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会元:《黄庭坚家诫》的当代价值
【摘 要】《黄庭坚家诫》,又叫《黄庭坚家训》,是黄庭坚写给儿女的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本论文结合黄庭坚家训的原文,详细地考察了黄庭坚家训的渊源、背景、价值和不足,尤其是结合习近平关于家风家教的相关论述,阐释了黄庭坚家训的当代价值,以资对我黄氏子孙与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启迪、有借鉴、有帮助。
【关键词】黄庭坚家训 渊源背景 当代价值
2017年3月,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中,就有《黄氏家规》被中纪委和监察部肯定和推崇。能得到中纪委的专题推荐,无疑肯定了我黄氏千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说明《黄氏家规》《黄庭坚家诫》是全国学习的榜样。中纪委推荐的《陕西白河黄氏·修身立德、风正行远》专辑宣传片,正好是黄庭坚的后裔。陕西白河黄氏历经270年13代,繁衍万余人,呈现出五世同堂、家和业兴、幸福康乐的兴旺景象。陕西白河黄氏不仅秉承了《黄氏家规》20条,还将《黄庭坚家诫》中的内容细化成十戒:戒忤逆,戒凌长、戒欺弱、戒斗殴、戒健讼、戒酗酒 、戒赌博、戒淫乱、戒非为、戒轻谱。
家训,又叫家诫、家规、家法、家范等,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家长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孙抱着修身、齐家的理想,对其言行规范一般要提出种种劝谕或惩戒。这些内容在当时有的称为家训、庭训,有的称为家法、家规,其理同出一辙。家训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髫齓夙孤,不尽家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黄庭坚家训等等。宋朝家训特别发达,有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类型,其中士大夫家训最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陆游《放翁家训》、赵鼎《家训笔录》、叶梦得《石林家训》,又如孙景修《古今家戒》、司马光《家范》、方昕《集事诗鉴》、刘清之《戒子通录》、董正功《续家训》、吕祖谦《少仪外传》和《家范》等。
中国自古讲究门风,注重家教,而家规家训作为规范和传承家族精神的载体,代代相传,对家族后世起着不可替代的警示作用。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包含了很多做人处事的智慧,它不但可以励志、劝勤、勉学、诲戒,而且可以启迪童蒙,矫正孩子们的人生方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虽然时过境迁,人们的价值观也改变了不少,但历史是一面镜子,很多思想在今天依然让人受益匪浅。其中,《黄氏家规》中的《黄庭坚家训》就是如此。《黄庭坚家训》,本名《黄庭坚家诫》,是黄庭坚在中年时期结合自身体悟写下的一篇示儿书。
黄庭坚(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鲁直,乳名绳权,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称黄山谷、黄太史、黄文节、豫章先生,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宁(古艾县,艾侯国,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高城乡双井村人,祖籍浙江省金华市玉板桥,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
黄庭坚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乙酉六月十二日,殁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乙酉九月三十日,享年61岁,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是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
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历任汝州叶县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泰和县知县、德平镇监、秘书省校书郎、《神宗实录》编修官、集贤校理、国史局编修官、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宣议郎监鄂州、奉议郎兼宁国军判官、朝奉郎兼舒州知州、吏部员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职。1105年,黄庭坚病逝于宜州南楼,享年61岁。而后,宋高宗追赠黄庭坚为“龙图阁大学士”。1265年,宋度宗追赠黄庭坚谥号为文节。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的诗以杜甫为宗,提倡诗要有“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之髓和“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江西诗派由此正式进入我国诗坛,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它是以黄庭坚诗创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诗派成员大多受黄庭坚的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字的推敲技巧,重视推陈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黄庭坚作诗在诗技上有三大特点:一是注重用字。用字“要字字有来处”。时人评黄庭坚作诗“一字一句,必月锻季炼,未尝轻发”。黄庭坚还提出诗的 “句中眼” ,所谓“句中眼”即后人所说的“诗眼”,就是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锤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即是锤炼而来,可谓“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二是重视句法。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何谓“句法”,从这句诗里可以看出,黄庭坚论诗的句法尚简易,如秋月澄江,明晰可感。在 《与王观复第二书》中说:“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齿凿痕,乃为佳耳。”三是讲究章法。黄庭坚讲章法命意言论甚多,如:“欲作楚辞,追配古人,直须熟读《楚辞》,观古人用意曲折处讲学之,然后下笔。譬如巧女绣妙一世,若欲作锦,必得锦机乃能作锦。”把章法结构喻为“锦机”。又如“山谷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又如:“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浑,方是出场。”综合起来看,黄庭坚所谓章法是讲求诗的结构的曲折变化,而这些曲折变化是通过学习前人作品揣摩出来的。黄庭坚虽讲诗法,但他并不固守诗法,而是要求最终超越诗法,达到 “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黄庭坚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开山鼻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被苏轼称为“山谷体”。同时,黄庭坚也是屈原、杜甫“一江三祖之源头”(修江、汨罗江同发源于黄龙山脉东西分衍)之一。
