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惠平:从淳安《仰韩童氏宗谱》谱序及相关史料 考证其前谱之真实性
东晋永嘉五年(311),刘聪举兵,河南洛阳大乱,童景谈为避乱,函负十三祖骸,自河南韩城[ 韩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因战国时期韩国二次迁都于此而得名。首次在此建都的是韩武子(?─前409年),名启章,是战国时代韩国的君主,建都时间应为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0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伯,建立三个封建政权,从此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之后三家纷纷把都城迁往中原,向中原扩张势力。韩国由山西平阳南下中原,迁都今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所在地,后又徙都阳翟、新郑。宜阳、阳翟和新郑是韩国在“三家分晋”后建立实际的国家政权的情况下,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三个都城。]渡江南迁。四子文起“以孝廉授新水令,再授新安郡[ 新安郡:即徽州,位于今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所辖地域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浙江淳安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将原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因郡西有山曰新安山。在今徽州祁门县境内),仍属扬州。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黎阳、歙、黟,仍领六县。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于海宁,当时新安郡领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吴郡管辖的寿昌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浙江建德市),划归新安郡,新安郡从此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一作梁安),郡领县七,不久,废良安县,郡仍领县六。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将原新安郡一分为二,遂安、始新、寿昌三县仍属新安郡;将原并于海宁的黎阳重新划出,复为二县,加上歙、黟共四县,由新建之新宁郡管辖(即今徽州的基本区域),治海宁,与原新安郡并属扬州,此时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时仅九年。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将黎阳县并入海宁县,复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领歙、黟、海宁、始新、遂安和寿昌共六县,隶属东扬州。]守”,于咸康乙未年(335)三月携家迁居茂桐山下,为了仰望思亲,恋念故乡,取其地名为“仰韩”。尊丹阳侯童景谈为淳安童氏鼻祖。
所以,始迁祖童景谈并未迁今浙江淳安,最早迁徙浙江的地方应该是富春县。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县,属会稽郡。辖境含今桐庐(原分水县境除外)、富阳(西部万市镇一带除外)、建德等地。
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名诛岁。
汉建武元年(25)复名富春。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富春属吴郡。
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析富春县地置建德、新昌(后改寿昌)、桐庐3县。次年(226),又置新城(后改新登)县。
富阳、新登两县建置以此而始东晋太元十九年(394),为避简文帝生母太后郑阿春讳,更名为富阳,富阳之名始于此。
