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陈有顺、牛亚丽:牛氏得姓始祖“牛父”“牛文”是同一人吗?

时间:2024/7/24 16:34:56 发布:新闻编辑部

【摘要】:《左传》《元和姓纂》《姓氏寻源》等史书及众多牛氏墓志、谱牒等记载,牛氏得姓氏始祖皆称牛父;然宋版《百家姓》、明代廖用贤《尚友录》、清早期写刻本《百家姓考略》和乾隆《钦定四库全书》(《万姓统谱》)及新近发见的民国十一年南乐县《牛氏家谱》(手抄本)则均记载:“陇西宫音 宋微子之后司寇牛文,以字为氏。”“宋微子之后,司寇牛文,食邑陇西,以字为氏。溯夫厥初,微子奔周,王家作宾,典型是肃,字曰牛文,以字为氏......”另外,还从其它地区发见《牛氏家谱》亦有同样记载。若此,牛氏得姓始祖即出现了“牛父”、“牛文”二人。那么,牛氏得姓始祖究竟是“牛父”,还是“牛文”?抑或二者原本就是“同一人”?吾等觉得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不能简单以“笔误”二字掩盖真相!故不揣翦陋,重新疏理了一下古今姓氏书、辞书、谱牒的记载,并结合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起源与演变,再行考证一下牛氏得姓始祖究竟是谁?以供史学、姓氏学、谱牒学和牛氏文化研究学者商讨抉择。

【关键词】:牛氏  得姓始祖 牛父(牛文) 再考

引言

早年偶读明代廖用贤《尚友录》和《百家姓》之“姓氏源出”,看到牛氏得姓始祖牛文,大不以为然。因自春秋《左传》及隋唐以降,几乎所有的姓氏书、墓志、谱牒等,皆称牛氏得姓氏始祖为牛父,且此说“已成公论,无可辩驳。”廖氏乃一家之言,不足以信;《百家姓》之“姓氏源出”亦为今人所作,俱不可采。故笔者在2020年所著《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之“两江总督,两朝帝师:牛姓述略”之“源流”中,亦未采其说。

然而,时过多年,癸卯腊月十八日,河南洛阳牛亚丽女士突然发来她老家南乐县《牛氏家谱》中的若干图片,此谱序言称:“宋微子之后,司寇牛文食邑陇西,以字为氏......”

龙年正月十六日,当人们还沉浸在元宵节赏花灯、闹社火的欢庆时节,亚丽女士又发来另一家《牛氏家谱》图片,谱序亦称:“陇西宋微子后司寇牛文,以字为氏。”当时,笔者即感到十分好奇,因众多史料表明:牛氏得姓始祖乃牛父,咋又接二连三冒出来一个——牛文?

笔者又从宋版《百家姓》、明代廖用贤《尚友录》、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万姓统谱》)、清王晋升《百家姓考略》等史书和其它地方的牛氏谱牒中亦发见诸多相同的记载:“陇西宫音,宋微子之后司寇牛文,以字为氏。”如此看来,被《四库提要》批评为应俗之作而不予收录的《尚友录》,并非“诸所纪载,详略失宜,无所考证”,“应俗”之作也!况且《钦定四库全书》(《万姓统谱》)本身也出现了同样的记载。至于《百家姓》及后世几种《牛氏家谱》中“牛文一说”,亦并非全是“笔误”或“虚妄”之辞!是故,“牛父”“牛文”其人其名,尚需重新认识......

古人云:“夫学术超诣,本乎心识,如人入海,一入一深。”但凡任何一种学术观点,都有它特定的“存在加值”。倘若凭借专家权威,盲目否定,不是科学的态度;而儒子目睫之论,井底之蛙,妄自尊大,则同样令人不齿。姓氏文化研究,尤其是“始祖文化”研究,更其如此。

譬如:前文提到的牛氏得姓始祖是“牛父”,还是“牛文”?抑或“二人”原本就是“同一人”?吾等觉得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不能简单以“笔误”二字掩盖真相!故不揣翦陋,重新疏理一下古今辞书、姓氏书、墓志、谱牒的记载,并结合古代姓、氏、名、字、号的起源与演变,再行考证一下“牛氏得姓始祖”究竟是谁?以供史学、姓氏学、谱牒学和牛氏文化研究学者商讨抉择。

