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元:黄国考证——以出土文物为重要的考证依据
黄国源于黄帝轩辕氏,由伯益长子大廉于夏朝初年在河南潢川建国,为嬴氏黄国,但不同于少昊赢姓。黄国早期称为黄夷,是东夷部落的首领。为报杀父之仇,黄国始终在反抗夏王朝,并助商灭夏;商朝是黄国黄人的第一个辉煌时期,有殷商甲骨文为证;武王伐纣,灭商,黄国归服周朝;但是黄国不甘心失去在商朝的荣耀、权势与利益,所以黄国在西周初年,参加了管蔡和殷民武庚之乱;周公旦率军东征,平乱后,黄国被贬谪且分迁各地:迁江淮者为黄国主流,是为夹于齐楚间之黄国,其后裔为黄歇;迁西戎者为飞廉之后裔,先有造父封赵城并建立赵国,后有非子后裔建立秦国。黄国崛起于中国南方,是古代淮河流域的霸主。
黄国史实见于甲骨文、金文、《尚书》、《左传》、《竹书纪年》、《包山楚简》、《新蔡葛陵楚简》、《曾侯乙墓竹简》、《里耶秦简》等等出土文物和存世文献中,本文以近年来出土文物为主要依据进行考证,同时参考时贤成果,第一次全面、系统、详细地考证了黄国的起源、发展与灭亡的史实及相关问题,为黄国、黄氏研究和先秦史研究提供参考。
一、黄国的建立
历史上的黄国有四个:一曰山西汾水黄国,二曰河南潢川黄国,三曰参胡黄国,史称西黄,四曰昆吾黄国。山西汾水黄国,为少昊后裔所建。初,少昊生挥,挥生嬴昧,嬴昧生允格、台骀。时汾水泛滥,台骀治之,帝颛顼封台骀于汾川,百姓尊其为汾水神。约公元前2440年,台骀后裔于山西汾川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其中之黄国,为第一个古黄国,即山西汾水黄国。后来,山西汾水黄国为逐渐强大之晋国所并吞,此黄国后裔消亡殆尽。参胡黄国,史称西黄,为南陆公所建。南陆公即黄恩成,或名黄隐,又名黄云。黄恩成,或说为伯益三子,名熊启,封于参胡之地,故名参胡。南陆公,名定,字南陆,讳定始,受封之时,黄云见于太极,故黄恩成于参胡之地建立黄国,并改名黄云,史称西黄。黄恩成配李氏,生子三:黄嘉、黄台、黄袁。昆吾黄国,为黄缗所建。黄缗即黄渊黄国,樊为夏朝侯伯,受封于昆吾,号昆吾氏,其子梁事周武王,其后裔有缗,周成王时封缗于黄,得建黄国,后世因取“黄氏渊源”之义,谱牒中称之为黄渊,与汾水黄国即晋国之黄渊相混淆。这三个黄国,都早于河南潢川黄国而灭亡,所以本文重点考证的黄国是河南潢川黄国。
河南潢川黄国建立于夏朝初年,直接证据来源于《竹书纪年》[1]。
《竹书纪年》是中国最有价值的一本古代历史书之一,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根据《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束皙》的记载,我们知道:晋武帝太康二年,名叫不准(音 Fǒu Biāo )的汲郡人盗墓,得到墓冢的竹简数十车,皆以古文记载,史称汲冢书。初释本竹书纪年,又称荀和本。考正本竹书纪年,又称卫束本。《竹书纪年》传承了六百年之后,在宋代又一次亡佚呢?元末明初乃至于明代中期,又出现了竹书纪年刻本,其春秋战国部分以周王室纪年记事,与初释本、考正本不同,是为今本《竹书纪年》。清代学者钱大昕等人指斥其为伪书,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更推断为明代嘉靖年间天一阁主人范钦伪作。清代嘉庆年间,朱右曾辑录竹书纪年的佚文,加以考证,编成《汲冢纪年存真》,是为古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在这个基础上,再辑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范祥雍进一步编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1981年,方诗铭综合清代朱、王、范三家著述,重加编次,广为蒐集,细致考证,与王修龄等人辑录成《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随书收录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是现今较为完备的本子。
《竹书纪年》记录了河南潢川黄国建立的一些情况。
古本《竹书纪年》夏纪记载:
益干启位,启杀之。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
帝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六年,伯益薨,祠之。
又:《史通》、《疑古篇》、《杂说篇》两引“益为后启所诛。”
据王国维考证:“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这句话,出自《孟子万章上》。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与孔子齐名。儒家美化尧、舜、禹、文武周王,尤其是大肆称赞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制,实际上尧、舜、禹之间不存在禅让制,存在的是臣逼君、臣囚君、臣弑君,这与儒家主张大相径庭。为了推广儒家的美好理想与美好主张,孔子、孟子篡改历史,胡编出了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制,将尧、舜、禹推崇为圣人。儒家容不下自己推崇的圣人有一丝一毫的瑕疵,看到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禹逼舜”“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等离经叛道的话,非常恐怖,非常焦虑,于是儒家篡改历史,将尧、舜、禹、汤、文、武周王之间的逼、囚、弑等恶行隐去,编出禅让制与圣人圣迹来诓骗后人。所以孟子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这与古本《竹书纪年》夏纪记载的“益干启位,启杀之。”相差十万八千里。真实的历史是尧、舜、禹、汤、文、武周王和益、启之间,都有威逼、囚、弑等恶行。伯益佐禹治水十三年,功大,舜妻以姚姓之玉女,赐嬴氏,为东夷部落首领;禹为天子,又荐益为天子继承人,合情合理合法。禹有私心,一方面荐伯益为天子继承人,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儿子启培养朝中势力,所以禹死之后,本来应该由伯益继承天子之位,结果启阴谋篡位,与伯益争当天子。启与伯益之间肯定发生了激烈的流血战争,结果以启胜益败并杀死益而告终。
伯益失败之后,启登基为天子,建立夏朝。
