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陈有顺:让“沉睡”的武威姓氏家谱文化资源富矿“活起来”

时间:2017/9/11 10:53:29 发布:新闻编辑部

近日,敝人偶尔从网上拜读了武威新任市委书记柳鹏在2017年6月1日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感触良多,且不吐不快。遂与几位老友、至交就如何把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特别是如何挖掘武威姓氏文化资源“富矿”,谈了谈个人的想法,他们听了以后都说“很有见地”,并鼓励敝人“把你的想法何不写成文字材料,发送给新来的书记或有关部门领导看看,或许能起点参考作用。”所以,敝人就斗胆写下了如下文字:

首先,我们不妨共同回顾一下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几次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无论在国内考察还是国外出访,都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每一次演讲中都饱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还要求文艺工作者“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等。

其次,国内文史学界已普遍认为:古今姓氏“谱牒与正史、方志是构成中华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国历代姓氏学著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瑰宝。武威籍学者张澍即为清代以来国内最为著名的姓氏文化大师,著有堪称“绝学”的《姓氏五书》”。关于张澍姓氏文化方面的建树,陇右学者多有论述,恕不赘言。

近年来,国内姓氏学研究不仅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日益引起广大人文学者之关注;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海外华侨(包括两岸三地)兴起的“姓氏寻根热”,再到当今国内出现的各种姓氏“宗亲会”、“祭祖热”、“修谱热”等,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正如中国学术界泰斗、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所说:“寻根,人的第三天性(食、色、寻根)。姓氏学是一种新兴的人文科学,是每个国民不可缺少的文化知识”。

当前,贯彻中央号召“传承弘扬丝路精神,共筑梦想同谱华章”,“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给沿线省区地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风起扬帆正当时,四海同心逐新梦。”不久前,我省相关部门亦明确提出要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再现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荣耀与辉煌,共同铸就团结、发展、文明的希望之梦,带动河西走廊的文化建设、推进旅游开发、实现国际历史文化走廊,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国家级文化长廊”。

而武威史有“五凉古都”“西夏辅郡”之称;又属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之重要节点城市,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2016年武威市政协即为了探讨武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途径,举办了“武威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座谈会”,在这次会上,原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的创建者和负责人、现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伏俊琏教授提出了“凉州文化”这一全新的大概念。伏教授将“五凉文化”、“西夏文化”、“天马文化”、“佛教文化”、“石窟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都融合到了“凉州文化”这一大概念内。

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伏教授(包括本土学者)遗漏了武威最有特色、最能引起世界关注的“姓氏文化”。而敝人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武威文化旅游产业“沉睡”多年的文化“富矿”!其前景十分诱人,值得我们下大气力挖掘。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物,一个姓氏”。一个人物即是清代关陇大儒、被梁启超称为可与乾嘉诸大师并美的大学者张澍;一个姓氏就是中华望族——武威贾姓。

诚然,若论起武威历史文化名人及姓氏,不仅仅是此二者。但这二者是其他历史文化名人及姓氏不可替代的,而且是惟一能够代表武威姓氏文化特色并引起世界(华人)关注的两大历史文化“招牌”!

众所周知,一个能产生大师级人物的时代,必是文化兴盛的黄金时代;一个能使文化兴盛的地方,必有其兴盛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而武威的“一个人物,一个姓氏”,不正是柳书记您所说的处于“沉睡”状态的、又具有武威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富矿”吗?!

所以,敝人以为,清代大儒张澍其人其作,作为武威人不容忽视和遗忘,尤其是当今建设“一带一路”的关键起步阶段,武威人大可研究利用并加以宣扬这一独特的“姓氏文化”资源!笔者深信:“中国近代姓氏文化开山祖师”——张澍,终将成为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不可逾越之丰碑!已故武威籍著名学者李鼎文先生亦曾经说过:“就甘肃来说,整个清代二百六十八年中,以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为最高,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所以,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伏俊琏教授亦曾建议:“由武威市出面,组织省内外的专家学者系统地整理出版武威籍大儒张澍的著作以及其他武威杰出人才的著作(如潘悒奎、李于楷“祖孙三代”等)。这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专家工作,江苏发达地区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很突出,也值得学习”。笔者早几年亦曾产生过如此想法,因自视人微言轻,未敢造次。