(按):《唐玄宗开元五年丁巳族望敕》:开元考定从前至今族望,先奉敕旨四海望姓家。永徽六年考二十六姓,与诸姓不同,各得出处远近。其乾封元年,君羡考定,至今依令。武阳李 荥阳郑 陇西牛 并州郭 上党陈 河西汪 安定皇甫 中山鲍 河间刘 雁门夏右件十姓为国之柱。又,《唐贞观六年族望敕》:贞观六年七月十八日......今详定事意件録如前。计开:武阳李、河间刘、陇西牛、梁山姬、颍川上党陈、安定胡、广平程、延陵吴、中山鲍、太原王、炖煌洪,以上十二姓为国之柱。

一、南乐县《牛氏家谱·序》释读

牛姓氏考云:宋微子①之后,司寇牛文,食邑陇西,以字为氏。故曰:“陇西牛氏”。《族谱》谱牛氏之族也。溯夫厥初微子奔周,王家作宾,典型是肃,字曰牛文,以字为氏。陇西世胤。若夫刘秀②当为天子,卓识超绝千古。丈夫不与帝友,立志迥出尘氛。东汉世祖③为布衣,时常与牛牢④交游,尝夜共讲说谶言。牢云:刘当天子。世子曰:安知非我。万一果然,各言尔志。牢嘿然(不言)。世祖问牢之曰:丈夫立义,不与帝友。众皆大笑。及世祖即位徵牢,牢称疾不至。诏每就家存问之,牢恒被发称疾,不答诏命。至于瓦吾力战死,实舍身取义。宋福泽牛皓⑤,仕为川陕宣抚使。时,金人寇秦州,吴玠⑥遣诸校分同,皓至瓦吾遇金将,乃与所部下马战金人。皓欲招之,皓力战死。樊阳赴火亡,乃杀身以成仁。宋霍邱牛富⑦,勇而知义,为侍卫马军统制,戍襄阳,后守樊阳,城破,率死士百人巷战不利,以头触柱,赴火而亡。况乎一夫荷担⑧清凛然!宋扬州牛大年⑨知任州,以清操闻。郡大水,以私钱赈之。及还朝,一夫荷担而已。昌黎送别文章不群。唐牛堪⑩举进士,及归,输韩愈作诗序送之。编篡百有十卷,奠唐瓯于中叶。唐牛凤及⑪撰《唐书》百有十卷,起自武德(618-626),终于弘道(683)。修立五礼,明堂调。隋鼎之初创,隋初牛弘⑫好学博闻,初为秘书监,请问献书之路,修《五礼》⑬,立《明堂》⑭,帝善之,拜吏部尚书,选举甚称,封奇章郡公。宜乎,一只鹑鵣降滩前,预卜西台之嘉兆,四朝柱礎锡尊勺,堪拟君子之德音。唐牛僧儒⑮,弘之后裔,第进士。宪宗时,以贤良对策条指失政,累官御史中丞。穆宗时,同平章事。敬宗立,封奇章郡公,终太子少师。僧儒初为河南尹、闻县尉。旧传:县有人入台县,前水中有滩出石砾金沙。一日滩出,老吏曰:此必分司御史。若是,西台⑯有一只鹑鵣⑰。牛祝曰:既能有滩,何惜鹑鵣?言讫,一只飞下。旬日,牛拜西台,历事四朝罢相。时文宗赐以彝尊⑱、龙勺。诏曰:精金玉器,以比君子。然而官高人恶,易招肤受之,诉禄厚怨,难免浸润之谮。我洪、裨、超及十八祖,在明初俱官显要,时有“牛半朝”⑲之语,奸臣乘机谮诉,言我氏有把持朝政之谋。我氏遂称疾还野,匿迹江湖者数十年。晦迹⑳韬光㉑,时则然矣,遁世不见,理亦宜云。

【注释】:

①宋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微”是国号,“子”是爵位)。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吕氏春秋》称微子、微仲与纣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时尚未成为妃,所以是庶子),宋国开国远祖。

②东汉光武帝刘秀(前5年-57年),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 人。东汉王朝建立者(25—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九世孙。西汉建平元年,生于陈留郡济阳宫。适逢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乱。作为汉室宗亲,随兄刘演起兵于南阳郡,号“舂陵军”。更始三年(25年),公开决裂更始政权,即位于河北鄗县南千秋亭, 尊奉汉元帝为皇考,光复汉室,定都于洛阳。经过长达十二年统一战争,灭亡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势力,结束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平定动乱之后,励精图治。政治上,改革官制,整饬官风吏治,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中元二年(57年),驾崩于洛阳南宫前殿,享年六十二,葬于原陵,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颇有作为的开国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使大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③世祖,是指中国皇帝的庙号之一。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他们虽不是王朝的最初建立者,但却往往开辟了该王朝的一个全新历史时期。

