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岳致正:家族姓氏文化刊物的品质有待提高

时间:2019/9/29 17:49:19 发布:新闻编辑部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盛世修谱。

去年的金秋十月,我有幸在家门口郑州市中州国际饭店参加了中华家谱展评大会,会议由中华家谱馆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华姓氏的宗亲代表济济一堂, 畅谈家谱家事,展示各家姓氏老谱新谱,摆谱评比,尽显风采。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新旧家谱,令与会者大饱眼福,开阔视野。在唱响家谱评比主旋律的同时,会场内外也时时听到一曲曲新的乐章, 那就是胡姓、刘姓、郭姓等等一些家族姓氏的文化刊物在相互交流传阅,为大会增添了新气象新内容。同时也说明国运兴,家运兴,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强国梦新时代的今天,家谱家族文化,方兴未艾,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弘扬光大。

谁都不可否认,家族家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史、县志、家谱是我们中华儿千年历史文化的三大基本构架,缺不可, 缺少家谱家族文化中华历史就会残缺一角。 如今,国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挖掘家族家谱文化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从定意义上讲,家族家谱文化是根基,中华五千年文化是大厦,没有根基,何来大厦。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就是要靠我们千千万万个中华姓氏的传人来弘扬和光大,每个姓氏家族把自己的家族家谱文化办好就是在为中华大家庭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继承和弘扬家族优秀文化传统,编修家谱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然而,它也存在定的滞后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族文化刊物的出现弥补了家谱在时效性方面的不足,可以说给家族家谱文化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相比家谱编修出版,家族姓氏刊物毕竟算是新生事物,难免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从我们岳氏家族文化刊物《岳飞家史考》中就能找出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乃是为了使其更加健康强壮的发展,使其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岳飞是举世闻名的抗金民族英雄,如果没有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军的铁蹄对祖国山河的践踏,南宋王朝便不复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是岳飞的含冤为国捐躯给南宋王朝换来了半壁河山,让中华文明的薪火得以代代相传。为了弘扬岳飞精忠报国的家族文化精神,不忘祖德,我们岳氏家族早在1991年,就由老会长岳力主持出版了家族文化刊物《岳飞家史考》。创办初期是两年出版期,以后改为每年一期,至今已出版将近20期。

《岳飞家史考》的主要栏目有:谱系考证、追根溯源、文物遗迹、史事人物、专题论坛、诗文书苑、经典传承、世系辑录、纪念活动、美丽家园等等。二十多年来阅读《岳飞家史考》给我们带来了不尽的鞭策和激励,做人做事不敢有半点懈息,作为岳武穆的了孙时时仰望老祖宗的无尚荣光,生怕自己有半点闪失辱没了老祖宗的万世英名。《岳飞家史考》给我们岳氏宗亲带来了丰富的家族文化知识,增进了岳氏宗亲血脉亲情,传播了老祖宗的英雄豪迈的中华儿女气节,弘扬了老祖宗的民族正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高唱了新时代习近平提出的精忠报国主旋律,增强了我们每位岳氏了孙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位英雄的后代应当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岳飞家史考》。不仅是我们岳氏家族的面光辉旗帜, 她更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家族姓氏文化中的晨星,她必将水远闪耀在中华儿千年姓氏历史长河之中。

虽然我忝在图书出版行业工作三十多年,却依然感觉孤陋寡闻,许多年来尽管也留意过也见过些姓氏的文化刊物, 但并未见到过有哪个姓氏家族能连续几十年从不间断出版了自己的家族历史图书。几十年如一日,很不容易。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岳氏家族有丰富的文化宝减挖掘:说明我们岳氏家族有一批热爱家族文化的人才,愿意为传扬岳氏家族文化做出无私的奉献:说明我们家族有位千秋万代的民族英雄值得世人高歌颂扬,岳武穆老祖宋的在天之灵在护佑着他的子孙——我们全体岳氏族人。

《岳飞家史考》不仅是我们岳氏家族的文化典籍,同时也是中华氏族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是我们岳氏族人在文化自信上的骄傲,更是令其他姓氏的人们羡慕不已。

《岳飞家史考》的光芒虽然辉煌灿烂,但她并非尽善尽美,还没有达到图书精品的高度。如果让我们认真看看便能看出两点不足: .是书名不够高雅, 犯了名讳;二是图书编校质证不够精细,还需努力提高。

一、《岳飞家史考》的书名。古人云,为尊者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极其尊崇祖先的,为了尊崇,历朝历代对帝王、先贤、圣人的名字称呼都是有避讳的,不能直呼其名,这叫做“名讳”。例如:文圣人称孔子,不能称孔丘、孔仲尼;武圣人称关公,不能称关羽(当然我们的祖先岳武穆也是位列武圣人之一的)。 就是在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也没有见谁家的孩子直呼其父母、祖父母的名字。直呼长辈的名字是大不敬,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是要受到别人的喇笑的。给孩子起名也要避讳父母长辈的名字。我身边的朋友曾经问我个问题:笑星岳云鹏是岳飞的后代吗?我说单从名字判断可以说不是,因为他的名字中有两个字都犯了名讳。如果说他知道自己是岳武穆后人的话名字就不会这样起。当然,也可能家长给孩了起名字时没有考虑到避讳, 名讳在广大民间也是个常识。总之,从名字上看岳云鹏不像是武穆的后代,但这并不影响他是我们的岳氏宗亲。

