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晏金洲:历史上高邮州晏姓官员千年传承晏子家风

时间:2020/3/6 10:03:43 发布:新闻编辑部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历史说话”,正是要在历史中发现规律、涵养智识,以正确的历史观奠定中国和世界走向未来的基础。传统贵在传承。历史上有文献可查证的任职高邮州的晏姓官员,自南宋以来至清朝末年共有四位,均出自江西东南晏氏始祖晏墉后裔,亦是晏子后裔,晏氏家族历代官员均是为官清正、刚直、廉洁、奉公的晏子家风传承。

家风传承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根本原因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家谱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人文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国史、方志、家谱)之一。俗话说“国兴修史,家兴修谱”。

晏子家风就是中华晏氏家族的姓氏文化基因。高邮晏氏文化很幸运的是,在文革中完好保存了高邮晏氏宗谱资料,同时结合高邮晏氏祠堂和家谱记载,对高邮本支系晏氏始祖晏丑第的官职都指挥官予以明确记载,并将堂名和祖先对记录了下来。高邮晏氏家族唐末战乱由山东青州临淄迁徙江西瑞州,再由苏州阊门迁高邮。

历史上有文献可查证的任职高邮州的晏姓官员,自南宋以来至清朝末年共有四位,均出自江西东南晏氏始祖晏墉后裔,亦是晏子后裔。

一、四位晏氏先祖官任高邮

1、高邮军知军——晏陶

晏陶,字复之,号桂山,秘书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与文天祥同乡,文天祥曾作《挽高邮守晏桂山》。据清乾隆41年[1776]《吉安府志》卷二十四 选举志进士表(宋进士)记载:晏陶,登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壬辰科徐元杰榜进士及第。

据 清雍正11年[1733]《扬州府志》卷之二十(秩官)记载:他曾任宝应县知县事[。他于宋端平(1234—1236)年间任高邮军知军事(俗称“太守”)

查雍正十一年《扬州府志》和嘉庆《高邮州志》记载了南宋理宗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年)晏陶(即晏桂山),乃晏融(即晏殊之长兄)后裔,先在宝应县任知县,后升任高邮军知军(太守)。

《四库全书》文天祥集卷二记载:《挽髙邮守晏桂山名陶字复之秘书丞》

淮南已仙去,桂树郁青青。

五马贤声望,三丞旧典刑。

邦人多感叹,诸老半凋零。

何日持鸡酒,伤心请葬铭。

宋 张蕴《送晏桂山赴高沙郡》

其一

青衫赴阙已三迁,红旆临州不五年。

旧吏侉荣从事府,新民迎拥使君鞯。

牡丹池馆春融日,莼叶汀洲水涨天。

自是边筹谈笑办,归来仍侍玉皇前。

其二

拦武容台彼一时,溪乡重幸得追随。

鸥前心事沧浪影,梅下吟情汗漫期。

感慨中年无近别,徘徊明月有相思。

殷勤劝醉阳关晓,受尽耶歈只自知。

2、明初钦命都指挥官——晏丑第

晏丑第为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钦命都指挥官,由苏州阊门迁来高邮。 晏氏久敬堂。高邮晏姓有2200多人,其中周山镇晏河村晏姓人口较多。 据晏氏家谱记载,始迁祖丑第公为明初洪武至永乐年间钦命都指挥官,由苏州阊门迁来高邮,已历二十二代。经笔者考证,晏丑第取“乙丑年科武会试登武进士及第”之意,任都指挥官后,驻守高邮。周山镇晏氏堂号是久敬堂,堂联为“善交世泽,久敬家声”,其堂号缘于晏子的廉洁故事。

晏子,姓晏名婴,字平仲,春秋齐国人,著名政治家。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做了齐卿,后来升为齐国的宰相,连任齐灵、庄、景三朝正卿,执政五十多年。晏婴是著名的贤臣,以节俭力行、谦恭下士、机智善辩而著称。著有《晏子春秋》内外篇,共8卷315章。晏婴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为了治理好国家,他带头勤俭节约,自己和家人生活都很简朴,食不重肉,妾不衣锦,一件狐皮大衣穿了30年,临终之际,晏婴仍不忘谆谆告诫家人,丧事要从俭,绝不许厚葬,其俭德名扬天下。孔子对晏婴的品行很是赞赏,并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因为孔子都敬重晏子的品行,晏子后人就以“久敬堂”为晏氏家族的堂号。还有一部分晏子后人为秉持廉俭家风,遂以“廉俭”为堂号自励。