④牛牢,东汉时的隐士。皇甫谧《高士传》:牛牢,字君直。世祖为布衣时,与牢交游,尝夜共讲说谶言,云:“刘秀当为天子。”世祖曰:“安知非我。万一果然,各言尔志。”牢独默然。世祖问之,牢曰:“丈夫立义,不与帝友。”众大笑。及世祖即位,征牢,称疾不至。诏曰:“朕友交牛君,清真高士也。”恒有疾,州郡之官常先到家致意焉,刺史、郡守是以每辄奉诏就家存问。牢被称疾,不答诏命。

⑤牛皓(?-1135) ,福津人。为武功大夫、川陕宣抚后军中部将。在与金战争中,力战而死,赠翊卫大夫。绍兴五年(1135),金右都监撒离曷与其熙河经略使慕洧欲犯秦川,宣抚副使吴玠遣诸校分道伺之。皓至瓦吾谷,与金将虎山遇,皓所部步卒不满二百,乃下与战,谓其从曰:“吾所以舍马者,欲与若等同死也。”金人见皓异于他人,欲招之,皓力战死。有承信郎高万,且骂且战,与熙河路部将任安、宣抚司队官秦元、薛琪、张亨皆死于阵。金人相谓:“真健儿也。”后皓、安皆赠翊卫大夫,官其家五人,赠万等三官,录其子。(见《宋史》卷四百五十二·列傳第二百一十一·忠義七;乾隆元年《直隶阶州志》卷下“人物”附选举)

(按):乾隆元年林忠纂修,毛琪麟续纂修,葛时政重纂修《直隶阶州志》卷下·人物志·(宋)牛皓(附选举)。

⑥吴玠(1093-1139),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因祖父葬于水洛,后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吴玠喜读史书,凡往事可鉴者总要录置于墙壁窗口,作座右铭。通晓孙吴兵法,深谋善断,智勇兼备,遇敌不图小利,善于避敌之优势而扬己之所长,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因此在战争中常处于不败之地,对部卒严而有恩,能虚心倾听部卒意见,选拔将佐,不论亲故权贵,士庶兵民,勇者必录而用之,故将士乐为其效命。他任宣抚副使之职,仍“简易如故,常负手步出,与军士立语”。明《草庐经略》:“吴玠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求近利,故能保必胜,而蜀赖以安。”考其甘肃徽县城关东北隅横翠一山,古曰钟楼山,今呼吴山。宋故将军吴玠之墓及“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便座落在这里。

⑦牛富(?-1273),南宋爱国将领,霍丘(今属安徽)人。为侍卫马军统制,戍守襄阳五年,后改守樊城(襄、樊,今为湖北襄樊市)。为国捐躯,赠静江军节度使,谥忠烈,赐庙建康。《宋史》记载:牛富 ,霍丘人。制置司游击砦兵籍。勇而知义。为侍卫马军司统制。戍襄阳五年,移守樊城,累战不为衄,且数射书襄阳城中遗吕文焕,相与固守为唇齿。两城凡六年不拔,富力居多。城破,富率死士百人巷战,死伤不可计,渴饮血水。转战前,遇民居烧绝街道,身被重伤,以头触柱赴火死。赠静江军节度使,谥忠烈,赐庙建康。裨将王福见富死,叹曰:“将军死国事,吾岂宜独生。”亦赴火死。

⑧荷担,释义用肩负物;挑担。承担生活、工作、责任、事业等。宋·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书》:“远近为之荷担,宗社几於缀旒。天下之人追咎其失,以为聚敛之过。”

⑨牛大年,字隆叟,扬州人。庆元二年进士。南宋濂吏,历官将作监主簿。入对,言:“人主所当先者,要以天命人心之所系致念焉。夫以人主居富贵崇高之位,重而承宗社之托,尊而为臣辟之戴,一指意而众莫敢违,一动作而人孰敢议,然而天心靡常,则可畏也。”又言:“今日士气亦久靡矣,宜体立国之意以振起之。夫有扶持作兴之意,而后缙绅无贪名嗜利之习;无贪名嗜利之习,而后有持正秉义之操。国家之休戚,在士大夫之风俗,而风俗之善恶在朝廷。惟陛下为之振起,机括一运,天下转移,而风俗易矣。”初,迁军器监主簿、大宗正丞、四川提举茶马兼权总领、知黎州兼管内安抚司公事、节制黎雅州屯戍军马,加直宝章阁,为工部郎官。入对,请惩贪吏。迁侍左郎中,进直华文阁、浙东提点刑狱,迁守秘书少监、宗正少卿,升秘书监,迁起居舍人,升起居郎兼崇政殿说书。以宝章阁待制提举太平兴国宫,卒,特赠四官。大年清操凛然,所至以廉洁自将。

