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封玉高、封永泉:中华封氏溯源考略

时间:2019/9/2 17:21:37 发布:新闻编辑部

中华封氏家族源远流长,其历史一直可追溯到上古的炎帝神农氏。封氏源自封丘,望居渤海。历史久远,是中华民族中最早、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迄今已有四千一百多年了,从各种《史书》记载的虽多,但大部分是一鳞半爪,只言片语。现根据有关史料,汇合各支系族谱之精华,去伪存真,去粗求精,对我们中华封氏家族史较为系统地进行考证,以备和我族有识之士相互切磋商榷正本清源。

全国封氏宗亲理事会参加家谱展评大会 (3).jpg

一、封父侯国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东经114度14'一一114度46',北纬34度53'一一35度14',面积1200平方公里。东临长垣,西依延津,北接滑县,南隔黄河与开封相望,是古代封父国的所在地。

根据《封丘县志》详细记载:上古自唐虞三代至夏商两朝,封丘为封父侯国;春秋、东周隶属京畿、郑、宋、陈、卫;战国隶属魏、韩、梁;秦朝郡县天下,以其地置延乡,隶三川郡。西汉初年刘邦始置封丘县,东汉仍旧;三国属魏;晋属陈留郡;隋朝属东郡;唐朝又属陈留郡;宋朝属于开封府;元朝属汴梁路;明、清属开封府。民国1913属豫北道,1927年道废,直属河南省管辖。

史称三皇之一的炎帝,乃是少典长子,名石年,以其有圣德以火德王且代伏羲治天下而曰炎帝,又以其艺五谷、教农耕、有食粮、尝百草、医病患、始有医方,而又号神农氏。远古炎帝开发中原大地,始创中华文明。《大戴礼记·五帝德篇》云:炎帝族先于黄帝族自中国西北部进入中原地区。据《炎黄二帝》说:"炎帝的后代在东方建立了二十多个小国,分布在河南省、山东省、安徽省、湖北省境内等地。《四本八种》(秦嘉谟辑本)记载:“炎帝后代姜姓一支,汇集为十六属地,一百零七个氏中,说明了炎帝的后裔发展是可观的,炎帝及其子孙有功于民。

早在夏、商、周之前的唐虞三代,平原地区就是炎帝神农氏后裔生活繁衍的区域,刀耕火种,开发农业。相传炎帝裔孙名钜,德行高尚,学识渊博,黄帝拜他为师,是黄帝的五重臣之一。后跟随黄帝讨伐蚩尤的涿鹿之战而有功,最后赐土命氏"食邑于封丘"。《封丘县志》云:“封丘地区是神农氏后人姜钜部落活动的区域,其先民已能制造石器、骨器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上已使门之陶器。"由此可见,黄帝赐土封丘给钜,钜为这一带氏族部落的首领,这也便是后来封父国的前身和最初雏形。历经颛顼、帝喾、尧、舜,封钜的部落日益强盛起来。到了夏朝,禹受禅为帝,钜之嫡裔封父跟随禹治水也有功,禹在塗山集会,分封各氏族首领,封父被封为诸侯,封丘一带便正式为封人入侯国。先祖封父廉洁奉公、爱民如子,励精图治,使封父国繁荣昌盛、政通人和,欣欣向荣,后人修建“封父亭"以彰显纪念。“封父亭”为《封丘旧志书》中的八景之一,曰"封父旧亭",今封父亭旧址犹存,在封丘县城西街原关帝庙内西偏院中,是封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封丘县志》记载:"封父亭,在县城西北,夏后氏之世,封父为诸侯,建亭于此。以为公适情之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封父亭》的诗词不计其数,亭年久或淹或毁,历代修葺的大有人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年)知县屠粹忠《重建夏侯封父亭碑记》,清朝圣祖玄烨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年)知县王赐魁《重修封丘邑封父亭记》,清朝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知县侯于赞又为封父亭立碑树传,再根据封丘县《封氏宗谱》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封老云、封广和重修封父亭碑记"……等文字史料。