说到清儒“张澍”和“中华贾姓,望出武威”,古今国内诸多专家学者为此著书立说,可谓汗牛充栋,不可胜记。不才自然亦毋须赘述。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致力于武威姓氏文化,特别是贾氏谱牒文化研究的贾明先生,其敬业和执著精神着实令人感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先是出资三四十万,开着一辆车跑遍了全国十五个省市,寻找“漂泊”在外的贾姓武威人。后于今年5月又自费出版了133万字的一部记录贾氏3000年历史的煌煌巨著《贾氏春秋》(1-5册)。此套丛书亦有力的佐证了“中华贾姓望出武威。”该书是迄今为止在贾氏家谱学方面堪称内容最全面、信息量最大、涵盖地域最广泛、立论最深远的一部谱学专著。更为难得的是他还蒐集了150多部贾氏家谱及相关资料,载入自西周至民国(1911年)以前贾氏名人近800位,图片素材2500多张,堪称人物史志之最。

贾明先生前后历时二十余年,耗费百万家产,著成此套丛书,为传承和繁荣武威乃至全省姓氏文化,特别是贾氏谱牒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功至伟!

据原“五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宋振林早年介绍:武威历史上有九大姓,分别是贾、段、石、窦、常、安、张、李、阴。如段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第87位,人口约300万,堂号“武威堂”,郡望“京兆郡”、“武威郡”。武威段姓历史悠久,名人很多。如段熲、段煨、段韶、段达、段秀实等,与云南段姓同宗同祖。安姓也是武威的望族,其祖先居安息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一带)月氏族,东迁后,以国为氏,著名的武威人安兴贵,曾在唐朝时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凉国公。石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第63位,人口约460万,堂号“渤海堂”,郡望“武威郡”。据史料记载,石姓是原石国(故地位于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内)人的后裔,其旧姓氏叫温石兰氏,后改汉姓为石。

另据《隋书》记载,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而早在南北朝时期,姑臧等地就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注:据《河西旧事》记载“凉州城匈奴故盖臧城,音讹为姑臧”)。

由此可见,武威姓氏文化是一座蕴藏丰富、取之不竭的“宝库”,是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一块极有分量的“招牌”,也是有着精神内涵的“脸面”,是向外界展示武威地方民族特色和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作为曾经辉煌过的望姓族群因为心理上的文化共识和认同,不会忘记发祥地和祖根地,使得武威延续了这份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不可复制而且接地气的一项精神财富,现在正是需要通过对姓氏文化的研究,才能让人们更真实、更详细地了解武威,认识和解读武威,从而进一步宣传武威。

在此,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倘若武威每年在适当时机举办一次以张澍为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代表人物的“中华姓氏文化(张澍)研讨会”或“中华姓氏文化节”暨“中华贾氏宗亲寻根大会”(具体名称尚可讨论);再配合“两会”举办大型的姓氏文化书籍(包括历代武威人文学者的著作及古今谱牒)、文化图片展览,以及现当代武威籍“凉州兵团”作家群的所有著述(如陈玉福、陈开红等人,近百部作品),这无疑将会引起全国乃至世界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及贾姓华裔的关注!这才是真正的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典型举措!

当然,还可以考虑联合河西其他兄弟五市共同举办“河西走廊·中华姓氏文化节”,五地市轮流举办,每年一次。因省政府批准规划已确定武威为“河西走廊中心城市”,而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物,一个姓氏”亦与河西相关;再说古代所谓“昭武九姓”也都与河西各地密不可分;其三,要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国家级文化长廊”,同样需要河西五地市团结一致,共谋发展大计。

总之,我个人深信:只要我们上下形成合力,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武威姓氏文化,多举办几次以姓氏文化研讨和“寻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两会”;再结合近日省政府批准的《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和《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抓紧时机修复一些必要的“硬件”设施,如:贾氏、李氏、陆氏故居、达氏宗祠及古民居部落群......等等。

五年之后,一个让“天马梦”照亮未来的武威人民的小康目标指日可待!“武威文化旅游产业”又何愁不兴!鄙人固陋,不知忌讳,让领导和方家见笑了。

(作者陈有顺,字仲达,原凉州区发改局退休干部)

上一篇:裴松勤:老大说家谱

下一篇:卢鸿满:清《卢氏宗谱原流序》辩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