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涛、牛振合:浅析宋至明代家谱序跋的撰写方法
家谱,是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家族历史的载体,序跋必不可少。因为这部分需要诠释说明很多问题,一个没有序跋的家谱显然是不完整的。而家谱序跋是序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体形式。本文仅以《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宋至明代家谱序跋作为文献依据,辑录数篇,稍加梳理,以飨读者,旨在为撰写家谱序跋时能借鉴启迪、开阔思路、有所帮助、有所裨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云:“旧有谱牒一门,然自唐以后,谱学殆绝。玉牒既不颁于外,家乘亦不上于官,徒存虚目,故从删焉。考私家记载,惟宋、明两代为多。”
由于宋代特别是明代,允许私修家谱,致使民间修谱,方兴未艾。基本上“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因此,家谱序跋这一文体形式随之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在撰写时特色各异、顺理成章。由于私修家谱数量的增多和普及,便产生了大量的家谱序跋。检《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仅《四库全书》收录的明代以前的家谱序跋就有220多篇。这些谱牒序跋反映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谱牒序跋在撰写时的种种特点。从检《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不难看出,撰写者为一部家谱撰写序跋时,先是了解家谱编修过程及主要内容,把握重点、找出特点;再结合家族实际、缜密构思、选择一个切入点,然后铺叙成文,这几乎成为了撰写家谱序跋的基本思路。
从家谱编修的发展变化来看,唐朝前期,家谱的作用之一是世人嫁娶时,查看门第,要求门当户对。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 “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而修谱的宗旨和主体在宋代发生了根本变化,又被赋予了新的职能,即“说世系,序长幼,收宗族,辨亲疏。”有鉴于此,在家谱编修的序跋里,就把“寻根问祖、明辨世系、敬宗睦族、聚亲传脉、教化后昆” 等实际功能更加凸现出来了。而序跋的编撰更具有提纲携领、画龙点睛等作用,其指导性、史料性、文献功能等尤为重要。因此,宋代以后,无论世家大族还是布衣平民,无不重视对本族家谱序跋的撰写。
通观《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宋至明代家谱序跋,最常见的撰写方法主要有:
一、阐述谱论,强调编修家谱的重要意义。
欧阳守道在《黄师董族谱序》中道:“族非谱无以知枝叶本根之分合,然生今之世,家有此者亦罕矣。 盖虽大家,往往失其传也。”(《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祐,巽斋文集卷十一》) 开篇强调了家谱“明辨世系、寻根问祖”的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家谱,再枝繁叶茂的家族也会根断脉失。
如刘诜《龙溪曾氏族谱》云:“族不可以无谱族,有谱然后不以疎为戚,戚为疎,不以尊为卑,卑为尊,戚疎尊卑秩然不可紊而后孝弟之心生焉。若戚也而为疎,疎也而为戚,尊也而为卑,卑也而为尊,尊卑疎戚其序己紊,孝弟之心何由而生?”(《集部·别集娄·金至元·桂隐文集卷二》)
金幼孜《吴氏族谱序》:“ 族不可以无谱,谱者,所以敦本始、明世系、别等衰而笃恩义也。夫人之生,其初一人之身,至于二世、三世,其居尚同一家,饮食起居、冠婚丧祭相聚于一堂之上,揖拜跪起,长幼文礼秩然而不紊,谱不作可也。传之既久,至于后世,一人之身散而为数十百人,仕宦转 徙之靡常,居止地望之有异,苟无谱以合之,则苗裔无所据,疏戚无所辨,至于相视为途人,比比而是。此谱之不可以不作也。”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金文靖集卷七》)
二、溯源姓氏,叙述本族姓氏的始祖及起源。
宋濂《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 》:“黄为赢姓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犹有黄国故城。黄既为楚所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文宪集卷七》 )
杨杰《杨氏世谱序》:“杨氏,姬姓也。其先曰尚父伯侨,盖周武王第三子。唐叔虞之后,始封为杨侯。杨侯生文,文生突,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突生职,惠公上卿。职生肸,字叔向,亦曰叔誉,晋太傅,食采杨氏邑。肸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曰杨石。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无为集卷八》)
宋濂《张氏谱图序》:“张以字为氏,出于晋之公族。有解张者,其字曰张侯,故晋国世 有张氏。而谱家谓少昊第五子挥为弓正,赐姓为张,则非也。子孙蔓 延,分适他国,而居清河为最盛。清河之族布于大江之南,其迁江阴者,则不知始于何世。图牒丧漫,不可钩考,至月崖翁始入于谱。”(《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文宪集卷七》)
