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家谱序言 >> 浏览文章

河南省巩义市九山西侯周氏濂溪一脉宗谱序

时间:2014/6/27 17:15:58 发布:新闻编辑部

中国文明五千年,华夏黄河是摇篮,

浑沌天地盘古开,神州初祖龙相传。

三皇五帝公元前,国史家乘紧并连,

人伦繁衍传世代,生生不息道无限。

人文气息有渊源的比没有故事的更珍贵,纵览我周族文化,源远流长。周姓溯源,系出黄帝。姓肇歧阳,起初姓姬。姓,发生在母系氏族社会,由一个老祖母,传下来同样血缘关系人群的共有称号。氏,为姓的分支和派生,出现的晚,起于父系氏族社会,相传始自黄帝。

随着社会进展,人口繁衍增多,同姓家族也四散迁徙。姓,很难完整的表现身份地位和称谓,氏,就适时的产生了,它作为姓的从属,用来表示部落的居住地。《通鉴外史》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别分12个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苟、僖、儇、估、依。由黄帝部落分化出12个胞族,分散各地发展到101个属地,又派生510个氏,其中仅姬姓衍生出198个氏,周氏便是姬姓中衍生出来的,周姓为中国最早姓氏之一,起初源于姬姓,而姬姓的祖先和诸多姓氏一样,最早可追溯到人文始祖黄帝。

据史书记载,黄帝是有熊氏首领少典和有蹯氏女子吴枢所生的儿子。黄帝复姓公孙名轩辕。他习用干戈,修德振兵,黄炎联盟,杀死蚩尤。诸侯都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战国时邹衍论述五德终始之说:“五德之中,土德为首”。黄帝作为五帝之首,当为土德,而土色黄,故称黄帝。他以聪颖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发明指南针,创造诸多财富,修德善政安抚民众,受到族人的爱戴和信赖,日益壮大,成为黄河流域强盛的华夏族。由于长期居住在姬水,便以“姬”为姓,这就是姬姓的起源。黄帝的功绩伟人,成为整个华夏族的象征。几千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史料记载:黄帝成年后,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正妃西陵氏女,名叫嫘祖。次妃方雷氏的女节及彤鱼氏之女,最后娶嫫姆,虽在四妃中最丑,但最有才能。黄帝与四妃生了25个儿子。其中,黄帝与正妃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继承了姬姓。

周姓源于姬姓,却是由周朝开始的。根据《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生玄嚣,玄嚣生娇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后稷生不窟,不窟生鞠,鞠生公刘,又九传至古公亶父,徙居周原。五帝之一的高辛氏帝喾姬梭公,是黄帝曾孙,他像始祖黄帝一样,分别从四个不同氏族中挑选了四位美丽慧颖的姑娘为妻。二妃有娀氏简狄生子名契,是商王族的始祖;三妃陈锋氏庆都生子名尧,四妃娶訾氏常仪生子名挚;而大妃即原配妻子是有邰氏之女炎帝的后裔姜嫄。姜嫄历史上显著,是他生了一个伟大的儿子后稷,受后人高度赞颂。《诗经》中有诗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降之百福”。《史记·周本纪》则详细而生动地记载了姜嫄踏巨人脚印而生后稷的神奇故事。传说有一天姜嫄外出郊游,忽见平地里一串莫名其妙的巨人脚印,她好生奇怪兴奋无比,想用自己的脚去试着踏一踏,当她举步踏这脚印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她猛地觉着腹中有了胎动,就怀孕了。经过十月怀胎,她生下了一个儿子。但她始终觉得这孩子来历古怪,怕是不祥之物,总想把他扔掉。第一次,趁人不备,偷偷扔在偏僻小巷里,想让牛羊踩死他,可是很奇怪,过往的牛羊竟然像躲避神物一样绕开行走。姜嫄把他捡回来,第二次她准备扔到更远的树林里,事不凑巧,平曰寂静无人的树林那天竟有几个樵夫,没有办法只好另选地方。这天,姜婊冒着严寒,来到郊外早已结冰的小河边,轻轻地把孩子放在冰面上,心想这回总可以将他冻死。然而真是怪事,天上的飞鸟竟都飞下来用温暖的羽毛保护他。见此情景,姜嫄大骇,认为是上天的特别恩赐。她急忙把孩子抱回家,好生抚养起来。因开始一直想抛弃他,所以给个名叫“弃”。弃,儿时在玩耍中就喜欢种植五谷,长大成人后,他对农作物的栽培种植更加喜爱,经常教人们种庄稼的技能,帝尧很高兴,就任命他司管农业,官称后稷,在他的管理下连年丰收,舜帝封他为有邰国君,别姓姬名寰,后成为周王族始祖。 《诗经·大雅·生民》-诗更是颂扬备至。后稷死后被世人尊为农神敬奉。后稷的曾孙公刘,承传祖业使部落丰衣足食强盛兴旺。他带领族人从邰迁到豳地(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诗经·大雅·公刘》-诗叙述了迁徙的盛举。公刘成为后稷持续兴农的接班人。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逾,毁逾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类,公叔祖类生古公宣父。九代世居豳地,守持着公刘开创的部族事业。

