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卢法舜:学习姓氏家谱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时间:2017/3/11 18:14:20 发布:新闻编辑部

编者按:根据河南省家谱研究会2017年3月1日发布的“《第三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论文集》征稿启事”相关规定,本网将从即日起,集中展示各地各姓氏家谱专家提供的论文。欢迎大家供稿!投稿信箱:1993844815@qq.com,也可以直接拨打客服电话:0371-63605196。为了行文便于阅读,本文略有调整。

新郑家谱专家卢法舜先生简介

我是一个国企员工,退休二十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后,在为老家——新郑市龙湖镇山西卢村和由此迁往附近的小卢、前胡、孙庄、王口、李把什、古城、八里岔和郑州市管城区席村、小刘村族人编写族谱后,还先后应邀帮助新郑市郭店镇五里堡、卢家、河范、梨园、周家、前时村和郑州市管城区十里铺,十八里河、小王村和郑州市中原区后河卢等村的卢氏族人编写或续修了族谱。这些族谱由于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可读性和格式新颖,具有收藏的价值,均已先后被河南省档案馆和郑州市档案馆,河南省图书馆和郑州市图书馆,以及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收藏,受到了族人和收藏单位的好评。撰写的《关于编写族谱的实践和感悟》一文, 2012年5月被收入《中华姓氏谱名人典藏》(第二卷)出版,并被授予 “中华姓氏名人”殊荣,载入 “当代名人风彩”一书出版;生平传略和业绩,2015年4月被中华姓氏文化名人辞海编委会刊入《中华姓氏文化名人辞海》首卷第458页。

卢法舜的修谱历程与感悟

回顾为族人编写、续修族谱的实践经历,我受益匪浅,深深感到,作为炎黄子孙,应当对自己的先辈追根求源,知根知底,编写传承后世的族谱,才称得上是恪守孝道,尊祖敬宗,爱家庭、爱民族、爱祖国。而族谱则是人们“知根知底”的典籍。过去我只听人们说过族谱,经祖父口传,也知道郑州地区卢姓的谱序,却没有看到过族谱,对编写族谱更是一窍不通。2005年老家族人同我商讨修谱并由我主笔时,感到愕然,但感到这是恪尽孝道的良机,便爽快地将任务接受了下来。

当众接受了修谱任务,务必要竭尽全力,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完成,才能不失信于族人。怎么办?重要办法之一就是遵循孔老夫子 “学而时习之” 的教导,以小学生的姿态,认真学习姓氏文化知识,虚心向他人求救。为了提高姓氏文化素养,适应修谱需要,我先后品读了《中华姓氏》(上下册)、《移民大迁徙》(上下卷)、《你从哪里来》、《中华卢氏源流》等典籍,查阅了《中国元帅将军授衔全记录》、《辞海》等辞书,连续收看了央视 “百家讲坛”播出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使我知道了卢戎是古代中国的民族名称;中华民族有炎帝、黄帝、蚩尤三大氏系,卢姓源于炎帝氏系。炎帝俗称神农氏,是古时居住在今四川省西北卢方的部落首领,率族人东下入中原大地,与黄帝会盟,故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卢姓元祖姜子牙,其十世孙齐文公高之子傒,殊边将管至和连称,平定叛乱,迎立小白(齐桓公)回归继位后任齐国大夫(正卿),被封于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卢城涯),其子孙即以邑为姓。显族田氏,公元前480年后取代齐桓公坐上了齐侯宝座,傒的后人北逃燕地涿州范阳郡。东汉灵帝时尚书卢植,去世后安葬于涿州城东北郊卢家场村,其陵墓几经修葺、扩建,现为“范阳卢氏宗祠”,已被当地党政机关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卢姓的主体、主流是姜太公后嫡,此外还有卢蒲氏去“蒲”为卢,莫卢氏去“莫”为卢,吐伏卢氏去“吐伏”为卢,豆卢氏去“豆”为卢,范阳雷氏因与卢氏同居一域而改姓为卢,隋炀帝赐太翼仇姓卢,唐高宗恩准仓部郎中闫云改姓为卢,奚什卢改姓为卢,女真族讫石烈氏汉姓为卢,赫哲族勒氏汉姓为卢,满州八旗赫金里氏汉姓为卢,如此等等。可见卢姓是历史悠久的以姜太公氏系为正宗主体的多姓氏系融聚的大家庭。不仅仅如此,卢氏还是汉、唐以来的名门望族,两千多年来人才辈出。秦代有五经博士卢敖,西汉有燕王卢绾,东汉有才兼文武的卢植。有人对清代以前卢人为官者进行过统计,两晋8人,南北朝102人,隋朝23人,唐朝432人,五代32人,宋朝84人,元代14人,明代277人。另有统计资料表明,汉至唐中期,卢人入正史者840人,史籍中有官爵的460人,历代宰相1551人,其中卢姓20人。近现代卢姓中仍是众多名人问世,新中国建立前有“云南王”卢汉(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等军政要员17人,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明,爱国民族企业家卢作浮。新中国建立后,有卢胜中将等6位开国将军,卢嘉锡等7位中科院院士,国家和省、部级高级领导干部中更不乏卢人。同时,我还反复认真地查阅了《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辞(词)书,对“卢”的内涵有了初步了解,“卢”的字首“虍”,为部落图腾;“田”涵意为神农氏炎帝教人耕田、播种、收获和陶冶以维持生命;“皿”为部族人条编、涂泥并陶冶后的饭器,故“卢”为卢姓人姓的规范用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六版)编入古今卢姓名人20位,其姓氏均为“卢”的规范简化体“卢”。“芦”是“芦”的规范化体,习惯统称芦苇,时下虽亦为姓,但古今名人中却无一人以“芦”为姓。综上所述可知,卢戎是我国距今五千多年的古老族群之一,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不凡事迹好多是卢姓先祖创造的,彪炳着卢姓的古圣先贤和近现代贤达的卢人是智慧勤劳,有功于中华民族和可歌可泣的。作为卢姓后人的一员,我为此感动,为此自豪,倍受教育和鼓舞,从而大大增强了修好卢氏族谱的信心和决心。