夏启杀死伯益之后,天下震怖,毕竟伯益是因功而成为天子合法继承人,而启无功且阴谋篡夺天子之位,天下不服,人心不服,启杀伯益,天下焉能不震怖?夏启杀伯益之后,为了笼络天下人心,做了两件事:一是封伯益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并封伯益次子若木于徐,二是为伯益建祠立庙,每年派专人祭祀。所以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六年,伯益薨,祠之。”王国维在今本《竹书纪年》也引《越绝书》记载:“益死之后,启岁善牺牲以祠之。”
夏启封伯益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的时间,应该就是夏启六年,因为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帝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六年,伯益薨,祠之。”若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朝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则夏启六年就是公元前2064年。伯益长子大廉于夏启六年即公元前2064年出就封国有黄之地,祀黄帝,崇美玉,建立黄国,以黄为氏,成为黄氏正派主流之黄氏受姓之祖,即伯益长子大廉是河南潢川黄国的建立者和黄氏受姓始祖。有黄之地就是今河南潢川,古称光州。
黄之先,本嬴氏,出自伯益。昔日轩辕氏黄帝有二十五子,实乃二十五个邦国,其中昌意、青阳、夷鼓、仓林为其嫡子,而以长子昌意正典有功,其后裔大廉于夏朝初年建立河南潢川黄国且以黄为姓氏。初,黄帝嫡裔为颛顼,颛顼嫡裔为伯益,伯益佐禹治水,功大,舜赐伯益嬴氏,为东夷部落首领。又,采真子《集千姓编》记载:黄为嬴氏,派出陆终。溯自颛顼配腾皇氏或曰胜贲氏之女生卷章,卷章配女娇氏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长樊、次惠连、三钱铿、四会人、五曹姓、六季连。再传有女修生大业,大业配女华生大费,是为伯益,又写作伯翳。禹立为天子,以伯益为天下嗣君。禹崩,伯益立,启与之争帝位,伯益败,启杀伯益。为笼络天下人心,启封伯益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是为古光州即今日河南潢川隆古乡。大廉于此建立潢川黄国,祀黄帝,崇美玉,以黄为姓氏,遂开黄氏正派主流之先河。
二、黄国与东夷联合反抗夏王朝
为报杀父之仇,黄大廉建立河南潢川黄国后,一直带领黄国臣民与东夷联合起来反抗夏王朝。
夏启死后,黄国臣民与东夷在黄大廉的带领下,继续反抗夏王朝。有古籍记录为证: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帝相)二年,征风及黄夷。”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帝相)二年,征风及黄夷。”
《太平御览》八十二及《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纪年》:“二年,征风及黄夷。”
《通鉴外纪》引:“二年,征黄夷。”
以上古籍记录的黄夷,就是黄国。
黄国是东方东夷的领袖。东夷本来是少昊的领地,后来成为伯益的领地,最后成为黄国的领地。少昊崇鸟,嬴姓,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死后,虞舜成为东夷部落首领。虞舜从唐尧手中夺得天子之位后,时刻惦记东夷,总想寻找合适的人替自己管理东夷。恰好伯益佐禹治水有功,且伯益之祖女修招赘过东夷嬴姓男子,所以伯益有嬴姓血统,虞舜遂以姚女妻之,并赐伯益嬴氏,令其承嗣少昊,管理东夷。伯益是黄帝直系后裔,虞舜赐伯益嬴氏并让伯益成为东夷首领,是有其深意的。尽管伯益被虞舜赐姓嬴氏,但是伯益嬴氏与少昊嬴姓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后人没有仔细审查,想当然地认为伯益出自东夷,甚至认为伯益和黄氏出自东夷少昊之嬴姓,都是错误的。伯益嬴氏与少昊嬴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本质上二者是有区别的。伯益死后,其长子大廉继承了东夷首领之位。大廉在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将黄国势力范围由河南扩充到山东半岛,成为黄国和东夷部落的最高统治者,并率领黄国臣民和东夷部落跟夏王朝进行了激烈的复仇斗争。因此之故,古本《竹书纪年》与其它古籍才记载:“(帝相)二年,征风及黄夷。”
黄国什么时候被夏王朝征服呢?我们来看古籍的记载: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通鉴外纪》引:“后芬发即位,三年,九夷来御。”
《路史后记》记载:“槐三年,九夷来御。”
古本《竹书纪年》附录记载:后相二年,征风、黄夷。七年,于夷来宾。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帝槐,一曰芬,是为祖武,立三岁而东九夷来御。注:畎、于、方、黄、白、赤、玄、风、阳,凡九夷。
古本《竹书纪年》又记载: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帝泄二十一年,加畎夷等爵命。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帝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风夷、赤夷、黄夷。
今本《竹书纪年》又记载:帝泄二十有一岁,六夷来御,于是始加爵命。注:畎、白、赤、玄、风、阳之六夷也。
补充知识:夏王称后,商王称帝,周王称王。后芬、槐、泄,就是夏王芬、槐、泄。
以上古籍记录说明:至少到夏朝六七代与八九代国王时,黄国才被夏王朝征服,所以才有“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的记录。后泄以后,不见黄夷,说明黄夷即黄国已经被征服了。
虽然黄国被夏王朝征服了,但是黄国反抗夏王朝的斗争并没有停止。被征服的黄国臣民,加入了商人反抗夏王朝的战斗。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
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大荒东经》注引《竹书》: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綿臣也。)
