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仲辉:承上启下,与时俱进,修好族谱
提示:修族谱也是传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之一,要与时俱进,充满正能量,这是很重要的。本人将在编修族谱过程中的体会整理成文,主要是想在这方面与大家交流,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从“关中武功”入闽的一支武功苏氏因“安史之乱”,避难并家安于福建省古田县。这支武功苏氏从唐至明时期都是古田的名门望族,历代的古田县志、《三山志》(注:福州地方志)都记载有许多古田苏氏名人的资料,现代的“中华诗词-全宋诗”还收集了古田苏氏二十世祖大璋公的三首诗;且历史以来,武功苏氏有着编修族谱的优良传统,这支武功苏氏传承这优良传统,历代注重编修族谱,使得其入闽之后近1300年的历史脉略清晰可见,也为现代续修谱书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历史资料。
北墩,为福建省古田县东北角的一个村庄,崇祯年间,古田武功苏氏的一支脉迁播北墩,近400年的历程中,北墩武功苏氏族人也多次编修过族谱,只是在上世纪的特殊年代里编修族谱中断,同时多部老族谱还被焚毁。此次,本人收集整理了多部古田武功苏氏的“老族谱”,依据魏怀习先生主编的《家谱编修实用大全》,在族亲们的支持下,重新编修了古田县《北墩武功苏氏族谱》,并获得了“第五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的“最佳编修特等奖”。笔者在编修过程中有一些感受和体会,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与探讨。
一、新修族谱首先要传承正能量的传统文化
在唐朝之前,族(家)谱官修,宋时期起族(家)谱民修,而且还有欧式家谱与苏式家谱的形式之分。传承先人的传统,采取哪种形式编修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首先要传承正能量的传统文化,这是更重要的。
历史上,武功苏氏祖训为“忠孝仁俭,以忠为先”。“忠”,就是“精忠报国”,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孝”,就是“敬先孝祖”,兄友弟恭,夫正妇顺;“仁”,就是“仁爱忠恕”,礼义廉耻,和善心正;“俭”,就是“廉洁俭素”,为官必廉,费用必俭,以俭养德。遵循这一祖训,苏氏世笃忠贞,勤劳王室,世有令德,代有伟人。这一祖训,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对现实社会也很有意义。
笔者在此次修谱中,整理出了古田苏氏在入闽并家安古田后,仍然践行着这一祖训的许多史实,许多先祖们在关键时刻能为国家赴难,为民族赴危,具有“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的“仁者之心”。将这些人物与史实重新整理、挖掘并编录进新编谱书中,就会使得谱书的内容更加厚重,更加充满内涵。
笔者在新编谱书中专设了“牢记祖训,以忠为先”的章节,其中就编录了许多史实,如:
1. 在南宋末,古田苏氏多人在朝廷为官。宋元交战,宋危机,苏氏族人坚守岗位,不畏惧,不退缩,不逃跑。二十二世祖苏本公,原为儒林文官,但他从张少傅,在决定宋元生死存亡的焦山战役中主动请缨上战场督战,亲临一线,身先士卒,英勇血战,死而后已。
2. 明初,在翰林任职的二十五世祖苏岱公上书弹劾李景隆,建文帝不但未纳谏言,还将苏岱公谪补广东,仍拜李景隆为大将军,结果在燕军攻城时,李景隆开成投降,致使建文帝宫焚人亡。
笔者还在“文化传承,人才辈出”一章节中整理出了先祖们具有“仁者爱人”的思想及行为的许多史实,如:
1. 整理出了十二世祖苏绍公(北宋),义务办学,开化民众,被载入县志的史实。
2. 整理出了二十世祖大璋公(南宋)当官为民,为民鼓与呼,被载入县志的史实。
3. 整理出了二十世祖大瑛公(南宋)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将古田苏氏世居祖宅的风水宝地让出建署,乾隆、民国的县志均记载有:县衙为苏氏修建了苏公祠,并规定要“岁春秋致祭”的史实。
“忠孝仁俭,以忠为先”与“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都是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与思想能够穿透历史,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编修者在编修族谱时去整理、开发、弘扬与传承这一中华优良文化,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注重“民间特色”,使族谱真正能成为“史与志”的资料补充
《红楼梦》及所以成为盖世奇书,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生活细节真实的描写。如,第三十八回的“吃螃蟹”,写的那么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第五十三回“黑山村的乌庄头的禀帖与账单”,记载的那么细腻、真实。这些都是古经书与其他书籍所见不到的“民间特色”,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红楼梦》这些描写来还原那时代人的生活。当然,修族谱不是写小说,但注重“民间特色”的记载,使族谱真正成为“史与志”的资料补充不是不可能的。
笔者在修谱中发现族亲中收藏有许多明、清、民国时期民间往来的“契约、田契、文书、税票、借据”等等原始资料,从在这些资料中我们就可以窥见到当时先人们的生活状况。在此次编修谱书时,笔者就选择了22份影印资料入谱书,并加以说明。如:
1. 清乾隆二十一年的一张“卖厝、田契”。对于买卖双方的当事人,买卖的物件与原因,买卖的价格都说的清清楚楚,并约定是“即日收圪,各不反悔”。
2. 咸丰四年的一张“典妻契书”。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思想影响,苏氏先人为有一男丁传宗接代,即花钱典取别人的妻子,其价格、时间、规定也都写的清清楚楚,最后还“祈求蒙天福佑后带子回家求以为好”。
3. 光绪十六年的一张“租猪契约”。这份契约反映了当时在族人间的生活与生意的往来,除了约定好时间、价格外,还约定“不得私宰,不得私卖,否则本利足额赔偿”。
笔者也注重现时代事件、生活等等资料的收集与记载,这主要通过新编谱书中的第六部分《杂叙》来“运作”。如:
1. 上世纪文化大革命,古田县发生了(1967年8月22日)攻打“气象台”最惨烈的一场“武斗”,这是古田县1949年解放以后发生的最大的“民间械斗”。这一事件从未见有文献的记载,就是1997年新编的县志,也仅记载了“8月22日,两派在县气象台动用枪支造成伤亡”寥寥几字。笔者采访了当年参加过此次行动的族亲,写了《“8.22”攻打“气象台》一文,将此事件较详细的记录了下来,可供今后感兴趣者查阅研究。
2. “告诉下一代”一文,是通过采访当年上山下乡老知青的族亲,回顾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时与农民的关系,生活状况等,同时也记载了当时市场稻谷“平价”一斤0.095元, “高价”一斤0.40-0.50元的行情,这些价格已经使得现在的年轻人“口瞪目呆”了。
3. “偷渡意大利”一文,也是通过采访现在全家在意大利定居的族亲,回忆改革开放之初,为谋生,对外迁播的艰辛。
收集的这些“民间资料”,都是在“正史”上见不到或不多见的,也许再过那么些年,也会成为珍贵的资料之一,成为“史与志”的补充资料之一。
三、如何“把关”入谱书的资料,使得新编谱书更加“货真价实”
古田武功苏氏“老族谱”的蓝本,是(南宋时初期)十七世彬公“因源族谱散失,公手自纂辑存其略”的,在后代续修谱书时都强调“不攀附”、“不杜撰”的修谱原则,并要求做到“毋骄、毋诳、毋饰、毋漫不经心、毋考核不真随时量为修辑纂订”(“老族谱”的序言)。如何做到“不攀附”、“不杜撰”,考核不实的资料不进谱书,使新修谱书更加“货真价实”,这是很专业、很学术的问题,笔者仅是退休后修苏氏族谱的,只能从资料的分析,对重要的人物、事件尽可能地查考古田(历代)县志、《三山志》、《八闽通志》等有关历史书籍资料,对“老族谱”中记载的重要的人物、事件予以进一步的比对、佐证、补充、夯实。
新修的谱书中载入的有影响力的主要人物及事迹,基本上在这些地方志的书籍上都同样有记载。未见记载的,笔者也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如,始祖肇基苏公的入闽时间,所任官职,为何家安古田等未见其他书籍有记载,但笔者做过专题的研究,认为肇基苏公不仅有传,而且在古田有“落堂厝”,有墓葬地(1958年因做水库,墓地连同县城被淹),笔者父亲就见过此墓碑,其描述:墓碑有破损,字迹模糊,用水洗后,可见“金吾将军苏公”几字;入闽时间按世代推算是无误的;老族谱记载有奉旨出使长乐郡经略领福州,查《资治通鉴》也有设长乐郡的记载。所以,可以认定“老族谱”中记载的始祖肇基苏公的资料也是真实的。
笔者还体会到,寻找与考察墓地是核实、补充资料的好办法之一,特别是对失记世代的连接,起到的作用特别重要。
笔者在编修族谱的过程中,与族亲一起找到了未被水库淹没,迁徙北墩后,400年来所有的直系先祖的墓地,发现了许多“老族谱”未见记载的资料,不仅完整、丰富了许多资料内容,也使得新编谱书更加“货真价实”。
四、编修族谱也要与时俱进,展望未来
族谱确实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之一,但由于她的载体的特殊性,使得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关心族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编修族谱也几乎成了“老年人”的“单打独斗”。在未找到很好的办法化解之前,笔者认为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编修谱书人也要有“与时俱进,展望未来”的新思维。
2. 要争取更多读者,特别是争取更多的年轻读者。要尽量不用或少用“文言文”与“古文”,实在要引用时,也要做好“翻译”工作。在手机信息量无限大的年代里,除了专业人员,极少有人会花时间去探究“难懂的文字”。
3. 重内容,轻形式。编排要使用现代文本格式,橫排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双面印刷,以适应现代人阅读习惯,克服与避免“复古”的花架子。
4. 在保证“世系图表”等必不可少的内容外,文字部分尽可能的要简洁、优美,要图文并茂,使其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的鉴赏价值。
总之,时代在前进,世界在变化。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编修族谱也不能黑守成规,必须观念、行动和时代一起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展望未来,这样“编修族谱”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笔者以上的感受与体会,虽然在专家与同行者面前有班门弄斧、故弄玄虚之嫌,但其本意是在抛砖引玉,使得这承上启下的编修族谱工作能更上一层楼!
上一篇:沈昌贵:关于统宗世系及代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