人所共知,族谱是家族或宗族记载繁衍脉络、知名人士、重大事件和迁徙情况的史籍,是姓氏文化的根茎,也是为社会科学研究者进行人口、民族史、家长制、家庭、妇女等问题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必须事实求是,史证可考,言人、述事有据,不能有任何虚假。唐太宗诏令编修《族氏志》时,曾强调编者务必“除浮华不实,确定真伪”。为了使入谱的每个人、每个家庭和每件重大事项符合原貌,真实可靠,我顶风雨,冒严寒,走访了二十多个村庄,拜谒和考察了每个村族人的宗祠和祖茔,抄写了十多座墓碑的碑文,拓了两块墓志铭,认真拜读了三个村庄族人珍藏的族谱,同五十多位族人长者进行了交谈,阅读了张氏、常氏、连氏的族谱,为编写、续修族谱收集了真实可考的素材和参考资料。为了考证卢姓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我亲赴河北省涿州市拜谒了卢植墓,目睹了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亲书的“同祖连根,和睦相交”墨宝,同涿州市卢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卢振国进行了深谈,并索求了不少珍贵资料,对“范阳卢”的史况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通过电话,向福建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卢美松求教,对卢氏源流、肇姓、迁徙等情况,进一步有所了解,对卢姓的的繁衍和传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梗概。

长期以来,流传着郑州地区卢姓于明代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徙而来。但是,据我查阅的史料记载,唐以来涿州卢人先后有28位来豫居官,其中在郑居官和安家定居的有:密县县令的卢纶,寓居郑州的郑滑观察使卢群,徙居新郑县茨山的“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郑州刺使卢携(后为相),登封县尉卢殷,历任汉州、广州、郑州知府的卢宏,均祖籍范阳。最使人确信无疑的是新郑市郭店镇五里堡村卢氏宗祠长期珍藏的《唐故郑州军事衙推乡贡进士卢公墓志铭并序》称:唐郑州军事衙推卢綝范阳人,娶荥阳郑氏,有四子,乾符六年(即公元87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殁于郑州合阳里(今郑州市二七大罢工纪念塔东北处原河阳街)私宅,享年五十有二,广明首岁(公元880年)冬孟月上旬五日葬于管城县太山乡苑楼村。据此,足以认定郑州地区卢姓源于涿州,是“范阳卢”正宗,不是晚于卢綝仙逝五百多年后的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这一认定,现在已被族人认同。

族谱系叙事文体,应当内容详实,条理清晰,事件完整,给人以整体感。一部好族谱,印刷、装祯精致,勿庸置疑。印刷、装祯是外部表象,今人可以视情而定。但是,叙述的事实特别是历史情况,却是客观存在,今人只能认可,不能改变。为了使族谱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事实详实,具有知识性、可读性和体系完整,我在为族人编修族谱中紧紧地握住了三个要点,也可以说将族谱分为了三大块。一是突出“灵魂”。所谓“灵魂”,即本姓源流,始祖何人,部落图腾,肇姓祖宗及其肇姓地点和时间、史上名人,迁徙情况等。有了这些内容,就像一个人有了灵魂,以增强对族人的感染力。因此,我在编修族谱时,将上述这些作为重要内容,以较大篇幅叙写了卢姓为炎帝氏系,原始部落社会在今四川省西北部的卢国,“卢”字的内涵及其图腾,姜子牙是卢姓先祖,太公十一世纪孙傒肇姓于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卢城涯,田氏代齐后傒的后人逃往河北省范阳郡,汉、唐时卢姓是名门望族,郑州地区开基始祖卢綝祖籍范阳。有了这些内容,族人看后基本上便能够纲领式的了解卢姓的来龙去脉,进而热爱卢姓,敬重祖先。二是主体明确。族谱的主体是全体族人,包括已故之人和健在之人,这是族人最关心、最重视之点。我在编修族谱中,经同族人反复商讨后达成的共识是:凡入谱的人,包括外迁族群、出嫁女性和入赘男性,均应以户口薄记载的信息入编,千方百计做到不漏一人、一户,通过查阅族谱,人们便可以详细地了解族人的繁衍、族系、婚姻、迁徙等情况,有利于互相联系,增强亲情。三是干繁枝茂。族谱好一个参天大树,既具有别于他树的特征和参天树干,又有枝叶点缀,以彰显高大挺拔,形象威严。族谱的“干”,即姓史、族史和繁衍迁徙;所谓枝叶,就是在谱中附录、复制的先祖头像,肇姓祖先头象、宗祠照片、编修族谱中摄制有关照片和修谱纪念碑文,以及制订修订后的谱序、族训等,使人们看后能够进一步了解族谱完整的内容和修谱经历,以传承姓氏优良传统。总之,修谱是族人多年一遇的大事,务必内容丰富、详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族谱的印刷、装祯质量应精益求精,具有珍藏和传承的价值。

