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苏林堂:安阳市殷都区水冶镇《刘氏族谱》研究心得

时间:2022/9/8 15:32:35 发布:新闻编辑部

内容提要:

安阳市殷都区水冶镇《刘氏族谱》存世至今667年,编印精美。谱中除了记载家族支派,人员名字以外,还记载了许多重要的人物事迹,当时社会状况,家训,碑文图片和原文稿,以及迁移地址,源头,还有一些地方文字遗存。这对研究家谱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提供了极大便利。《刘氏族谱》同其他族谱一样,带有一些封建因素,这是需要作者研究家谱文化时进行认真取舍的。家谱文化表现的是家族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高度体现。水冶《刘氏族谱》可以概括为:“四男一女两件事。”

四男:刘陈厫、刘孝、刘梦祥、刘肃之。

一女:梦祥妻庞氏。

两件事:刘鼎射回、丁戊奇荒。

由于本谱内容较多,且吸引人目。笔者不忍割舍,故字数多些。

一部家谱,承载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历史,也承载着一个地方厚重的文化积淀。它书写着一个家族的辉煌与坎坷,也显现出一个地方发展演变的历程。一部家谱,记载了几度烽火,书写着数季兴衰。同时也是一个地域的人民荜路蓝褛,不层不挠、继往开来,与社会抗争,开拓前进的历史记录,摆在我面前的这部装帧精美的水冶《刘氏族谱》,它就是这样一部书。书里蕴藏着许多尘封已久的,你所未知的真实故事。虽然历尽沧桑,但至今依然鲜活生动,可歌可泣,令人惊讶和慨叹。

水冶刘家,自然也出于唐尧后裔,即豢龙氏刘累。他是黄帝的直系子孙。水冶最早的刘家、是从江苏安徽交界处的丰沛迁来的。时间无从记载。而丰沛是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所以水冶刘家,应是与这位高皇帝一脉有着一些渊源的。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多是由北向南的,南人北迁的现象极为少见。水冶刘氏从南迁北,应该是有些个体原因的。

今天的水冶,是具有二十五万人口的显赫大镇,享誉中州。且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仆射高隆之在此地珍珠泉引水鼓风炼铁。说来名声一直是很响亮的。而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水冶究竟有多大呢?《刘氏家谱》中其元末始祖刘彦深之七世孙刘孝当时曾从府志中查出:“志云:民数百家,以陶冶为生。”这本“志书”即是明代崔铣所编的《彰德府志》。崔铣卒于1541年,时间稍早于刘孝当时的1555年,这本《彰德府志》才编成没多少年,真实确切。我们可以大略计算一下。按五百家计,已不算委屈;按五口之家计,也不算少了,这水冶人口也就两千多人。两千多人的水冶镇,而当时全国只有3000多万人口,这也还真是不小的了。也算是俨然大镇。所以说水冶的真正发展时期,应该是明清之际的事,那时水冶的经济状况呢?“以陶冶为生。烧制陶器,冶炼金属。水冶西面有东冶,北西有铜冶,既有铁矿,又有煤矿,也应有铜矿的。而三千年前的殷代青铜器,也应该是用这一带的铜铸造的。这就奠定了水冶的工业基础的雏形。水冶人家的家用铁器、铜器,历来都是水冶人自己制造的,商代的冶铜铸铜,北魏的冶铁铸铁和锻造,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流传了它的技艺,并且会逐步发展的。河南最早的铁厂,水冶铁厂就是在水冶建立的,河南的第一炉铁水,也是从水冶流出的。它见证了水冶古往今来的辉煌,水冶有一地名叫煤渣坡,则应是水冶历代炼铁留下的遗渣。至于陶器,则是与冶铁有很大关系的,况中国的上古时期就会制陶,这里又有冶炼的遗存、陶业的发展也是很自然的。直到解放后,水冶还有烧制砂锅的、瓦盆的、烧砖的。虽然现在已不见踪影。但历史是不会忘记的。谱载:元朝至正末年刘氏二代祖刘瑛,为避战乱而住在宋朝宰相韩琦之父韩国华之墓的东南,在珍珠泉边(西南)上,“且就小水造纸焉。”又云:“避乱于驼泉之隩,而业楮焉。”这驼泉就是珍珠泉。(其意可见前边碑文注解。)这是至今发现的关于水冶造纸的记载的最早文字。它是水冶最早的造纸作坊,由于当时水冶的规模很小,珍珠泉距镇子还是很远、也是很偏僻的。水冶繁荣的商贸业和手工制造业在当时看来,也是很显眼的。它必是各种队伍的驻跸之地,这就使它经常遭受兵灾。刘瑛躲避在珍珠泉边,又能平安地经营制纸业,这就足见其聪明干练。也于后世刘孝的评价是相称的。

