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济区苏屯村董氏修祠修谱序
水有源,木有本。郑州市惠济区苏屯村的董姓居民系相传六百多年前明朝初年来自山西的移民,是久负盛名、族人千众的一大宗族。传先祖由洪洞县大槐树出发一路迁徙,分别时将渡河皮筏拆分各执其一,作认族认亲信物,故有“牛皮董”、“羊皮董”之说。据证,本 族与居住在黄河南岸荥阳市的南董、岵山、槐西、茄寨、董庄、赵家庄、苜蓿凹、布袋李、东苏楼、西苏楼、董岗和黄河北岸原阳县的焦庵、小董庄、贾屋、刘士英、小新庄、前宋、双井等地董姓居民皆为同源亲族。
吾族之分山佑派衍广州,根深叶茂,源远远流长,历代族人皆以敬仰祖宗、族亲族荣为重。秉承团结、乐于奉献、自立自强、共力共荣为吾族之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历久弥新、常新不坠。
位于苏屯东二街路北的董氏宗祠始建年代久远、恢宏壮观。宗祠厅堂及清乾隆年间所立的两通石碑尚存。 渲氏家庙碑—记》记载有宗祠用地四至尺寸,由九世监生秉浚公谨款、十世庠生森公敬书的《董氏祭田碑记》,对设立族会、族人捐粮、置祭田、置坟地及清乾隆二十一年即公元一七五六年修缮宗祠诸事均有详细记述。
“屯街同义家”曾经是方圆数十里对苏屯董姓宗族的美称,“屯街董家大门楼”亦曾被誉为当地著名的地标性建筑。
董氏宗祠距乾隆二十一年修缮已逾二百五十七年,年久失修、地势低洼,厅堂墙体宇顶已现坍塌危患,急需抢修保护。又多年未曾修谱,原谱已无留存,亦需抢时新修。董留柱、董会生、董小年等人以修祠修谱为己任,发起修祠修谱之事。族人踊跃捐款,董喜才等人积极参与,时任村长董五海大力支持解决了诸多重大难题,于公元一九九四年完成了宗祠的抢修保护。诸人不顾年迈,不畏困难,精心规划,优选方案,亲力亲为,长期坚守、日夜看护,带领家人族人运沙运土,搬物搬料。顶升梁柱、升高厅基和院内地面一米七之余。重砌墙体宇顶,新建配房、大门和院墙,栽植了树木。还多方走访两岸亲族,接续统一了世序谱字,为重修族谱奠定了基础。
时下村庄和宗祠面临拆迁,族人修谱呼声倍加迫切。董留柱、董五海、董百顺、董西成、董天林、董金铭、董振周、董伯根、董伯禄、董伟等人把完成修谱作为自己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自发组织热情参与,不筹捐款、自负费用,于公元二零一三年重启编修董氏家谱之重任。他们面对拆迁居住分散等项困难,冒着盛夏酷暑四处奔波,归集资料,拍录照片、拓印碑文。逐户登录,尽力上溯下延。精心设计,力求世系分明。反复核对,编纂了本族谱。修谱之举得到了村长董耀斌的重视和支持,给予了诸多便利,承担了印刷及印制资费。经上述族人近二十年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修祠修谱两大重任,实现了族人期盼已久的共同心愿。他们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前赴后继、锲而不舍,以实际行动忠实和践行宗族传统的精神可歌可颂。
本谱人谱者为公元二O一三年六月前之族人眷属。因已无前谱可鉴可续,虽经努力仍存在脱节和不能够按数序排列世序之缺憾。此教训昭示族人珍视族谱、应时续修。本谱共印200册,分发各户珍存。
目前,经村长董耀斌、族人代表和有关方面商议,宗祠拆迁重建的选址、规划和设计方案基本确定,预计二零一四年完工投入使用。
新建的董氏宗祠更加雄伟壮观,将以新的姿态矗立于世。
自知学识短浅,恐负重望。谨遵发起人之托,本着敬仰祖宗,传承传统,尊重事实,褒扬善举之心简作此序。诚此告慰先人,启迪后人。愿吾族与日俱进,永保一统,世代昌盛。
董西成 董天林 敬书
公元二零一三年
上一篇:陕西安康洪山向氏家谱序
下一篇:江苏省江都市蒲正堂刘氏宗谱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