为便于承前启后,根据传统做法,修谱一般相隔二、三十年进行一次。但是,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五十年代破除迷信,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使修谱中断了七、八十年,直至本世纪初始方兴末艾。因此,修谱中会遇到这样哪样的问题,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过去没有族谱的村庄,族人很想修谱而无从入手;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族谱被锁毁、流失的村庄,人们担心“断代”脱节;三是受旧传统思想残余束缚,不少人仍坚持续男不续女;四是少数人思想守旧,视原族谱为“金科玉律”,凡是原族谱中的内容不能作任何修订;五是一些家族争正宗、争门第;六是极少数人认为族谱可有可无,对修谱不关心、不支持,甚至散布流言蜚语,干扰修谱工作。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我虚心听取群众建议和意见,经同族人代表反复分析和研究,以思想教育、提高认识为宗旨,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凡应入谱的人和事,古略今详;第二,根据我国姓氏起源于女性的史证和男女平等原则,男女(包括出嫁女性)均入族谱;第三,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族人特别是大户头、大家族互相谦让,不争正宗,不争门第;第四,将“百善孝为先”的教育贯彻始终,全方面落实,使人人充分认识修谱重大的意义和作用,营造尊祖敬宗良好氛围,从而自觉参与和大力支持修谱工作,有力出力,有钱资助。第五,根据“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内涵,参考古圣先贤的家训、家规,制订修订族训、族规和倡导家家营造良好家风,使族训、族规和家风既宏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顺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要求。总之,编修族谱是全体族人关心的大事,对关系到修谱的问题,应当通过教育、说服、商讨、民主的途径解决,达到家家满意,人人高兴。实践证明,采取以上办法的效果很理想,达到了提高族人恪守孝道自觉性的目的。

卢法舜认为续修家谱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编修族谱是一项有利于弘扬姓氏文化,继承和发扬先祖光荣传统的公益活动,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能够在其中做出奉献,无尚光荣。因此,1995年冬,老家族人表达了要我编写族谱的意向后,便明确表示:这是爷们对我的信任,是我恪守尽孝道的良机,也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第一,凡在编修族谱的过程中,外出考察、参观学习、走访各村的往返交通费自理,纸笔自理,回村时住在侄儿家,吃、住不需要任何照顾。第二,凡是一个人能办妥的事,不需要任何人陪同,风雨无阻。有一次回老家时,天下着大雪,气温零下两、三度,冻得我心脏发悸。为了按时回到村上参加商讨修谱的会议,我身揣热水袋回到了村里。有一天去小刘村找族人核对族谱时,由于雪后结冰路滑,赶乘公交车时连续滑倒了三、四次。有一次从龙湖镇坐三轮电动车去席村,大风吹起的灰尘打得脸疼和不能睁开眼,想到驾车族人更辛苦时,反而感到苦中有乐。为老家修谱时是这样做的,应邀帮助他村修谱时也完全如此。帮助十里铺村修谱时,几个人争着开自家汽车去家里接我,均一一婉言谢绝,每次都是乘公交车前往。帮助十八里河村修族谱时,族人钦玉决意给些现金供往返乘车时付费,我未接分文。帮助后河卢村修谱时,一叫即到,从不推辞。从郑州市到新郑市郭店镇五里堡村路程30多公里,往返车票全是自掏腰包,吃住在族人家里。一句话,我把每个村庄都视为老家,视族人为亲人,他们也都非常亲切地视我为自己人,关系十分亲密。我认为,自己是卢氏子孙,是卢姓族群中的一员,为族人编修族谱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所付出的一切,对先祖是应尽的孝道,对族人是应履行的职责,对后人是应留下的怀念,虽苦犹乐,舍而有得,尽管不是什么丰功伟绩,也算得上为卢姓史业这棵大树添了一片绿叶。为此我感到欣慰,感到自豪和荣幸。我出生于1935年,时下已是耄耋之人了,但身板还行,思维能力正常,虽不会操作电脑而写字手不发抖。还想在有生之年为弘扬姓氏文化继续发挥余热,力所能及再做些事情,今后无论是哪里的族人修谱,只要用得着我,有求必应,甘效蚁力。

上述这些,是我在学习姓氏文化知识和编写族谱实践中的一些粗浅感悟,如有不当之处,恭请族人和姓氏文化专家学者指正。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陈有顺:武威陈氏源流及族谱考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