⑩牛堪(生卒不详),唐代进士,韩愈弟子。韩愈作诗序送之(见后文)。

⑪牛凤及,唐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中宗时,历任春官侍郎、中书门下侍郎兼监修国史,主持修撰自武德初至弘道元年(683)间《唐书》,凡一百十卷。其中列传记事皆据私家行状,不加裁择。亦有出自胸臆,叙事参差倒错者。世存《奉和受图温洛应制》诗一首:八神扶玉辇,六羽警瑶谿。戒道伊川北,通津涧水西。御图开洛匮,刻石与天齐。瑞日波中上,仙禽雾里低。微臣矫羽翮,抃舞接鸾鹥。

⑫牛弘(545-610),隋朝大臣。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县一带)人。袭封临泾公。少好学,博览群书。北周时,专掌文书,修起居注。隋文帝即位后,授散骑常侍、秘书监。牛弘鉴于前朝纷乱,南北分离,图籍大量流失,遂上书建议搜访图籍,开献书之路。牛弘生活俭朴,事奉皇帝尽礼,对待下属以仁厚,不善言谈而恪尽职守。政务繁杂,仍书不释手。大业六年(610年),死于江都。有文集传世。灵台县荆山森林公园有三贤祠,其中供奉三位贤人就有牛弘。(见《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四载《牛弘传》)。

⑬五礼,古代汉族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⑭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典礼等活动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玉台新咏·木兰辞》:“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唐·杜甫 《石鼓歌》:“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佩剑鸣相磨。”

⑮牛僧儒 (780-848),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 人。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登进士。元和三年(808)以肾良方正对策。直言批评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所忌。初为伊阙县尉, 转河南尉,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考功员外郎、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长庆三年(823年),升任宰相。宝历元 年(825),出为武昌节度使。大和四年(830),复召为相。后出任河南节度使、东都留守等职。武宗时,李德裕当政,被贬为循州长史。宣宗时,召为太子少师。大中二年(848)十月二十七日病卒。今灵台县新开乡牛村,牛僧儒墓尚存,列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九十九载·牛僧儒传)。

⑯西台,官署名。御史台的通称。

⑰鹑(chun〕鵣(lài),古书上说的一种鸟。见“鹌”。凤凰类神鸟。《山海经·西次三经》:“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埤雅》引师旷《禽经》云:“赤凤谓之鹑。”又,鹌鹑,鸟类。形似小鸡,头小,尾短秃。背褐色,杂有棕白色条纹,腹白色。雄性好斗。

⑱彝樽,亦作彝尊。古时祭享用的酒器。《新唐书·牛僧儒传》:“赐彝尊、龙勺,诏曰:‘精金古器以比况君子,卿宜少留。’”

⑲“牛半朝”,指牛川公,河南开封尉氏县人。其生卒年月不详,元朝泰定甲子年(1324)左右在世。官山西洪洞县尹,三子,皆居要职,孙十八,有“牛半朝”之称。

(按):牛川,幼年家境贫寒,立志苦读上进,元泰定乙丑年(1325)中进士,初任河南府教谕,后升任山西洪洞县令。生三子:长洪、次裨、三超。三子又各生六子,堂兄弟共一十八人。俗称“十八打锅牛”。相传:元末,朝廷腐败,政局动荡,由于种种原因,十八兄弟离开洪洞,迁至河南汜水县十里堡,本想在此安居乐业,却又遇贼人作乱,十八兄弟深感难以再在一起居住,决定外出,各自逃命。行前,为日后团聚有所凭证,就将吃饭用的大锅击破,十八兄弟每人拿一锅片,洒泪而别。后来明朝建立,天下逐渐太平,十八兄弟互通音信后,又约定十月十九日在故土十里堡对锅,一家人重又团聚,将各自住地,汇在一起,编成了有名的十八祖居址歌。弟兄十八人,分居五省十八县,其后代都知道自己是“十八打锅牛”后代,六百多年来,代代相传。

⑳晦迹,释义为隐居匿迹。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剪灯新话·鉴湖夜泛记》:“仆晦迹江湖,忘形鱼鸟。”

㉑韬光,指敛藏光采。比喻隐藏声名才华。南朝·梁·萧统《序》:“圣人韬光,贤人遯世。”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学子陵遁迹在严滩,似吕望韬光在渭川。

㉒《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按):乾隆元年林忠纂修,毛琪麟续纂修,葛时政重纂修《直隶阶州志》卷下·人物志·(宋)牛皓(附选举)。

