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姬传东:如何建立姓氏文化教育体系?

时间:2019/9/9 12:12:39 发布:新闻编辑部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019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大会的贺信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据此,研究姓氏文化的同仁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抓紧建立姓氏文化教育体系,推动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普及姓氏文化的步伐。

一、建立姓氏文化教育体系的有利条件

当今在我国建立姓氏文化教育系统有许多有利条件。

(一)姓氏文化的历史资源十分厚重。

1、我国是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姓氏40000多个,当今仍在使用的7000多个,常用的3500个左右。绝大多数姓氏的源流、郡望、堂号、楹联、人口、家训、名人、宗祠等已经基本梳理清楚。

2、传世的姓氏文化古籍不少。如:《世本》《广韵》《姓解》《姓觽》《路史》《尚友录》《元和姓纂》《万姓统谱》《姓氏考略》《姓氏寻源》《姓氏急就篇》《姓源韵谱》《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等。

3、与姓氏文化起源有关的遗存众多。许多古国遗址、遗迹均很明确;不少文物上有姓氏方面的信息。

4、很多姓氏保存有传世的家谱、家训、宗祠,并有良好的家风世代传承。

(二)当今姓氏文化研究的现状十分喜人。

1、姓氏文化研究机构纷纷成立。河南、福建、陕西三省有省一级独立法人和许多二级姓氏文化研究机构和市县级的姓氏文化研究机构,其他省也有许多有手续的或暂时没有手续的姓氏文化研究机构。

2、我国已有姓氏社会学博士后。已故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杭生首次在中国人民大学招收两名姓氏社会学博士后(刘振杰,另一人为女士),并率先提出建立姓氏社会学。

3、民主党派热心研究姓氏文化。农工党中央专门成立了以聂振强教授为组长的姓氏宗亲文化课题组,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以农工党中央的名义,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报送提案,提案号为1248号,民政部答复号为(2014)665号。多年来,聂振强先生带领一大批姓氏文化专家学者奔走呼号,摇旗呐喊,响应者日众,并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过姓氏文化研修班。

4、不少国家级社会组织高度重视姓氏文化的研究。如:先后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郭东坡,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担任会长的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于2009年10月牵头在河南平顶山召开的的第八次河洛文化研讨大会,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由李学勤、宋镇豪先后担任会长的中国先秦史学会牵头,2016年11月在陕西岐山县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周公思想文化研讨大会的主题也是姓氏文化。这两次大会,均收到许多论文,并结集出版。

5、姓氏文化研究硕果累累。湖南教育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新华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警官出版社、白山出版社等出版社,均出版过大量姓氏文化书籍;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山西电视台、洛阳电视台等等,《河南商报》《洛阳广播电视报》等,《读者》《老人春秋》等杂志,均曾开辟专题讲座、专栏,宣传姓氏文化;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今年将启动《河南省姓氏志》的编纂工作。

6、热心研究姓氏文化的人越来越多。绝大多数姓氏都在有组织地研究自己的姓氏,并取得诸多成果。

7、姓氏文化研究活动风生水起。黄帝陵、黄帝故里每年都隆重举行国家级的祭拜活动,很多姓氏每年都举行研讨、祭祖等活动。

8、姓氏文化景观建设众多。河南郑州、淮阳、洛阳、偃师、濮阳、卫辉、荥阳、淮滨,陕西、山西等地均有多个建成的姓氏文化项目,南方也有不少建成的姓氏文化项目,就连姓氏文化历史资源不太厚重的辽宁丹东也建起了中华万姓宗祠。

9、不少党政机关开展评选好家训、宣传传承好家风的先进典型。

10、续修、创修家谱,传承好家训、好家风已成为较为普遍的自觉行动。

11、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图书馆,河南郑州家谱馆和不少大专院校、社科联、档案馆以及个人收藏不少家谱,湖南长沙已故何光岳先生收藏的家谱很多。

12、信阳师范学院于2017年12月成立炎黄学研究院,并从2018年9月开始,以大学本科二三年级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炎黄文化公开课,并着手编写《炎黄学概论》作为教材,旨在把炎黄文化研究升级为炎黄学,推动炎黄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他们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13、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前几年就率先成立了姓氏文化学院、姓氏文化学院,并从师资、校舍、教材、经费等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有志于试行姓氏文化的深入研究、学历教育和产业。

14、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纷至沓来。海外华人社团组织众多,每年都有到大陆多地寻根问祖的。