王赐魁,辽东杏山县人,官生,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任封丘县知县,其在《重修封父亭记》中已载明:"封人祝而祀之,历三千七百余年矣!祀典煌煌,建今盖讴思不置云"。其重修至今又345载矣!细细推算《封父亭》至今近有四千一百年了。封父国历经夏、商两朝至西周初国灭,(约公元前11世纪一一公元前771年)前后历经1600余年,(含开姓祖钜公封地的600余年),迄今足有四千六、七百年之遥,实在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交相辉映。

《世本》云:"炎帝神农氏耕而作陶;”……钜有大功,故胙土命氏而有封父国。早在纪元之前的公元前21一一16世纪的唐虞三代,封父侯国即著称于世。封父亭所在地即是封父国的国都。封父国镇国之宝有二,其一是“封父繁弱"为诸侯之分器,见《春秋左氏传》,其二是“封父之龟为天子镇国之宝,载于《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可见封父国历史已久远矣!史载彪炳典籍成为不刊之论。立国前封钜是黄帝的五重臣之一,战功赫赫。经唐、虞三代历夏、商两朝,在周武王姬发四年朝歌大战商灭纣死时,封父国灭,大约在前1045年,也就是武王曾伐九十九国之时,这时封父国的繁弱大弓被周王朝作为贵重礼物掠夺而去传至鲁国"分鲁公封父之繁弱”详见《左传》,而天子镇国之宝"封父之龟”则被周成王姬诵赠送给其叔父周公旦了,以此稀世珍宝来报答他的叔父辅佐大恩。

全国封氏宗亲理事会参加家谱展评大会 (2).jpg

二、封姓起源

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左传·隐公八年》云:“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氏。"意思是说:“姓是从生身之母得来,氏是从帝王赐封土地之名得来。炎帝母曰任姒(也名安登),有蟜氏之女,为少典王妃。炎帝神农氏出生于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内姜水流域故以姜水命姓,封姓起源于姜姓。自从炎帝至姜钜,时间相距今约400余年。黄帝登位后,因钜辅佐有功,把封父国给钜,并赐封姓,故称胙土命氏。“胙”为“赐”之意,即赐给土地,并允许以地名、国名为姓。据《封丘县志》记载:“封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钜为黄帝老师,胙土命氏。”史称封钜。故而封姓尊称封钜为开姓始祖。另一种说法是:到了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封钜的后代封父被封为诸侯,封父国又绵延了一千余年,至西周初灭,子孙怀念故国,遂以国为姓,形成了两个姓氏,一为封父氏,一为封氏,后封父氏复归封氏。对此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曰:"封氏出自夏诸侯封父之后,其地汴州封丘县有封父亭,即其所都,周初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封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为诸侯国,其地汴州封父亭,即封父所都,至周失国。"……

封氏还有一支形成于河南省洛阳市,系少数民族“是贲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原有复姓“是贲氏"原居伐北,494年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迁徙至洛阳,496年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改为单姓封氏,这是鲜卑族贵胄是贲氏,因羡慕封姓勋功位隆,着意攀附易名而致。

综合上所论述;炎帝神农氏是封氏的开姓远祖,封钜是中华封姓的受姓始祖,天下封姓皆源于封丘,封氏家族发祥于封父,发迹隆兴于渤海。天下封姓除鲜卑族是"贲氏"一支外,其余都是同宗又同一祖。