(按):南乐《牛氏家谱》,因年久风蚀,虫咬鼠啮,残损不堪。令人痛惜!相传:南乐牛氏始迁祖牛某,其先有三个后人,不详其名字,除了留守南乐的一个外,其他二人分别迁徙至别地。清末民初,虽各地纂修《家谱》,分而述之,但追溯其始祖则皆称武功大夫牛皓。

二、牛氏得姓始祖牛父(牛文)考

(一)典藉类

1.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著《左传》鲁文公十一年乙巳:“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耏班御皇父充石,公子穀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以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皇父之二子死焉。”这是最早记载牛父的史料。

2.东汉著名思想家王符著《潜夫论》卷第九·志氏姓记载: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皇甫氏......牛氏......,皆子姓也。

3.唐人魏征《隋书》及南宋罗泌著《路史》记载,隋朝时期的牛弘,其父名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时,被赐恢复祖姓牛氏。

4.唐人林宝撰《元和姓纂》卷五记载:牛 宋微子之后司冦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战国时赵有牛翦,秦有牛缺。

5.唐初史学家令狐德棻主编《周书》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记载:安定尞允,本姓牛氏,亦有器干,知名于时。历官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临泾县公,赐姓宇文氏。失其事,故不为传。允子弘,博学洽闻。宣政中,内史下大夫、仪同大将军。大象末,复姓牛氏。

6.北宋欧阳修等合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牛氏出自子姓。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汉有牛邯,为护羌校尉。因居陇西,后徙安定,再徙鹑觚(今甘肃灵台)。唐宰相三百六十九人,凡九十八族。牛姓宰相有牛仙客、牛僧孺。 

7.宋王应麟撰《姓氏急就篇》卷上六十六记载:牛氏,宋微子之裔,司寇牛父,子孙以字为氏。

8.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牛 出自子姓。宋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汉牛邯为护羌校尉,因居陇西。至汉陇西主簿崇,始居安定。

9.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牛氏子姓。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10.宋邵思纂《姓解》三卷(刻本):牛 殷封微子于宋,其后司寇牛父帅师败敌长丘,死之。子孙以父王字为氏......

11.宋版《百家姓》16种源出之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西周宋征(微)子之后司寇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

12.明陈士元辑《姓觿》·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牛 语求切 《姓苑》云:宋大夫司寇牛父之后......

13.明万历四十五年廖用贤编纂《尚友录》十二卷记载:陇西宫音,宋微子之后司寇牛文,以字为氏。

14.清乾隆《钦定四库全书》(《万姓统谱》卷六十二):陇西宫音,宋微子之后司寇牛文,以字为氏。

15.清王晋升《百家姓考略》(刻本):牛 宫音陇西郡  宋微子之后司寇牛文,以字为氏......

16.清张澍著《姓氏寻源》卷二十记载:牛氏 《广韵》云:牛出陇西,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敌(注:宜作狄)长丘死之,子孙以父字为氏。澍按:《姓纂》云:陇西泾阳牛为邯之后,安定富平牛为金之后,其说非是。陇西牛乃汉主薄崇之后,泾阳即临泾,即尞允之后,金非安定富平人,何得有其后乎?况《列子》言秦有大儒牛缺,是陇西之牛姓远矣。《隋书·牛弘傳》弘安定鹑觚人,本姓寮氏,父允仕魏,赐姓牛氏。或云牛姓避难改寮氏,非也。据《周书》尞允本姓牛氏,赐姓宇文氏,云子弘,大象末复姓牛氏,与《隋书》说不同。一云牛金改牢氏,夫牛金既为宣帝以毒酒杀之矣,何时又改姓乎?或其子孙改之未可知也。且楚有牛臣巢人,是牛姓不止牛父一族。

以下略录。

(二)墓志类

1.《大唐赠使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牛公碑铭并序》云:

夫志道莫先于无欲,福善莫大于有后:始而晦迹,终不近名,非道德之合欤?生我劳臣,立于远绩,非善庆所致欤?所谓伊人,其在牛公者矣。公讳意,字某,其先子姓,实始殷后。有牛父者,则宋之大夫,允裔蕃衍,人物更盛。邯为护羌校尉,崇为陇西主簿,遂家陇上,是称冠族。其后因官安定,爰处鹑觚,今为郡人,亦既重代矣。

2.民国三十二年《陇右金石录》之《牛意仁碑》云:公讳意仁,字行恭。殷后有牛父者,宋大夫,邯为护羌校尉,崇为陇西主薄,因官安定,爰处鹑觚,今为郡人。

3.《大唐故牛处士(玄)墓志并序》云:公讳玄,字武,其先陇西狄道人也。宋大夫司马牛之令绪,汉丞相辅之仍孙。弈叶重辉,光诸史策。十代祖金,魏朝右大将军。曹家失御,天下沸腾。将相公侯,豆分瓜剖。子孙流寓,因此家焉。

以下略录。

(三)谱牒类

1.《牛氏原谱序》云:陇西宋微子后司寇牛文,以字为氏。粤自牛氏始于汉献帝建(安)初年有牛金委贽于天府,正逢晋武帝六年,而为小吏,司马懿深忌“牛系马后”之谣,造鸩酒而牛金毒死......