黄庭坚的书法精妙,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宋四家”。
黄庭坚一生奉行报国、重儒、至孝、清廉的为人准则,无论是风华正茂时教授国子监,意气飞扬时苏门相唱咏,目光犀利时走笔编修院,还是新旧党之争后,到涪、到黔、到戎、到广西任职,他都以国家事业为重,以廉洁从政为本,不妄为、不贪欲、不自悲、不放弃,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表现了士大夫的松柏气节与淡泊情怀。黄庭坚死后谥为“文节”,“节”字之用,可见朝廷对黄庭坚气节的推崇。南宋时,黄庭坚的同乡、右丞相章鉴回乡时,深感愧对黄庭坚的大节,写下了“半夜过双井,不敢见先生”的诗句。嗟乎,斯人已逝,斯风长存。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句,可见推举之重。
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著有《山谷诗》《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豫章黄先生文集》等。
在宋代,双井黄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人口众多,田舍连片。为了培养人才,黄庭坚的曾祖父黄中理创办了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书院推行“百行之首,以孝为先”的传统文化,把孝道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双井村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史料记载,仅宋代双井村黄氏家族就出了48位进士,其中4人官至尚书。座落于大山深处的双井村,如何能走出这么多进士,造就这么多人才呢?除了黄家重视教育以外,黄氏家规家训起了重要作用。《黄氏家规》中的《黄庭坚家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黄庭坚家诫》,又名《黄庭坚家训》,后人随俗以家训称之。
一、《黄庭坚家诫》的原文
庭坚丫角读书,及有知识,迄今四十年。时态历观,曾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囤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系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问之曰:君家昔时蕃衍盛大,何贫贱如是之速也!有应于予者曰:嗟呼!吾高祖起自忧勤,唯噍类数口,叔兄慈惠,弟侄恭顺!为人子者告其母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于是共邑而食,共堂而燕,共库而泉,共禀而粟。寒而衣,其被同也,出而游,其车同也。下奉以义,上奉以仁。众母如一母,众儿如一儿。无你我之辩,无多寡之嫌,无思贪之欲,无横费之财。仓箱共目而敛之,金帛共力而收之,故官私皆治,富贵两崇。迨其子孙蕃息,妯娌众多,内言多忌,人我意殊,礼义消衰,诗书罕闻,人面狼心,星分瓜剖。处私室则包羞自食,遇识者则强曰同宗。父无争子而陷于不义,夫无贤妇而陷于不仁。所志者小而所失者大。庭坚闻而泣之曰: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也,可志此而为吾族之鉴。因之常语以劝焉。吾子其听否?昔先贤以子弟喻芝兰玉树生于庭者,欲其质之美也。又谓之龙驹鸿鹄者,欲其才之俊也。质既美矣,光耀我族。才既俟矣,荣显我家。岂有偷生安而忘家族之庇乎?汉有兄弟焉,将别也,庭木为之枯。将合也,庭木为之荣。则人心之所合也,神灵之所佑也。晋有叔侄焉,无间者为南阮之富,好忌者为北阮之贫。则人意之所和者,阴阳之所赞也。大唐之间,义族尤盛,张氏九世同居,至天子访焉,赐帛以为庆。高氏七世不分,朝庭嘉之,以族闾为表。虽然皆古人之陈迹而已,吾子不可谓今世无其人。鄂之咸宁有陈子高者,有肥田五千亩,其兄田止一千,子高爱其兄之贤,愿合户而同之。人曰:以五千膏腴就贫兄,不亦卑乎?子高曰:吾一房尔,何用五千?人生饱暖之外,骨肉交欢而已。其后,兄子登第,仕至太中大夫,举家受荫,人始曰子高心地洁,而预知兄弟之荣也。然此亦为人之所易为者。吾子欲知其难为者,愿悉以告:昔邓攸遭危厄之时,负其子侄而逃之,度不两全,则托子于人而抱其侄也。李充贫困之际,昆季无资,其妻求异,遂弃其妻,曰:无伤我同胞之恩。人遭贫遇害尚能如此,况处富盛乎?然此予闻见之远矣。又当以告耳目之尤近者:吾族居双井四世矣,未闻公家之追负,私用之不给。帛栗盈储,金朱继荣,大抵礼义之所积,无分异之费也。而其后妇言是听,人心不坚,无胜已之交,信小人之党,骨肉不顾,酒孜是从,乃至苟营自私,偷取目前之安逸,资纵口体,而忘远大之计。居湖坊者不二世而绝,居东阳者不二世而贫。吾子力道问学,执书策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夫古人之气概风范,岂止仿佛耶?愿以吾言敷而告之,吾族敦睦当自吾子起。若夫子孙荣昌,世继无穷,吾言岂小补哉!因志之曰:《家诫》。
二、《黄庭坚家诫》的译文
我自儿童时期开始读书,等到有了知识,到现在四十年了。时局世态一一看过,曾经看到那些富丽堂皇受爵被封、大户富豪、世袭贵族人家,金银珠宝堆满厅堂。没过几年时间再次探访时,只看到废弃的田地没人耕种,空空的粮囤没有供给。又过了几年再见到他们时,有的被拘禁在法庭,有的挑着担子在路上疲惫地奔波。问他们:“你家过去人口众多、珠宝满堂,为什么贫穷低贱得如此迅速呢?”回答说:“唉!我的高祖从忧虑勤奋起家,当时只有勉强维持生存的几口人家,叔父哥哥仁慈贤惠,侄子弟弟恭敬有礼。做儿子的对他的母亲说:‘不要因为一点财产就与人发生争执,不要因为琐碎事情而树立仇敌,使我的叔叔哥哥和睦相处。’做丈夫的告诉他的妻子说:‘不要在心里老是猜忌别人,不要在心中老是挂念着得失,使我的侄子弟弟能和睦相处。’于是大家同在一个地方生活,共享华堂上的宴乐,共用府库中的钱币,同吃一个仓库的粮食。天气寒冷了要加衣服,他们穿的衣服是一样的;出外游玩,他们乘坐的车是相同的。凭道义来供养晚辈,用仁慈来奉养长辈。大家的母亲就像同一个母亲,大家的儿女就像同一个儿女。没有你我之分,没有多少之嫌,没有贪婪的欲望,没有意外的钱财。丰收的粮食和钱币丝绸在大家的共同监督和同心协力下收藏。所以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治理得很好;无论是富裕还是显贵,都崇敬别人。等到他们子孙繁盛,妯娌增多,妇女在闺房所说的话也在相互猜忌,人们的想法也各不相同,礼义风尚也渐渐消减,很少听到人们谈论诗书这样的经典文章,一个个面慈心狠如虎狼,人们像星星一样松松散散,像瓜被剖开一样四分五裂。