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马氏家谱网 >> 马氏宗亲网

鄂西北南河流域地区与粉河马氏有关的地名

时间:2024/2/22 16:28:09 发布:新闻编辑部

鄂西北南河流域地区与粉河马氏有关的地名

在鄂西北南河流域地区,有许多与粉河马氏相关的地名。诸如以建筑遗存命名的马家老屋、马家新屋、马家院子、马家屋场、马家庄屋、马家油坊、马家厂、马家寨等,以自然地理命名的马家沟、马家湾、马家包、马家洼、马家坡、马家窝、马家山等,以功德业绩命名的“得胜垭”“好汉庄”等,还有以人名命名的马湖坟、马昌德洼、马宗合嘴子等。有许多地名已载入地方志书,也有一些地名随着人口的迁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中一部分地名将会永久消失。这里选择几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地名予以介绍。

马家老屋

粉河马氏居住地,叫马家老屋的地名很多。但凡马氏在一个地方有百年以上生活历史,一般都有“老屋”这个地名。皮家坡、花栎树人、枫香园、老家坡、堰沟口、唐二河等地的马家老屋都很有名。

皮家坡马家老屋位于今保康县寺坪镇皮家坡村西南1.4公里,向西350米即达房县地界。这里是始祖虎公、林公、见吾公、在世公四兄弟迁鄂后的拓荒居所。由于地处山梁,宅基地四周较为狭窄,水源匮乏,农田瘠薄怕旱,加之人口急增,几十年后见吾公携子迁居金斗古泉沟,虎公子孙大多迁至寺坪和台口河一带,在世公后人移居皮家坡三官庙。

皮家坡马家老屋是粉河马氏合族的祖屋,留下了马氏传承的文化烙印。

历史上,这里见证了马氏的辉煌,但也曾经遭遇重大变故。清嘉庆元年(1797)2月,一股白莲教匪将马家老屋包围,放火焚毁院落,居住在这里的抗匪英雄马龙、马虎(第六代)兄弟俩惨遭杀害,其财产化为灰烬,子孙被迫流离失所。

如今,由于南河流域水电开发和扶贫搬迁导致大量移民,许多集中居住区的马氏人口从老屋迁出,只有皮家坡马家老屋还住有几十口人,仍然是一个自然村落。

马家湾

保康县寺坪镇境内有两个马家湾,一个在鳝鱼河口,一个在三伏沟口,都因粉河马氏先辈在此落居而得名。两个马家湾均处于南河与支流交汇的三角地带,为山脚下的一畈台地。

有关“湾”的解释,《新华字典》一指水流弯曲的地方,一指海岸凹入陆地的地方,均与水有关。这里的马家湾显然指村落,“湾”应该写作“塆”,因为湖北一些地区自古人们习惯将“塆”写作“湾”,久之也就以讹传讹变成了“湾”。

鳝鱼河口即寺坪街。马家湾位于今寺坪兽医站处。史书记载,古时,因此地东北角有一片交错覆盖的大茨架,故名茨坪,又称刺坪。清咸丰年间,建有一座“四神殿”寺庙,后改称寺坪。西魏时,曾设大洪县于此。

寺坪街山脚处是粉河马氏始祖进山后的第一处居所,清康熙早年二代祖三房马似龙分居于此,故名马家湾。可见,“马家湾”比“寺坪”得名至少要早180年以上。

马似龙居住在马家湾,终身后葬于简家坪龙沟口。他有7个儿子,其中三子马之骅、五子马之骧都是朝考贡生,六子马之骍为武庠生,清同治《郧阳府志》和《马氏族谱》(稿)均有记载。在封建科举时代,一个山区农家同时走出两名贡生、一名武庠,在民间是十分罕见的,马家当时的声望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背景下,马似龙的后人随着人口逐渐增多,子孙先后由寺坪街分别迁往台口河堰沟口、天子坪、保康窑其堰、歇马普子河(今名铺子河)以及谷城古山坪等地,马家湾早已不再是马姓的居所,但马家湾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伏沟口马家湾俗称下台口,在今七里扁村境内,解放初期曾于此置三伏乡(后改建为台口乡),今已被寺坪水库淹没。清康熙中期三代祖二房马之驹由皮家坡迁居于此,后又有多支族人迁入迁出此地,也是粉河马氏的一个重要祖居地。

