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黄丰文:姓氏家谱文化产业的展望

时间:2017/9/28 15:29:21 发布:新闻编辑部

【摘要】《姓氏寻源》中有云:“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人之有祖,亦犹是焉。”追根溯源,寻宗问祖,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明久经磨难却薪火相传的根源所在。现在我们研究姓氏文化,修谱传承,就是立足“家谱、方志、正史是组成中华历史文化的三大基石”而言的,家谱有其不或可缺的重要性。当前对姓氏家谱出版与产业化存在不同观点,家谱的系统规模化出版尚需从理论上破解,并得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引领。姓氏宗亲研究领域聂振强先生等专家的理论研究将积极推动姓氏宗亲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姓氏家谱  出版产业  理论观点支撑

一、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复兴的核心遗传密码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大三学生小黄和他的同学,在刚刚结束的暑假社会实践中,对中国姓氏文化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按照老师的课题要求进行了姓氏调查,他们一边寻找自己姓氏的来源,梳理家族发展脉络,一边了解姓氏里的历史名人及重要影响。  

小黄在调查中发现,我们中国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家族祠堂,每年清明、春节等节日都要到祠堂里祭祖,到各“公爷”那里上坟。小黄的祖籍在江西修水,他这次就回到了修水,拜谒了黄庭坚纪念馆,走访了黄庭坚故里——双井村。这个村可了不得,在宋朝仅双井黄氏一族就出了48位进士,其中4位官至尚书,人才荟萃,群星灿烂,由此追根溯源,小黄了解了黄氏更多的先祖信息和不为人知的“宗族遗传密码”,其中就有口耳相传的《黄氏歌》:“骏马登程往四方,任君随地立纲常。身居他境即吾境,久住他乡即故乡。朝夕不忘亲嘱语,晨昏但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儿郎永炽昌。”还记录下了黄氏的《辈份歌》:“绪泰先仕文,子孟时本由,德才贤应世,光大继群英,治国崇良进,团家本善兴。”这一首诗歌就把三十辈长达几百上千年的辈份都定下来了,可见我们老祖宗对姓氏顶层设计的高屋建瓴和深谋远虑。

小黄在调查中还记录了修水老城现存四十三座自唐至清保存完好的祠堂群落。据当地的文物保护专家介绍,散落于“江南西道”上的这些古祠堂群落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犹如一颗颗明珠,是姓氏宗亲文化的尘封的活化石,如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性开发,可以预言,必将给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弯道超车”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非常强,有同姓、同宗聚居的习惯,形成诸如赵家村、郭公庄、纪家庙、大鲁店、孙家坡、王四营、海淀黄庄之类的聚居地。现在我们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这种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传承复兴的核心遗传密码,包含了的丰富的群体遗传学信息。 

家谱、方志、正史,是组成中华历史文化的三大基石。切实调查摸清全国姓氏宗亲文化,研究家谱、族牒等文献,将对我们了解国情、建设独特的国情资源宝库、增强文化软实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姓氏家谱出版是振兴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抓手

北京某书局(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多看得见的工作,当问及姓氏宗亲文化发展前景、家谱出版事业以及社会民间资本进入如何合作等问题时,该位负责人却讳莫如深,认为这尚需理论支撑,需要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引领推动,家谱出版的放开是一个未知的事业,一旦放开,将呈井喷式状态,直接“引爆”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但何时放开,怎么管理,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姓氏家谱出版工程谈何产业化?更谈何做大做强?

北京某权威出版社谱牒出版专家、金文丛书主编王编辑表示,家谱出版是一个慎之又慎的工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当高,即使从顺应民生的角度大力促其发展,各出版机构也还要有一个时间来筹备,绝不能,也不会揠苗助长一哄而上,至于生成“战斗力”,形成产业化,成为文化出版业的新的增长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向勇曾对姓氏作为文化产业提出质疑,他认为姓氏文化还没有具备一种文化产业的规模。文化产业有两个重要特征,面向国内、国外现代市场;与高新技术结合。规模化生产,企业生产方式,则是它形成的两个前提。综合创意、产品、商品、渠道、消费者的五个产业环节才是文化产业。姓氏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资源,是姓氏宗族联系纽带,不是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实际的发展情况却又体现了姓氏文化作为一个产业的潜流涌动或风起云涌。