住在自己家中就忍受全部羞辱,自食其果;遇到认识的人就勉强说出自己的同族。父亲没有能直言规劝自己的儿子因而披上不义的罪名,丈夫没有贤慧的媳妇因而戴上不仁的帽子。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很小而失去的东西却很大”。我听了他的话,泪流满面地说:“一个家庭不能齐心协力就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可以记下这件事来作为我的家族的前车之鉴啊!凭借这事,常常来劝勉他们。”我的儿女们难道没有听说吗?古代先贤把年轻后辈们比喻成生长在庭院中的芝兰玉树,是希望他们的品质美好啊。称赞他们为龙马鸿鹄,是希望他们才志出众啊。品质已经美好了,就使我的家族光辉荣耀;才志已经出众了,就使我的家庭荣光显赫。哪能苟且偷安却忘记了家族的庇护呢?汉朝有兄弟俩,将要分别时,庭院中的树木因此而枯萎;将要团聚时,树木因此而茂盛。那么人的心灵相契合的地方,就是神灵保佑的地方。晋代有叔侄俩,关系亲密无间就像北阮那样的富贵人家,而互相猜忌就变成像南阮那样的贫穷人家。那么人的心意和谐的地方,天地阴阳都会辅助他啊。唐朝时期,豪门旺族特别多,有一户姓张的九世同堂,当朝皇上驾临他家,特地赐给他们丝绸作为庆贺。有一户姓高的人家,七代了都没有分家,朝廷嘉奖他们,把他们作为同族乡里的楷模。即使这样的事情都已经成为陈迹了,我的儿女啊,决不能说当代没有这样的人啊。湖北咸宁有个叫陈子高的人,有肥沃的田地五千亩,他哥哥的田地只有一千亩,陈子高敬重他哥哥的贤德,愿意合为一家共同享有这些田地。有人说:“凭借五千亩肥沃的土地去投奔贫穷的弟弟,不也很卑贱吗?”陈子高说:“我有一间房子就可以了,哪里用得了五千亩的土地啊?人生除了吃饱穿暖以外,不过是亲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罢了。”这以后,他哥哥的儿子考中了科举,做官到太中大夫,全家人都受到庇荫,人们才说陈子高心地善良品性高洁,提前预知到了兄弟的荣华富贵。然而这也是人们容易做到的。我的子女啊,想知道还有那些难以做到的,希望都把它告诉你们:过去邓攸遭遇危险厄运时,背着他的儿子和侄子逃跑,估计不能保全两个孩子,就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别人却抱着侄子逃跑啊。李充贫穷困顿的时候,他的兄弟没有钱资助他,他的妻子请求离异,于是他就放弃了他的妻子。说:“不要伤害了我们同胞兄弟之间的恩情。”这些人在遭遇贫穷祸患时尚且还能这样,何况处在富贵强盛的时候呢?然而这些我听说看见的事情离我们太远了。我还应当把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特别近的事情告诉你们:我的家族住在双井这个地方四代了,没听说朝廷追债,也没听说自家用度不足的情况。丝绸粮食充满仓库,黄金和丹朱继续显示着我们的荣华富贵,这大都是凭着礼法道义积累的,没有分家的费用。但是随后他只听妻子的话,自己的心意不坚定,没有超过自己的朋友,只相信小人的偏袒之言,不顾亲人,只随从酒色之徒花天酒地地生活,以至于蝇营狗苟,自私自利,苟且偷安,只顾眼前。恣意放纵自己的口腹身体的欲望,却忘记了长远重大的生存之道。居住在湖坊的不到两代就断了,居住在东阳的不到两代就贫穷了。我的子女们啊,努力领悟道义,勤学好问,拿着书籍来阅读古人遗留下来的准则,观看时局的利益和害处,不用等着我来说啊。古人的气概风范,哪止我说的这样一个梗概呢?希望把我的这些话拿来普遍地告诉大家,我们家族亲善和睦应该从你们开始。至于子孙荣耀昌盛,世代相传无穷无尽,我的话难道只有一点点益处吗?因此记录下这些话,命名为《家戒》。
三、《黄庭坚家诫》的历史渊源
《黄庭坚家诫》深受其曾祖父黄中理《黄氏家规》的影响。《黄氏家规》由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祖父黄中理主持制订,其中包括二十条严肃的家规,涉及重孝、和睦、礼让、崇文、互助等五个方面,读来让人受益颇多。《黄氏家规》 首先重孝,比如:“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凡我子姓亲存者,务宜随分敬养。” 《黄氏家规》 重 礼让,比如:“子弟凡行坐出入,必后长者;即在公祠,遇有应说公事,亦必须从容言之;其尊长亦不得以尊压卑、以长凌幼,法言巽语,随机教诲。 行者让路,耕者让畔,文王之化行俗美也。近世有在同族之间,寸土不能相让者,已称鄙陋之夫。况倚富欺贫、恃强凌弱、巧设机关、侵占争夺,天理良心,果安在乎?吾族倘有此辈,讦告公庭,家长共证其罪,以遏浇风。” 《黄氏家规》 崇文,比如:“读书乃诫身之本,而显扬宗祖之要务也。必岁延名宿,教育后生,务期典籍精通,文章晓畅;更且敦励行谊,以成大器,斯真读书矣。其供应俸仪,俱不可苟。若以供俸菲轻为便,浪延村学,仅图识字,致滋鄙陋,反墮先声。为父兄者,尚其念之。” 《黄氏家规》 推崇互助,比如:“族众人繁,贫富不齐,势所难免。吾族倘有窘迫之家,生不能娶,死不能葬者,在家饶者,当仰体祖宗一脉之意,量力助之。此厚道也。家饶者,毋得坐观失所,以玷先人。吾族附近桥梁道路,每岁秋末冬初,务宜修理。盖不特便于行人,抑且便于自己。又不特便人便己,盖桥梁整顿、道路宽平,往来行人增多少颂扬,地方气象增多少光昌。”《黄氏家规》不仅被本族奉为祖训,也被当地百姓奉为楷模,世称“黄金家规”。从小受书香熏陶的黄庭坚,自幼聪慧过人,学习一日千里。他书读数遍即能诵,并深谙“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的道理。已过不惑之年的黄庭坚,在见多了社会上家族恩怨,豪门争夺的情势下,对于家族的兴衰有着特别的关注,因此,为了子孙荣昌、后继有人,黄庭坚便亲书《家诫》一文。《黄庭坚家诫》深受其曾祖父黄中理 《黄氏家规》的影响,在《家戒》中,黄庭坚总了一些家族兴衰的原因,告诫子孙“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和睦相处,齐心协力维护好家族的传承发展。
四、《黄庭坚家诫》的时代背景
《黄庭坚家诫》除了深受其曾祖父黄中理 《黄氏家规》的影响外,其写作还离不开当时的北宋大背景。北宋家训之所以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宋代由以前的门阀政治时期转变到官僚政治时代。婚姻不重阀阅,选官以科举为主,土地买卖自由。在这样的社会中,家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宋代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已经很少,相反,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在这样一个竞争的社会中,家族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维护家族的利益,如何长期保持不衰,是每个家庭都必需面对的问题。所以一些家族尤其是士宦家族积极地纂述家训,以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黄庭坚写作《家戒》的原因,正是他目睹了“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囷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的现实,明白其家之所以不保是因为“家之不齐,遂至如是之甚”。所以,黄庭坚写作《家戒》,“志此以为吾族之鉴”,以期“子孙荣昌,世继无穷之美”。
