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从徐氏源流浅论徐族南迁
编者按:第四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定于2018年10月6日至7日在郑州举行,欢迎报名!(点击查看会议详情)
内容提要:
徐氏源于古徐国,自若木封国,至末代国君徐章禹为吴所灭,其立国时间至少为1500年。从《左传》《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来看,徐族本来活动于今山东泰山以南、曲阜以东地区,后经过几次大规模南迁,最终在今安徽、江苏之间的泗县、泗洪一带定居。徐国经历了上千年的辉煌历史,春秋时为吴国所灭,徐氏族人怀念故国,便以国为氏,这便开启了徐氏的历史。
正文
“徐氏,子爵,嬴姓,皋陶之后也。皋陶生伯益。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郑樵《通志》)徐氏族人一般将东夷首领伯益尊为远古始祖。伯益曾辅佐大禹治水,为治水成功立下了不世之功,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之子若木被封到徐地,建立了徐国。“正如大多数学者所承认的,徐族、徐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产。”(赵东升《徐国史迹钩沉》)
徐国建立后,很快得到夏朝的支持,经过几代国君苦心经营,徐国很快崛起为魏巍大国。夏朝末年,帝发在位时,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帝发之子桀继位后,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汲冢古文》)。他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最终导致商部落首领成汤起兵伐夏。
成汤在名相伊尹的辅佐下,先后攻灭豕韦、顾、昆吾等国,从根本上剪除了桀的羽翼。然而,在与徐国的征战中,成汤连连受挫,甚至一度士气低靡,无所作为。正如李白凤先生在其专著《东夷杂考》中所说:“徐夷所处一带,北邻大彭、郯、莒诸国,东南与淮夷毗邻。在商代时,一度强大到威胁成汤播迁。”成汤虽然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攻灭桀残余势力,并最终将其放逐于南巢。但是,在面对徐国国君的强硬态度时,成汤终不能将其击败,不得已只好采取羁縻政策。自此以后,徐国成为商朝在山东一带最重要的屏障。
西周初期,为了控制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周武王封商纣之子武庚于殷地邶城,让其管理殷商遗民。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督武庚,号称“三监”。“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畈。”(《逸周书·作雒》)不久,武王去世,幼子成王继位,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其时,管叔、蔡叔极为不满,武庚乘机串通“三监”,并联络东方故旧殷、东夷、徐、奄、熊等族,起兵叛周。为了“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周公旦以成王命率军东征,讨伐武庚叛军。不久,武庚兵败被杀,管叔、蔡叔亦被杀,霍叔遭贬。成王封周公旦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旦要留在镐京辅佐成王,于是让其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都城为曲阜。
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起兵叛乱的徐、奄等族成为鲁国征伐的对象。“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书序》)从徐国与鲁国的战争描述看,当时徐国的势力还很强大,伯禽并没有在战争中取得完全胜利,这一论断可以从其他记载中找到佐证。“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礼记·檀弓下》,徐大夫居容语)徐驹王是徐国历史上的一位国君,于西周初年在位,支持武庚叛乱的很可能就是他。《今本竹书纪年》上说:“(成王)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检《读史方舆纪要》可知:邶即今河南汤阴南部一带,处在黄河西岸,大致位于曲阜正西。因此,“入邶”与“西讨”“济河”在地理上相吻合。不妨由此做出推测:成王二年(前1062年),徐驹王响应武庚等人,从山东东部向西直进,一路浩浩荡荡,加入了反叛周朝的阵营。