2.南乐县张果屯镇《牛氏家谱》云:牛姓氏考云:宋微子之后,司寇牛文,食邑陇西,以字为氏。故曰:“陇西牛氏”。《族谱》谱牛氏之族也。溯夫厥初微子奔周,王家作宾,典型是肃,字曰牛文,以字为氏。

3.《牛氏家谱》“牛氏考”(此录牛五琴考):牛于象为丑,丑手也。象子初生举手,故地辟于丑。又于卦为坤,坤顺也,取地道顺天之义。故《易传》曰:子母牛为坤。又列宿牛金躔星纪之次,入会稽临淮广陵界分。故春秋元命苞曰:天下耕者昌,遂百物蓄滋,审是。牛之义出于顺天,而其象肇于地辟,其星隶于垣枢,知以牛命氏,其原在龙鸟命官代矣。然历史所载,见于唐虞上者,有舜之祖曰桥牛氏,又《黄帝外纪》帝生有熊,蛇首牛身,信斯言也。是吾牛氏即黄帝之遗裔,而为虞舜之后起者欤。按《尚友录》牛系注称宋微子之后司寇牛文,以字为氏。是《录》考查最详。帝代渺茫,因无确证,而王朝命官命氏,知源于此矣......

4.清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郑州葛寨《牛氏源流谱序》云:牛氏出于宋,载籍皆无异辞。后避司马之难,改姓为寮,而后周书不知牛易为寮,反谓寮赐而牛,是虞舜奏高密之诏,吕望盗田常之国,不可不辨矣。然则欲修谱牒,先原族姓,作姓氏考。唐书世系表,牛氏出自微子,武王克商,封微子于宋,以奉汤祀。宋武公时,鄋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御之,而班御皇父充石,子谷甥为右,司寇牛父驷乘,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子孙因以为氏焉。

以下略录。

(四)今人说

1.三晋文化研究会牛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牛向阳在《唐代牛氏姓源发展浅谈》中称:司寇牛父,牛是其字,父作“甫”,是男子美称,如孔子字仲尼,尊称仲尼父或尼父......

2.《牛氏文化》主编牛建东先生在《长丘之战》一文中称:“牛父,宋宣公之子、宋武公之孙。”“两方唐墓志提供了有力证据。”“《唐牛鸾墓志铭》云:‘钦若远祖自成汤受命有殷,微子受封于宋,以王宣公之子牛父为大司寇,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指出牛父为宋宣公之子”。《唐皇甫钚墓志铭》意与上同,略录。

3.北京大学教授冯志亮在《谈牛姓的起源及宗族特征》时称:春秋后期,宋昭公时有大臣司寇牛父,是宋微子的后裔,牛父是其字。司寇牛父在抵御北部长狄人侵时,率军抗敌,在长丘(今河南封丘西南)战死。宋昭公立牛父的后代为牛氏族,以其字为氏。

(按):所谓“长丘之战”,是指宋武公在位时(公元前765-公元前748年在位),长狄人鄋瞒部落伐宋,宋司徒皇父充石帅师抵御,而分班为戎御,公子毂甥为车右,司寇牛父为驷乘,在长丘(今河南封丘南)击败长狄人,获其首领长狄缘斯。此战中,皇父与毂甥、牛父皆战死。封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北岸,属新乡市。古为封父国地,西汉置封丘县。(见牛建东《长丘之战》,原文载《牛氏文化·典故传说》2022.第2期/P.43)

(按):明代姓氏书中最流行的,要数凌迪知编于万历年间并被收入《四库全书》的《万姓统谱》。凌迪知认为,之前的姓氏书或以姓氏身份的高低贵贱排列,或以姓氏来源、韵部、偏旁排列,且采录不广,体例不当。《万姓统谱》参考二十一史、地方志等史料,纵横交织编入了远自上古、近迄当代的姓氏及人物,《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它:名义上是谱牒,实则将谱牒与传记结合起来,成为一部类书。虽然也有学者认为它编排杂乱,有自相矛盾之处,但因为它搜罗广泛、便于考订,所以在民间仍然较流行。