那时水冶刘氏家族有两处坟墓。一座是北坟,在珍珠东北不太远处,一座则在镇南九龙山东侧洹河西岸。故曰:“有水滔其东,岗岭巍其西。”刘氏先祖刘彦深是埋在北坟。后来其子刘瑛将其迁至新茔(今水冶北街新村处。)新茔也在镇南面。战乱结束,此时水冶只有七姓人家(谱载)。人少地多,土地肯定便宜,刘瑛选在此时买茔地迁坟,是最具眼光的,最合适的。谱云:“戎戈甫谧,乃自泉徂镇,以贷以耕,家乃裕。”因为家境富裕了,“所以才感慨刘家北坟“旧莹失次,丛塚茫然,”产生了购买茔地,迁其父之坟的念头。那么,为什么会有南坟迁近之举呢?乍一分析、刘彦深新茔既在镇南,南坟迁近应该就是迁至刘彦深的新茔才对。远在九龙山东侧的南坟为什么要迁到刘彦深的新坟呢?其原因有二;明的原因是老南坟太远、上坟不便,其暗的原因是为了凑近他新茔的风水,因为刘瑛迁坟是出钱顾了风水先生(日者)的,风水先生给刘彦深点了茔地,这风水一定是很好的。这在豫北一带是极普通的一件事。不过谁家迁坟也不是白占人家坟地,也是要付代价的,这也弥补了刘瑛的出项。这也间接说明了另一个问题:老南坟人家与他刘瑛家的宗族关系也许更近一些。他刘彦深迁离北坟,或也包括此因。但失次之说,是主要的原因。

水冶是何时成为镇的?从《刘氏族谱》看,至晚也在洪武年以前。谱云:“戎戈甫谧,乃自泉徂镇。”有极大可能是在元朝。

但这么一个两三千人口的大镇,到了元末明初,已凋零到令人吃惊的地步。谱云:“自胡元正末,明朝革正,兵火半遭民意,散市堪废。”意思是说:自元朝灭亡,到明朝建立,战争经常侵扰着人民生活的安宁,镇上零散的贸易市场已濒废止。这里可以看到战争的破坏性有多么严酷,以至人都不敢上街买卖东西了。谱又云:“兵革甫靖,存者粉张等与刘家七姓而已。”战争结束,明朝建立之初,水冶仅剩下卖粉或制粉(磨面)的张家,造纸刘家等七姓人家。人口也不过几百而已。这里所说是的制粉是磨面是有根据的。因为红薯在明代中期才引入中国,是在万历年间,即公历1573年以后。而当时是洪武年,1368年,水冶是不可能有很多红薯的,或者说是不可能有红薯的,故不可能有粉坊。