二、建立姓氏文化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建立姓氏文化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落实国家有关战略决策的迫切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教育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有关的重要讲话,国务院和“两办”以及省部级党政机关发过多次有关文件,比较重要的有:1984年,国家档案局、文化部、教育部以国档会字第7号行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的通知》;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创新区";216年9月28日,河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提出五个战略定位,第一个便是建设全球根亲文化圣地;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二)是姓氏文化传承、弘扬、创新的迫切需要。

姓氏文化博大精深,当前的研究仍有不深不透之处,研究工作特别是传承、创新等工作均有待深入。

(三)是统战工作应有的内容。特别是祖国和平统一工作的需要,通过姓氏文化的传播,可以让台湾同胞认知同根同源的中华民族,应该统一、必须统一,搞台独不得人心,台独分子将是历史的罪人。

(四)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越熬越多的人特别希望知道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渴望学习、传承姓氏文化。

(五)姓氏文化研究、传播中的不少问题需要通过建立教育体系来解决。

1、各地研究姓氏文化的社团和个人多为散兵作战,各自为战,有的缺乏全局观念,从局部利益出发,争你高我低、争名人里籍、争姓氏发源地等问题有待解决。

2、姓氏文化研究缺乏总体规划,很多成果无法得到系统性的总结,难以将不同成果联系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整体。

3、研究姓氏文化的传播范围不够广泛,很多数人不参与研究姓氏文化,漠不关心,知之不多,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姓氏的来源。

4、姓氏文化仍有不少问题说不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的不能正确处理血缘寻根与文化寻根的关系,攀附名人现象比较普遍。

5、优良家训、良好家风传承不够,有些姓氏没有像样的家训,不少家族、家庭不太重视家训、家风的传承,更多的人对本姓、本族的家训、家风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

6、有些姓氏没有像样的家谱,没有名准(字辈),没有人组织创修、续修家谱,相当多的人不知道自己爷爷、奶奶的名字;随意起名,造成重名重姓的人比比皆是,就连人口不多的姬姓,重名者也屡见不鲜,有的一个村里多人重名,给投递员、快递哥带来不便,甚至造成错领汇款、物品,惹来麻烦。

三、如何建立姓氏文化教育体系。

建立姓氏文化教育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特别需要业内仁人志士高瞻远瞩,开拓创新,树立大胸怀,建立大格局,带动、影响、推动社会各界,从多方面努力,做多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对姓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姓氏文化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认知姓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不知祖,不足以为孝,不知祖,难以开来”:认知“国史、方志、家谱”是国家历史的三大支柱,把姓氏文化提高到统战工作的高度。

(二)提供方向性指导,引导、规范民间姓氏宗亲活动,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三)组织专家学者给姓氏文化学定义,编写《姓氏文化学概论》之类的教材。

(四)进行姓氏文化学学历教育试点。使教与学、学与研有机结合,先面向全国选聘姓氏文化的研究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今后选择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解决师资的持续发展问题,逐步实现从姓氏文化的“学问”向“学科”的转变。

(五)编印系统的姓氏文化学通俗读物。

(六)把姓氏文化书籍推荐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

(七)把姓氏文化学列为大学生的选修课或必修课。

(八)建立姓氏文化愿者宣讲团,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电电视台、进广播电台,宣讲姓氏文化。

(九)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会议、板报等多种媒体宣传姓氏文化。

(十)创办姓氏文化博物馆、姓氏文化产业园。

(十一)试办姓氏文化学校或姓氏文化学院。

(十二)大力开展姓氏文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活动。

(十三)在合适的地方打造若干个姓氏文化传承基地。

(十四)打造若干条姓氏文化观光旅游线路。

(十五)彰显姓氏文化研究、编纂家谱、传承家训好家风方面的先进典型。

(十六)推动家谱的续修、创修,并开展展评活动。

(十七)以政策、项目为平台,吸引海内外华人来大陆投资兴建姓氏文化项目。

(十八)适时召开高层次的姓氏文化研究、教育、产业等方面的研讨会。

(十九)举办姓氏文化研究、宗亲会牵头人短训班。

(二十)对姓氏文化学者进行职级评定并颁发证书。

(二十一)建立姓氏文化论文数据库、专家库、题库。

(二十二)继续努力筹建全国性的姓氏文化独立法人的社会组织。

上一篇:姬传东:改姓的原因有哪些?

下一篇:魏怀习:“中华好家谱”评选标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