封姓在宋《百家姓》中排名第208位。

三、封氏播迁

封父国灭后,其子孙遂成了周王朝的奴隶,一部分被周王朝强行迁往他处,但多数人因惧怕周王室的迫害而离乡背井外逃谋生远走他方,历朝历代,迁徙地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河北省、江西省、江苏省、湖南省、安徽省、陕西省、广东省、山东省、湖北省、山西省、广西、辽宁省、福建省、浙江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星转斗移、岁月荏苒、流水逝水。封姓族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国家栋梁之材,兴邦之柱石,为推动历史社会向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有些还成了名门望族,据考证封氏的郡望京兆、汉代有陇西郡、南北朝的东海代郡、唐德州平原郡等。但更突出更优秀的要算渤海封氏一支,(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苗裔繁茂,文人辈出,从封父国灭,迄周朝、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至南北朝,约一千六百余载,历代俊才辈出,文臣武将枚不胜举,文治武功彪炳史册,高官达爵乃至饱学之士遍于朝野,且子孙相继经久不衰,封姓显赫如日中天,极一时之盛,遂为郡之望族。见于史册的汉有名"青牛道士"封君达,后晋任侍中,东夷校尉封释;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国有大学问家、勇士封具,封奕:官至前燕太尉,领中书监。平西长史,梁郡太守封延伯,北魏朝有冠军将军封魔奴,冀州大中正转七兵尚书,光禄大二人封回,东魏时,官至青州刺史封延之,北魏官至太学博士,尚书左郎封萧、封伟伯:北魏太学博士,封隆之:两次任吏部尚书,一次为仆射,四次为冀州刺史,封子绘;北齐官王吏部尚书、右仆射。前燕官至太尉、渤海太守,有封放,为慕容喡吏部尚书,后燕慕容宝有封孚,任吏部尚书,参与内外机密要事,为慕容超太尉;封琳:官至河南七州大使,拜中书侍郎迁太尉长史,立忠将车、封孝琰北齐官散骑常侍,尚书左丞相。封洵南齐官至三公郎,平原郡太守,迁定州长史,河间郡守、尚书左丞,济南太守。唐朝有高祖、太宗二朝任宰相封德彝,翰林书院学士,兴兀节度使,吏部尚书右仆射、唐朝元和进土,封敖,范阳平虏节度使,唐天宝任北庭都护,安西四镇节度副使,封常清将军等等,仅北魏一朝封氏家族父兄子弟为官而载入史册的多达二十多人。1948年河北景县(古渤海之蓨县境内发现北魏及隋朝封氏家族的墓葬群(俗称十八乱冢)出土有封魔奴、封延之、封子绘、封孝琰`……等墓志铭及陪附葬的铜印、陶俑、玻璃碗、青瓷器、五瓣莲花尊……等等,五瓣莲花尊现保存放在中国故宫博物院,完全证实了史书所载的真实性,成为研究南北朝典章制度的重要实物史料,1961年3月4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封氏宗亲理事会参加家谱展评大会 (1).jpg

到了南宋,特别是宋末元初战乱频繁,兵祸连年,饿殍载道,民不聊生。宋廷南迁,跟随顺众。外加黄河春夏河水泛滥,为害甚惨巨,自金大定十七丁酉年(公元1177年)河决白沟,大河南徙,穿封而东,阳侯肆虐。以此为始。历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七百五十年间,黄河决口就有二十八次之多历20年不决者实属罕见,一遇黄河决口,城村淹没,十室九空,逃之殆尽,这也促使了封丘县人包括封姓人外迁逃难的主要因素。根据查找《封丘县志》记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壬申年)全县人口只有24099人,到了清朝康36年(1697丁丑年)三百年间,人口不增反而降减,全县仅剩8029人,这乃是兵燹和水患两大灾难造成的惨重局面。北宋到明、清代,中华封氏家族发展到了江西省、广东省、广西、云南省、四川省、江苏省、湖北、湖南省等省,其原因不一而论,有的是为谋生出走,有的为逃难避灾、有的为招引荐仕宦,有的为商贾贸易、有的,为举官落籍。比如鲁东南及苏北始迁祖封延伯,世居渤海冀州,公元466丙午:因避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天安元年之乱,由渤海而迁朐之东海(今江苏省灌云县张店北)其后人又由东海南迁扬之延令(今江苏泰兴市)元末复迁祖玉爵公又由泰兴北迁朐之江苏连云港灌云县。又比如元朝末年,恒堂公以贡举授湖北蕲春县令,由河南省开封府封丘县迁去赴任,德政被於当时,仁风流於后世。其生子四个:后除次子返回封丘原籍外,其余三子均随其落籍湖北省蕲州,其中四子长卿公又在明朝洪武二年1369己酉年南渡长江迁徙江西省瑞昌市码头镇,两地人才辈出、枝繁叶茂。比如:封氏家族有老谱详细记载的江西省吉安府万安县百嘉镇洋港封氏始迁祖开极公号时建曾举孝廉唐僖宗李儇乾符二年(公元876丙申年)宦遊吉安五云卜於择地肇基为封家湾,属于唐朝封氏播迁早期的始迁祖,子孙后代分布江西省境内、湖南省等地境内。

