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刘峰:写下来,留下来,才能成为历史

时间:2017/9/26 10:46:01 发布:新闻编辑部

编者按:本文作者刘峰系翼城县史志办主任。

前些年,读书一味的争取名著或排榜的引导,对身边平常之人的出书出集有排斥之感,出于关心最多浏览一下,谈不上看、读,偶尔在日记里写点不痛不痒的书评小文章,算是特别关切。但后来的观点在一点一点转变,特别是近几年,竟然“怂恿”别人写,因为写下来,留下来,才能成为历史。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曾在早期文章中写到“在史书中有时看到‘无关痛痒’的一句话或一个抽象概念后面,往往是关乎千百万人的悲欢离合,一生一世”,并指出“平民的日常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历史”。回头反思,我们看到的《中国通史》、《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更朝换代的宏篇巨诗,在这些传统的正史中,很少看到我们这些最普通人的生活,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多是长大后要当“解放军”,要成为“英雄”,要成为“科学家”,可在我们眼前的历史是这样的吗?长大后的现实中人们的观念已经变了,理想也变了,但教育的体制没变,所以就不难理解我的思想为什么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管你爱不爱看身边人写下的“家史”、“回忆录”、“自传”,这些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最真实的痕迹。他们不单单为自己的家族留下了一笔文化财富,也为社会发展史留下了社会最基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气息。他们中的有些人退休后生活在农村,成为村里邻人敬重的“乡贤”,他们除了自己写点回忆文章之外,还帮邻里写春联,在婚丧嫁娶上,他们是“礼生”是“帐房先生”,是村里的“和事姥”,他们有着最底层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感,他们有固定的工资,用他们的文化眼光看待并分析这个社会现状,他们的语言朴实,政策性东西极少,对社会和生活有着很强的责任感,他们走出了封建文人的迷信色彩,有些写一些自己对家乡往事的回忆,有些自己主动承担起村志的编写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放弃了对名利的追求,追求的却是对生活的一种情趣,他们用不多的工资,自费出书,特别是近几年,不完全统计,我县个人出书出谱的大约在二百六十余种,这对地方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虽然在质量上良莠不齐,文字把握上有些不规范,这些不是他们的责任,“编辑、校对、责编”,在小县城中的短缺是影响地方出书的最大障碍。但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对于自己出书量不大的这些文化人来说,完成心愿已远远超过他们出书后期工作的要求,他们大部分都是一身数职,以至于对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对色彩的调配都有自己独特的要求。这样为成品书的质量注定要埋下“失败”的伏笔,也造成了周边人对自己出书不爱看的另一个原因。毕竟“货卖一张皮”就是送人,更应该以“礼”相送,毕竟设计是写作之外的一门艺术。

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下来,留下来,让人看,让人爱看,这样,不但留下了历史,也留下了“唯美”的意义。

“历史写作和记忆面前,人人平等,贩夫走卒和帝王将相在记录历史上有着平等的权利。”让大家都参与进来,记录这个变化万千的社会,记录你的家族变迁的历程,记录你所处的这个时代赋予你的无限感想,就用你的角度,共同抵抗历史的遗忘。

上一篇:向耀清: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考证

下一篇:刘峰:传承文化脉络,从续写家谱谈起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