战争固然是残酷的,但生活仍在继续。越是在艰苦的境况下,人们生存的欲望也愈强。刘家也是如此。谱云:“戎戈甫谧,乃自泉徂镇,以贷以耕,家乃裕。”家园毁了,也还是要建的。事业毁了,也还是要复兴的,逃离的人们终究也要返回故园。水冶人民不屈不挠,要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重整事业。人少地多,你可买些土地,振兴家业,你需要资金来启动。而刘家在这次战争中未受损失,还经营造纸,应该是有积蓄的。此时他将钱贷出,又会买些土地来耕种。精明干练的刘瑛尽管“慕寂”(不爱说话),却干得非常出色,“实干蛊者与”,这择,刘家当然就“家乃裕”了。可惜谱中未写刘瑛的详细地址。但笔者估计,刘瑛的家应该住在水冶西街一带。这样,他既避居珍珠泉方便,返回方便,同时距镇中心较近,对于向外放贷是极为有利的。

这里补充说一下,水冶在金代属于辅岩邑(县)。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属林州管辖。而林州当时叫林州岩军(郡)。安阳这个辅岩,当然就含有辅助林州岩之意,辅岩邑治是在阜城,也就是县城了。由此可见,在金代,水冶的规模是小于阜城的。然却因为水冶地理位置的优越,虽与阜城仅三里之隔,却在明清之际极大地发展起来,且极大地超越了阜城,以致水冶兴起,阜城哀落。这说明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个地方所处的位置,是决定它发展的重要因素。

刘氏始祖刘彦深迁至新茔之后,风水脉气并没有来得很快,虽然生活依然充裕。但刘瑛却遭到了“比长”(乡村小官)的白眼,这位比长打发他去做徭役,结果死在水冶以东三十里外的流峙(寺)沟侧。最终回到了他亲手买下的那块茔地上,回到了他父亲的身边。

刘家的第三世、四世、五世皆未产生计么高官显宦。那时明朝社会太平,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垦荒,进行屯田,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极大提高、纺织。制瓷(陶)、冶铁等手工业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技术更为先进。商业和城市得到了空前繁荣和发展。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一系列的表现,在水冶《刘氏族语》中得到了印证,前已有述。刘氏家族繁荣兴旺,同时也有余钱做些慈善来。谱载:“大明正统三年(按1439年),现后大庙子孙(在)奶奶殿有卧碑,列有昇、海兄弟名。”升、海是刘瑛之长子和三子,应是往在现东北街后大届附近。此处写碑为卧碑,说明立碑的时间已久,从而倒仆。此段族谱是刘孝修的,那是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之问相隔了116年,故碑已倒仆是正常的。后大庙碑上勒名,多是因为捐助。如生活不继是不会为之的。这里又说明了一个问题。后大庙是早在明正统三年(明英宗)之前修的,或之时修的,人家修的是奶奶庙或其它庙、有奶奶殿。不是为崔府君(崔铣)而修的。崔府君(铣)是安阳市人。曾任明南京礼部待部。那时明代因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即1421年),在南京留有一部分政府机构,故崔铣在南京做官。崔铣卒于1541年。比昇、海捐款晚了100多年。因崔铣是个好官,受民拥戴,百姓们在庙中供崔铣是自然之事。暄宾夺主、后来庙名被人们称为崔府君庙了。这也说明、供奉一个真实的有名有姓的好官好人,远比供奉一些虚无飘渺的什么奶奶要有更多的现实意义。谱又载:“现西大寺三佛殿后门上有海、靖双同进柱顶石可考。”海是瑛之幼子。海生靖、清。此时与上述后大庙事先后不远。这又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西大寺是在1439年(明英宗)前后一段时期修的。进柱顶石说明大寺正在修建中或完善中。这里也存在一个疑问。进柱顶石之事为什么要记在三佛殿后门上?或是因寺尚在建设中,无暇刻碑,故暂记在门上,以供宣扬。这样,水冶西大寺这座赫赫有名的大寺,它的建立时间就有些眉目了。这对我们文保办保护水冶文化也是有意义的。