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綿臣。(見上。)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杀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綿臣。(見上。)中葉衰而上甲微复兴,故商人报焉。(出《鲁语》。)
以上夏商之间的斗争,估计黄国会参加。其实,终夏一朝四百七十一年,黄国一直在反抗夏王朝。夏朝末年,黄国助商灭夏,成为商朝的大功臣和大邦国,并且黄国黄氏人物在商朝成为有权有势的重臣。
三、黄国黄氏在商朝位高权重
黄国助商灭夏,终于完成了复仇任务。商朝建立,黄国成为商朝的大功臣和大邦国,继续领导和统治东夷部落,并且黄国黄氏人物在商朝成为有权有势的重臣,这里有商朝甲骨文为证据。
有关黄国的可信记载,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殷墟一期、二期、四期卜辞中都有商王为黄丁、黄奭、黄尹等进行占卜的记录,兹抄录于下:
癸卯卜,贞:今日令毕取黄丁人。[2]22
癸丑卜,贞:令羽、以黄执寇。[2]553
甲午卜,争贞:令壬隹黄。[2]4304
贞:勿易黄兵。[2]9468
囗寅卜,争贞:□于黄奭二羌。[2]409
贞:于黄奭燎。[2]418
戊戌卜,禘于黄奭二犬。[2]3506
贞:□于黄尹十伐十牛。[2]916
壬子卜,□贞:□于黄尹。[2]1868
贞:于乙亥入黄尹丁人。[2]3099
贞:燎黄尹豖。[2]3477
己未卜,争贞:黄尹弗害王。[2]6946
甲骨卜辞中的黄奭、黄尹,在商朝王族祭祀时,能够享受二羌(羊)、二犬、十牛等的祭祀待遇,说明黄国黄氏人物在商代就已经很活跃,并对商王与商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商人对于黄人的首领黄尹尤其关注,说明黄国在商朝就已经是比较重要的大方国了。
四、黄国在周朝时向南方和西方迁徙
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但是黄国在周朝初年,参加了管蔡与武庚之乱,因而被周王朝贬谪到南方与西方的莽荒之地。
黄国在西周初年,不甘心失去商朝时的既得利益,所以黄国参加了商末周初的管蔡和武庚之乱。周公东征,平叛了三监之乱,黄国也遭到了打击,周王朝将黄国臣民迁徙到莽荒之地。黄国臣民主要向南方和西方迁徙:向南方迁徙的黄国臣民在楚国近郊立国,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被楚灭国,黄国后裔为黄歇;向西方迁徙的黄国臣民在西羌立足,先有造父封赵城而建立赵国,后有非子后裔建立秦国。清华大学藏竹简《系年》证实,后来居于今甘肃清水的嬴秦,原本处于东方的今山东曲阜的商奄地区,是因其先祖飞廉在周初参加管蔡与殷遗民的叛乱,遭镇压后才被迫迁往西方。
分迁江淮的黄国,实际上是被西周王朝贬谪到南方不毛之地,后来成为齐楚争霸的炮灰。据《逸周书·作雒》记载,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平定管蔡与殷遗民的叛乱之后,“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里”[3]552-553,而熊盈族即嬴姓族,“熊”“盈”皆为“嬴”的通假,《春秋》左氏《经》宣公八年有“戊子,夫人嬴氏薨……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敬嬴”,公羊《经》及穀梁《经》均作“戊子,夫人熊氏薨……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庚嬴卣跋》解释曰:“盖古文嬴字形与熊近,先儒误释为熊而今文经从之。”《文选·古诗一十九首》“盈盈楼上女”,李善注云:“《广雅》曰:‘嬴,容也。’盈与嬴同,古字通。”[4]1344所谓“熊盈族十有七国。”“熊盈”连用指称嬴姓,当与”殷商“连用指称商的用法相同。熊盈族十有七国,就是嬴姓十七国,黄国当亦包含其中。黄本来属于东方族裔,因叛乱失败才缘淮河向西迁徙,进入今安徽及河南西部,成为楚的邻国。
黄国在周朝的情况,可以通过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存世的文献资料呈现出来:
我们先来看西周青铜器铭文。这部分内容参考了张淑一教授的归纳总结。
20世纪80年代初,河南省罗山县高店乡出土两批春秋早期黄国青铜器,第一批包括傒君单盘和傒君单匜,其中傒君单盘铭文作“傒君单自作盘,其万年无疆,子子孙永宝用享”[6]14472,匜铭与盘铭基本一致。而传世器有叔单鼎,其铭文作“唯黄孙子傒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孙永宝用享”[5]2657,对照叔单鼎铭文,可知黄国的分支有傒氏:黄国嫡长子世袭君位称黄君并为黄国大宗,庶子分封出去另立家族,开创新的支系,也就是《礼记·大传》所谓的“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7]914,傒君即属于黄国的小宗分支,“黄孙子”就是作为小宗分支的傒君叔单,体现与大宗本家之关联的方式。第二批包括五件傒季车器,盆、鼎、盘、匜、壶各一,其中傒季车匜铭文作“傒季车自作行匜,子孙永宝用之”[6]14925,其余四器铭文与匜铭大体亦相同。而1979年河南信阳吴家店乡还出土有同属于春秋时期的傒仲 子削,其铭文作“唯傒仲 子用”[6]18324,由这六件器物可知,黄国还有更次一级的家族分支,即傒氏又分出傒仲氏和傒季氏。
西周早中期青铜器有黄子鲁天尊,其铭文作:“黄子鲁天作父己宝宗彝,孙子永宝。”[5]5970
作器者黄鲁天自称黄子,表明黄国的诸侯身份在商周鼎革之后仍得到了承认;黄子鲁天称已故父亲为“父己”,表明黄国黄人在进入西周以后,对商人以日名称其先祖的习俗还予以了一段时间的保留。
上海博物馆曾征集有五件时代属于春秋中期的伯游父器,包括壶二, 、盘、巵各一。其中伯游父壶铭文作“唯六月初吉丁亥,马颈君伯游父作其旅壶,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6]12412,盘铭与壶铭同;伯游父巵铭文作“唯正月□吉□亥,黄季之伯游父作其旅巵,其眉寿无疆,永宝是尚”[6]19239,伯游父 铭文作“唯五月初吉丁亥,黄季氏伯马颈君游父作其尊 ,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6]14009。依据宗法制度,“伯”为嫡长之称,“黄季氏伯马颈君游父”指黄季氏之大宗伯游父又被封为马颈君。通过诸器铭文互相印证可知, 铭之“黄季氏伯马颈君游父”属于巵铭“黄季之伯游父”与壶铭“马颈君伯游父”的全称,“黄季之伯游父”与“马颈君伯游父”属于“黄季氏伯马颈君游父”的简称,由此可见,黄国的支系还有黄季氏。