徐国与鲁国的战争结束后,双方维持和平局面,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据《公羊传》《穀梁传》等《春秋》释文可知,徐国在近半个世纪的休养生息中,很快恢复了国力,并逐渐控制了更为广阔的疆域。与此同时,齐、鲁等国经过几代人励精图治,已经在山东大地上站稳脚跟,并与向北拓进的徐国迎头撞上。徐国虽然强盛,但与齐、鲁等大国相互博弈,毕竟力不从心。因此,徐国国君放弃征战北方的计划,以郯城、徐州为中心,一路南下向江苏地区扩大影响。
到了周穆王时期,徐国再次卷入中原纷争。《史记·秦本纪》载“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周穆王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穆王喜游历、好征伐,为解决周边觊觎势力,穆王连年对外用兵,富庶的徐国自然成为穆王垂涎的对象。当时徐国国力已呈现衰败之象,在穆王一系列打压之下,徐偃王失败后不得不收缩势力,将主要兵力放在郯城、徐州一带。与此同时,围绕在徐国周围的若干小国趁机向穆王示好,在得到穆王默许后,多方势力联合起来攻伐徐国,迫使徐偃王将势力范围继续南迁。
检《史记索引》《今本竹书纪年》《睢阳徐氏通谱》及相关徐氏名人墓志可知,在徐国漫长的历史上,一共出现过44位国君。除徐驹王、徐偃王、徐章禹外,还有一位国君名叫徐宗,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号。徐宗为徐偃王之子,徐偃王失败后,他于艰难之际继位为君。当时的徐国面临内忧外患,徐宗是否重振祖业,周穆王是否对其继续打压,史书上没有留下记载。
周厉王时期,国都镐京发生国人暴动,从宫中赶走了周厉王。周宣王继位后,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使衰朽的周朝势力再次振兴,史称“宣王中兴”。“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诗经·大雅·常武)记载了周宣王东征徐国的全过程,徐国迫于周朝各种压力,又无战略回旋的可能,只好再次南迁,把势力范围收缩至淮河流域。综上,经过成王、穆王、宣王连番征伐之后,徐族势力不得不退出山东旧地,至淮河一带谋求新的发展。
《左传·庄公二十六年》载:“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前668年,鲁庄公、宋桓公、齐桓公联起手来,大举出兵攻伐徐国。对于三国攻伐徐国的原因,《左传》没有给出确切说明,其他史书对此也语之不详。不妨再次做出推测:在此之前,齐桓公已在幽地(今河南兰考)确立其霸主地位,紧接着楚国、晋国、吴国相继称霸。楚平王、晋献公、吴王阖闾在位期间,无不对外征伐,以求扩大本国势力。徐国虽然与齐国修好,并与之通婚,希望借助齐国的威望保全自己。但徐国毕竟是小国,国力已大不如前,被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徐国国君进退维谷,只好在夹缝里小心翼翼。
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从种种记载来看,宋桓公并非无能之辈。他在位时,多次参加诸侯会盟,出兵援救郑国、邢国,曾一度安定周王室。因此,对于与宋国接壤的徐国,灭顶之灾在所难免。也许是因为疆域问题,也许是因为婚嫁问题,徐国国君处理不当,因此得罪了宋桓公。宋桓公虽然诸事由己,却也不得不看齐桓公脸色行事。齐桓公虽然与徐国通婚,但能在徐国取得好处倒也乐意为之。很快,鲁、宋、齐三国联手,徐国国君迫于无奈,只得出让一部分利益,与三国讲和。
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楚、吴两国迅速强大,在楚、吴两国的交锋中,徐国成了牺牲品。这时的齐国自顾不暇,没能力也不敢给徐国提供任何帮助。因此,徐国只好“朝吴暮楚”,被吴国征伐就向吴国示好,被楚国征伐就向楚国示好,再也不能独善其身。“遂伐徐,防山以水之。”(杨伯峻《左传注》)前512年,吴王夫差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淹徐国。徐章禹向夫差投诚,夫差不纳。徐章禹无奈,只得率领族人逃奔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
不久,越王勾践灭吴,后楚威王灭越,徐国版图归入楚国。徐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散居于江淮之间。
关于作者
【作者简介】徐松,河南商丘人,现工作于郑州新华书店,热爱文学、历史,业余从事文稿校对、诗集整理、家谱编修等工作。
【联系地址】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经开第三大街经北五路河南出版物流配送中心
下一篇:王维刚:传承创新修好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