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桂林:姓氏堂号的兴起与沿袭
每一个家族的堂号,都与本家族的起源史、发展史、迁徙史有着极其深刻的关係。堂,原是人们对所居房屋厅室的一种称呼。《礼记·礼器》云:“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古人所居之堂,以官阶级别定房屋建制规模大小,但都通称“堂”。唐代以后,始改称帝王之居为“殿”,其余曰“堂”。堂,亦可解释为有很大空间的大厅堂。以至有了家中供会客、议事的厅堂,商业经营的店堂,藏经读书的楼堂,祭祀祖先的祠堂等等。各种厅堂大都有名号,其中不少名号成为代表某一姓氏宗族的徽号。
一、贵族家宅府第
《黄帝宅经》说:“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若不安,即门族衰微。”所以在历代的民宅中,大户人家或贵族巨宗的房子都很考究,富甲天下的名姓望族,为标志其家族尊贵显赫,他们的家宅府第,豪门厅居常命以名号,以区别于寻常百姓。如唐代李林甫的“却月堂”、杜牧的“碧澜堂”、裴度的“绿野堂”等,这些名号有的成为代表姓氏的堂号。如“绿野堂”成为裴氏家族堂号。宋代包整喜藏书,建书楼曰“万卷堂”,后成为包氏堂号。安徽泾县黄田古民居中有不少“堂屋”,建于清朝有30余处。朱景文、朱绍陈父子所建“崇德堂”其后裔又建“承志堂、国恩堂、笃诚堂、明本堂、兴德堂、敬修堂、清华堂、绍德堂、聚星堂、元会堂、敬义堂、敦睦堂、思永堂、思慎堂、肆雅堂、思训堂”等。山东栖霞市牟氏、临沂莒南庄氏所建庄园都有各自的堂屋,以庄氏数量最多,有堂号名者达163个。上述这些庄园名号,亦有部分作为姓氏堂号的。
二、富商店铺名号
很多富商巨贾,兴办工商实业时也有标示身份的品牌称谓,类似现在的公司名称。举个现代例子,“九牧卫浴”就是林氏“九牧堂”后裔所创。旧时,以北京药业为例,“永安堂、万全堂、同仁堂、乐仁堂”等本为商业店铺名号,后来相继也变作为姓氏堂号,是富贵双全的深层次体现。修家谱、建宗祠需要经济支持,有的宗族实力雄厚,资产丰厚。有的宗族势微力薄,没有祠产,就得依靠商贾大家出资等或因为其他事件对本宗族作出过一定贡献,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当然他的商号或事件也会作为纪念成为宗族堂号。纂修于民国六年(1917)的湖南《慈利县志》载,其时全县共建有各姓氏宗祠282座,其中富者以五都朱氏家庙年收租二百余千(文),谷租百余石;也有只收四石谷租的宗祠。
三、家谱族祠冠名
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记载本宗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祠堂是人们祭祀祖先的房屋建筑。家谱和祠堂是家族历史记忆的文本载体和实物载体。一个家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谱与建祠。编修家谱,为的是明晰家族的来历;修建祠堂,为的是安定祖宗之神灵。家谱与祠堂,关系密切,互为表里;修谱与建祠,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明末至解放前,湖南桃源县在民国三十七年时己累建宗祠350余座,经济雄厚的大族,总祠之下又建有分祠,一族有多达分祠六座的。不足200人口的小族有31姓,建祠39座,其中还有不足100人口的有18姓,建祠22座。杨氏本为著姓,也因迁桃始祖各异,一宗50人,一宗56人分别建祠。因而族谱与宗祠基本使用同一堂号,如刘氏“禄阁堂”、李氏“陇西堂”、郭氏“汾阳堂”、冯氏“大树堂”等等。另有一种有待考证的说法:无宗祠而修谱者,家谱上是不可以著写堂号的。
四、家族分衍迁徙
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人口不断增加,家族就不断扩大。一些家族从祖居地又分别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建立新的祠堂,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的分别了。堂号与宗祠一样,也会随祠堂的衍变,或者继用原堂号,或者另取新堂号。如江西安福竹江义溪毛均宝,立总祠“宗会堂”,均宝生七子,分七支,各立新祠:毛宓进立“清善堂”;毛宓达立“乐义堂”;毛宓选立“清白堂”;毛宓逵立“积庆堂”;毛宓暹立“贻琪堂”;毛宓逊祠名无传;毛宓述立“原本堂”。又如福建南靖庄氏,经多次分房和向外地徙迁,外出人口600多人,其中迁居台湾300余人。庄氏自建祖祠之后,从四世至14世,又相继不断分宗建祠,大小近百座。必文世系分支就有80多座宗祠,各宗支取堂名“聚精堂、安澜堂、后美堂、振古堂、珠佳堂、崇文堂、桂枝堂、桂馥堂、萃美堂、余庆堂、敬信堂、道赐堂、寿昌堂、戬谷堂。”
五、宗族继世传袭
承前启后,生命更替,家族分衍,安居本里,继承祖宗基业,享受先人的文化遗存,当属人人之所愿。如“三槐堂”王氏,其后裔便派生出与“槐”字相关的堂号达80余个,传承王氏“三槐”精神。但是,社会是前进的,呈现出各种动态因素,影响着每一个家族。因此,或因分宗析支,避难祛灾,官宦留寓;或因政治、经济、兵燹等诸多因素而打破旧的平静。为求生存或改换他姓、冒充异姓、原姓谐音相通、一姓分为多姓等等方式保全血缘。尽管姓氏另著,而堂号仍留有原姓的痕迹隐匿其中。如后周荣宗范避周世宗柴荣名讳,易荣姓为王姓。为牢守根本,立其堂号“维荣堂、荣公堂、三乐堂”。明代方孝孺因拒绝为燕王朱棣撰写即位诏书,遭诛“十族”。有方孝孺一支,匿居扬州江都一带,改姓“六”。也有改姓“旋”,逃至钧州。“旋”字是“方”字的增笔,“六”字则是“方”字的变笔。所以此支六姓仍沿用方姓“正学堂”。文天祥之孙文伯平逃难到丰顺,改姓闻。再徙凤凰山下埔村,以打铁、务农为生。其族仍以文天祥《正气歌》而命名为“正气堂”。
作者简介:
童桂林,湖南桃源县剪市镇人。生于1944年,初中肄业,农民。1985年从事建筑工程,1997年考取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师。1992年南下广东东莞务工,进入某港资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工作,2004年12月辞职回家。专业编纂《中华堂号》,从事姓氏堂号收集整理研究。
上一篇:卞士生:卞氏家谱文化研究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