新登初名新城,后梁开平元年(907)始有今名。](今富阳、桐庐、建德一带,详见上图),即富春江两岸。从淳安《仰韩童氏宗谱》上的记载也可推断:“景谈公墓,在富春斯山三江口,称‘桐溪[ 桐溪:今建德市南峰乡有桐溪行政村,驻地桐溪坞,附近有童家村(17户,77人),现该地属梅城镇管辖,处于三江口,位于梅城对岸,与家谱中描述相似。梅城为古睦州府治所在地。作者怀疑此地为童姓最早南下到浙江的落脚点。]’是也。扦壬向三坟,坟高一丈八尺,有石铭、石碑、石狮象各四枚,墓田一顷,守墓人蒋四。”文中的“斯山”、“三江口”之名很有可能在今建德市梅城镇,梅城是古睦州府治所在地,其地今也有“桐溪”之地名。在童景谈迁入浙江的24年后,其子童文起“因授新安郡守”而始居今仰韩村。现淳安仰韩村的“十三丧墓”,据淳安《仰韩童氏宗谱》记载,是于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十二月八日葬于此地的。所以,淳安县临岐镇仰韩村不是童姓最早迁徙浙江的首迁地,童姓最早迁徙浙江的首迁地应在今建德市梅城。
2011年淳安仰韩村重修而成《仰韩大宗堂童氏宗谱》(七卷本,即文中所指的《仰韩童氏宗谱》)。对淳安仰韩谱之前谱大家一直颇有争议,那其真假几何?我们从其历次谱序来进行分析:
1、首序在唐景福元年(892)九月,由景谈公十六世孙童仲所作。(见下图)
此序文简述了童氏的由来,将童氏源流一直追溯到颛顼帝,童始基“封国高
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北省保定东部,是京、津、石、保、沧五个城市的黄金腹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据应劭注《汉书》云:“在高河之阳”,即水之北为阳。
高阳建邑于战国时期,先后属燕、赵、秦。
周安王二十年(前380年)属齐。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属赵。秦属钜鹿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高阳县,治在今高阳旧城,属涿郡。后先后改属河间国、垣翰、涿郡、河间国等。建和至永寿年间(147——157年)置高阳郡,为郡治,县属高阳郡。
延熹元年(158年)改属博陵郡。建安末年(215——219年)县属河间郡。
三国时期,高阳为魏地。黄初二年(221年)隶属高阳郡。西晋泰始元年(265年)隶属高阳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高阳隶属高阳郡、瀛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高阳郡,县属瀛州,十六年于县地置蒲州,县属之,高阳为州、县治。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蒲州,高阳先后属瀛州、鄚州、范阳郡。开元十四年(726年)置高阳军,为军治。
宋至道三年(997年)县改属顺安军,高阳为军、县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阳县属北平布政使司;二年,改属安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高阳改属保定府。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县属保定府范阳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阳先后属河北省保定专区、保定地区和保定市。
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属保定市。],故曰高阳童氏”,后因童锡(三锡)[ 在《仰韩童氏宗谱》中,此处序文里为“锡”,但在世系和像赞中又为“三锡”。“锡”与“三锡”是为同一人。]“以平戎功授雁门”,故有雁门童氏,说了雁门童氏的来源,却否定前人童徹(彻,或澈)所述的童续得姓过程。
“予昔蒙授职秘书监,读古遗史及山海经、良臣录、贞心等。”所以,能在史家典籍中有所见,“予故删”童续得姓,“而具述前代之童氏有事迹之可据者录之。于左以示得姓于老童,而非得姓于续之讹也。然亦不敢为之,传派列之数世,夫以千百年之历世,其间变移更改,革古鼎新,一治一乱,不知凡几矣。即史之记载尚有遗失,而人之家谱宁有全藏者乎?况前此亦未有所谓谱也,原在所略可也”。
秘书监:官名,东汉延熹二年(159)始置。属太常寺,典司图籍。后省。魏文帝又置,掌世文图籍,初属少府。晋初并入中书。晋永平(291)时又置,并统著作局,掌三阁图书。宋与晋同。梁为秘书省长官,北朝亦置。隋炀帝时曾称秘书省令。唐高宗时曾改称太史,旋复旧。西夏、金秘书监为官署秘书监长官。元、明不设,遂废。
一治一乱:指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太平盛世与乱世相间隔。
夫,童姓本是小姓,在史家典籍中会有如此详细实录?而今为何不见?