三、追寻发展,探讨迁徙卜居的艰难历程。
如范仲淹《续家谱序》云:“吾袓唐相履冰之后,旧有家谱。咸通十一年庚寅,一枝渡江,为处州丽水县丞,讳隋。中原乱离,不克归,子孙为中吴人。”(《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范文正集补编卷一》)
再如苏洵《苏氏族谱》云:“苏氏之谱,谱苏氏之族也。苏氏出自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嘉祐集卷十四》)
吕南公《吕氏家系 》:“开宝八年,王师加金陵,兵官樊若水至城下,晚请于帅以燔民庐,而吾家毁焉。曾祖王父君抢攘,挟其二子轻赍南遁,至江州遇其故人,有禄者教以宜走南丰,于是从之。明年复遣次子返省金陵,且谋复旧居,而舍阯、券籍皆灰荡,不可理辩,遂定计为南丰人。有屋于县郭之东,逐土宜为生。”(《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灌园集卷十七》)
四、述录贤达,侧重家族仕宦经历及家族隆盛。
一个家族令后人引以为豪的常常是家族历史悠久,代有名贤。所以,家族世代绵长久远,是家谱序跋中最常见的叙述重点。
文天祥 《跋吴氏族谱》:“自魏晋以来至唐,最尚门阀,故以谱牒为重。近世此事寝废,予每为之浩叹。今观吴氏谱,源于禾川之燕市,派于西昌之白沙。自宋兴以来,衣冠灿然,盖升学者二十有二,举于乡者五十有七,荐于漕者三,奏于礼部及精究科贤良科者九,而特科、恩封、世赏、拜爵者 又三十有四人,盛哉,可观矣!”(《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祐·文山集卷十四》)
如杨杰《杨氏世谱序》云:“伯石生章,征东大将军,华山侯,始居华阴。章生歎,字太初,秦上卿,后除弘农,始作《家谱》以示子孙。欵生硕,字弘远,隐居华山仙谷,见五星聚东井,知汉必兴,后为太史。硕生喜,字幼罗,从汉击项羽,封赤泉侯,谥曰严。喜生敷,字伯宗,袭封赤泉侯,谥曰定,其后为新昌院。敷生胤,字无害,袭封赤泉侯。胤生敞,字君平,任大司农、御史大夫,封安平侯。预谋立宣帝,拜大丞相。”(《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无为集卷八》)
再如,宋濂《跋徐氏谱图后》:“余在幼时,闻金华有韦斋徐公,讳澄,字清伯,宋淳熙丁未进士起家,教授邵州,官至中大夫、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风节行义,与义乌徐文清公侨并称,世号二徐。韦斋生知南陵县事静孙。南陵生严 州司户参军木润,咸淳辛未进士,号能继父学者,与弟咸淳戊辰进士文润,寿皆百岁。”(《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文宪集卷十四》)
有的将整篇序跋的重点放在家族中某个有声望者,对此人的生平事迹、德才言行进行详细记述,如游九言《游氏世谱》云:“文贞清贫儒雅,方正之操,时人服之。方明帝之初,近侍群官预在奉迎者,自侍中崔光以下并加封,而文贞亦加文安县侯,独辞曰:‘子绍父爵,礼也。’卒不受。及博士之世,明帝以文贞昔辞县侯,复欲封博士。博士守父志,又固辞,论者高之。”(《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祐·默斋遗稿卷下》)
五、强调世系,追溯始祖以前的远代祖先。
“水流万里自源来,木发千支由本出”。世系是谱牒的主要内容,寻根问祖是谱牒的必有功能和家族成员的归宗情结。有的序跋行文上至夏商周,远至三皇五帝。
苏洵《族谱后录上篇》:“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嘉祐集卷十四》)
朱右《杜氏族谱序 》:“ 按杜族出于尧后,历夏商为列国诸侯。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而故唐子孙徙封杜,为唐杜氏。后有杜泄者,适鲁为大夫,避季平子之难出奔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佐秦并天下,为大将军,食邑南阳衍邑,称大衍。”(《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白云稿卷五》)
有的则刻意地去追溯自己的远代祖先,如欧阳修《欧阳氏谱图序》云:“欧阳氏之先,本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鼦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文忠集卷七十一》)
六、赞美地域,从叙述居住环境和风土人情开始。
“位置独特,山水神秀,天宝物华,地杰人灵”。这是华夏子孙期望天地相助的美好愿景。因此,在诸多序跋中多有体现。
宋濂《题张如心初修谱叙后 》:“浦阳仙华为屏,大江为带,中横亘数十里,而山盘纡周遭若城,洵天地间秀杰之区也。产于斯者,族每繁衍而悠长。高智远略之士,多由他郡徙居之,若大羽之乔林,巨鳞之沧海。其间有龙溪张氏,予尝叙其得姓受氏为神明之冑,流传贵显,已详见他世家列传中。”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文宪集卷十三》)
方孝孺《葛氏族谱序》 :“宁邑居郡之东北,与会稽、四明相衔,而为往来之冲,有山溪竹木之美,稻麦鱼盐之饶,故其大家多优裕和雅,喜学而好文。其小民力业寡求,鲜争而罕讼。……北乡有聚落曰泉水,山秀而川回,土地沃衍,冈阜绵亘,有若环焉者,葛氏世居之。”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逊志斋集卷十三》)