西周晚期青铜器有黄仲匜[5]10214、黄幹 鬲[5]609
黄季鼎[5]2565,其铭文为“黄季作季嬴宝鼎,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享。”
黄幹 鬲,1966年出土于湖北省京山县坪坝公社苏家垅;黄季鼎,1972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熊家老湾。
据《左传》记载,鲁桓公六年、八年和鲁庄公四年,楚国曾三次伐随。这是否意味着随、楚两国之间一直都是剑拔弩张的战争态势呢?学术界已基本认可, 曾国即随国,系一国两名。近日,考古工作者从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清理出的文物显示,曾国与楚国、黄国都曾有联姻关系,反映出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既斗争又 联合的复杂关系。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2015年,在筹办郭 家庙墓地文物展期间,他发现库房里的这尊曾国铜鼎。铜鼎出土时,破坏严重,铭文仅残存“曾侯作季…汤芈媵…其永用…”。“从铭文推测,这个鼎应该是曾侯为 某位嫁到曾国的芈姓楚国女子所作。芈是楚国公族之姓。这一铜鼎就是楚国与曾国联姻的物证。”方勤说,联姻并不影响曾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既斗争又联合是 那个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局势的常态。”他举例说,《左传》记载楚武王的夫人邓曼,就是邓国人。而她的儿子楚文王,却在公元前678年灭掉了邓国。
曾楚两国联姻的物证不止这一件。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随仲芈加鼎”,其铭文为:“唯王正月初,丁亥,楚王媵随仲芈加飤繁,其眉寿无期,子孙永保 用之。”方勤认为,从铭文可推断,这个楚王鼎是楚王的女儿或姐妹嫁到随(曾)国时的媵器,再次证明了曾国与楚国之间曾多次联姻。
张淑一认为:除了与楚国通婚,黄国也是曾国的联姻国。郭家庙墓地清理出的88座墓葬中,曹门湾2号墓及郭家庙50号、52号、60号墓,揭露了三代曾国 国君与夫人的墓葬。其中,曹门湾2号墓和52号墓为夫人墓,50号与60号是一对夫妇墓葬。在夫人墓中,发现了多件盆、壶为黄国铜器,与淮河流域出土文物 特征类似。这都表明了曾黄两国是通婚关系。“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在沈鹿会盟,只有黄国和随(曾)国没有参加会见。曾黄两国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 斑。”方勤说。
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在各方面的关系都很好,并且一直保持婚姻关系。
春秋初年,黄国与随国即曾国关系非常好,两国结成同盟,一直对抗南方强大的楚国。《左传》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就记载:“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隨即曾)不会。”黄国的器物往往出现在与之邻近的曾国的青铜器群当中,体现了黄和曾自西周时代就有密切的关联,尤其黄季鼎铭文作“黄季作季嬴宝鼎,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享”,与之同出的曾国器“叔姬霝簠”铭文作“叔姬霝迮黄邦,曾侯作叔姬、邛嬭媵器□彝,其子子孙孙其永用之”,表明两者互通婚姻,曾国与楚国黄国有联姻关系。
我们再来看存世文献。
黄国文献史实始于《左传》[8]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终于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前后共57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公元前675年,楚文王“伐黄,败黄师于踖陵,遂还"”。春秋时期,楚国称霸,黄国不服,借地域优势,近与江、道、柏、弦乃至随国结盟,远与齐、宋、郑、卫、鲁等修好,曾一度与楚抗衡。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国国君逃到了黄国。 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带兵灭国了。
除上文已引《左传》[8]桓公八年黄、曾联合抵制楚国会诸侯于沈鹿的记载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史事,以其文字并不多,姑全部列之如下:
《左传》庄公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巴人)……遂伐黄,败黄师于踖陵。”
《春秋经》僖公二年:“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
《左传》僖公二年:“盟于贯,(齐)服江、黄也。”
《春秋经》僖公三年:“秋,齐侯、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
《左传》僖公三年:“会于阳谷,谋伐楚也,……秋,(齐)及江人、黄人伐陈。”
《左传》僖公五年:“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
《左传》僖公十一年:“黄人不归楚贡,冬,楚人伐黄。”
《左传》僖公十二年:“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灭黄。”
《穀梁传》僖公十二年也有类似的语气:“贯之盟,管仲曰:‘江、黄远齐而近楚,楚,为利之国也,若伐而不能救,则无以宗诸侯矣。’桓公不听,遂与之盟。管仲死,楚伐江灭黄,桓公不能救,故君子闵之也。
不难看出,《春秋》和《左传》对于黄国的史事,基本上都是从黄国与楚国的关系的角度记述的,颇有“黄作为淮河南岸一介小国,原是楚的与国,但自恃与东方之齐国结盟,舍近求远,不共楚职,最后为楚所灭”的惋惜意味。
黄国为何不与近在眼前的楚国结盟,而要与远在天涯的齐国结盟呢?