邱家儒是深圳鼎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还有一个头衔是中华邱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早在2001年,他就认捐1000万人民币,在深圳创建了中华邱氏族谱研究总会,开始编修《中华邱氏大宗谱》。 2003年,中科院的袁义达找到了邱家儒,一起从事人类基因图谱与疾病以及中国姓氏分布调查方面的合作,出于将家谱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考虑,邱家儒投入50万元,邱家儒认为,和中科院合作,可以使姓氏研究以及族谱修订插上科学的翅膀,走上一条快车道。 

河南是一个姓氏文化大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70%左右的大姓都能在河南找到根源。在推动姓氏文化产业发展上,河南已经有近三十年的经验,举行了一系列活动。目前,河南形成了一条姓氏文化产业链,涉及文化经典、文化源、寻根源、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礼品业等众多方面。2004年的首届中国姓氏文化节吸引投资达63亿元。 

2006年2月,河南省淮阳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第二届姓氏文化节列入为老百姓做的10件“实事”之首。 同年10月,河南省淮阳县举办第二届姓氏文化节。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中国家谱编印基地数十年来,为全国各地各姓氏编印家谱3000多部。中华家谱博物馆还收藏有500多个姓氏、3万多部、近20万册家谱,既有纸质家谱,也有胶片家谱和电子版家谱。中国家谱编印基地和中华家谱博物馆目前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家谱收藏研究、编修编辑、排版印刷综合性的家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主编了《家谱编修实用大全》、《河南魏氏历史文化遗迹》、《中华姓氏起源与图腾》等专著,并于2017年10月14-15日在河南郑州成功举行第三届家谱展评大会。

姓氏文化产业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湖南,同样方兴未艾。2015年1月21日-26日,由中华姓氏文化产业协会发起,百姓通谱网、湖南百姓通谱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华姓氏文化产业博览会”在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博览会利用百姓归宗、万姓同源这个最具凝聚力和底蕴的文化切入点,将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整合融汇,设计了多项活动,如:展示汉代周记六礼、评选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姓氏文化产品、观摩罕见的族谱传世孤本以及特色姓氏文化展示、全国姓氏产品发布会、晒家谱、企业联谊答谢会等主题,吸引了数百家姓氏文化产业领域的知名企业,如喻氏的珠宝、牟氏的酒、黄氏的茶……这些企业都通过博览会展销产品、展示服务、传播理念,引导民众对姓氏文化的持续关注,推动着姓氏文化朝着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迈进。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姓氏文化活动渐次复苏并蓬勃开展,如重修家谱族谱、开展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庆典等。有数据显示,姓氏文化已迅速成长为千亿级别的产业。 

三、相关理论支撑或成姓氏家谱文化产业化助推器

以上所述动向与实践,印证了中华姓氏文化的巨大潜能。在不久的将来有关理论禁区的破解、有关方针政策的引领下,极有可能引爆一个文化产业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姓氏宗亲文化调研组组长、农工党北京市委理论研究基地专家聂振强先生致力推动中国人民大学姓氏文化研修班开班“落地”,提交全国“两会”提案(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1248号提案),国家民政部办理答复函(民函2014665号),在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郑杭生一级教授指导下,开创《姓氏社会学》研究领域,招收2名博士后,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 上,郑杭生、聂振强提交《关注姓氏社会组织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文,在政党理论学术界率行提出“姓氏宗亲民间草根组织是社会新阶层”、“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需要”、“网格化管理的空白”、“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缺失”和“姓氏民间社会组织与治国理政的关系”等五大专题论述,将有力推动中华姓氏宗亲文化建设及其产业化的发展。

作者简介

黄丰文,资深图书出版人,文化学者,研究方向为国学探源、姓氏宗亲等,编审书籍两千余部,发表各类文章数百篇,著有《踏歌而行》散文集、畅销书《有什么比诚信更重要》等。现任北京嘉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辑。

上一篇:刘峰:续谍谱、扬孝道,读《靳氏家谱》随想

下一篇:韩宪臣:“四姓谱”“六姓谱”“砸锅牛”及其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