刘氏一族传至六世,方显发迹。六世祖陈厫,有南坟碑(应是新南坟吧,南坟已迁近。)载:陈厫、明赠文林郎(七品),山西平阳府曲县知县。继赠承德郎(明代正六品),吏部员外郎。署郎中主事(正六品)。累大中大夫,分守东光道左参政诰封通奉大夫。平阳府在明代指山西临纷运城一带。这里有曲沃县和垣曲县,并无曲县,不知何指。文林郎、承德郎都是散官。知县是正职。吏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副司长,从五品。郎中主事为司的属官,正六官。大中大夫为从三品,是谏官。通奉大夫是从二品,这是陈厥的最高官阶、级别虽高,却是无实际职位的。东光道左参政是实职。是分管粮储、屯田、军务、水利中某一项。是布政使下属官员。东光是地名,在河北沧州运河东光一段。从这一系列官职可见、陈厫是官运享通,品级一直是上升的。谱中名字上部又书为通政大夫,与文中通奉大夫有一字之差,应是手误,明朝也有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陈厫有两房夫人,元配吴氏,诰封太淑夫人。谱赞曰:可锁后世魁元。魁元者,才德第一者也。可锁,封顶之意。是说后世女子在才德上是无可超过她的。这赞誉是极高的。

刘氏六世组有名茂者,为内阁中书,掌管朝廷撰拟、缮写等事。

这里值得一书的是陈厫之子刘孝。谱载:大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科举人,丙辰年进士。初任南乐县知县,有乡贤祠。提调山西平阳府曲沃县知县,升礼部主客司主事。(明清礼部四司之一,掌管士司及诸蕃朝贡,接待、赏赐之事,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吏部主事(低于员外郎一级);历四司郎中,山东东光道左参政,改陕西按察使司按察使,钦命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升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所至以惠爱称,有诗集行于后世。孝葬于毛议涧家东,妻张氏诰封淑人在志。

这里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山东东光道左参政,这里山东二字应是手误。山东没有东光道。也应是河北沧州运河东光一段,这里可以看出刘孝与其父刘陈厫同样都在曲(沃)县、和东关光道任过相同职务。按察使司是省级公检法机构,按察使是省法律系统最高长官。

刘孝从嘉靖三十一年至嘉靖三十四年,仅仅三年时间,调升频繁,由一名举人考中进士,在中进士后,一年间连接升任山西布政使。比他父亲陈厫升职更快,一跃而升到省府大员,这足见朝廷对他的信任。刘孝为官以惠爱称,初任河南南乐县知县时,乡民就为其立了乡贤祠,这是很难得的。刘孝有诗集传世,尚未见到。但可由族谱序文看出,其行文简练,文笔优美。读其两首诗,亦非凡品。刘氏家族兴旺,支系繁盛,外出居住者不少。而刘孝则迁居安阳东南毛仪涧,也为毛仪涧增添了光彩。刘孝兄事四人,行二,只有长兄刘贤无官职。三弟刘贞为邑庠生员,四弟刘节为郡庠生员。

谱载:刘氏九世祖刘鼎,为明泰昌元年拔贡。泰昌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年号,秦昌元年是1620年。这个年号存在是有不少问题的。因为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一个月就死了。年号无法立。后因大臣们出主意才勉强立了这么一个年号。当然,这不是本文应讨论的问题。接下仍说刘鼎。

刘鼎是拔贡。拔贡是由各省学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而刘鼎武术很好,这里应说是武行兼优吧。他被选授河南开封府汜水教渝。教渝为县学教师、此处当为武术教练吧。此时已到明朝晚期,适逢李闯王路过汜水,攻打城池,城中自然十分混乱。刘鼎与百姓们一同逃入军寨,关上寨门。这刘鼎头戴乌纱,身穿绿袍,身藏袖箭,登上寨门以上观看。见闯王正在攻打此寨。他将那袖箭直照闯王部下首领老回回打去,将老回回射死。闯王大惊,传令进攻捉拿穿绿袍官员。刘鼎闻听,便摘去乌纱,脱去绿袍,混入百姓中逃去。皇上闻报,以军功即点授刘鼎任四川叙州府知府,后改教授。我仔细看了这族谱,竖写。这名字上头右写知府,左写教授。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叙州府教授则为市教育局局长。这里是有些意思的。

