啜大鹏:为什么要编续清凉店村啜氏家谱
编者按: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啜大鹏女士。
家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子孙后代的世系记录,是家族的历史,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代,已广为流行。古代称记述氏族世系的史藉为谱牒。到了唐代,谱牒又称族谱,宋代称家谱。家谱从先秦开始,到魏晋南北朝达到高峰。唐代是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宋后私修家谱之风开始盛兴。明代所修家谱大多为大宗谱,特别是到了明中叶这种大宗谱越编越大,“令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天下万姓都归于黄帝一人之身,天下万姓都是炎黄子孙。此观点几乎人人皆知,在社会发展中影响很远很深。这种修谱,出现了鱼目混珠,真伪难解的困惑,但是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心里素质,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增强和巩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还是起了不小作用。到了清代私修家谱之风达于鼎盛。
古时家谱主要部分是谱系。包括族姓源流,世系谱表,移居始末等等。
古时修谱的目的,从古代名门望族家谱记载的主要内容看,主要强调的是重纲常、祭祖宗、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亲师友、训子孙、睦邻里、慎婚姻、严治家、尚勤俭、力本业、节财用、息争讼等等。其宗旨是进行“尊祖收族”、“尊亲之道”的伦理教育,宣扬践行的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
我今修家谱的主要目的:
第一,除继承古人修谱的“尊祖收族”,进行“尊亲之道”的伦理教育外,还想寻根溯源弄清“啜姓”来源,寻觅祖亲,以解我数十年间心存的疑问和困惑。
现在社会中有啜姓多种渊源说,到底这种冷僻罕遇的啜姓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延存下来的?我族群究竟归属哪种渊源说?诸如此类问题过去也有许多人问我,我因无根据不能对答。上班时,也无力追究,退休后,有了时间精力很想弄个究竟,这是我与啜氏家谱结缘,生发兴趣的初衷和动力。正值此时,2013年冬季我喜获了国家资产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张桂萍博士为其父张海瀛编辑的庆80大寿的《回眸集》。从书中我了解到:我的恩师张海瀛原来是位在全国率先投身并引领国人进入族谱研究的举旗人。我很想在张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追寻一下啜姓的渊源和祖根。
在我产生了这种心思的时候,2013年春节过后我又先后收到了河北抚宁演武营村啜雨编写的《啜氏家谱》和河北衡水枣强子结村啜凤根编续的《啜族家谱》。特别是我在啜雨家谱中获悉:2013年啜雨和东于村农民企业家啜锦明在山西清徐东于村联手组织策划了首届全国啜姓族人代表大会,并在会上成立了“全国啜姓族人联谊会”。我为他们执着追求、认真做事、慷慨解囊、克己奉献的精神和行为所折服,又一次助燃了我编续武邑清凉店村啜氏家谱的兴趣和热情。家谱今天之所以能问世,首先应该感谢他们。
其二,想借家谱展现啜氏家族家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亮点,以弘扬家族正气,释放家族正能量,传承家庭美德、凝聚家族力量。所以在该卷家谱中特别设置了“家族精神文化篇”内设了“家族人物靓丽点滴事迹荟萃”、“家族亲人之间的互动、互慰、互勉”、“族人艺文”等栏目。
也许有人会认为普通百姓家能有多少人文文化方面的内容?其实不然,我认为虽然旧的啜氏家谱中缺少人文精神文化层面的记录,但是绝不是啜氏家族中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只是缺乏挖掘疏理罢了。
比如像我的养母(姑姑)啜焕森,她在二十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极度困难,买什么都需票证之时,坚持每月在其弟回家探亲时,从自己极其微薄且不稳定的收入中省下银两,从自己所需中省出食品,给父母捎去糖块、点心,这种敬孝精神值得书写。
我的哥哥啜延斌二十世纪60年代在枣强县上高中时,学校每周改善一次伙食,吃净面馒头。可三年中他从来舍不得自己吃,而是省下来周日回家时带给父母和弟弟妹妹们。60年代初他在23军当兵时,知北京天气冷,便从每月只有6元的津贴中积攒几个月,花20元给我买了双东北大头鞋,寄到北京。我为哥哥省吃俭用、疼爱家人而感动。后来我回老家衡水清凉店时觉得老家更冷,便把大头鞋留给了老家人。
我的三弟啜延章主动照顾患了老年痴呆症的老母亲,每次遇到她抓屎时,他总不厌其烦、不怕脏臭,及时清理洗净。
我的侄女啜继东见我腿痛,走路不便,便给我买来拐杖,亲手送到我手中。我搬新家后,她利用工余时间,耗时几个月,千针万线,给我绣了一幅百花盛开的“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挂幅,针针线线渗透着她对我及全家的真诚美好祝愿。