再如广西容州始迁祖文明公,系南宋朝受朝任容州通判而从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东一隅南迁入桂,任职期间政绩彪炳士民留任,遂落籍容州,距今已七百四十余年,繁衍三十世,子孙昌炽,现有男女裔孙两万多人,遍布海内外,成为容州一名门望族。江西省南丰县敦睦堂一支,胜邦公因避唐朝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起义之乱,从河南省开封府封丘县迁往江西抚州市南丰县配赵氏方氏、生子二:长子景一公、次子景二公,长子迁居抚州市临川区,次子景二公繁衍34世,人口近二万后裔,分布江西省境内多部分、浙江省境内、福建省、……广东省东莞市封氏始迁祖东琚公处士字念良配邱氏係广东省雄州府保昌县封坑人士,在北宋神宗赵顼(1068戊申)年间昆季三个人初偕入广州新会,广之羊城诗书街一居,东莞市桥侧而居是为始迁祖,生子一德清配罗氏乃仕宋朝奉大夫,子孙繁茂。湖南省新化县白溪镇始迁祖封界之子仁禄公从江西省吉州府太和县(现今吉安市泰和县圳上)世族宋熙宁时大府章敦平定湖广后始迁湖广长沙府安邑请社立业住溪口陈梁冲,殁葬萝葡州配罗氏,仁禄公子景宣公元末红巾之乱迁居湖南省宝庆府新化县大洋江卜社立业,寿终八十葬白沙溪渡头山戌山辰向配罗氏、继配杨氏,繁衍四大房:孟元公、仲元公、季元公、利元公,孟元公迁移到湖南蓝山县、仲元公配蓝氏迁湖南省安化县取怡庆堂、季元公配胡氏迁湖南宝庆府新化县土名楚梁青京、利元公配李氏、曾氏迁居邵陵东路宣家冲,取名乐庆堂。后有湖广填川迁移宜宾翠屏区、四川省资阳市、四川梓潼县多支系,人口约1万9千左右。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津市封氏始迁祖处祯公原籍江西豫章郡自大明洪武初年迁徙湖南省澧县落籍津市大巷口后封家岗居焉,配谭氏生子三:长子受一、次子受二、三子受三、受一公迁河南省、受二迁安乡封家垱,受三仍居斯土,克绍箕裘、瓜瓞椒绵、世代荣昌、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河埠乡斯和村黄柏桥始迁祖念菴公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从河南省开封府封丘县调任别驾一官职,见山峰巉岩奇秀,峰峦叠翠、绿树成翳、风景旖旎而携家眷落居至今,其有支后裔播迁安徽省、福建省光泽县华桥乡楮林村、人丁兴旺,江西省封氏明朝唯一的进士孜昶就是其支系十三世孙。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封氏始迁祖景衍长子宣点字贤生和次子举志名宣表兄弟俩从江西省万安县罗塘湾对江五云洋港于明朝成化年间(1464乙酉)而始卜基筑房雩都城西唐村鹅胫立居焉,七世祖国麒公,家论公次子字庠麒,名爵卿公康熙二十年前迁移到三门滩与赖氏同祖祠开基取爵卿公名字为堂号。已繁衍生息十八世,人丁一直兴旺发达已续修过《于都县五次封氏族谱》,从未间断过。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三溪乡下浓村封屋组应勋公之子其旻公放牧水鸭从赣州府七里镇于清朝世宗胤禛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配刘氏生子三:长子德珂、次子德玠、三子德璠赣邑爱敬乡马咀洞长头尾肇居,又因春夏之交洪水泛滥成灾冲毁家园又迁茶园坊,取名封家村,并建有“珂玠堂"封氏宗祠。属于典型的先祖开千秋基业,艰辛农耕勤劳致富的表率、世代鼎盛、富贵荣华、丕振家声,善友名扬大举科第。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始迁祖开朝公字国生,湖南省衡阳县世潭公第九孙家曾公三子,配朱氏乃是从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永伏十三都(现今衡阳县三湖镇兴隆村繁荣组)於乾隆高宗弘历十六年(1751年辛未)因家境变故,生活拮据,投奔姑妈落籍迁移郧阳府竹溪县西乡,克勤克俭、有典有则,孝友为本乐善聚贤英、宏道毓雄杰。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龟湖镇始迁祖盈二公乃登五公之长子,明朝成化年间携七子自江西省抚州府临川县九都井坡(现今的抚州市临川区连城乡井山村封家)迁徙泰顺县龟湖小溪岭逾越五年春又迁移龟伏上村江西店,生子北溪公配杨氏、北源、北涧、北桥配徐氏,万子其昌兴隆、螽斯蛰蛰、世德萃名儒,贤良启嗣鸿、芳根衍庆。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裕民镇封家桥始迁祖秉慧公配彭氏因清朝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六年(1697丁丑年)因湖广填川的历史背景从湖南省安化县龙塘乡顽沙村纯祚的第三个子可必公配王氏长子秉慧公字志生配沙湾彭氏生子三个,长子万童、次子、万赋、季子万寿,女二,同时迁徙入川,秉慧公45岁和次子万赋在去入川中途染疾早逝。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裕民镇已生息十三世,英才俊涌、蔚然蓬勃、正士大猷谟,华章开宝翰、可喜可贺!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萧史宫村祖籍山西洪洞县,明朝洪武年间始祖明经讳相公因避兵燹战乱迁至陕西省凤翔县之风伯里始迁祖明经仕至知县居于郡城北乡萧史宫而居焉!生子五:友仁、友义、友礼、友智、友信五门分支,后代荣膺簪缨封府、绵延世泽长、兰桂腾秀芳、百子千世其昌、文章启太运、家声永克振。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城东栗子洼村封华之三子封起财之子封世德从山东省登州府莱西市莱西镇封家坡于清朝世祖福临顺治八年1651辛卯年“闯关东"的历史背景落居,属于山东省莱西市始迁祖子诚公之后裔……