(按):《百家姓》出《兔园集》,乃宋初钱唐老儒所作。时钱俶据浙,故首赵次钱,孙乃俶妃,李谓南唐主也。次则国之大族。随口叶韵,挂漏实多,识者訾之。然传播至今,童蒙诵习,奉为典册。乃就其所载,粗为笺注;方诸古今《姓苑》、《氏族》诸书。其犹射者之嗃矢也夫!琅琊王相题。

(按):清代王晋升纂,徐士业校《百家姓考略》(1644年歙县西徐士业建勋氏校刊,歙西徐氏藏板),是一本关于姓氏的书。按文献记载,原书成文于北宋初。

清末《牛氏家谱》“牛氏考”(此录牛五琴考)

三、古代姓、氏、名、字、号的起源及演变

(按):孟子曰:“姓所共也,名所独也。”《颜氏家训》亦曰:“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姓氏与名字也是最悠久、最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人所独有的符号标志。

考其中古时期,人多称字而很少称名;近古时期乃至现当代,人多称名而很少称字。这是姓、氏、名、字、号最基本的演变过程……

1.姓:姓氏不分家,先有姓,后有氏,姓起源于母系社会,代表母亲一系,即子随母姓。姓的本义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姓”,而是“生”,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它不是指常人所生之子,而是指“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许慎引《春秋传》“天子因生以赐姓”为证,以实其说。依照许说,我们一般人也不能称姓,只能称氏。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2.氏:氏起源于父系社会,一般来自于所居住的地名、国家或官职等,《说文解字》说“巴蜀山名岸胁之旁箸欲落者曰氏”,它形象地描述了上古先民不断迁徙于山洞、岩石下,群从于一位男性首领聚族而生活,首领手持代表本氏族的标志物,插入某处,以为族居地的标识,所有族人都以此为“氏”。《诗经·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应是这种氏族生活遗迹的形象描述。“氏”用来区分同姓中的各个不同分支。“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亦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战国以后,姓氏不分,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

3.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多少有些传说意味。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左传》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4.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礼记·士冠礼》又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意思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字”的产生,是出于避讳,也就是尊崇长辈的伦理需要。“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遗,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字”其实也是名,所谓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为了方便他人称谓。一般而言,字和名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怎么个联系法呢?《颜氏家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以,名,往往蕴含着长辈的殷殷期许。古人取名字,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的,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平与原二字相连。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自古以来,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5.号:同“字”一样,“号”往往也是“名”和“字”的延伸,所以“号”又叫别称、别字、别号。按照《周礼》的说法:“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号是一种美称,直白一点,就是自我标榜。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赠送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别号在文人中比较流行,名与字一般有一定的联系,而号与名无任何限制,别号始于唐,盛于宋,而亡于清。

四、古今辞书“牛”、“父”二字释义

1.上海辞书出版社《康熙字典》(2007年版)“父部”云:【唐韵】扶雨切。【集韵】【韵会】奉甫切,并音辅。【说文】矩也。家长率敎者,从又举杖。【释名】父,甫也。始生己者。【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尔雅·释亲】父为考。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晜弟为族父。又【诗·小雅】以速诸父。【传】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诸父。又老叟之称。【史记·冯唐传】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郞。又【广韵】方矩切。【集韵】【韵会】匪父切,并音府。【集韵】同甫。【广韵】男子之美称。【诗·大雅】维师尚父。【笺】尚父,吕望也。尊称焉。◎按管仲称仲父,孔子称尼父,范增称亚父,皆倣此。又野老通称。【战国策】田父见之。又【诗·小雅】祈父。【传】司马也。又【春秋·桓十三年】盟于武父。【注】武父,郑地。【释文】音甫,有父字者,皆同甫音。又【广韵】汉複姓,三氏。孔子弟子宰父黑,汉主父偃,左传宋之公族皇父充石。汉初皇父鸾,改父为甫。又【正韵】防父切,音附。父母。〇按父字古无去声,正韵始收入五暮,俗音从之。防父切,父字误。又叶扶缶切【苏辙·酿酒】诗:谁来共佳节,但约乡人父,生理正艰难,一醉陶衰朽。(见《康熙字典》/P.642)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古今汉语字典》(2010年版)四画“父部”云:①父亲。例: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父辈:家父、养父、继父、义父。②称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祖父、伯父、岳父、舅父、姨父、姑父。③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诸侯对同姓亲族的称呼。例:既有肥羜,以速诸侯(《诗经》)。④称兽类中的雄性。例:其上则猿父,哀音,(犭+军)子长啸(晋·左思)。⑤对某种大事业的创始者的尊称。例:导弹之父。国父。⑥姓。春秋时吴有父之仪。又,⑦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例:此剑值百金,以与父(《史记》)。⑧加在男子名下的美称。例: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春秋》)。⑨称从事某种职业的男子。例:渔父、田父、樵父。⑩通“甫”。开始。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见《古今汉语字典》/P.174-175)