五、《黄庭坚家诫》的当代价值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却很少有人能善终。细细品味黄庭坚的《家诫》,真是启人心智,发人深省。900余字的《黄庭坚家诫》饱含着黄庭坚的爱子之情,阐述了黄庭坚对家族、人生、儒理等的看法,历久弥新。900多年以来,《黄庭坚家诫》不但影响了后人,而且它在当代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黄庭坚家诫》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家庭,强调家庭以齐以和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族是小小国,国家是千万家。我们必须通过继承、传承祖宗的家训、家规,从而光大匡正我们的家风,并且做到“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安家让和忍”,为自己、为家庭、为宗族、为社会、为国家、为天下不断努力向上,不断守望相助,不断激发生命活力,从而达到代代兴隆、家国繁荣的目的。
《黄庭坚家诫》从探寻家庭盛衰之理入手。黄庭坚认为,家庭之盛:“起自忧勤,噍类数口,叔兄慈惠,弟侄恭顺。”黄庭坚进一步指出,家庭衰弱的原因是:“家之不齐。”黄庭坚在《家戒》一文中举例说:曾经看到那些富丽堂皇、受爵被封,大户富豪、世袭贵族人家,金银珠宝堆满厅堂,但没过几年时间再次探访时,只看到废弃的田地没人耕种,空空的粮囤没了供给。又过了几年再见到他们时,有的被拘禁在衙门,有的挑着担子在路上疲惫地奔波。居住在湖坊的不到两代即断了,居住在东阳的不到两代就贫穷了。问他们:“你们家过去人口众多珠宝满堂,为什么贫穷低贱得如此迅速呢?”回答说:等到子孙繁盛,妯娌增多,妇女在闺房所说的话也相互猜忌,人们各有各的想法,礼仪风尚日渐消减,很少听到人们谈论诗书和经典文章,一个个面目全非,人心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松松散散,像瓜被剖开一样四分五裂,长此以往只能自食其果。
家庭盛衰的现实情况,给黄庭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黄庭坚总结和汲取了经验教训。正是明白了家庭盛衰之理,黄庭坚在总结和汲取前人经验教训时,就特别重视家庭、特别重视齐家、特别重视和谐。
儒家历来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黄庭坚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甚至可以说黄庭坚是最纯正的儒家。黄庭坚一生,对于“治国、平天下”没有多大建树,但是对于“修身、齐家”却卓有成效。黄庭坚的“齐家”思想主要表现在家庭建设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建设,其核心就是治国先齐家。齐家思想源于《尚书》《诗经》等儒家文化经典。关于齐家,《大学》里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由此可见,家庭建设是多么重要。《尚书·尧典》说:上古圣王尧帝“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即协和万邦的功业,是从亲睦九族的家庭建设做起的。《诗经·大雅·思齐》也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意思是说要给自己的妻子树立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国家。这一由自我修养,进而到齐家治国的思想,在《大学》中体现为“三纲领八条目”的理论体系。总之,家庭是人生最初之学校,家庭教育既是为人之道的启蒙私塾,也是子女道德养成的原始场所。治国先齐家,齐家先修身,修身先重视家庭,历来如此。宋朝司马光《家范》说:“夫为人子,而事亲或亏,虽有他善累百,不能掩也。”人生伊始,最早接受的教育来自父母,若家庭忽视对子女道德意识的训诫,放任他们“恣其所欲”,将不利于他们性格、品行的塑造。历代士大夫大都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宋朝赵湘《本文》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将正其身,必治其心;将治其心,必固其道。”原因是“盖未有治国不由齐家,家不齐而求治国,无此理也。”清朝李渔《风筝误·闺开》中说:“不会齐家会做官,只因情法有严宽。”又如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一章也说:“夫强异类者以同居,以此而日言齐家,岂非怪谬!”黄庭坚深谙此理,以儒家思想为起点,将齐家思想贯穿到自己的《家诫》写作中。
《黄庭坚家诫》中齐家思想的核心是和谐。和谐家庭,以和为贵;贵和以求家庭和谐,是《黄庭坚家诫》中齐家的第一要义。和谐的家庭利国利民,不和谐的家庭祸国殃民。因此,家和则可齐家,家不和则可败家。黄庭坚说:家庭不和谐,就会“内言多忌,人我意殊,礼义消衰,诗书罕闻,人面狼心,星分瓜剖。处私室则包羞自食,遇识者则强曰同宗。父无争子而陷于不义,夫无贤妇而陷于不仁。”结果就是“所志者小而所失者大。”
黄庭坚认为,家庭兴盛的核心是和。黄庭坚说:“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使我兄叔之和也。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黄庭坚家诫》一文,反复向儿孙们说明一个道理:家和则兴,不和则败。这一思想,与“义门陈氏”有关。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姓一族,从唐开元十九年陈旺移家于车桥开始,到北宋嘉祐七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历经332年、15代不分家、高峰时期人数多达3900多口。唐中和四年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后又屡朝旌表,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朱熹等名儒也大加褒赞,“义门陈”遂名传天下。
从《黄庭坚家诫》可以看出,和谐是齐家的根本。黄庭坚认为,和谐的表现是:“共邑而食,共堂而燕,共库而泉,共禀而粟。寒而衣,其被同也,出而游,其车同也。”如何达到和谐呢?黄庭坚用“仁义”来回答。黄庭坚说:“下奉以义,上奉以仁。”