到了古公宜父,时值殷商年代,经常遭受西北戎狄游牧族的侵扰。古公亶父仁慈德厚,不让族人拼斗撕杀,带领全族人等渡过漆河与沮河,翻过梁山,来到歧山南周原,开辟新天地,美化风俗,造房屋,建村邑,筑城郭,垦荒地,大规模发展农业,使本族强盛起来,人丁发迹兴旺,至此形成了大部落,受到商王朝的认可,因居周原之地,这支姬姓部族,从此改称为周族。后来古公亶父被族人尊称为周太王。古公亶父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姬昌的父亲。姬昌从小聪明过人,且有伟人的像貌王者的风度,古公对孙子宠爱之余,心里总想把周家天下传给姬昌,曾传言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是按氏族传统规矩,只能有嫡长子继承,姬昌虽得祖父宠爱,他毕竟是古公三子季历的儿子,不具备继位的资格和机会。可是,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看出了父亲的心事,于是,借口到南岳衡山为父亲采药而结伴同往,逃避到荆蛮地区,做了那里猎守氏族,吴(虞)族的部落酋长。后来古公病逝,仍按旧传统留下了传位于长子泰伯的遗嘱。泰伯、虞仲回国奔丧时,三弟季历拿出父亲的遗书,定要大哥继位。泰伯推辞不过,再次带二弟虞仲逃避到荆蛮吴族部落。为表其决心二人干脆率部族大举南迁,跋山涉水直到长江下游苏、常二州一带。他们毁其容,断其发,纹其身,以绝三弟让位之念,悲壮之极,感人至深。一家让,一国兴让。兄弟亲,感化全民。从此,泰伯虞仲成了吴姓开氏地传代始祖。姬昌因泰伯三让天下而成为周族领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文王,他以德政治理夭下。周文王时,于丰邑(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建立国都,国泰民安,在位50年,驾崩后传位于儿子姬发,即周武王(公元前ll世纪)。当时,商纣王暴虐荒淫无道,终于激起了众邦国的反抗,武王在孟津会盟诸侯国骤成牧野之战,一举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史称西罔。历经十二王时,幽王淫嬉,为讨后蛇一笑,举烽火戏诸侯,敌来攻兵不救,都毁王被杀,申侯扶立平王。公元前770年迁都王城(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平王少子姬烈,别封于汝坟(今河南上蔡南汝南县)当地称为周家,后演化为周姓。又传了24王到周赧王时,控制范围仅局限在洛阳附近36邑,但内部还在争夺,并分裂为西周君居洛阳,东周君居巩邑,仍经常攻打。作为天下共主的赧王天子,只能寄居于西周,勉为其难地维护着落脚地。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秦诏王攻打赧王献其36邑,秦掠取九鼎宝物后将周室成员迁到惮狐为民(今河南临汝西北)当地也称周家。七年之后,秦庄襄王又灭了在巩邑的东周君,(公元前249年)故城遗址今在康店窑顶。从武王继位到赧王为民共37王,周家由让兴强盛到嬉失争亡,经历了八百多年。

濂溪公的学说对以后理学发展,影响很大。成为中国著名大思想家、大哲学家、理学开山之祖师。自宋以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建起了濂溪书院。元,(惠)顺帝时,中书相国杨惟中,建起第一个国家级的太极书院於燕都,并立祠于院,以祀元公。二程、张、杨、游、朱六子配食,尊为先师。据《道州志》卷之七,第十七页记载:“元至正乙酉年,道州吴侯求得元公八世孙善溥,荐之当道,请援颜孟例世,以其后人之贤者,为书院山长,以奉专祀,宪府是其议,移有司,达之行省焉。”《道州志》卷之九,列传流寓篇记载: “周善溥元公八世孙,至正间,道州判官吴肯,荐之当道,请援颜孟例世,以元公子孙之贤者,为濂溪书院山长,上宪允其议,檄,州举善溥以应,见《濂溪志》。”原籍道州营道故里楼田村,濂溪族谱中记载:“元至正间道州判官吴肯求得元公八世孙善溥,荐之当道,请援颜孟例世,以后人子孙之贤者,为书院山长,宪府允其议,移有司,达之行省。”

明洪武初,有司访得元公九世孙壎,以明经荐入京都补书院直学。不仕,告归,奉先人祠事。上赐幤,隐营山下乐善。在此期间独修族谱,并将善溥之事记入谱中。记述了当时的形势情景:“元公子二孙八,下延十三序,凡九十六人,大乱凌夷之余,尚存十有二人。”家族处于这种情形,很多人生死难定,下落不明(元末唐大仁等农民起义两次于道州),壎公极力修谱,乃德高望重之义举。至洪武十一年仲秋望日,本支族谱修成,真知所先务者,以序文昭示后人,功德无以论比。