由以上辞书可知:“父”之“字义”大略有四:1. 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表字后面,若“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见《诗·大雅》);2.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若“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见《史记·项羽本纪》);3. 通“甫”。开始。若“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见《老子·四十二章》); 4. 天。古人以为天地生万物,故称天为“父”,若“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呼母”(见《易·说卦》)。

至于“牛”,《康熙字典》云:......又姓,《广韵》:微子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风俗通》:汉有牛崇。又人名。《史记·虞舜纪》:瞽瞍父曰桥牛。

《古今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牛”亦多指姓。文多不录。

五、小结

由前文可知: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已(1617)廖用贤《尚友录》及河南南乐县张果屯镇《牛氏家谱》所记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桩桩属实,斑斑可考。虽然前后两部《家谱》为“手抄本”,且残缺不全;但亦是代代相传,绝非杜撰,包括牛亚丽女士所称谱中“牛皓”是她们张果屯镇牛氏的祖先。经查:乾隆元年《直隶阶州志》中即有牛皓小传,且所载内容与《家谱》相符。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录》《谱》中所记载的牛文官职和时间与牛父相同,皆为司寇。这不是巧合,可以完全证明他们是同一个人。

如果怀疑《家谱》“手抄本”是将“父”误写为“文”;那么,不同地域的两部“手抄本”都抄误了吗?显然,这是绝不可能的。况且还有其它姓氏书——《尚友录》《百家姓》和《钦定四库全书》(《万姓统谱》)等佐证。

总之,虽然牛氏得姓始祖牛父,“已成公论,无可辩驳”;但“父”为其尊称抑或字号,而非其名。这也是众多学者的“共识”。所以,吾等有理由判定:牛父之“父”是其字,而牛文之“文”是其名。他们原本就是同一个人。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作者简介

陈有顺,男,1956年出生于兰州,祖藉武威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家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文化促进会家族文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马姓文化研究中心顾问、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新时代家风家教传播使者”、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陇右姓氏谱牒文化学者、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名誉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敦煌学、陇右文史及姓氏与谱牒文化等。

牛亚丽,河南洛阳人。全国牛姓文化研究联谊发起人之一,中华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原联络部副主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牛姓委员会副会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副会长,河南省王姓文化研究院外联副部长,美国华人华侨联合总会北卡州副会长,濮阳牛氏文化研究会发起人、濮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牛姓委员会会长,牛皋学会副会长,少康龙控股集团牛氏宗亲酒全国总运营总监等。

参考文献

[1]左丘明著《左传》,2016年,中华书局。

[2]林宝撰《元和姓纂》(嘉庆七年刊版),古歙洪氏校藏。

[3]林宪主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1998年,中华书局。

[4]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辨证》,200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5]郑樵撰《通志》,2016年,中华书局。

[6]明万历四十五年廖用贤编纂《尚友录》,刻印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

[7]王晋升纂,徐士业校,歙县西徐士业建勋氏校刊《百家姓考略》(1644年歙县西徐士业建勋氏校刊,歙西徐氏藏板)。

[8]张澍编纂,赵振兴校点《姓氏寻源》,1991年,岳麓书社。

[9]清光绪廿九年施有方修,武勋朝纂《南乐县志》,民国六十五年(1976),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0]乾隆元年(1736)林忠纂修,毛琪麟续纂修,葛时政重纂修《直隶阶州志》卷下“人物志·牛皓”。

[11]清末《牛氏家谱》“牛氏考”(此录牛五琴考)。

[12]牛建东著《中古陇西牛氏碑刻集录》,2018年,三晋出版社。

[13]牛向阳《唐代牛氏姓源发展浅谈》,2019年,河南家谱网。

[14]冯志亮《谈牛姓的起源及宗族特征》,2021年,当代名家博物馆。

[15]宋德军、宋润城《先秦宋微子世家大宗世系考》,2017年,浙江“虛怀若谷”网文。

[16]上海辞书出版社《康熙字典》,2007年版。

[17]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古今汉语字典》(2010年版)

[18]河南南乐县张果屯镇《牛氏家谱》,民国十一年修(1922年)。

上一篇:高俊信:为《杨氏族谱》批注公元纪年

下一篇:戴振标:家谱编修,推广使用横排版面的必要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