《黄庭坚家诫》以“敦睦”为教子核心。黄庭坚说:“愿以吾言敷而告之,吾族敦睦当自吾子起。若夫子孙荣昌,世继无穷,吾言岂小补哉!”正因为如此,后世提到黄庭坚,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句话:“遗子千金,不如教子敦睦。”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也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比如:黄庭坚《送徐景道尉武宁二首》之一说:“李苦少人摘,酒醇无巷深。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葛藟松千尺,寒泉绠百寻。公朝有汲引,吾子茂徽音。”又如: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说:“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当今社会,传统家族式的大家庭不复存在,大多数家庭都呈现出“四二一”的倒金字塔结构,因此对子女的溺爱是很多家庭的特征。与带着子女踊跃参加各类特长班、对子女进行揠苗助长式技能性培训的热情相比,很多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发现了孩子的不良习性与举止,也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疏于管教。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不少家庭夫妻双方长期外出打工而造成“留守儿童”现象,客观上也对开展家庭教育形成负面的影响。因此,要卓有成效地推进新时代的家庭建设,首先就要重视家庭与家庭教育,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感,促使家长自觉地将修身、养德摆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重和谐,《黄庭坚家诫》中的这一思想值得后人借鉴学习。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就安宁了。习近平总书记说 :“‘贵和尚中’的兼容并包的高尚品格 ,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我们民族的期望正在于此 , 我们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创造性也正基于此。”的确,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追求中庸和谐的世界观。“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国自古以来认为“和”是万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和生存的基础。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和合”思想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如 :“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 ;“政通人和”的国家状态 ;“家和万事兴”的家庭伦理关系 ; 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中和”的地步后,就可以与天地万物的变化相协调;唯有“天人合一”的环境关系与“身心和谐”的自处人生,才会永放光芒。黄庭坚齐家以和的思想,不但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和合”思想,而且对当代社会主义新家庭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虽然可以称之为治世、盛世,但是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杀人自杀者不断,孤独寂寞者无穷,犹豫浮躁之人比比皆是,贪污受贿与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出了问题。现代社会,鲜有古代名门望族的家庭家族共同居住,看似摩擦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家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相当多的人生不幸,均源自家庭中的不和谐。我们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庭。《黄庭坚家诫》的和谐观念、齐家观念,是建设 当代家庭的基础,值得借鉴。当代社会,我们要强化家庭观念,推进家庭道德建设,塑造健全人格,优化家庭成员关系,传承优良风尚,协同家国道德一体化,促进社会稳定。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赖并越来越紧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人过得更平等、更和谐、更加有尊严,这是家庭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世界才能好。所以,我们需要家庭和睦,我们追求和气生财,唯有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根发芽,才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也才有利于世界共克时艰、不断进步。
(二)重视亲情,强调亲情以信以仁
黄庭坚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家中书籍良多,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他五岁初诵《五经》,十天背出《春秋》,七岁就能写出《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十四岁时,父亲黄庶在康州病逝,全家靠官俸的经济来源断绝了,黄庭坚便跟随舅父李常到淮南一带游学。虽然黄庭坚父亲早逝,身世孤苦,但是清贫的生活,不但坚定了黄庭坚的意志,而且增强了他的亲情感和责任感。黄庭坚在诗文中提到:“某少孤窘于衣食,又有弟妹婚嫁之”“私田苦薄于税多,诸弟号寒诸妹瘦”。诗歌体现出黄庭坚对于手足深情的重视,说明“诸亲情为基,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亲情是孝道之基础,孝不仅是百行之首,也是百行之先,更是百行之本。
由于少年丧父,黄庭坚对母亲的情感特别深厚。23岁考中进士后,黄庭坚不愿出仕,他“出门奉檄羞闲友,归寿吾亲喜自知”。黄庭坚在德州任职期间,曾因不能侍奉母亲而感慨道:“不追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在外游学期间,黄庭坚日夜牵挂着远在家乡的母亲,他在诗词《初望淮山》中真切写道:“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展露出黄庭坚自小就拥有的仁爱与孝心。《宋史》记载:“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二十四孝》故事里的第十二篇《涤亲溺器》,讲得就是黄庭坚。其实,黄庭坚游学淮南,四年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身边,黄庭坚每天就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马桶。黄庭坚用行动告诉我们,亲情没有长幼之分,孝道没有尊卑、贵贱、贫富、高下之别,即使是清洗便溺之器物,孝子也会“乐为之”。
《黄庭坚家诫》重视亲情,尤其强调要优化家庭成员关系,发扬优良风尚。黄庭坚说:“下奉以义,上奉以仁。众母如一母,众儿如一儿。无你我之辩,无多寡之嫌,无思贪之欲,无横费之财。仓箱共目而敛之,金帛共力而收之,故官私皆治,富贵两崇。”亲情不但能增进家庭成员关系,还能涵养家庭成员品行,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传承优良风尚。为了增进亲情,黄庭坚举列子说:“汉有兄弟焉,将别也,庭木为之枯。将合也,庭木为之荣。则人心之所合也,神灵之所佑也。”