根据《道州志》和濂溪故里楼田村濂溪世家族谱中记载的事实,查对善溥公应檄征召北上期间的历史记载,佐证当时的真实情景。《史记》:“元至正三年(1343年)五月,连降二十多天大雨,黄河暴涨,在东明一带决口,平地水深二丈余,六月又在金堤决口,洪水泛滥到济宁、东平等二十余县,遍遭水患。至正四年,大旱加蝗虫重灾,赤地千里,大饥疫,吃光了草根树皮,人相食,状惨极。元朝政治腐朽,人分四等,加深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抢修河堤工程又急,加重百姓劳役,税多杂捐苛,天灾加人祸,盗贼四起,世道混乱,发展到抢大户砸县衙,引发了天怨人怒,各地才起兵反元。元末明初期间,激烈战乱,将元朝南北拦腰切断,局面复杂,相互撕杀,变化迅猛异常,加速明朝兴,元朝亡,使元朝君臣们始料不及,至正二十八年元朝灭,这是(1368年)即洪武元年,明朝立。

据碑记、州志、族谱等史料佐证,“卜”字乃口耳相传,善溥、善卜本是一个人。应以起初原籍谱志有文字记载周善溥的名字为准。至正乙酉年(1345年)善溥公应檄征召北上任书院山长,中途必经灾荒区域,遭遇在特殊的混乱战争时期,混战蔓延各地,朝代变换更替,离家遥远儿千里,一个贤德文弱书生,进退何处去?幸赖他精于世传家学熟通易经,为避灾荒与战乱,这才以卜术游走在民间谋生。正当中原一带兵荒马乱之时,山西晋南地带却是风调雨顺,民安粮丰,经济繁荣商贸通行。外地灾民纷纷涌至,山西人口猛增。当善溥公游至山西洪峒不久,正遇洪武三年(1370年)迁民运动。明初,朱元章为世面尽快安定,行新政迁民兴农,调移山右之民以实豫。此刻,善溥公已成为无业游民,迁民首当其冲。是前缘或是感应,善溥公随相迁民,来到河图洛书发源地,远古先祖活动区,洛水岸南嵩岳西北麓巩邑九山西侯堤而家焉。是时春季农历三月十五日到达,押粮官刘钰,宋勉,一村分骡一匹,以助垦荒,免赋税三年,定居安户立业耕读。凡再传而至继元公易,易生文郁公焕,焕生希乾公孟阳,希仁公孟春,一直到后来的我们。迁来至现在已有630余年,从濂溪八世孙周善溥起已繁衍至二十九世孙。在谱男丁,三千五百七十余人。还有清朝早期大棋从西侯迁北京铜器街与可贵之曾孙等迁山西垣曲县,至今未接续。

从历史上看,自周秦汉唐建立统一的大国之后,经多次动乱,但都又重新的统一起来,统一的因素中,家族文化就有一定作用,这是祖国稳固的根系,血缘相连,骨肉亲密,寻根溯源,都是炎黄子孙后裔。崇尚祖宗,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不断缵续着家谱,记载前辈先贤们的丰功伟绩,启发着后人仿效学习。利于社会安定,紧固国家统一,有着潜在的作用力。姓不属于个人的,它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是繁荣在祖国大地上一棵棵健壮而又美丽的向日葵。氏族昭明穆清,实为难能可贵,有益于后代品德教育,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是持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着优良美德,保持着中国人在世界上的种族地位,永远放射着光辉的文明声威!

这次续谱,欣逢盛世,应天时,顺地利,物质足条件齐,赶上时代先进,通讯、交通便利,我虽年逾花甲,体壮尚有余力,奔寻数载,不惜钱财,出关东,下江南,幸遇众宗亲皆尽孝思之力,有忠厚、嵩岳、长福、金安、鸿克、鸿强、丙章、俊德、宗海、永兴、铁祥、宗结、宝灿、记葙、华祥、志宏、显顺、显宗、宏运、康武、土兴、根兴、中轩、海深、建秋、建民、孝宗、宗渊、保钦、明森、新良、永川、永钢、天良、运宗、春顺、长喜、长恩、会甫、小杰、军辉、周霖、万云、保森等;费窑的长旦、鸿恩、保辰、延标、西方、灵波、石头等;偃师北窑的克元、木林、金生、建立、洪超等;黑龙江齐齐哈尔美利丝区哈里乡利发村富拉尔基的吉祥、豫祥、公绪、公轩等;江西九江莲花镇后湾周村的观源、斯全、应生、松炎等;湖南道州营道故里楼田村的祖保、祖席、德明、德森、德马、显伟等群贤裔的协助,特别是良英帮我攻难关,解疑悬,诚心尽力,才使濂溪夫子的血缘圣脉得以接续。成就了千秋传递的旷世功绩;递传着生命基因生生不息,充实着空无际的昆仑之墟,记载着无穷尽的星宿繁衍,昭示着永久远的人伦意义。吾以赤子之心,孝敬先祖之恩,聚就精神财富,脱掉无知之贫。身生周门有责任,实情真诚传后人,完善缺憾补空白,嘉言懿行益后昆。松不揣陋寡,勉强为序。

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成立暨理学渊源与周子故里开发学术研讨会

上一篇:登封袁氏族谱序言

下一篇:虞城县站集卢氏源流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