岳飞是我们岳氏家族顶礼膜拜的祖先,是万世万人敬仰的伟大英雄,对外人宣讲我们当然可以称呼其名,但在家族内部再这样称呼就显得不够恭敬了。历朝历代给我们老祖宗有许多封号,岳武穆是普罗大众最熟知的谥号,我们岳氏家族在称呼自己老祖宗的时候何不采用,称呼我们老祖宗岳武穆是最基本的礼貌,因此,我建议《岳飞家史考》的书名是否可以改为《岳武穆家史考》。当然部出版了二十多年的巨著突然改名也非易事,要想让大家立刻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 因为许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原来的书名。如果改书名也要大家集思广益,可以由岳研会组织讨论,把此事办好,上对得起祖先,下不给子孙后代留遗憾。

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初岳力老会长为岳氏族人的家事奔波操劳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文革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在文革十年“破四旧,立四新”中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统统被砸烂,全盘否定儒、释、道中国文化经典,在中小学教科书中批判我们老祖宗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甚至把我们杭州的岳王庙全部毁坏。时代的悲剧我们痛心扼腕,无力挽同。那个时代给我们造成的文化无知我们去怨谁?如今习近平新时代号召我们回归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作为中华姓氏家族中显赫的一员, 我们岳氏家族应该走在前列,明白了我们有一些东西违背了中华文化传统,那么,知不足则改之,这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二、 图书编校质量是一部图书的生命线,没有质量保证的图书难以受到读者的青睐。图书具有两大基础价值功能,一是文化传播价值,二是文献保存价值。为了使其出版的图书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正规出版社无不把编校质量摆在第一位。对于图书产品的质量要求是“万无一失”,就是说一万字的图书文字中不允许有个错别字。万字当中有个或者超出 一个错别字,该书即判定为不合格产品,便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出版社要将其收回或改正错误后再发行。不合格图书的责任编辑还要受到相应处罚。当前中央正在大力提倡大国工匠精神,图书编辑出版同样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岳飞家史考》虽然只是部家 族内部流传阅读的图书,没有哪个上级单位对我们提出质量标准的要求,但是我们自己也不能放任自流,不能因为编校质量下乘而影响其图书的文化传播价值和文献保存价值。

日前的《岳飞家史考》已经比早期的《岳飞家史考》文字印刷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然而,我们不能裹足不前,还应该按照大国工匠的精神把我们家族的《岳飞家史考》打造成文化精品,让其社会文化传播功效发挥到极致。

要想把《岳飞家史考》打造成精品,减少图书差错,无非有两种手段,一是提升内功,二是借助外力。

降低减少图书差错率, 除了对来稿质 量严格要求外,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图书编辑校对人员的素质。内功过硬的图书编校人员是合格图书出版的基本要素。一般来说,一 部图书在正规出版社的编辑流程是这样的:书稿通过出版社论证以后, 就要进入正式的编辑阶段,具体对图书编辑加工的人员叫做责任编辑,其必须持有图书编辑资格证书。持证上岗是每家正规出版化的最起码要求,这是质量保证的道硬杠杠,出了问题拿责任编辑是问。除此之外,从节稿到成书,责编还要经过三审三校把关。这些都是出版社工作死规定,不容马虎。图书出版稍有疏忽,难免纰漏。没有编辑资格证的人员除了不能在图书上面署名以外也没有权力审批付印图书。

《岳飞家史考》要想具备一支健全的编校队伍,提升内功也绝非一朝夕的事情。 眼下有来要想快速提升图书编校质量,借助外界力量不失是种好办法。 出版社、杂志社、报刊社、图书文化公可等这些文化企事业都有许多专业的编辑校对人员,可以用他们的人办我们的事,特别是电了手机发达的今天,许多报纸、期刊受到冲击裁剪人员,这些亢余的人员可以招聘过来为我们所用。还可以把《岳飞家史考》打印好的清样委托他们帮助校对。一般来说止规出版社的清样校对费次不超过 20元/万字,三次校对费万字大约五六十元。如果找图书文化公司费用也大概如此。这样算来一部三四十万字的《岳飞家史考》多花费一两千元,让专业的编校人员帮我们把关,差错率定会大幅度降低,从而大大提升《岳飞家史考》的美誉度。借船出海,照样远航。把我们的《岳飞家史考》打造成代代相传的家族文化图书精品,让他传播的更广更远,流传千年万世,是我们岳氏族人当尽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里指出我们岳氏家族文化刊物中存在的这些缺点和不足,也是在提醒其他姓氏文化刊物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提出问题正是为了解决问题,希望我们大家同力共勉把家族姓氏文化刊物小得越来越好,让家族文化刊物这棵大树长得更加伟岸高大,把中华家族传统文化事业办得更加兴旺发达。

岳武穆后人(三十世孙) 

岳致正

2019年9月25日

上一篇:郭文建:断代求实、溯源务真

下一篇:袁义达:中国姓氏对传统文化和血缘寻根的影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