张淑一认为:从黄国族源的角度考察,会发现黄国与齐国结盟并不突兀,黄国为嬴姓国,《史记·秦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9]221就表明了黄的族系。而嬴姓起源于东方地区,现今已经是学界的共识。清华大学藏竹简《系年》证实后来居于今甘肃清水的嬴秦,原本处于东方的今山东曲阜的商奄地区,是因其先祖飞廉在周初参加管蔡与殷遗民的叛乱,遭镇压后才被迫迁往西方,黄国的情况正与秦国类似。黄国被周王朝贬谪到南方江淮之地,至春秋争霸时期,虽然黄国夹在楚国与齐国中间,但是黄国君臣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东方或东夷,所以在春秋大国争霸之际,黄舍弃楚国而与东方之齐国结盟,虽然从战略上讲不够高明,但从族源上却有迹可寻,其不过是对与东方旧有历史渊源的重新拾取。
五、黄国后裔在楚国大放异彩
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国所灭,黄国自此作为一个诸侯国不复存在。然而黄国后裔并没有因此消失。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谓“楚灭黄,其族遂仕楚,春申君即其后。”[10],其说大体不误。黄国后人确实在被楚灭国之后绝大部分成了楚人,鲜有仕于楚以外其他国家者。虽然《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和《国语·晋语八》都记载晋平公六年(公元前552年)有协助晋大夫栾盈作乱的黄渊,但黄渊之黄并非此江淮流域之黄,而是金天氏之苗裔“封诸汾川……晋主汾而灭之矣”的沈、姒、蓐、黄四族中的“黄”。
近些年出土的《包山楚墓竹简》[11]、《新蔡葛陵楚简》[12]、《曾侯乙墓竹简》[13]以及《里耶发掘报告》[14]等文物中,也有对黄国后裔在楚国活动的踪迹,并且黄国后裔在楚国生活时有一定的影响力。
《包山楚墓竹简》中记载的黄国后人。
《包山楚简》总计包含715个姓名齐全的人名,其中黄姓37人,约占总数的5.2%。《包山楚简》中的黄人大部分为司法诉讼的原被告双方和受理案件的官僚机构人员,小部分为参与卜筮祭祷的贞人。
春秋以前,黄国人在青铜器铭文中还十分强调血缘宗族关系,至战国时代,黄国人已经多数成为了楚国的编户民。战国中期的《包山楚简》所记载的黄国后人,多数是以地名加人名即“某地之某人”的形式呈现的,其中无职务者径称为“某地之某人”,如“鄝国磝敔鄍君之泉邑人黄钦”(简143)、“鄢人黄戌”(简170)、”郢人黄鲷”(简165、190)、“大 之州人黄子 ”(简174)等;有职务者则称为“某地之某官某人”,如“临阳之御司败黃异”(简33)、“中阳司败黄勇”(简71)、“羕陵乔尹黄 ”(简107、117)、“荑阳司马黄辛”(简109)、”阳之酷官黄齐、黄 ”(简124)等,而“某地之某人”的称谓本身,就是国家以地域编制户籍从而控制居民的典型表现。即使其中的有职务者即“某地之某官某人”的户籍,不一定在其所任职的地域当中,但从每个人的名字前面都清晰地标示出地缘性的行政区域来看,其所管辖或服务的对象也全都是编户民,其本人也不太可能脱离编户齐民的总体社会环境。并且从前举的黄国后人的地域分布来看,黄人的居处十分分散(前述黄国后人还只是《包山楚简》中有居处地域记载的黄国后人的一部分,全部的情况应该比这还要分散),分散居处也表明黄国后人已不太可能存在大范围、大规模的宗族聚居情形。除被称为“某地之某人”的编户民外,《包山楚简》中还有部分黄人作“某人之某人”,如简173有李瑶之人黄倗,简179有陵尹之人黄系,简187有大尹之人黄慎等,陈伟《包山楚简所见几种身分的考察》谓这些人属于人身上依附于他人者。
张淑一认为:黄国后人在楚虽然属于亡国之人,但至少从战国时代的材料看,其与楚国的原有居民并无身份地位上的差异,这在黄国后人可以担任楚国的各级各类职务上有比较充分的显现。以《包山楚简》为例,在包山楚简全部37名黄国后人中,有22人担任各类职务,这些职务除了前述已提到的临阳之御司败、中阳司败、羕陵乔尹、荑阳司马、 阳之酷官之外,还有集兽官(黄辱、黄 ,简21)、司败(黄贵 ,简25)、左关尹(黄惕,简138)、喜人之州加公(黄监,简164)、大厩(黄 ,简184)、繇 (黄 ,简174)、新俈(黄儥,简174)、游公坦倌(黄贛,简175)、 (黄请,简180)、大臧之州加公(黄申,简182)、俈 (黄,简168)、大俈 (黄 ,简170)、游 (黄怆,简187)、 大夫(黄 ,简188)、垒应族州里公(黄固,简191)。这些职务有的执掌尚不清晰,有的执掌则可以查考:如司败主刑罚;司马主军事;关尹主关防;大厩主马匹;集兽官可能近似《周礼》中的兽人,主动物的狩猎与保护;酷官可能近似《周礼》中的酒人或酒正,主酿造,等等。从执掌可以查考者看,黄国后人所担任的职务有高有低,有的为各级行政长官,有的则仅为《礼记·王制》和《孟子·万章下》所提到之“庶人在官者”,即任官的俸禄刚刚可以“代其耕”的府史胥徒皂役之类。而楚国的原有居民在担任职务上也与黄人基本相同,比如楚国旧族有薳氏,其先祖薳章还曾在鲁桓公八年受楚武王之命前去责让没有参加沈鹿之会的黄国。《潜夫论·志氏姓》谓:“蚡冒生薳章者,王子无钩也。”则薳氏本为楚国公族。但《包山楚简》简28有薳忻,任楚尹之邑公,同简有薳 ,任尹之莫囂;简56有薳 ,任喜君之司败;简90有薳悸,任楚繁丘少司败。再如楚国还有旧族潘氏,《左传》文公元年记载楚有潘崇,宣公十二年记载有潘尪、潘党,定公六年记载有潘子臣,《元和姓纂》二十六桓引潘岳家谱谓:“潘氏,楚公族,芈姓之后。”[15]但《包山楚简》简99有潘 、潘向、潘期,均为楚 阳之 、教令 ;简151、152有潘戌,为楚左驭;简182有潘 ,为楚右司马愋之州加公;简46、64、167、175、186有潘 (又于简52作潘豫、简55作潘 ,为楚越异之司败。从薳氏与潘氏族人所任职务的对比可以看出,作为被征服者的黄国后人与楚国原有居民并无等级地位上的差异。如果说黄人中还有不担任任何职务的普通人,其与薳氏、潘氏等楚国旧族中也有不担任任何职务的普通人也是相一致的。从竹简材料来看,生息繁衍于作为征服者的楚国社会并非黄国后人所独有的情形,而是普遍存在于为楚所灭的各国人当中,比如公元前678年楚灭了邓,但《包山楚简》中有邓姓39人;公元前478年楚灭了陈,《包山楚简》中有陈姓30人;公元前447年楚灭了蔡,《包山楚简》中有蔡姓13人。这些人的生活面貌也与黄国后人非常的相似,多数都是具有自由民的身份,以编户民的形式融入楚国既有的地域组织当中。
《新蔡葛陵楚简》中记载的黄国后人。
《新蔡葛陵楚简》总计包含65个姓名齐全的人名,黄姓2人,约占总数的3.1%。《新蔡葛陵楚简》黄国后人,主要为服务于卜筮祭祷的贞人和其他相关人员。
《曾侯乙墓竹简》中记载的黄国后人。
《曾侯乙墓竹简》总计包含46个姓名齐全的人名,黄姓13人,约占总数的28.3%。《曾侯乙墓竹简》中的黄国后人是曾侯乙丧葬所用丧车的驭者,可能存在集中使用了以驭车为家族职业的黄国后人。