我的堂妹秀花、秀英、秀文、秀丽、秀恩、秀萍在自己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合伙出资租楼房,把瘫在床上不能自理的已经90岁高龄的老母亲,从平房搬出,改善住房条件,数年如一日轮流守候老母身边、为老母做饭、洗衣、接屎接尿……
这些虽然都是平凡之事,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举,可是平凡、伟大之间并没有隔着万水千山,它们只是相对而言的概念。伟大出于平凡,伟大就寓于平凡之中。小中有精神,小中有高风亮节。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文明之举,善良之举,可贵可敬之举,如果将其投进中华优秀文化历史长河,也定会银光闪烁。
由此可见啜氏族人不是没有家族优秀文化方面的资源,只是缺乏挖掘疏理。只要挖掘就会源源不断,数不胜数。我们啜氏今人应该为此付出艰辛,作挖掘疏理的开拓者,做优秀家族文化的传承者,我想我们的祖先定会为之欣慰!
其三,是想弥补旧家谱中,特别是平民百姓家谱中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的缺失和遗憾。旧社会流传下来的家谱,传承的是男姓中心文化,记载的是男姓祖先生育的男姓后代世系。
这种家谱:
1、没有客观、全面、真实记载同一祖先人口生育的真实状况,它只记载了同一男性祖先生育的男性,主观否定了生育的女性,其实女性也是家族中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先的血脉。这种家谱导致了家族人口生育状况失真,导致家庭结构的片面不完整。
2、贬损了女性在家庭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众所周知,世系的血亲后代是男、女性祖先共同生育的,而且女性在人的生命生长中承担了孕育、分娩、哺育等等一系列男性无法替代的作用。可是旧的家谱中,女性是没有独立人格的,是没有自己的名字的,仅是作为男性(丈夫)的附庸而被记载的。充其量有的也只是保留了女性的一个父姓。
这种记载不仅违背了人类生产的真实性,而且也是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公!如此记载,不能不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缺失。
1949年新中国一经成立,国家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男女平等的权利”的宪法条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把“男女平等”作为了基本国策。
为了贯彻落实“男女平等”,我在该家谱中,不仅将追溯到的,上辈人的男性、女性及其生育的子、女都一视同仁以真实姓名写进了家谱,而且还实事求是地将族人中的个体具体化、个性化,让其生动鲜活。
另外,为了提高族人素质,家谱中还收录了家风祖训,增添了“名言警句精选”人生导向的有关内容。
总之,可以说该家谱打破了以往旧家谱的框架,创造了一个新形式。因为我认为,家谱不能是仅有辈次名序的光秃秃的世系表,它应该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应该是族人德的播种机,善的扬声器,族人生存发展的沃土、氧吧、青山绿水。只有这样的家谱才可能对族人产生感召力,引发磁性魅力。只有被广大族人关注的家谱,才可能使族人从中升华家族荣耀感、自豪感,形成族人向心力,传承家庭美德,承继家族精华,彰显家谱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是这样的家谱,才可能将家、国融为一体,成为民族精神文明大厦的砖瓦沙石。
尊祖敬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编修家谱、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挖掘族人中的积极因素、点亮人生亮丽,对于沟通血脉、连接枝叶、浓郁血缘亲情,增加族人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疑是件善事、益事。
族人中的向心力、凝聚力是在血脉相通、枝叶相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发出来的,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它是渗物无痕、润物无声。这种力量一旦形成,亲情就会自然升温,感情就会油然加深。这种感情如漆似胶、血脉相融,是掰不开、打不散、砍不断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恰恰也正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编写家谱的意义不仅是现实的也是深远的。
敬重家谱,以史为鉴;编续家谱,世代不竭;珍爱家谱,史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