马家包

在马氏居住区,叫马家包的地名也不少。仅保康县寺坪镇皮家坡村境内就有两个马家包,分别见证了马氏的兴盛与坎坷。

一个马家包位于皮家坡村西南唐家沟,处保康与房县交界的插花地带,位置偏僻。清嘉庆元年,白莲教匪洗劫马家老屋,将六代祖马龙、马虎兄弟二人残害致死,马龙的长子马守存被迫转移到这个隐蔽的山梁上搭窝棚居住,在那里传承了五代人,故得名马家包。20世纪50年代,随着在此居住的马大友移居三尖山,这里沦为荒山野岭。

另一个马家包位于皮家坡村委会北150米处。嘉庆年间,马侯四子马守濮分居到此,后得名马家包。几十年后,其长孙马永丰因军功受命出任保康县武装团练团总,统领全县地方武装防剿事宜,所部共有壮勇、团丁和保甲编民数万人。马家包因此红极一时。

据传说,马永丰在世时,住房搬棹调脊,檐脊走兽,门窗彩墨,房前的跑马道宽敞明亮,旗杆台彩旗招展,往来于此的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许多崇拜者走到简家坪黄连树垭隔河相望即磕头致礼。然而,随着马永丰的辞世,马家也渐趋衰落。风水先生预言此地飞燕登枝形,经不起众人的顶礼膜拜,马氏后人遂搬离了马家包。

民国时期,马家包残存的房屋沦落为地主马昌照的庄屋。土改时,庄屋划分给李姓贫农居住,如今当地也有人称这里为李家包。

马家山

粉河流域地区全境皆山,叫马家山的地方也不少。马家山有的指山地,有的则指山林。

马氏向以耕读传家而闻名,族人乡土观念浓厚,特别重视安土重迁。自古子孙分家立居必先置办田产,经营获利更是首重买田买山,马家山之名便应运而生。在农业社会形态下,马家山不仅是族人食物、燃料的生产地,也是主要经济收入的来源地。据查1952年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标有马家山地名的有多处,许多家庭木耳山场达几十铺,最多的歇马区欧店乡唐二垭(今属歇马镇沮源村)马大旺木耳山场达250铺,无疑是当时家庭经济收入的支柱。

在寺坪镇天子坪村境内,有一座山头名叫马家官山,系第八代祖马崇选出资为家族买下的公山,公山也称官山。据传,马崇选聪明伶俐,善于理财管家,利用当地资源开办油坊、窑厂发家致富,曾显贵一方。晚年作为族长,领头筹资购买近百亩山场作为家族公山,供各户生活用柴和困难之家修理房屋选材,惠及一方族人。

马家厂

马家厂位于保康县寺坪镇峡口村境内,附近还有一个地名叫马家庄,都是以粉河马氏建筑遗迹命名的自然村。得名于清嘉庆年间,迄今200多年历史。

鳝鱼河河流湍急,山势险峻,灌木丛生,毛竹资源十分丰富。马氏先辈看中了这里生产土纸的得天独厚条件,在峡口唐家坪东800米处修渠引水,打制水车,筑屋砌凼,办起一家土纸厂。

土纸又称火纸。以毛竹为原料生产的土纸,以色泽柔和、味觉清香、易于着燃、纸灰白净和烟尘清淡而备受消费者青睐。从前,毛竹土纸用途广泛,人们除用于各类祭祀活动外,还是镰石取火(俗称“纸煤子”,类似随身携带的打火机)甚至包裹器物的必备品,成为家家户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

明清时,由于经济落后,开办土纸厂、油坊之类的小作坊是山区农村常见的加工企业,也是地方政府有限的几种税收来源之一。当年,马家厂规模宏大,出产土纸采用传统生产工艺,从采料、浸泡、蒸煮到粉碎、踩捞、造纸等,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土纸质量上乘,销路广阔。

