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牛向阳:唐代牛氏姓源发展浅谈

时间:2019/9/7 17:13:33 发布:新闻编辑部

摘要:唐代是谱学发展的盛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房泉命氏、姓启牛父、田单胤绪等多种牛氏姓源学说,具有地域化的流传特点。《元和姓纂》编修以后,以“王父字为氏”的“姓启牛父”姓源得到官方的认可,此后被历代姓氏学著作引用,逐渐得到牛氏家族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牛氏;姓源;牛父;家谱;墓志

“谱系之作,莫盛于唐。”唐代时期,朝廷先后数次组织编修谱牒著作,如唐太宗贞观年《氏族志》、唐高宗显庆年《姓氏录》、唐玄宗初年的《族姓录》,以及唐宪宗元和七年(812)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

一、唐代牛氏姓源情况

在谱学之风盛行的唐代,各地牛氏家族对牛氏姓源的认识有多种版本,基于不同的得姓文化缘由,呈现地域化的分布特点。从目前发现的史书、墓志中的各种牛氏姓源资料比较来看,唐代牛氏祖系最早可追溯到远古黄帝、尧舜禹时期,次之商、周、春秋、战国,最晚到汉晋十六国。另外得姓缘由也各不相同,有受符瑞文化影响的“房泉命氏”,也有根据“王父字为氏”、“因生赐姓”制度得姓的,以及其它情况。

列表如下:

牛氏资料.jpg

根据上表,唐代牛氏姓源学说主要集中在长安、上党、洛阳牛氏聚集地,其中以长安家族流传的“姓启牛父”和上党地区的“黄帝苗裔(房泉命氏)”、“帝舜苗裔(陈胡公之后/田单之胤绪)”最具特色。

1. 姓启牛父(王父字为氏)

“姓启牛父”源自“王父字为氏”制度,主要在长安牛氏家谱中记载,元和七年被刊载在《元和姓纂》,“牛,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牛父最早来见于《左传》记载:“(鲁文公十一年)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公子谷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

近代一些姓氏著作、家谱常把谷甥、牛父视作皇父之子,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周礼》云秋官司寇,刑官之属。“大司寇,卿一人。小司寇,中大夫二人。” 司寇牛父,牛是其字,父作“甫”,是男子美称,如孔子字仲尼,尊称仲尼父或尼父。车右谷甥,为公子身份,可能为宋戴公或宋武公之子,必然不是司徒皇父之子。关于“皇父之二子死焉”语句,文中“之”字,应属于连词“与”;“子”则属于敬称,并非“儿子”之意。故东汉贾逵注:“皇父与谷甥、牛父三子皆死。”贾逵是经学大儒,所言应该确有道理。除贾逵外,研究《左传》历代名家还有东汉马融、服虔,晋代杜预,唐代孔颖达,清代顾高、洪亮吉等都一致认为谷甥、牛父并非皇父之子。

2. 黄帝苗裔(房泉命氏)

“黄帝苗裔(房泉命氏)”姓源明显受到儒家“天人感应论”思想及符瑞文化的影响,主要在壶关城牛氏家族流传,以及高平一带,是上党地区牛氏姓源的最大特色。如唐高宗永淳二年(683)牛感墓志云:“皇(黄)帝之苗裔,陇西牛龙之胤孙。自玄图列象,灵源彰婺女之晖。”武周证圣元年(695)高平城南三里牛濬墓志云:“皇(黄)帝之苗,清阳之裔。若乃灵彰左手,字显牵牛,表异天文,因兹命氏。派流河朔,望起陇西。”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壶关城东南三里牛义备墓志云:“皇(黄)帝与夫人游房泉,感天牛而生子,遂以命氏。” 

需要说明的是,壶关沙窟村牛氏墓志姓源记载亦为黄帝苗裔,是三国名将牛金之后。

3.帝舜苗裔(陈胡公之后)

“帝舜苗裔”(陈胡公之后)主要在高平、壶关流传,见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长平县伞盖村牛君彦墓志、天宝三年(744)长平村牛守墓志,及壶关沙窟村开元十二年(724)牛奘墓志、开元十九年(731)牛祥墓志。

该姓源最大亮点是把战国时期即墨战役用火牛阵打败燕军的齐国名将田单记为祖先,如牛守墓志云:“承舜之苗裔,陈胡公之后,田单之胤绪。”牛祥墓志亦云:“帝舜之苗裔,陈胡公之胤绪,陇西牛金之后矣。垂有象地,列即墨之功。”