《曾侯乙墓竹简》记载有一干担任曾国国君曾侯乙治丧所用丧车驭者的黄国后人,包括大殿驭者黄 王(简13),右旆驭者黄夏(简36、131),右彤旆驭者黄柫(简38、133),墨乘驭者黄建(简47),以及黄 (简16、125)、黄痰(简26、128)、黄 (简28、128)、黄克(简45)、黄 (简51)、黄 (简62)、黄豻(简65)、黄豊(简75)、黄 (简136)等。曾侯乙的下葬时间据考证为公元前433年前后,距离黄国被灭已有二百多年,两者自西周至战国,一直保持密切的关联。
《里耶秦简》中记载的黄国后人。
《里耶秦简》在时间上属于战国晚期。陈絜在《里耶“户籍简”与战国末期的基层社会》中对“迁陵县(道)都乡南阳里户籍事类综览表”的相关统计说明,《里耶发掘报告》中的黄人属于被登记于专门的户籍档案者。《里耶发掘报告》中的28枚竹简虽有残断,总人口数无法清晰统计,但能够看出南阳里中大约有25户,七八个姓氏,每户人口最多11人,最少1人以上,如按户均6人估算,那么全里共约150人。其中黄姓三户,19人,如果排除3位户主的妻子可能因同姓不婚而属于异姓之外,黄姓实际16人,约占全里总人口数的10.7%。《里耶秦简》所记载的黄国后人,其里居、爵位、身份、妻子儿女的信息都一一在列,如简K1/25/50记载迁陵县(道)都乡人黄得,其里居属于‘南阳’,爵位为“荆不更”,身份为“伍长”,妻曰,儿子有小上造台、小上造囗、小上造定,女儿有小女虖、小女移、小女平。也就是说,凡属当时的专制国家按家户控制国民所需的要素全部被造册登记,其编户民的性质已无可质疑。这说明黄活后人虽是被征服者,但并没有被排除在战国各国普遍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的一般性社会进程之外。
上述黄国后人如此频繁地出现在诸多彼此并无关联、出土地点各异的竹简当中,其本身就反映了黄国后人无论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都不在少数。
张淑一认为:黄人作为被征服国之民,非但没有凋零绝灭,反而在征服者楚国得到了相当繁盛的生息发展(包括与楚国的原有居民在身份地位上亦无差异),其根本原因应该是人口对于先秦各国的重要意义。春秋战国之世,小国被大国兼并者多矣,“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而楚国据何浩先生统计,春秋时期灭国四十八,战国时期灭国十二,总共灭国六十一,“占《经》、《传》有载之国三分之一以上,为同一时期各国灭国扩疆之首”。当时人对于人口的重要性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管子曾主张“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荀子亦强调“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功少。虽守者益,所以守者损,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楚国虽然征服了黄国,但并不会对黄人赶尽杀绝,而是在夺去了其统治权、杜绝了对自己的威胁之后,便为之编订户籍,任其各自谋生,甚至鼓励其增殖繁衍,以为本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其中之能力卓异者,还有机会被擢拔为封君和高级官僚,《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担任了楚考烈王之相的春申君黄歇便是显著例证。
黄国属东夷之国,处于楚与中原之间,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机地融合了中原文化、东夷文化、江淮文化与楚文化。黄国的后裔黄歇仕于楚,被封为春申君,地位仅次于楚考烈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六、黄国后裔春申君黄歇
《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春申君黄歇与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君子”,他闻达于诸侯,门下食客三千,“上客皆蹑珠履”,被称为“政治英雄”,却不幸被手下的食客李园刺杀。
春申君黄歇,委身仕楚,为相二十五载,政绩卓著,赐以淮北十二县,成为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公元前238年,春申君黄歇在宫廷内讧中遇害,其子孙受株连而被迫流散各地,致使黄氏家族再度中衰。但黄氏家族并没未因此而沉沦,他们分别与原来流散各地的黄氏族人汇合,顽强奋进,不仅渡过了危难,且先后在许多地方形成了望族。据有关史料和姓氏通书证实,黄歇长子黄尚一支,形成了后来的淮阳黄氏和江夏黄氏;次子黄俊一支,形成了后来中原阳夏黄氏;五子黄堂一支,形成了后来的东吴黄氏。继之而起的金华、邵武黄氏望族,皆是江夏黄氏繁衍的分支,今天在海外的黄氏族人,大多是从上述各地先后南迁的。纵观黄姓的播迁过程,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即由黄国黄歇,发展至淮阳、江夏黄氏,进而播衍出金华、邵武等黄氏望族等分支旁系,然后播迁出海外异域黄姓,他们源出一脉,同根同祖。
春申君黄歇究竟葬在哪里,目前尚无法考证,潢川、无锡、武汉等6个地方,都有他的衣冠冢。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潢川,之后改封吴地,即今天的江苏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春申君遇害后,众多子孙流散各地。春申君的遗宅,《嘉庆一统志》和《光州志》有不少记载,“楚封黄歇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故有宅在此……宅中井至今不堙”。潢川北城,留有一座春申君墓,民间为了纪念他,把北城称为春申镇。《上海研究资料》记:“浦江相传为黄歇所凿,亦称黄歇江,或称春申江,于是上海乃有春申江的别称,或竟简称申江。”《上海县水利志》载:“春申塘为春申君开浚,春申村就是当时春申君的指挥所。”春申君疏通河道,拓垦荒原的故事,深深留在了上海的历史文脉中。如今,“申”成为表示上海的地域文化符号,春申君传说,成为上海的“春申文化”,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开“申”之祖春申君,取“春申”为名者,不下数万人。2002年9月,在上海成功申博的欢庆晚会上,人们引吭高歌的第一曲,就是《告慰春申君》。鼓瑟编钟在江畔响起,如同遥远年代的天籁之音,回荡在了广袤大地:“乘长风兮开宇天,古往今来兮二千年。小潢河兮今犹在,黄浦江兮续根源……”?