2、第二次修谱序,于宋绍熙二年(1191)八月,由景谈公二十六世孙童巨源所作。(见下图)
此序文简述了仰韩第二次修谱的时间及过程,已距离上次修谱“一十余世未有修辑,其间生殁、婚娶、传派、实录、宦游莅治之迹。今尚有父老传闻,私家记载”。景谈公二十六世孙童巨源“告假在田,得从容论列,广搜博采”而成《仰韩童氏宗谱》。
其序文中所提到的“品公”,查淳安仰韩谱之行传,为童景谈十五世孙,童仲之父。
十余世,也即近三百年没有修辑家谱,难免会有漏代、错载发生。故这段谱系记载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元至元十四年(1277)三修谱序,由景谈公三十世孙童蜚能所作。
此序文说明二个问题:
(1)童仲修谱前,家谱存有残卷“彦邕(yōng)公序一篇,厚之公传派数章,间有徹公序谓得姓”。
彦邕公,谱载:西伯命为司徒,封高阳。
西伯,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演绎为西伯侯),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生于西岐(今宝鸡市岐山县),周文王(前1152—前1056)是也。此时,家谱仅极少见于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我国的文字家谱出现了吗?没有!值得怀疑。
厚之公,童景谈五世孙,东晋安帝司马德宗时(397—419在位)人。
徹公(彻或澈),在淳安仰韩谱的世系和行传中,并无此人之记载。载《童氏统宗世系图》中为童潭之弟,童延世之子,是童续十九世孙。战国时(前475—前221)人。
(2)“自五代迄于皇宋十余世”,“源(为“巨源”)公又续而为书”。
源公,即为巨源,童景谈二十六世孙,知濠州事。
濠州,古为安徽省四大名镇之一,属凤阳县,地处淮河中游,隋开皇二年(582)改西楚州置,治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因濠水得名。大业初改为钟离郡。唐武德、乾元间复改濠州,辖境相当今安徽省蚌埠、凤阳、怀远、定远、明光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复为濠州。朱元璋吴元年(1367)升为临濠府。春秋时期的钟离古国即建立于此。元末郭子兴、朱元璋起义也于此。现在更名为临淮镇。
知事,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主管执掌事务。 多用于官职、管理职任的职称,如掌管僧院事务的住持原来叫知事,用于官职名是源自中国古代的知府、知县,当时又称“知某州事”和“知某县事”,因此被简称为“知事”。宋时分命京官出守列郡,称为权知某府或某州或某县事,知事之名由此而起。
4、童景谈前世系图(谱称“江前系次”,见下图)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自黄帝到景谈的五十六代人都是一线单传的世系,这在现实当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据谱载:景谈生于景耀四年(261),终于永和四年(350)十月;而黄帝是生活在前2717年——前2599年。二者距约2950年,则平均代距52.7年,这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可能吗?显然是不符合人口繁衍之常理的,其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了。
5、宋直阁将军加封成国公童太一,在《淳安仰韩童氏宗谱》与《安徽宛西童氏宗谱》中的比较
在《安徽宛西童氏宗谱》中,童太一(讳乙,字惟初,号元微)为丹阳太守童恢三十六世孙,有确切的生卒时间和事件记载。“生于宋元符庚辰三年(1100)正月十五日寅时,寿一百有五,殁于南宋嘉泰甲子四年(1204)九月十八日午时。”“仕南宋高宗朝,幼读书史,壮习武艺,知韬略,通兵法。乙年二十九岁,建炎戊申元年授诰命联(连)赐三勒,封为直阁大将军。......”
而在《淳安仰韩童氏宗谱》中,却是丹阳太守童恢六世孙,迁姑蔑[ 姑蔑,是春秋时小国。附属越国,区域覆盖浙江衢州全境,国都位于衢州市龙游县境内,和兰溪、遂昌、江西玉山以及金华之一部。],无确切生卒时间和事件记载,仅记官至刘宋“直阁将军”。其父童遗壤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庚寅(390)生”,南朝“宋泰始二年丙午(466)卒”,年77岁。
直阁将军:直阁,亦作“ 直閤 ”,意指值勤于殿阁。
(1)侍卫武官官名。南北朝将军名称。北齐始置,时属左、右卫。北魏时从三品下,位居中垒将军之上。隋承其制,亦有此官。隋文帝于左右卫府内设6员,掌宿卫侍从。与直寝、直斋、直后合称“四直”。隋炀帝继位后废。