杨士奇《沙溪刘氏重修族谱序 》:“澄江南望两舍外,崇山叠嶂,绵延峻拔,出沙溪,稍衍迤平旷, 溪源远而厚,四时不竭。故缘溪皆沃壤,无旱涝之虞,而耕稼常丰。 环溪而居非一姓,刘氏其望也。”(《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东里文集卷七》)
七、考证辨析,坚持存真去伪客观公正的原则。
以考证辨析为主的序跋,在宋至明代的谱牒序跋中多有出现。此类考辨序跋,秉持了“按照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事实”的原则。从而说明了宋人在撰写家谱序跋时的高度负责、客观公正。
如欧阳守道《题醴陵李氏族谱》云:“李姓至唐高祖而为帝王,当唐之初,知氏族儒臣考古,叙升降贵贱甚详。然卒莫能究国姓之所自出,故信指李为姓之说,则尝尊老子为玄元皇帝矣。信易理为李之说,则又尊皋陶为德明皇帝矣。两无的据,莫可信也。”(《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祐,寒斋文集卷二十一》)
宋讷《嵊山宋氏族谱序》:“尝考于同姓通谱者有之,同姓妄认谱系者又有之,非谱之义也。 谱之义,谱其亲也。谱其亲,使人知孝弟也”。(《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西隐集卷六》)。
周是修《吴氏族谱序》:“ 即其谱而考之,吴氏之在横塘者,其先出于虔州刺史相,始居文江之蟾溪洞。季子曰守者:宫至常侍。十二传至绍兴省元首善先氏。”(《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刍荛集卷五》)
因此我们在撰写序跋时,要客观地反映历史情况,不能弄虚作假,不能含糊其事,不参杂个人意图,厚亲薄疏,尊恩贬怨;不妄自攀龙附凤,伪冒名门,盲目定论;更不能歪曲历史,乱认祖宗。
八、抑恶扬善,从弘扬“德”、“孝”、“仁”、“义”等切入。
王直《新喻西田习氏族谱序》:“ 自古受姓命氏,皆有爵者之子孙。其传之久近,视其德。本深则末茂,源远则流长,理固然也。凿齿初见重于桓温,然知温有异志, 每阴抑之,由是忤意而出。其持心之正,执德之固,君子哉若人!是足以开善庆之源。况诗书之泽又足以充益而引长之,习氏之子孙安得不久且盛哉?谱所以收族,而仁义之道行焉。仁以笃其恩,义以正其分,秩然尊卑疏戚之伦,蔼然孝弟敬爱之施,惟读书知道者能之。习氏子孙而欲绍续于既往,流衍于方来,其必以读书为本乎?如是,则虽百世有耀也。”(《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抑菴文后集卷十五》)
王绅《范氏族谱序》:“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者,以其有尊祖敬宗之心,知亲疏长幼之序,守礼义仁爱之节也。春秋祭祀,思其所本,骨肉隆睦,思其所亲, 伦理不失,由乎天性,人之道也。”(《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继志斋集卷五》)
杨士奇 《芗城颜氏宗谱序》:“夫谱牒者,家之史也,必孝子仁人而后知作之。吾之所从出者,吾所当尊,吾之所同出者,吾所当亲,尊之亲之,则其本末疏戚、或仕或隐,与凡善之可法于后者,皆所当知,于是而录之,以示后人勿忘。 故曰非孝子仁人不能知而作之也。”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东里续集卷十二》)
九、代写序跋,宋代以后常有的序跋编撰现象。
由于各种原因,请当代名贤为家谱作序也是合乎情理的。
梁潜《严氏宗谱序》:“ 严氏吾乡之盛族也,其始居县城东南。方宋元之际,严氏为极盛, 亭园台榭,临郡城而俯大江,雄峙壮丽,照耀江浒。自丧乱以来,严氏诸老凋丧迨尽,其宗族皆散处别居。然乡之人士称严氏者,尤必曰 城上云,盖以别于他族,以见其盛也。今年冬,有思义者以其从祖宗旦及乃父文祐之命,求予文以序其宗谱。”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泊菴集卷六》)
杨士奇《芗城颜氏宗谱序 》:“吾友芗城颜君仲平,命其子庆云教官肃以宗谱求序。仲平笃学有行谊,吾甫冠时交游也,今皆七十有余,不相见五十年,其忍以衰疾拒老友?”(《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东里续集卷十二》)
方孝孺《徐氏谱序 》“徐氏出于伯翳之裔偃王,为江南著姓,其在大末者为尤著。大末支县曰开化,宋徽宗时名深始迁居之,子孙虽不大显,而能世其善,修其谱不废。国朝有天下,其十五叶孙生以诸生入太学,擢给事中,乃以谱来征序。”(《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逊志斋集卷十三》)
“华夏谱牒,源远厚重;古今对话,穿越时空。”从谱牒的出现到序跋的撰写,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直到家谱编修大规模兴起的宋代以后,家谱序跋迅速发展成熟,众多的序跋不仅丰富了宋代的文体形式,也丰富了家谱的基本内容。而在家谱的序跋里又保存了各姓氏家族的时代背景、历史文献,极大的展现了中华独特的家族历史文化。宋至明代家谱序跋的撰写方式,经过世代发展不断完善,仍是我们后世应该学习和继承发杨的。
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 金 涛 牛振合
二0一九年九月
作者简介
金涛,河南周口人,现任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院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党支部书记。
牛振合,现任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家谱馆副馆长、河南省家谱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