李闯王攻打开封共有三次,攻打汜水之说当也是攻打开封时发生的事。因谱中未记时间,不得知。

老回回是明末起义十三家首领之一。当时是闯王手下将领,名叫马守应,回族。他是明末起义最早又坚持到底的重要领袖之一。他能征惯战,曾大败明朝大将左良玉,使其绝望自杀,未遂。名气十分了得。但他不是被射死的,崇祯十七年春(1644年),老回回马守应在荆州病故。同年,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

那怎么说老回回是被刘鼎袖箭射死了呢?事情想必是这样的:刘鼎在汜水确实用袖箭射死或射伤一人,但这人并非老回回。据查,并无资料显示老回回在汜水受伤的记录。因为消息错误,皇上相信了,他也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射杀李闯王部下老回回这样的杰出将领,自然是大功一件,皇上对此极为看重,提拔刘鼎作个知府是很自然的。但后来知道了老回回末死,且也未受伤,便知是误报,大失所望,所以才改授他为叙州府教授(教育局长),毕竟他也射死(伤)一人。看来崇祯皇帝也是不糊涂的。而刘鼎作为朝廷命官,在当时的大环境中,食君禄,尽君事,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明末清初闯王时期,还有一件事是值得一书的。这在《刘氏族谱》中,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刘氏九世祖梦祥(1603——1647),共妻庞氏,事分婆以贤孝闻,夫妻相敬如宾。时在明末季,梦祥刚考上秀才,家贫困。庞氏说:“贫穷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荒废学业才是应该忧虑的。”梦祥考了几回都没有考上举人。庞氏从不抱怨,一直勉励他努力学习。后来世道渐渐乱起来。崇祯六年(癸西),即1633年,即时梦祥30岁,闯王兵马(时谓流寇)从林县入安阳县,逼近水冶,欲攻打北京。有钱的人家为躲避战乱,都躲到彰德府(安阳城)去了,梦祥家贫,无法躲进城里去,脸上露出忧惧之色。庞氏曰:“吾知君心,恐辱及我耳。尔男子可避,我有死而已,岂以辱君?”不久,闯王兵马到了。梦祥夫妇也逃出水冶去。

庞氏随夫逃到一处坟地。这坟地谓之“赵世子坟”,有三座坟墓。这坟地也是朱皇帝家族的。明成祖朱棣的第三子叫朱高燧,朱高燧的孙子赵悼王朱祁鎡,也即“赵世子”。其坟大约在安阳北寿安山,(也有别说)。这对苦命鸳鸯逃得也不近了。却还是碰到了“贼人”——李闯王的兵。二人被抓了。庞氏为救丈夫,就骗他们说:“我既然被你们抓往,从你就是了,只是你们必须放了我的丈夫。”贼人放走了梦祥,将庞氏掳在马上。庞氏料梦祥已走远,遂滚鞍坠地,大骂贼人。贼人以刀威胁,也不屈,骂声依旧,贼人刺她一刀,血流溢口,仍“噀血骂贼,贼瞋目连刃之,所僵处,草殷血色。浃旬不湮,寻丈之间,草俱枯死,如霜杀,盖烈气所感之。”这般文字,寥寥数句,然却栩栩如生,回肠荡气,摄人心魄,令人泪目。几句语言,活脱脱划出一个贞烈女子不屈的形象来。为此,庞氏被官府旌表节烈(建牌坊赐匾),因闯王之兵而死者,在水冶弹丸之地共二十五人。谱云:“(水冶)东门有碑可证。”后梦祥与一个远亲侄儿名叫肃之的,在壬午年科举一同考上了举人,叔侄同榜。梦祥初任延庆州知州。(北京延庆区),后仕至直隶井陉道按察使司佥事。谱名处写为按察使司副使。佥事是郡里掌管刑法的官员、与按察使司副使是相同的,是郡州刑法副长官。这时明朝已亡,他做的自然是清朝的官了。