重视亲情,当以信任为先。黄庭坚说:“晋有叔侄焉,无间者为南阮之富,好忌者为北阮之贫。则人意之所和者,阴阳之所赞也。”无间者能富裕,好忌者为贫穷,差别就在于信任与不信任。人处天地之间,当以“信”立。信,不仅仅是信任,还包括诚信、信誉、信心、信用、自信等等。对待亲人要“信”,对待外人更要“信”,信则富有天下,不信则丧失天下。
重视亲情,当以仁义为重点。黄庭坚举列子说:“大唐之间,义族尤盛,张氏九世同居,至天子访焉,赐帛以为庆。高氏七世不分,朝庭嘉之,以族闾为表。虽然皆古人之陈迹而已,吾子不可谓今世无其人。鄂之咸宁有陈子高者,有肥田五千亩,其兄田止一千,子高爱其兄之贤,愿合户而同之。人曰以五千膏腴就贫兄不亦卑乎?子高曰:吾一房尔,何用五千?人生饱暖之外,骨肉交欢而已。其后,兄子登第,仕至太中大夫,举家受荫,人始曰子高心地洁。而预知兄弟之荣也。然此亦为人之所易为者。吾子欲知其难为者,愿悉以告:昔邓攸遭危厄之时,负其子侄而逃之,度不两全,则托子于人而抱其侄也。李充贫困之际,昆季无资,其妻求异,遂弃其妻,曰:无伤我同胞之恩。人遭贫遇害尚能如此,况处富盛乎?”一句话,仁则无敌,义则全胜。
黄庭坚告诫家人:“人生饱暖之外,骨肉交欢而已”,子孙们都是骨肉同胞,是共同成长起来的少年玩伴,这份情谊是非常重要的,血缘关系是剪不断的,子孙们应该以此为机,维护好家庭、家族的团结和睦。同时强调:对待祖宗,犹如水木之源,不可忘也;对待父母犹如天地之大,务宜孝也;对待兄弟,犹如连枝之人,须互助也;对待邻里,犹如唇齿之依,必相敬也。当然,重视亲情,不等于颠倒公私、混淆是非、模糊义利、放纵亲情,我们要带头树立好廉洁自律的“风向标”,推动形成清正廉洁的家风。
(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以刑以教
自古以来,圣贤达人就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教育中强调宽严相济、刑教并重。宋朝家颐《教子语》说:“至要无如教子”。 宋朝袁采《袁氏世范》说:“初不训责,何以保其他日不悖?”其《睦亲篇》又说:“子幼必待以严。”及至融入社会, 正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所说:“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宋朝司马光《家训·父篇》说:“人之爱其子者,多曰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宋朝家颐《教子语》也说:“自小律之以威,绳之以礼,则长无不肖之悔。”黄庭坚也不例外,他不但重视家庭,重视亲情,而且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要做到刑教并重。
1、如何教育子女呢?黄庭坚教育子女遵纪守法,重视刑教并重。
教育子女,简言之,就是教育子女“制欲向善。”如何教育与督促子女制欲向善呢?简言之,就是刑教并重。刑教并重的教育思想,自古就有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说:“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宋朝司马光《家范》主张“为父母者,慈严、养教并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对其“苛虐于骨肉”“楚挞惨其肌肤”。唯有如此,才能使子女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使那些“失德”者重新走回正道。因此,古代家庭的教子之“教”,并不单纯指“劝教”,还包括“训教”“刑教”“法教”。例如,明朝庞尚鹏《庞氏家训》说:“子孙有故违家训,会众拘至祠堂,告于祖宗,重加责治,谕其省改。”明朝霍韬《渭崖家训》说:“子孙有过,俱于朔望告于祠堂,鸣鼓伐罪,初犯责十板,再犯责二十,三犯责三十。”安徽宣成四安《孙氏家乘》说:“凡我族,如有不肖子孙玷辱祖宗,必须公同告庙出族,以全清白家风。”总之,正如汉朝王修《诫子书》所说:“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所惜也。”会众拘至祠堂,鸣鼓伐罪,斥骂杖责,不仅仅是为了让子女知错改过,更是为了让子女敬畏国法、讲规矩、成人成大事。因为在封建专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毫无民生、民主、民权可言,一人获罪,轻则身灭,重可使九族株连,所以,唐朝柳玼《家训》说:“夫坏名菑己,辱先丧家。”这种高危环境使古代家长认识到,爱子女而不教育,后果很严重。宋朝司马光《家训·父篇》就说:“爱子不知教,使至于危辱乱亡。”宋朝袁采《袁氏世范》也说:“误其父祖陷于刑辟也。”光绪年间,绩溪《梁安高氏宗谱》在祖训“畏王法”条指出:“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无王法则天下乱。苟平日不畏王法,恐一旦犯法而不自知,及遭刑戮,悔之晚矣。此君子所以怀刑也。”家法要服从国法,“民不告,官不究”,但若罪大恶极,超出宗族家规的规定,那就要交给官府运用国法来处理。按时交纳赋税,很多宗族把完成朝廷赋税写进了家规族法,体现了自觉的社会责任。黄庭坚认识到了教子的重要性与严肃性,在其独子黄相出生后,特意写下一篇《家诫》以教育儿子,其用心实苦而真诚。在《黄庭坚家诫》中,黄庭坚强调敬畏国法,教育子女要遵守国法,并在其《家诫》中举例子说:“吾族居双井四世矣,未闻公家之追负,私用之不给。帛栗盈储,金朱继荣,大抵礼义之所积,无分异之费也。”翻译过来就是说:我的家族住在双井这个地方四代了,没有听说朝廷追债,自家用度不足的情况,丝绸粮食充满仓库,黄金和丹珠继续显示着我们的荣华富贵,这大都是凭着礼法道义积累的。
2、如何教育子女呢?黄庭坚教育子女,不但重视刑教,而且重视文教。
其实,教育子女,文教是本,是根;刑教是干,是枝。文教的核心是读书。有一副对联说的好:“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绩溪《章氏家训》认为,“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清白之家,向来重视读书。
黄庭坚重视读书,读书的目的是明理,读书的功能是以文化人。黄庭坚说:“庭坚丫角读书,及有知识,迄今四十年。”黄庭坚以自己四十年读书经历为例子,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古人云:“君子之泽,三世而斩。”但是黄庭坚及其家族凭借认真读书、凭借道德文章,却传十世而不衰,彻底打破了“三世而斩”的魔咒。黄庭坚先辈买田聚书,创办芝台、樱桃书院,招揽天下俊杰,延请硕师名儒以教之,不但教育出了宋祁、宋郊等名人,而且使修水黄氏前后出了四十八个进士,因此修水黄氏名震华夏,为黄氏成为江南大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书的目的是修德明理。黄庭坚说:“时态历观,曾见润屋封君,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囤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系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问之曰:君家昔时蕃衍盛大,何贫贱如是之速也!”这说明读书当明理,明理当吸取经验教训,避害趋利方是王道。读书的功能是以文化人。黄庭坚说:“吾子力道问学,执书策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夫古人之气概风范,岂止仿佛耶?”重视问学,重视化人,以古人为“气概风范”,以文化人,达到“观时利害”,有所成就,这就是黄庭坚的读书观。今天,我们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传统文化底蕴,涵养社会风气,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提升公民道德修养,目的也是实现以文化人。《黄庭坚家诫》在九百多年前就认清了读书有“以文化人”的功能,这对当代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借鉴意义。