3、明中期抗倭名将晏锐

晏锐,字子充,四川内江人,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二月十一日,倭寇侵犯高邮,高邮卫经历司晏锐领兵抵御,战至东关牺牲。

查隆庆《高邮州志》记载嘉靖三十年(1551年):二月十一日,倭寇侵犯高邮卫经历司晏锐领兵抵御,战至东关牺牲。查《内江县志》和《内江晏氏家乘》晏锐字子充,四川内江人,以都吏任高邮卫经历。

清乾隆48年(1783)《高邮州志》记载:晏锐,四川人。嘉靖三十年(辛亥年,1551年),以都吏任高邮卫经历司,已巳倭变,锐奉檄领兵御寇时,倭寇方炽,而锐所统皆新练之卒,至东关与贼遇,士卒竞相奔窜,倭兵乘之众,溃败锐死焉,求其尸不获。事闻于朝加锐一秩,荫其一子入监读书。

民国34年(1945)《内江县志·卷之五·忠义》记载:晏锐字子充,修伟有干局,善书法。嘉靖庚辰以吏员授高邮卫经历。能其官。丙辰倭夷煽乱,掠通泰,薄扬州城,巡抚陈委锐部兵东水关与对垒贼有擒获功。越二日,贼益兵,水陆并进。兵力不支,锐独持佛郎矶击贼,贼拥登舟被执。协之降,大骂不屈,遂遇害。事闻诏赠府通判,与同知朱裒并祀(旧志)。

4、治水卒官高邮州同晏倓

同治《新喻县志》记载卷之九宦业记载:“晏倓(1725-1771),号静轩,晏斯美子。乾隆庚午(即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乡大挑分发江南候补知县。总督高公晋以斯盛著有江南水利二卷问之对答如流,改补高邮州同,治河务蓄洩得宜。四十七岁卒于官,百姓闻之皆流涕。所著静轩近艺及诗草藏于家。”当我读到最后一句“卒于官,百姓闻之皆流涕。”时,我的心不禁突然一沉,深切地悲悯和感念这位倒在高邮土地上的清朝乾隆时期晏氏家族清正廉洁的官员代表。

晏倓以民为重的为官准则和廉洁奉公的道德风范,是中华晏氏家族上自上古祖先齐相晏婴到北宋宰相晏殊,下至其伯父清朝山东、湖北巡抚、户部侍郎晏斯盛传承下来的晏氏家风家规家训规范。正是有了这种“身系家国、尽忠有责”精神的传递和观念的引导,晏氏后人寒窗苦读的传统和为国为民的努力从未改变,从而成就了一个个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官身留名的耕读之家和书香门第。

乾隆三十五年(1770)11月8日,高晋为漕运总督。漕运总督高晋以晏斯盛著有《江南水利二卷》的内容察问晏倓,晏倓关于江南水利治理方面的问题对答如流,于是漕运总督高公晋决定晏倓由侯补知县改补高邮州同。晏倓在高邮州同任上,治理河务成绩斐然,高邮州运河湖水均蓄洩得宜。晏倓乾隆三十六年(1771)四十七岁病逝于高邮州治河工地,当地老百姓和家乡官员百姓听闻这件事后都非常难过并痛哭流涕。

据江西上高县浒江《晏氏宗谱》记载:晏倓(1725-1771),晏斯美次子,字又安,行庄十,号静轩,生于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乙巳年十二月二十二辰时,卒年未记。根据同治新喻县志记载卒于官,四十七岁,应卒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无疑。

屈指算来,晏倓“卒于官”已二百四十七年了,高邮是这位治水能吏好官生命旅程的最后一站。他在高邮仅仅不足一年时间,但在这短短的任官时间内,他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大字,为自己写下了悲壮而凄美的人生总结,他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八个大字,为自己的官宦生涯作出了最完美的注解。

二、历史功绩记载

1、扬州城内的双忠祠

扬州人几乎都知道扬州城内的双忠祠(坐落在双忠祠巷,内祀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李庭芝、姜才。20世纪80年代建琼花路时,连同双忠祠巷一同拆除,原址即今文昌中路百盛商业大厦所在地)。对坐落在城东沙口境内的双忠祠(内祀明朝抗倭民族英雄晏锐、朱裒),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曾三次侵扰扬州。沙口双忠祠中的晏、朱二人,就是在第二次抗击倭寇侵扰的战斗中壮烈殉国的。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第二次侵扰扬州。他们从镇江渡江入沙河至扬州东郊登岸,沿途烧杀掳掠,焚劫城外店肆及民居近200家,杀死或淹死百姓数千人。时为高邮卫经历晏锐、扬州府同知朱裒率部同倭寇激战于扬城的东郊,重创倭寇,斩杀倭酋人,击毙倭寇甚众,夺回许多被掳男女及牲畜,倭寇败退。不久,败退的倭寇再犯扬州,朱、晏再度奋力迎战,双双战死于今沙口村境内王巷口以西,但倭寇也因伤亡惨重而败退,扬州城得以保全。朝廷为旌表晏锐、朱裒之功绩,追赠晏锐为府制、朱裒为右参议,并就地立祠祀奉二公,赐额“双忠”,即双忠祠。祠原址在今沙口村陈家组板凳树(今曲江小商品市场以西附近)。1950年,该祠因年久塌毁而被拆除,现已无存。