这里值得一书的是庞氏,而梦祥的形象稍嫌逊色。庞氏,困时能与丈夫同苦,且多勉之。危时能机智救夫,不惜身死而不辱。烈烈风骨,义薄云天。伟哉,巾帼如此!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里我们说一下闯王李自成。

1644年3月19日,攻占北京城,崇祯吊在煤山,明王朝覆灭。但随后的大顺政权只存在了40天。李自成功败垂成。不,是功败既成。留下千古遗恨。令后人每每痛心疾首。江山既失,能无恨乎?

这次进京赶考,彻彻底底地失败了。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想必有许多文章说过。郭沫若先生也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分析得明白透彻,姑不赘言。《刘氏族谱》中的这一事实,也为郭文作了坚实的佐证。伟大领袖主席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李自成的许多政策,或有缺点,但其军纪实在不敢恭维。毛主席又说:“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如此滥杀无辜,戕害百姓,军纪涣散,岂能不失民心!而失民心者,何以得天下?便是得了天下,也尽失之。载舟之水也能覆舟。

对于梦祥妻庞氏,人多赞之,谱中录有名叫孔印樾的作诗题庞氏云:

节烈多从祸乱开,贞媛含笑步仙台。

缟綦独凛纲常重,簪缨偏持明哲才。

一死呈瞻冰雪志,千秋谁听管弦哀。

只今枯草犹生气,留得芳名式后来。

缟綦:缟衣綦巾之谓。缟,白色上衣。綦,浅绿色围裙。二者为古代女子所服。簪缨:簪,古时绾住头发的首饰。缨,系帽子的带子,簪缨是古代达官贵人的装束。此处指高官。明哲则是指通达事理,却暗含明哲保身之意。孔印樾是顺天(北京)人,进士。他既知庞氏,肯定知道梦祥。这首诗以饱满昂扬的激情,悲愤沉著的笔调,歌颂赞美庞氏注重纲常,舍生取义的冰雪之志。称赞她是后来女性的典范。同时也隐晦地对梦祥作了恰当的批评。另一首诗的作者是毛际可。他是清代词人,浙江遂安人,顺治十五年进士,授彰德府推官,今相当于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后任多地知县。与同时代毛奇龄,毛先舒,并称为浙中三毛,是当时有影响的诗词家,此二人当与梦祥相识,且关系也不会错。

毛际可诗如下:

铁骑千群尽荷戈,传闻贼已过漳河。

肯梳新样莲花髻,懒唱同心碧玉歌。

梁上有巢栖翡翠,塚前无石不巍峨。

南瞻庙祀稽延祖、黄绢碑荫进绮罗。

这里漳河应是指山西境内的那一段,言李自成兵马从山西到林县,又入安阳之事。莲花髻为古代女子发式,有兴趣可搜网,见图片。《碧玉歌》为东晋孙绰的诗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言指庞氏是小家碧玉,普通人家女子。梁上有巢栖翡翠:是指李白诗:“……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本句是言梦祥生前与庞氏感情恩爱。稽延祖:魏晋时稽康之子。人谓其是有远见卓识之人,其父死前弹奏《广陵散》,多不知其意,稽延祖知之。“他是安徽人,应葬在南方。故写南瞻。诗歌赞扬庞氏,怜惜她“塚前无石不巍峨。”她的坟墓前连一块碑都没有,坟头不高不大,是不巍峨的,然而她的品格却高大完美,永远矗立在刘氏家族及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巍巍峨峨。也批评了梦祥与庞虽为夫妻,但并不了解妻子庞氏的高尚人格,远不如西晋稽延视那样具有远见卓识。批评了前人碑文上的那些绝妙好辞多是赞美达官贵人的,而不是歌颂下层人民的。