除以上姓源外,早在隋大业九年(613)洛阳牛谅墓志与晚唐大和七年(833)潞州府城西南三里牛谦墓志都提到“因生赐姓”姓源,也很具有代表性,流传时间与地域跨度都比较大。如牛谅墓志云:“自列土为封,功成有虞之世;因生赐姓,德著周氏之初。”牛谦墓志云:“昔有周受命,列葉分土,赐姓因生。”

总之,唐代早中期,牛氏姓源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各地家族具有不同的姓源特色,并且都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即使《元和姓纂》成书之后,各地仍有不少牛氏家族仍然保持自己的姓源特色。如除牛谦墓志外,会昌二年(824)潞州府城牛全通墓志和咸通十二年(871)沁县牛彩墓志仍分别记为“尧舜”、“禹舜”苗裔,是“丞相寀公”、“牛彩”之后。

二、“姓启牛父”姓源的发展流传

“姓启牛父”姓源主要在长安的安定、泾阳牛氏家谱中流传,自唐高宗时开始,这些家族中的墓志谱系就已把微子、牛父表为先祖,记载不断发展完善。

举例如下:

1.唐高宗永徽四年(653),长安高阳原牛文宗墓志仅云微子为牛氏之祖,未提牛父,“朱鸟壤分,承微子之遐祚。”牛文宗,隋吏部尚书、大雅君子牛弘三子唐凤州长史牛方智之子。

2.唐总章元年(668),长安县高阳原牛度墓志云:“其先宋大夫牛父之后。”

3.唐高宗仪凤二年(677),长安高阳原牛游墓志已开始兼述微子、牛父事迹,“余烈俱致微子,茂绩表于长丘。”牛游,字方会,牛弘弟牛敭之子,曾在太子李建成的东宫任千牛卫、上护军官职。

4.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全唐文》张九龄为灵台牛仙客之父牛意(仁)撰写碑铭明确著述牛父之名,“其先子姓,实始殷后。有牛父者,即宋之大父,允裔蕃衍,人物更盛。”

5.唐代宗大历三年(768),长安县(泾阳房)牛惟彦墓志已同《元和姓纂》记载基本一致,“其先宋之公族,曰司寇牛父,牛父之后以牛为氏焉。”

实际上,在唐代早中期,除长安外,洛阳、上党牛氏也零星有“姓启牛父”记载,如武周圣历二年(699)洛阳邙山牛阿师墓志云:“自鏕宫受命,洪源肇於都亳;乐器知归,峻阯开於有宋。上地流巨儒之誉,长丘表司寇之功。”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壶关沙窟村牛玄(上党县定居)墓志云:“宋大夫司马牛之令绪。” 

元和七年(812),宰相李吉甫让太常博士林宝编纂《元和姓纂》,“姓启牛父”作为牛氏姓源被正式刊载,从此成为牛氏的官方姓源之说,在社会上大面积流传,被越来越多的各地牛氏家谱和墓志记载。

宝历二年(826),潞州府城西南太平乡冯村牛鸾墓志已经开始引用书中的牛氏姓源,“钦若远祖成汤受命有殷,微子受封于宋,以王宣王之子牛父为大司寇,至其孙以王父字为氏,则陇西之族兴焉。”但此墓志把牛父视作宋武公之子宋宣公的儿子,年龄条件不太符合。

乾符四年(877),潞州府城西南三里冯村牛延宗墓志云,“牛氏厥始,殷宋之苗,司寇之胤。”

到了五代时期(937),潞州府城西南七里的牛崇墓志继云,“爰我牛氏之姓,殷王之苗裔,宋微子之荣宗。知帝代之兴襄,陈九畴于西伯。文王听命,封一郡于东州。后有牛公,官至司寇,食禄陇西,元勲商胤。”

结语

唐末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兵燹,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谱牒基本损毁殆尽。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历代姓氏书中,牛氏姓源基本都沿用《元和姓纂》记载。虽然从史学研究角度,牛父谱系还存在若干疑问,但从姓氏文化考虑,以帝王名人为祖先是诸多姓氏姓源的共同特点,将会极大增强各姓氏的荣耀感。因此,正如汉族人民公认炎黄二帝为远古祖先一样,“姓启牛父”已经得到当代牛氏族人的广泛文化认同,影响深远。

主要参考文献:

[1] 牛建东著:《中古陇西牛氏碑刻集录》,2018年,三晋出版社。

[2] 嘉庆版《元和姓纂》。

[3] 邓名世著:《古今姓氏书辨证》,200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4] 郑樵著:《通志》,2016年,中华书局。

[5] 左丘明著:《左传》,2016年,中华书局。

本文作者:牛向阳,三晋文化研究会牛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一篇:杨绍兴:研究祖源祖系不能造假信假——关于弘农杨氏始祖之乱象

下一篇:谢芳:传承姓氏谱牒文化,加强母婴文化研究的当代意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