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邹氏族谱》是海峡两岸邹氏族人联合起来共同编修的特大型族谱
《中华邹氏族谱》是海峡两岸邹氏族人联合起来共同编修的特大型族谱
序二
《中华邹氏族谱》从1992年起步,至今已历时十五年。自2001年成立《中华邹氏族谱》编委会和编辑部以来,修谱工作得到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广大邹氏族人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形成了海内外邹氏族人联合起来共同编修的动人局面,这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设计的《中华邹氏族谱》发展成为一部特大型的统宗世谱。这样一来,编修族谱的过程就成了海峡两岸和国外邹氏族人建立联系、拉近距离、增进血浓于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过程,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编修族谱的范围。目前,第一卷即将付梓,第二卷正在进行核实修改,第三卷亦在编修和运作之中。一部海峡两岸与国外邹氏族人合修的特大型《中华邹氏族谱》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部族谱搜罗宏富,审核精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世系分明,源流清晰;以可知为断,以史实为凭。从开宗立姓记起,整个谱系,斑斑可考,代代可数,昭穆字辈,一目了然,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可信度和可读性。整个族谱排列,略古详今,存真务实,力求以展现邹氏族人的贡献为宗旨。在谋篇布局方面,彻底摆脱了旧的修谱框架的束缚,为探索新的修谱体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对此,我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和最崇高的敬意!
据传邹姓起源有四,多年来经许多学者研究考证,其主要源流有二:一支源于子姓契,系殷商的后裔,以邑为氏。即春秋时宋卿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公,其后代有一支食邑于邹,因以为氏。正考父就是这支邹姓与孔姓的共同祖先。另一支是颛顼的后裔。源于邾娄(邹)国,战国时被楚所灭,其后裔以国为氏。
邹氏自开族立姓以来,一直在百家姓中处于显著地位。北宋《百家姓》排名第35位。清康熙《御制百家姓》,邹氏排名第19位。即使在今天,在前一百个姓氏中,邹姓仍居第67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邹姓家族乃是人才辈出,光耀千秋,业绩显赫、扬名天下的名门望族。早在战国时,邹忌就曾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郊县西南),称成侯,他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史)民进谏,修订法律,选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而使齐的国力大大加强。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邹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哲学家,他的“五德终始”说,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曾游历魏、燕、赵等国,备受各诸侯的“尊礼”。秦汉时,从山东迁至范阳的一支邹氏家族,发展成了当地望族,其后邹氏族人遂以“范阳”为堂号,其治所就在今河北定兴县西南固城镇一带。后来,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繁衍成为一大聚落。汉代有名人邹廷,任襄阳(今属湖北)令,在当地安家落户。西晋时,有新野(今属河南)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官至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至东晋时,原襄阳邹廷后裔中有一支徙居雍州(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家族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其中亦江有中原邹姓将佐随之前往,后来就在福建安家落户。据《十国春秋》载,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邹盘、邹勇夫于唐末从王审知入闽。南宋时,泰州(今属福建)人邹应龙,进士,南宋理宗嘉熙(1237—1240)初,官参知政事,其子孙散居闽、粤、桂、赣各地。现在台湾邹姓族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姓华侨,很多都是从广东、福建辗转迁徙过去的。元末,邹氏名人有红巾军将领邹普胜。明代,邹氏名人有学者邹守益,名儒邹亮,有以敢言著称的名臣邹元标。清代有科学家邹伯奇,他精通天文历算,所著《格术补》是一部相当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近代和现代,邹氏名人更是如雷贯耳,妇孺皆知。比如民主革命烈士邹容,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等等。
在整个邹氏家族发展史上,这些永垂不朽的闪光名字和催人奋进的辉煌业绩,不仅是邹氏家族的骄傲,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邹氏家族是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家族。海峡两岸邹氏族人联合起来共同编修这样一部特大型族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感于此,信笔直书,是以为序。
张海瀛2005年11月28日于太原
(本文作者系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