马家厂一度生意火红,一年四季日夜水碓不停,晾晒纸张布满两岸河滩,蔚为壮观。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长期战乱,该土纸厂生意日渐萧条。解放初,土纸厂拥有生产厂房4间、庄屋5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1953年厂主马传荣接受了公私合营改造,土纸厂转变为生产队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该土纸厂因经营效益低下而停产,但马家厂、马家庄两个地名都保留至今。

马家寨

保康县寺坪镇七里扁村境内,至今残存着数座古山寨,给这个偏僻辽阔的山村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其中三伏沟枫香园的马家寨,见证了清朝社会与马氏家族的沧桑历史。

马家寨又名红岩寨,矗立在原枫香园自然村北一座南北走向的马鞍形山峰上。山寨处海拔800多米的陡峭山崖,长200多米,平均宽约30米。南靠枫香园圆台包,山脉相对坦缓,入寨山势骤险,东、西两侧为悬崖峭壁,向北急落千尺,又起峰逶迤至八字沟口,形成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具有阻击流匪的防御纵深。

寨内东、南、北三方蜿蜒盘旋的围墙平均高约3米,厚约1米,最高处达10多米。寨墙随山势上下起伏,曲折多变。南、北二门分别设有石门过桥和射击孔眼,南门依托地势由左下进入,门内于崖头砌筑栏墙,形成宽2米、长10多米的狭窄通道,内设3道栓杠。想当年,守寨者凭借险要的地势和岩石的掩护,居高临下进行防卫,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山寨以马鞍形山峰为掩体,两端可瞭望四周,中间形成一段避险地带。中段靠东留有可供人员疏散转移的出口,以防万一寨门被攻破,避难人员能够迅速从寨中安全逃出。

寨墙东南侧曾有一块条石刻有“嘉庆己未”字样,20世纪90年代因寨墙垮塌而失踪。由此推断,此寨修成于清嘉庆四年(1799),距今已有220年历史。

但此寨的修筑过程、组织形式、动工时间、投工投资数量等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清嘉庆初年,鄂西北地区白莲教起事,引起社会剧烈动荡,许多强盗土匪也乘机作乱,趁火打劫,民不聊生。在此背景下,官府号召民众修筑山寨,用以阻击白莲教和强盗土匪的攻击。据郧阳府史料记载:“修筑之法,垒石为堵。其间有通大路之处,俱修筑城门,以通出入,小路僻径,概行挖断。惟冀筑成之后,当可同心固守,以保无虞。”

马家寨是以居住在三伏沟枫香园、卢家洼一带的马氏先人为主所修,并以马氏呵名。据当地老人讲,此寨直到民国时期,仍然是一方百姓躲避土匪流寇侵扰的去处。

得胜垭

“得胜垭”古名黄家垭,今称黄连树垭。在保康县寺坪镇简家坪村境内。

“得胜垭”的由来,与粉河马氏先辈直接相关。

2016年在简家坪村六组发现的《得胜垭保邑守侯马大老爷功德碑》载:“守侯马公,号益亭。大清咸丰七年,统兵于此,遂以黄家垭之地名改为‘得胜垭’。”民国二十九年(1940)《保康县志》(稿)载:“黄连树垭,咸丰七年破‘红巾贼’处,后改名‘得胜垭’。”碑文所称马公名叫马永丰,皮家坡马家包人,生于1813年9月18日,卒年未详,系马氏九代祖。

咸丰七年(1857)农历正月十三日,时任团练长的马永丰率地方武装乡团充当先锋,配合武昌道台常恩率领的千余名官军,与灯花教匪在黄家垭作战,擒杀匪首朱长福及所部上千人。之后,随官军继续参加剿匪战斗,直至取得最终胜利。

此役,是清军和地方武装乡团与灯花教匪正面战斗取得的首场胜利,官府遂将黄家垭改名为“得胜垭”。马永丰被朝廷授赏六品军功,受命出任保康县武装团练团总。20多年后,人们为了纪念马永丰在剿匪战斗以及指挥武装乡团修筑黄家垭至柳园铺车马道中的功绩,在“得胜垭”立下功德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胜垭”之名停止使用,黄家垭也被黄连树垭所取代。

上一篇:马氏家族寻祖路上的苦与甜

下一篇:没有了

马氏字辈
马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