3、《黄庭坚家诫》重视文教,强调施教方法。
传统家训文化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家庭教育者养子教子的事迹与经验。如“孟母三迁”式的环境濡染方法、“曾子杀彘”式的正身率下方法、“见贤思齐”式的典型示范方法、“量资循序”式的因材施教方法、“慈严相济”式的张弛训导方法等等,正如明朝高攀龙《家训》所说:家庭教育希望子女“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黄庭坚家诫》既重视文教,又重视施教方法。黄庭坚在《家戒》中指出:“读书是修养身心的根本,也是光宗耀祖最重要的途径”。因此,一定要注重后生、晚辈的教育,“务必使后生晚辈们精通儒家典籍”,要具有真才实学,所写文章明白流畅;并不断陶冶情操、砥砺前行,才能成为真正有用之才,这才是真真正正地读书了。黄庭坚在《家戒》中还提及:“我的儿孙们应该致力于研习学问,手捧书本可以读到古人留下的训诫,放下书本能观察到时时的利害变化,不要等我说才知道该怎么做。”并做到在为学过程中千万不要退却,总要好学不辍、仰慕圣贤的人格和智慧,细心考究他们为人的结局及开辟出的人生境界和留给后世的遗产。日积月累,生命的善果就一定会渐渐成熟而不至于华而不实,导致所学仅止于口谈而无实质了。
4、《黄庭坚家诫》重视文教,强调礼仪谦让。
《黄庭坚家戒》中倡导:晚辈凡是行路、闲坐、出入,一定要在长者之后;即使在公共场所、宗祠等地,遇到有应该说的公事,也必须于长者之后态度从容和畅地交谈。不过,年长者应该善于倾听,并不得凭着自己的尊位压制地位卑微者或凭着年长的身份欺凌年幼者,同时要用好言语与年轻人讲道理,利用合适的方式引导、教诲、教育年轻人。同时,狭路相逢时要主动让路于人,耕田的时候,能把田界让给别人,这是周文王教化万民形成良好风俗的美德。为什么总有人即使在同族之间,也寸土不能相让,这样会被人评价为鄙俗浅陋之人,何况是那些凭借富裕欺负贫穷,倚靠强势欺负弱势,巧设机关、侵占争夺他人财物的人,他们本应具有的天理良心,都去哪里了呢?我们家族如果有这样的人,就要揭发出来并让这种行为暴露在众人面前,大家群起而攻之地来指证他们的罪错,以及时有效的遏制这种败坏的社会风气。
5、《黄庭坚家诫》重视文教,强调互帮互助。家族人口众多,贫富不齐,遇到困难怎么办?《黄庭坚家诫》中倡导:对于经济贫困的家庭,对生不能娶妻,死无钱安葬之人,家庭富裕的应该体察顾念同宗一脉的关系,根据自家的能力给予帮助。家境殷实之人不可坐观贫困之人流离失所,以致玷辱祖宗。同时,家族附近的桥梁道路,每年的秋末冬初,都要按时修理。方便行人,就是方便自己。桥梁稳定,道路宽阔平坦,不是为了赢得行人的颂扬,而是给来家做客的亲戚友人平添方便和愉悦,更是给地方和家族增添光彩和崭新的气象。
6、《黄庭坚家诫》重视文教,强调大胆创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当讲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时,就专门提到黄庭坚的一句名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黄庭坚家诫》展现了教育的力量,和其他教育方式相比,黄庭坚教子更为亲近、现实、贴切,他在“以文化人”中提高家庭的凝聚力,关注子女的认同感。因此,《黄庭坚家诫》在家国道德一体化的基础上,更有助于团结,更能推进社会稳定发展。
(四)重视德才,强调德才以质以俊
古人重视修身养德。诸葛亮《诫子书》说:“静以修身 , 俭以养德。”修身,就是修养身心,也就是修治自己的品德,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声色犬马,要恪守节俭的生活原则;思想上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要心系百姓。在做官方面,要廉洁进取,规避外界的各种诱惑。内心空灵平和,没有杂念,等待时机,动静结合 , 才能达到“致远”的目的。黄庭坚重视修身养德,其《家诫》说:“质之美,德也。”又说,“才之俊,志也。”黄庭坚认为:“昔先贤以子弟喻芝兰玉树生于庭者,欲其质之美也。又谓之龙驹鸿鹄者,欲其才之俊也。质既美矣,光耀我族。才既俊矣,荣显我家。”我们通过修身养德,达到内心安宁,不焦躁不烦闷 , 达到内心的平和就是宁静。宁静才能明志,明志才能致远,致远才能广才,广才才能成学。明志、致远、广才、成学互为因果 , 是成为君子圣贤的重要条件 , 是做人的根本,是成才的先决条件。
道德是限制人纵欲的基本准则,人们修养道德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控制和克服个人欲望的过程。在道德与欲望的限制与反限制过程中,一旦欲望挣脱道德的束缚,就会产生“失德”行为。在古代,人的德行操守影响其成家、从业、交游、周济等方方面面。一旦“失德”,不仅家门蒙羞,而且其自身也将面临就业不成、择偶无望、亲戚疏远、友人远避的尴尬局面。元朝郑太和《郑氏规范》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宋朝袁采《袁氏世范》也说:“待其积恶深厚,从而殄灭之。不在其身,则在其子孙。”修身养德成为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须臾不能放松。修身是养德的根本。修身的具体表现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和约有礼。
修身养德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也并不是看了一些圣贤书就能成为圣人。一个人即便学了再多的学科,看了再多的书,如果没有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当时社会的礼仪规范,那也是白学,更是无用的。修身养德的本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我们要做到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祛除掉思想中的杂质,根治那些令我们轻浮、骄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和内因。
如何修身养德呢?修身养德从孝开始。黄庭坚的曾祖父创办了“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书院推行的就是“百行之首,以孝为先”的传统文化,把孝道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黄庭坚家诫》强调族人要和睦共存,前提就是必先把自己的德行修治良好。而要求自己的品德良好,又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一定要先自爱。使自己充满了诚意,然后以外来的知识,回过头来操控自己的情感。这样一方面能以良心使用知识,另一方面又能以理智指导感情,才能够有足够的影响力,使自己的家庭家族上下内外齐整一心,郡望乡里。