《隋书·百官志中》:“直阁属官,有朱衣直阁、直阁将军、直寝、直斋、直后之属。”《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烈( 于烈 )子左中郎将忠 领直閤,常在魏主左右。” 胡三省注:“ 北齐左、右卫有直閤,属官有朱衣直閤、直閤将军、直寝、直斋、直后之属。”
(2)官名。宋时称供职龙图阁、祕阁 等机构者为“直阁”。位次于修撰。《宣和遗事》前集:“检籍同修撰,校经同直阁。”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直阁名官》:“ 真宗大中祥符末,元尝讲易泰卦,赐五品服,除直龙图阁。直阁名官,盖始于此。”
(3)官名。亦谓供职于馆阁。宋欧阳修《东阁雨中》诗:“直阁时偷暇,幽怀坐独哦。”
从二地家谱看,同一人物,却产生这么大的时间差距,必然有一地的家谱记载是错误的。童太一的史料在《安徽宛西童氏宗谱》中记述的很详细,有南宋绍兴四年(1134)修谱,南宋名将岳父题字;还有南宋著名爱国丞相江万里给他题字“龙耀凤鸣,经纬朝国;惟忠惟孝,其人如玉。”等。难道是存在着二个不同时期的同名人物?湖北鄂州童建新就持此观点。
他认为:是南北朝宋时[ 南北朝时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国号宋。因皇室姓刘,史称刘宋,已与后来的宋朝(赵宋)相区别。公元479年为南齐所代。共历八帝,60年时间。](420-479)的童太一;是宋朝南宋时(1127-1279)的童太一,此童太一为童尧民[ 童尧民 字廷直,浙江遂安县一都(今浙江淳安)人,登宋绍熙四年(1193)陈亮榜进士,官至右正言,以言事忤韩佹胄归。载通志介节。]之子、童淑之侄、童伯羽[ 童伯羽(1144—?),字蜚卿,宋代瓯宁(今福建建瓯)人。祖籍广陵,唐末迁入闽。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生。祖父名志贤。宋天圣(1023~1032年)间进士。其家依溪筑室,名其溪为玉溪,后遂以玉溪为村名,今属建瓯市吉阳镇。童伯羽寡言笑,喜读书,一生不仕,惟从朱熹学,潜心理学。著《孝经衍义》、《四书集成》、《五经训解》、《性理发微》及《玉溪吟》。朱熹曾到玉溪,对童伯羽极为推赞,题童伯羽所居之堂为“敬义”。并作敬义堂铭;读书楼称“醉经”。谢枋得瞻童伯羽像,赞曰:“道宗孔孟,学续朱程。著述充汗,惠我后人。”学者称童伯羽为敬义先生。]之堂弟,镇江粮库守备将军。有恩于文天祥,为其提供粮草。
从看,在《资治通鉴·宋纪十二》卷130:有“以直阁将军宗越、谭金、童太一、沈攸之等有勇力”,和《二十四史·南史·宋明帝本纪》中,都有童太一的相关史料记载,这与《淳安仰韩童氏宗谱》中的时间、官职相一致;从看,从时间上看,这与《安徽宛西童氏宗谱》中的童太一时间一致,但童尧民、童淑、童伯羽是属于翊公世系(支派),而《安徽宛西童氏宗谱》中的童太一是属于恢公世系(支派),且与谱载的官职不一致。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唐景福元年(892)十六世童仲首修谱是在否定前人(“彦邕(yōng)公序一篇,厚之公传派数章,间有彻公序谓得姓”。)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其真实性就可想而知。与仰韩同支派的《富康童氏宗谱》
却承载了原有的童续得姓,就是很好的佐证,它保留着原有家谱的原貌。显然,唐景福元年(892)十六世童仲之前,淳安仰韩谱所载世系有讹传和臆造之嫌。十六世童仲到二十六世童巨源之间的错误相对要少一些,主要在于人物的漏载,时间上的错记。
回过头来,我们再去看看“童氏宗亲网”上的“《童氏世系迁徙史》存在问题探讨”和“《童氏世系迁徙史》探讨之二”这两篇文章,试问,怎可用错的东西来作为考证的证据呢?这是很荒谬的做法。
从淳安仰韩谱整体看,对特殊关键人物在像赞篇中文字表述很少,如:老童、始基、童锡等等,仅见图像而无文字记载,在家谱中,这种现象是很少见的。所以,其谱系缺乏可信度,没有说服力。
考兰溪《松窝童氏宗谱》、兰溪《童坞童氏宗谱》和淳安《仰韩童氏宗谱》,三家谱系实为出自同一谱系,只是淳安《仰韩童氏宗谱》被童仲错改了,其分迁支派《富康童氏宗谱》留存着原貌,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所以,做家谱资料的考证,正确的研究方法是:考证一个历史人物,得将其放置到所处的历史时代中去分析和判研。我真诚的希望“童氏宗亲网”能努力营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讨氛围,使“童氏宗亲网”成为全国童氏文化研究的主阵地之一。
上一篇:陈有顺:武威陈氏源流及族谱考述
下一篇:陈有顺:補张澍古今姓氏书目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