凡此种种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迁移的路线不雷同,有从河南省封丘县直接迁移出去的,有从原祖籍又迁出到异国他乡,生息繁衍数代后再迁往他乡的,有从原籍迁出去后若干年,又因为某种因素又迁回原祖籍的,也有迁回原祖籍后又迁移外地的。岁月沧桑、飞阴流年、光阴如梭。我中华封氏家族天黄地尊由来可谓久远矣!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步发展,共铸辉煌,其间豪杰显俊宦仕,名将武士、柱国兴邦之材而见诸史册的大有人在,始迁祖、复迁祖层出不穷,播迁遍及全国各地,封姓人丁兴旺,桂馥兰芳。到了清末民国初封氏有移居台湾省,后又有人去远洋海外谋生创业,侨居于泰国、新加坡、马亚西亚、老挝、缅甸、瑞典:封姓总人口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库系列统计得出约46万左右包括海内外的封姓。

以上是对中华族史的粗略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正本清源,澄清一些模糊观念,使全国各地宗亲达成共识一致,口径统一。以便为今后进一步弘扬我族光荣史而互促共勉、为中华封氏家族传统文化研究、联谊活动做出自尽的贡献!

全国封氏家族 宗亲理事会总会长 封玉高

全国封氏家族宗亲理事会江西省分会会长 封永泉

合撰於2019年8月28日

上一篇:啜大鹏:编写家谱是不忘初心、兑现承诺的依托载体

下一篇:杨绍兴:研究祖源祖系不能造假信假——关于弘农杨氏始祖之乱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