依笔者看,梦祥作为一个男人,在生死关头没有尽到保护妻子的责任,反而是由一个弱女子舍生忘死保护了他的丈夫,形象似乎不大光辉。这正是他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而诗的作者都没有,也不愿尖锐地提出这一点。

前面提到,与梦祥叔侄同科考中举人的那位侄儿,名叫肃之。二人虽为叔侄,但支派已疏远。用今天的话说,叫本家叔侄。二人同为明末壬午科举人,故称叔侄同榜。(梦祥介绍处写为壬年科举人,年字错,应为午。)二人虽为明代举人,但才华在那里摆着,还是要授官的。清朝皇帝授其为嘉善令,即浙江嘉兴市嘉善县县令。再补为湖广汉阳府汉川县令。这里的湖广延用元代旧称。实际仅指湖南湖北。明代设有湖广使司,相当于一个省,或可叫湖广省。后又升为西安府同知(知府副职),正五品。在司权潼关时,潼关卫屯粮兑食。犯了罪。潼关卫是潼关千户所的主管。千户所是军事机构,辖五六千人,大约相当于一个旅长。清代的所谓屯粮是一种田赋,是指屯田士兵交纳的公粮一类的粮食。这些粮食属于国家的。(兑食,字面意是用屯田粮兑换了什么食品,具体含意不清楚。)这潼关卫在管理屯粮方面犯下了罪行,“逋舛”,舛或通窜,逃跑了。牵涉有几十桩案子没有查清。也牵连了许多下级军官和士兵,死了好几个人,还有好多人被冤枉抓捕在狱。肃之“尽谳而释之”。他一一审判明白,把人释放了。因此又被提拔为刑部员外郎,相当于副司长。不久又转为郎中(正司长),到浙江温州办事。在温州,他发现“暹卒以捕鱼百人,白其帅、将戮之。”暹,同先。卒后(下)“以”字,“已”字误。鱼、渔字误。帅,县帅,县令之别称。戮,杀之。这里是说,肃之到温州后,发现温州(巡海)士兵已抓了一百多渔民。并告到了县令那里,要全部杀掉他们。这里应该是由于康熙帝准备收复台湾、实行海禁、切断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贸易等。这些渔民违犯了海禁令,擅自出海捕鱼,被巡逻士兵抓往,欲杀之。肃之为这些渔民说:“靠海生存的渔民由于海禁而无法生存,不得已才偷偷下海捕鱼。宜(应该)体恤他们无衣无食。如将他们全都杀死,温州就没有人了。请求将海禁令放松些,让老百姓捕鱼。只要他们不与台湾勾结就行了。”由于肃之的干涉,这一百多人得以免死。“后以工部解额不及调降。买舟北归,至武林寓所疾卒。”以工部解额,即进入工部的名额中。调降,这里意为调整,因清代的工部实为农工商部,也包括渔,是因为肃之在这方面表现良好,成绩突出,被调入工部去工作。但因身体原因,没有到任,买舟北上,回去养病治病。武林是杭州别称,到杭州住处病死。

由此可见,肃之确实是亲民爱众的好官。他打击犯罪,平反冤狱,救民于水火。且精通各行各业的管理方法,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甚佳。这样一位好官,死足惜之。

好官总是受人爱戴的,不仅群众拥护,身边人更是爱他们,尊敬他们,愿意为他们效力。

刘氏十五世祖士林,曾任山西孝义县县令。他为政清廉,深得民心。可惜不幸卒于任上。其管家是南京人,姓沈。从八百里外将灵枢拉回水冶,一路辛劳。士林后人刘九珠、刘九思感其忠义,将水冶南关辛街北端路东火神庙旁边的老宅地赠于沈氏。受人涓滴,报以涌泉。后沈氏居之,生息繁衍,亦多兴旺。今水冶文保办沈昌运即其沈氏后人。