七、黄国的族源
关于黄国的族源,据司马迁《史记》所记,黄国为伯翳即伯益之后:“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赢氏……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司马迁所提到的嬴姓之后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为诸侯者有今江苏的徐国、山东的郯国、莒国,安徽的终黎国,今河南境内的黄国、江国,迁至陕西的秦国。
赢姓之始祖是东夷人少昊,但是黄氏是被舜赐嬴氏的伯益后代,与东夷人少昊没有关系。伯益之嬴氏与少昊之嬴姓不同:盖少昊祖源于嬴姓,伯益之嬴氏为舜所赐,故二者有联系,但有本质上之区别。少昊嬴姓建立之山西汾水黄国,立国虽早,然为晋国所灭,子孙亦不昌,终致堙灭。伯益长子大廉于夏朝初年受封于黄,建立黄国,世奉黄帝之祀,以黄为姓氏,绵延千万年而不绝。所以伯益嬴氏与少昊嬴姓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说黄氏出自嬴氏是正确的,但是说黄氏出自东夷少昊嬴姓是错误的。
八、黄国与黄氏
黄国创始人为嬴氏伯益长子大廉。大廉于公元前2064年建立黄国,一说大廉于公元前2148年春建立黄国。大廉建立黄国的地点,位于河南光州定城西十二里之隆古乡。黄国为赢姓黄氏。黄国南下中原后,称黄夷。黄国助商灭夏,归顺周朝,又参加西周初年的管蔡与殷民武庚之乱。周公旦率军东征,平乱后,黄国被贬谪且分迁各地:迁江淮者为黄国主流,是为夹于齐楚间之黄国,其后裔为黄歇;迁西戎者为飞廉之后裔,先有造父封赵城并建立赵国,后有非子后裔建立秦国。黄国崛起于中国南方,是古代淮河流域的霸主。黄国处于江淮之间,守东方诸国西入淮河上游的门户,当南楚北进中原之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以黄国都城为中心的黄邑地区,地处如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边界,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水陆交通方便,农业发达,人民丰衣足食。当地盛产水稻、小麦、棉花、麻、鱼鳖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鱼米之乡。周襄王四年癸酉即鲁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国所灭。潢川黄国约传衍五十代,计一千五百余年。
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灭后,国亡家破的黄国臣民,纷纷离乡背井,但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仍是以国为姓,其中大部分流散到当时的楚国腹地,于是就有了因黄氏迁居而得名的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等地。还有一部分被“浮诸江南,以实海滨”,于是就形成了南方诸多黄氏家族和壮族黄洞蛮中的黄姓。
黄国是中华黄氏的发源地。
追根溯源,自有黄国,方形成“以国为氏”的黄姓。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篡》云:“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载:“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北宋江夏黄氏族谱序中亦称:“考我黄氏,始于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高阳氏曾孙陆终之后有南陆公,兄弟三人,公居其二,食邑于黄,遂因地而赐姓焉,黄地在光州十二里,有黄城。”大量史实证明,黄姓源于黄国,根在光州。黄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历经沧桑,几度兴衰,不断繁衍壮大,逐渐形成黄姓望族。
九、黄子国列位君主
黄子国列位君主如下表:
十、黄国故城遗址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淮河南岸,小潢河之西),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潢川称光州。
潢河,也称黄水,发源于新县万子山,经光山、潢川两县,由西南向东北流入淮河。潢河穿越潢川县城,把县城一分为二。
关于古代潢川黄国都城位置所在,文献早有记载。《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黄国故城,汉弋阳县也。秦时黄者,赢姓,在光州定城县四十里。”《太平寰宇记》卷127“光州定城”条云:“黄国故城在(定城)县西十二里。”宋濂的《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也有同样的记载。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大量方志与族谱之中。汉代弋阳县、宋元光州定城县,即今河南省潢川县。《括地志·光州》记载:“黄国故城,汉弋阳县也,(春秋)时黄(都),嬴姓,在光州定城县(西)十里。”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载:“黄城,(光)州西十二里,春秋时小国也。”按照零星的记载推测,黄国故城,应该在潢川城西6公里处,即淮河南岸,小潢河之西。椐考古专家考证,黄国故城最迟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规模。城址呈长方形,其城墙长度:东墙1650米,西墙1550米,南墙1800米,北墙1720米,周长6720米,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现存城墙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墙高处为7-8米,低处为4-5米,基宽59米,上宽10-25米,如今尚存三处城门豁口,其墙之厚、路之阔、基之固,均可见当年之巍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野考古迅速发展,几代考古人前赴后继,试图在潢川的周边地带,探寻到叔单鼎背后一个王朝的身影。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潢川县文物工作者先后发现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铜箭头和壶、罐等器物的陶片,还有一批带有铭文的春秋早期黄国的青铜器。1966年,这一地带向西约400米的高稻场村,出土了一批珍贵的铭文青铜器。