薛家地主见佃户生活稍有好转,就又不断加重地租,后被迫搬到天子坪银钱峪,租种马头滩张家地主的土地。所幸时间不长迎来了解放,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贫苦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才在银钱峪落下居来。

人民政府成立后,家人的生活逐渐稳定。1952年,曾祖张永富、张永贵兄弟俩商量认祖归宗的事儿,找到时任台口乡公所文书马宗琳,表达要归宗姓马的意愿,要求把土改证上的名字改过来。然而,宗琳伯伯却说:“人民政府成立了,归不归宗都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再说姓啥子都是吃饭,成年人改了名字也叫不习惯。”三年困难时期,二老年事已高,加之饥饿难耐,分别于1959年冬天离世,认祖归宗的事就此搁置下来,之后便没再提起此事。

1988年,我幺爷张仁益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向晚辈交待说:“当年老辈子要归宗的事没办成,将来子孙早晚还是要认祖归宗。没归宗之前,晚生都必须要记住,男的女的决不能与姓马的结亲。”我们把老辈子的教诲铭记在心。

眼下,我们这一支已有10多户40余人,因寺坪水库移民或婚迁,人口分布于保康的王湾、天子坪、七里扁、简家坪等地。亲人偶尔聚到一起,聊到自己的身世出身,特别是祖宗的传承关系等情况时,总觉得像一头雾水,内心感到十分纠结。

粉河马氏启动修谱程序后,天子坪马维才向族谱纂修委员会反映说,听说我们这支也是马氏家门。宗佑叔很快与我取得联系,双方加了微信,要我尽快把世系资料收集起来。我走访了解长者,将所知道的改姓后六代人的基本信息写给他,而之前的世系情况不明。

今年元月,宗佑叔打电话告诉我说:“前几天在皮家坡唐家沟靠近房县高家坡山梁子西边树扒里,考查发现一座墓碑,是九代祖马永卓与夫人张氏的合墓,很可能是你们这支的先祖。”几天后,我带儿子化霖按地理坐标指向找到墓碑,用水将碑面洗出来,抄下上面的文字。

这座墓碑位于保康与房县交界的插花地带,因地处偏僻,“破四旧”时逃过一劫,听说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粉河马氏古墓碑。根据记载,墓碑立于民国元年(1912)十月初三,永卓公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二月初二,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十三;张氏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二月初一,卒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八月初五。立碑人为其四子三孙,四子长昌麒、次昌麟、三昌柱刘氏、四昌顺黄氏,孙长大华、三大荣、四大贵。墓碑记载与老辈子的说法基本相符。

从碑文推断,墓主马永卓是我的天祖,高祖马昌柱排行老三。立碑时,已出生大字辈的曾祖有两房四人,分别名荣、华、富、贵,其中昌柱公长子“富”排行老二,由于取名叫张永富未刻入祖父的墓碑,“贵”排行老四,则以马大贵名入碑。

另据皮家坡马宗和(81岁)、马宗明(78岁)、马传全(77岁)等人介绍,马永卓墓地处地名叫马家包,传说先祖马龙被“白脑壳”(即白莲教)杀了,房子也烧了,后人从马家老屋搬到马家包搭窝棚住,后又转到梁子上边窝子里,仍然住的窝棚。马昌顺的夫人黄氏解放后才死,有一个小儿子名叫马大友,在皮家坡参加了土改并分得土地和山林,后填房人赘到三尖山白马尖李家,马家包就没再住人了。马家包原来也是一个大家庭,几个大儿子解放前搬到阴坡山上去住了。

综合以上情况,经宗佑叔考证并参考清同治《马氏族谱》(稿)记载,我们系始祖虎公三房似龙六十四世七房瑁公支系。传承迁徙情况是,似龙公清康熙早年由皮家坡马家老屋迁寺坪街,之骅公康熙年间由寺坪迁堰沟口李家园,六十六世二房龙公乾隆年间回迁皮家坡马家老屋,嘉庆年间因遭白莲教匪烧杀,六十七世守存公移居唐家沟马家包,七十世三房昌柱公托养于房县珠藏洞白果树坪张家,民国时期回迁马家包,后再迁七里扁五羊峪、天子坪银钱峪。

我们支系迄今已有六代人随了张姓,算来可能不会少于140年光阴,现在确实到了该认祖归宗的时候了。

(作者住保康县寺坪镇天子坪村,现任村民委员会委员、六组组长)

上一篇:马宗佑:心中的灯塔——写在父亲逝世三周年

下一篇:鄂西北南河流域地区与粉河马氏有关的地名

马氏字辈
马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