谱中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凡子随母嫁入外家,其子不得入谱,这是中原族谱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如其九世祖梦龙,生有一子名曰三旌。因梦龙外出无踪,其妻胡氏带三旌嫁入许姓,这三旌仅记于其父名下,而谱中不再记其姓名。

在细读《刘氏族谱》时,在其十五世,我发现了一个很令人吃惊的事。这十五世中有好多个男人名下的“妻X氏”中,“X”字是没有写(姓)的,这一代人中,妻不记姓者多达三十四处,如此之多,为什么?另,这十五世中无嗣者也很多、共有四十三处,如此之多,为什么?这应该是有原因的,因为谱中不记年月,不能查到准确年份。笔者大致估算了一下,这应该是清光绪年间的事。据载,自光绪元年(1875)年到光绪四年(1878)这四年,华北地区连续四军大早灾,尤其是光绪三年(丁丑),四年(戊寅),取其前两字,称“丁戊”奇荒。灾害波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陕西五省,是所谓“光绪三年人吃人”的年景,我曾在林县看到过展览的碑文,其曰:“三人行,便有二人同食一人。”饿死的小孩、刚埋下,便被他人刨出来吃掉了。贪苦人家无饭,卖儿卖女,年轻女人外嫁寻活路者很多。人无妻,焉有嗣?由于写文原因,我看了几遍,不禁悲从中来,心情沉重。

和中国许多大家族一样,水冶刘氏一族是有着严格的家训的。刘氏十二世祖肯堂,在又一次叙家谱时,立过严明的族规,同时对男儿出继,子随母嫁作了严格的规定。谱曰:

一、凡我刘姓滴(嫡)派,后世子孙,祖父三代以上生忌之日,可在家庙奉记。祀如四时。阴节正月初三,三月寒食、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须上坟祭奠。

一、凡我族之有不法者,家族长押至家庙责处。有伤外姓者,谤讪祖先者,亦必押至家庙责处。

一、凡我族刘氏之子孙,须各守营运,不拘士农工商。必须精熟一件。切不可游手好闲,以致衣食不继。又曰:凡刘氏不许同姓结婚烟。婚配必须初婚日娶,再婚为继。妾之有子曰侧室,无子则不书。盖古人无子不再称妾。其或无子而有女者聊书附之,为其女无所系也。

又曰:凡女不特书。止见于所生父名下。适某处,某名(婿名)有爵者亦书之,盖因后世之子孙以知其亲也。

综观《刘氏族谱》,洋洋大观者也。其记述详明,叙事恺切。文辞多显才华,是水冶家谱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在《刘氏家谱》中,从六世到十五世,间一百余年,共有其他类功名者:

内阁中书         1人     相当于中央秘书

邑庠生员         41人    县学秀才

郡庠生员         21人    府学秀才

诰封通议大夫     2人

儒学训导         1人

进士             2人

太学生

国子监生           22人

贡生

文林郎           1人

主簿             1人

皇封诰命夫人      若干

旌表节烈,孝康    若干   官府立牌坊、赐匾

皇恩老民(一类)  若干   朝廷送礼物

总计100余人。

这些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是非常荣耀,足可光宗耀祖的。

巍巍华复,泱泱中原。在我们炎黄子孙灿若星河的姓氏和家族中,许多家族都有着编续家谱的优良传统。这里显现着各式各样的令人炫目的家谱文化的光辉。刘姓是中国最大的家族之一,也是水冶最大的家族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焰万丈的辉煌,也在水冶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它是珍珠泉畔韩、许、刘三大望族之一。我们今天研究《刘氏家谱》适逢其时,收获满满,是值得的。有赖于文保办曹主任倚重,笔者不敢以辛苦相辞,伏案多日,谨成此稿,以飨读者。

2022年8月10日完稿

上一篇:张全新:谈谈确山县张氏家族保管族谱的方法

下一篇:化风林:化姓起源之管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