直到2000年,这一古墓群共发掘出春秋时期墓葬近60座,出土青铜器400多件、陶器500多件,还有相当数量的木器、漆器、兵器、车马器等,为黄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依据。那里大约周长近6公里的古城是黄国故城的结论,已经毫无争议。2006年,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10日,光山县宝相寺上官岗砖瓦厂,民工们发现一个古墓,当时就取出了一些随葬器物。这是一座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墓内有两套棺椁,并列排放。其中1号墓棺椁已经被民工挖坏,但是随葬品还是让工作人员吃了一惊,共出土鼎、戈等青铜器14件,玉器54件,有虎、鱼、玛瑙、串珠等。14件青铜器中有11件铸有“黄君孟”字样的铭文,大多写着:“黄君孟自作行器,子子孙孙则永宝宝。”2号墓棺盖虽然没有塌陷,但是已经开裂,墓主和棺内的殉葬品,被厚厚的淤泥所覆盖。令人惊愕的是,棺盖侧边,朱红色的波浪纹组成的纹带,犹如一连串双目、方鼻、扁嘴的朱红色“鬼脸”。这是国内第一次发现彩绘棺。墓主的骨骼保存完整。墓主的头骨下,散落着各种小玉饰102件。专家推断,它们应该是由丝线串成的玉组佩,由玉璜、玉虎、玉鱼等组成,中间是一件直径约9厘米的黑色玉璧。墓主的左腰间,佩带着一件深目高鼻的玉雕人头和两件黑玉虎。墓主的左脚下,散落有玉饰21件,右脚下,放着散乱的排箫,后被复原成为4组,每组11支。专家说,它们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竹排箫,和今天的样式没有太大的差别。墓中还有大量的竹木漆器和丝织品,还出土了22件青铜器,其中14件铸有“黄子作黄夫人孟姬”等铭文。经过河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研究室的鉴定,得出结论:2号墓主为年约40岁的女性,身高在1.65米上下。南京大学考古博士、现任大别山干部学院副院长的牛长立说,根据铭文判断,男性墓主“黄君孟”,应该是黄国国君,女性墓主是其夫人,名为“黄孟姬”。该墓葬被称为“黄君孟夫妇墓”,二人合葬时间在春秋早期偏晚的年代。墓中的青铜器,全是紫铜色,与过去发现的春秋早期青绿色的截然不同,它们器壁较薄,轻巧美观,突出了实用功能。墓中的冲压纹铜盒,属国内首次发现;6件紫色绣绢,为中国蚕丝纺织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标本。从那时起的30多年间,这里出土了一系列黄国之瑰宝,昭示了一个王国曾经的辉煌。
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与《考释》中,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土的4件黄国青铜器:黄太子白克盆、黄太子白克作赢臾盘、黄韦俞父盘和叔单鼎。叔单鼎,是清宫旧藏,郭沫若说它:“殆谓黄君之孙子,即黄国公族,傒为作器者之氏。”1979年第一期的《故宫博物院院刊》上,学者唐兰谈它:“单鼎应属春秋早期的黄国代表作。”叔单鼎出土地潢川,秦时置弋阳县,北齐时更名定城县,唐代改为光州,1913年废州设县,因潢河而得名潢川。叔单鼎青铜器,高28.8厘米,口径28厘米,腹围82.4厘米,是春秋时期黄国的器具,出土地点在河南潢川。此后,叔单鼎历经上海、南京等地的几次辗转,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叔单鼎制作精美,形制是较浅的半球状腹,表面装饰花纹,四行铭文清晰可见:“唯黄孙子傒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黄国被吞并后,楚国并没有灭绝黄人,而是将其子民继续留在黄地。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考证过叔单鼎的铭文:“盖黄灭后,子孙又续封,故称黄孙子也。傒者,继也,续也,叔单为始续封之君,故曰‘傒君’。”
直到2000年,这一古墓群共发掘出春秋时期墓葬近60座,出土青铜器400多件、陶器500多件,还有相当数量的木器、漆器、兵器、车马器等,为黄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依据。那里大约周长近6公里的古城是黄国故城的结论,已经毫无争议。2006年,黄国故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综上所述,古老的河南潢川黄国是伯益长子大廉于夏朝初年所建,大廉是黄氏受姓之祖。终夏一朝,黄国都在与夏王朝作激烈斗争。黄国助商灭夏,成为商朝的重要邦国,黄国人在商朝位高权重,是商人的祭祀对象之一。周灭商,黄国归顺,但是黄国参加了西周初年的“三监之乱”,所以被周朝贬谪到南方与西方。被贬谪的黄国人,在南方和西方都大有作为。黄国历经一千五百多年,最终亡国。亡国的黄氏子孙分散各地,以孝为魂,勇往直前,开拓创新,成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杰,为中华民族和人类世界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83.
[3]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萧统,编.李善,注.昭明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4.
[6]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11]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13]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M].长沙:岳麓书社,2006.
[15]何浩.楚灭国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
[16]张淑一:《出土文献黄国史迹钩沉》.中原文化研究2019。07。本文参考了张淑一对黄国史迹的钩沉,在此一并致谢。
[17]河南日报相关报道
作者简介:
黄会元,男,汉族,字清澜漪,笔名六月,号圣荷君,自封永昌公,云南保山人,1972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6年7月参加工作,著有古诗集《六月诗》、古词集《荷花词》、散文集《凤凰曲》、杂文集《改革家》、长篇小说《人间美梦》(包括《莲花经》、《荷花梦》、《芙蓉劫》三部小说,世人称之为人生三部曲)等等。
附录:
黄国部分出土文物如下:
黄国及周边地图
黄夫人壶
黄国出土鼎
黄国出土的精美玉器
黄国出土的精美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