2、晏锐扬州抗倭斗争

明代,扬州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防倭抗倭斗争。倭是当时对日本的通称。明代初期,日本正处于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一些封建主为获得财富,便组织武士、浪人和不法商人,结成武装团伙,到中国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和劫掠骚扰,中国称之为倭寇。后来倭寇又与中国的一些亦商亦盗的集团,如徽州人许栋、汪直、徐海,闽人李光头等相勾结,其势更为嚣张。在明英宗正统以前,由于有较强大的海防,常给来犯的倭寇以打击,所以倭患还不十分严重。正统以后,明政府逐渐腐败,边备废弛,没有足够的防御力量,倭寇也就逐渐猖獗。至嘉靖年间,情况更盛,成为中国最大的边患。

扬州在这方面,受害很是严重。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正月,倭寇自太仓抢掠苏州,又转向江北,逼近通州和泰州。

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进犯淮扬各地,扬州卫千户供岱、文昌龄率兵至通州,与倭寇相遇,战死。倭寇复由瓜洲、新港、通州三路逼扬州,先到蔷薇港,后至霍家桥,老百姓纷纷出逃,渡船难以承担,便沿河北走,恰与迎面而来的倭寇相遇,被杀及溺死者有数千人,又纵火焚掠。扬州都指挥张恒,千户罗文爵、曾沂等领兵列营于教场拒之,倭寇鸣角突进,张恒等兵溃俱死。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掠瓜洲,有担盐夫百余人遇倭,齐以扁担奋击,倭不能敌,放下器杖而逃,被击伤者甚多。 

同年,倭寇复至扬州,扬州府同知朱裒与高邮卫经历晏锐率千户贾勇等引兵出击,败倭人于沙河,并歼其头领,夺四所掠牲畜。后倭兵又大量而至,逼近城东门,朱裒与晏锐督兵奋击,然战败兵溃,朱与晏被虏至井巷口,被害。

三、文相桂与抗元功臣晏桂山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秋,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奉诏护送幼帝赵昰及后宫,由南剑州辗转汀州。十月,抵汀州八县之清流。

幼帝驻陛清流期间,文天祥收抚流亡将士,招募当地乡勇,联络各地义师,勤王护主。在今嵩溪、嵩口、林畲一带留下众多遗迹和传说,曾写下“山高不碍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的著名诗句。

然时局艰难,文天祥“闻鼙鼓而思良将”,在国家危难存亡之秋,不由想起已故经年的同乡、抗元名臣晏桂山(即高邮军知军晏陶)。时逢晏氏忌日,文天祥挥毫写下《挽高邮守晏桂山》一诗以志纪念,并在辕门外亲手植下三棵金桂,以示桂山不死,后继有人,忠魂常馨,意志常青。 

四、传统贵在传承

1、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中引用“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典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原文】: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2、让历史说话”才能走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历史说话”,正是要在历史中发现规律、涵养智识,以正确的历史观奠定中国和世界走向未来的基础。传统贵在传承。晏倓正是其伯父晏斯盛为官清正、刚直、廉洁、奉公的晏子家风传承。

【作者简介】

晏金洲,字振飞,别号“文曲星”、网名“飞越时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73年10月出生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高邮。国家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中华晏氏族谱编纂委员会副主编,中华晏氏网副站长(总编辑)。

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第八届全国优秀建造师;

首届工程建设行业杰出科技青年;

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青年专家;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

上海中华书画协会会员;

南通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南集团书法协会会长;

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晏殊文化(香港)研究会副秘书长;

四川省晏阳初研究会会员;

山东齐河广播电视台《寻访晏婴》特邀专访嘉宾;

中共临淄区委主办的《齐文化》杂志特邀作者。

上一篇:杨乃琛:家谱新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创建家庭档案、增强家庭治理能力

下一篇:临淄:晏子思想和中华晏氏家族根文化的“圣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