当今社会,修身养德一定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行为层面的道德规范,虽然仅仅八个字,却涵盖了修身养性、齐家兴业、报国恤民、为人处世以及生死观、荣辱观、义利观、得失观等对个人所有的道德要求,“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只有将修身养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才是真正地修身养德,才利国利家利自己。
六、《黄庭坚家诫》的不足
《黄庭坚家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无意中彰显出了一些不足 。《黄庭坚家诫》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家为中心而不以国为中心,二是缺乏规则意识。
《黄庭坚家诫》中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是非常浓厚的,但是国家观念有些淡薄。即使有国家观念,也主要是儒家的忠君爱君观念。古代的家,往往指的是家族和宗族;今天的家,多是小家庭。古代的报效国家,基本上是指报效君主,与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对此应进行辩证分析,科学扬弃,择善而从。有国才有家,家是基础,国是灵魂,家国一体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赋予家国新意,家国才能长久。新时代,新气象,我们需要构建新时代的家庭文化,需要培育新的家国情怀。我们要从家规家训中学习借鉴“忠孝友恭”的品格,忠于党,忠于人民,孝亲爱友,恭敬待人,自觉带头树立良好的家风。我们要摈弃封建宗法意识,培育新的家国情怀,树立时代新风,激发建功立业热情。兴家与强国相统一,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另外,规则意识淡薄甚至没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硬伤。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伦理教育,轻视规则建设,影响到家规家训的撰写上。《黄庭坚家诫》也不例外。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更不能以现代思想衡量古人,决不能否定《黄庭坚家诫》,相反,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黄庭坚家诫》的相关思想。《黄庭坚家诫》总体上是好的,是值得时人与后人的肯定的,更值得当今社会借鉴和学习。习近平说: “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黄庭坚家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我们继承、发扬、借鉴、学习它,一定会利国利民利自己。
总之,《黄庭坚家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的推动器,它对促进社会主义家庭建设,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当今新时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黄庭坚家诫》中的有益内容与传统,通过赋予新义、改造形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规范完善等方法,批判继承,大胆尝试,进行《黄庭坚家诫》的当代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作者简介:
黄会元,男,汉族,字清澜漪,笔名六月,号圣荷君,自封永昌公,云南保山人,黄庭坚第28代裔孙,1972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6年7月参加工作,著有古诗集《六月诗》、古词集《荷花词》、新诗集《盛夏曲》、散文集《凤凰曲》《潜龙吟》《圣荷园记》、杂文集《改革家》《儒殇》、寓言集《永昌公寓言》、史学巨著《圣史》《红史》《黄氏春秋》《美雅斋实录》、长篇小说《人间美梦》(包括《莲花经》、《荷花梦》、《芙蓉劫》三部小说,世人称之为人生三部曲)、祖宗三部曲《黄帝大传》《颛顼演义》《伯益传奇》、故乡三部曲《哀牢国传》《永昌演义》《保山传奇》、经济学专著《理财经》、兵学专著《孙子考评》等。黄会元秉承黄氏家学,积极研究和创作文学、史学、医学、兵学和经济学,在文学、史学上卓有成效。黄会元现为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谱海》姓氏文化研究会研究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周潜之:《家风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N].光明日报,2014-02-14(2).
【3】 路丙辉:《热议“家风”现象的伦理审思》[J].道德与文明,2014,
【4】诸葛亮著,段煕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 [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陈寿 . 三国志 [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5】余明侠:《诸葛亮评传》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方原:《传统家训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践行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5期。
【7】刘先春、柳宝军:《家训家风: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与有效载体》,《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8】杨家庆:《“传统家训”影响下领导干部建设优良家风之路径探析》,《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9】王易、安丽梅:《传统家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8):69-73.
【10】杨思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家风优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11】韩彩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传统家风的优化与传承》[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8(5).
【12】陈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新时代家风建设研究》[D].中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