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萧显兵:浅谈家谱中的回线法

时间:2019/9/20 9:37:33 发布:新闻编辑部

摘要:修家谱最直接的动力就是为了血缘的承传,而血缘之间的亲疏关系是通过世系传承这一“线”来展现与表述的。借助今天的科学,我们更清楚这一“线”相连而不断的血缘就是Y-DNA基因.如果我们无法继续那千古承传的、属于自己的一线血缘,一个家庭中作为血缘传承主体的男子将从此断线而定格为族谱上的一个遗憾  。本文旨在探讨有女而无子的情况下,要想血缘不断绝,又如何通过“回线法”让已失去的基因回归于祖位.....

关键词: 谱学   回线法    血缘祖

一、对传统家谱的回顾

家谱历经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其研究水平与制作技术已表现得非常成熟。至于编修家谱的目的,虽各自的表述略异,就实质而言则同,即:立谱承本,载道弘文。

修家谱最直接的动力就是为了血缘的承传。从商代出土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第1506片等文物看,最早的谱是以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的形式被保存下来的,第1506片上共记录13个人名:其中11人为父子关系,2人为兄弟关系.....由此可证:最初的谱是商王及贵族所刻记的血缘祖。洛阳理工学院谢琳惠老师在《家谱中“祖”字文化内涵探究》一文中对“祖字”进行了考证,但她未录入“祖”字从甲骨到金文的演变过程。

萧显兵:浅谈家谱中的回线法 (1).jpg

从以上甲骨文的形状看,祖是源于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但从社会发展史来看,是由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阶段;从姓氏起源看,是由女姓的卵生传说过渡到男子介入的神话传说;从文字的起源看,是由陶符刻字发展到甲骨和金文,因而我们可以推断“祖”字的本义最初应当是源于卵生传说阶段对女姓的生殖器崇拜,只因后来认识到男性在生育中的作用,才随文字的产生而记录下这个已演变到以男性生殖器为崇拜对象的“祖”字。由此可见,不论是文字最初产生时所崇拜的祖,还是甲骨谱中所记录的祖,都是以血缘传承为纽带的。具体到甲骨谱世系上,就是以直系的父子相继和旁系的兄弟并行而入谱,初构了当时以可知之祖为祖的血缘谱系骨架,可见信仰的是血缘祖。

由于庶民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仅甲骨文化时期没有条件刻制家谱,在此后的历朝历代也无法拥有作为官谱副本的家谱,这决定了后世庶民无法记录家族的历史。而唐末至五代十国的战乱,导致了标志阶层身份与地位特权的旧谱无存,就连世家大族对官谱上的世次也不可知,以致宋代朝廷欲重修官谱也无能为力,于是只能任由欧、苏小宗谱法从民间崛起;更随明英宗推恩民间修宗祠后,统宗联族而成风气,甚至出现联宗合谱现象,以致以记载血缘祖和规范新的家族秩序为旨的欧、苏小宗谱法模式的血缘认祖,发展到后来也演变成了大宗谱法的文化认祖。于是,统九州而推三皇于黄河一域,合万姓而颂五帝于轩辕一系,实则根本无法取信;毕竟商以前无文字则无史,商之中后期随文字的发展则历史也渐有可信度。在谱中刻意追求源流的长度 ,必定影响谱史的可信度,以致今天持血缘认祖者认为:为了族史的可信度,应牺牲源流那模糊的长度;而持文化认祖者认为,要构建悠久的姓氏文化,难免有损历史的精度。透过文化信仰与血缘信仰相争的面纱,其实就是各自在对谱中所界定的“祖”进行定位:有的偏重于对文化的传承,有的偏重于血缘祖的祭祀,而最后都将同归于传统文化之文化谱。郝聚峰老师在《什么是传统文化》里写到:“其实,你弄懂了祠堂、族谱、祖坟,就完全弄明白了传统文化,所有的其它都是表象。”今天一本完善的家谱,经专家们整理已细化出约二十多项内容(见魏怀习《家谱编修实用大全》等参考资料),而究其实所有谱的主体皆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展现血缘祖功能的血缘记载,一是展现教化功能的家族文化传承,一是展现在传承中缠执着血缘与文化的对姓源神话和传说的信仰。不论是血缘认祖还是文化认祖,家谱最终都是围绕坟祭之血缘敬孝、祠堂之人祖化神的心灵膜拜和立谱弘文这三个重心,若离此三者恐不成其为谱,而三者共核之灵魂还是一个“祖”字。特别是在现实中以开基祖的血缘为纽带在活生生地传承着的人,才永远是谱书得以传承的载体。如果我们无法继续那千古承传的、属于自己的一线,一个家庭中作为血缘传承主体的男子将从此断线而定格为族谱上的一个遗憾。

为此,本文旨在探讨那即将断去的一线,力图为有志于接续者带去一分希望!!

二、传统谱法吊线与挂线的实质

由于记载血缘的传承是家谱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入谱者多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孟子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故每一个家庭还是希望把血脉传承下去。传承的方式各不相同,通过对不少谱的分析,男子入谱形式主要存在三大类。一是有子嗣传承的正常入谱;二是无子的通过过继,兼祧、抱养、招婿等形式的接续而入谱;三是组合家庭中由女方带入等特殊情况的异姓继子改姓入谱。

但抱养异姓养子或招婿改姓者,若其后人愿意回归原姓则叫还宗,而且当初抱养的家族多数不加阻拦。据清朝某些谱的凡例看,甚至有的家族还规定在三代人之内,在原家族还清楚其传承的情况下是欢迎出继或出赘之人或其后人回归原姓的;而超过三代人不回归祖姓,考虑到繁衍与传承的复杂性,有的家族则视作永远出籍而在新修谱中注销老谱记录,当然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

传统家谱是以父系血缘的姓氏为主,上下代一线相连,子女都是接在父亲之后;只是儿子所生的子女还继续连接到世系上,上下代一线相串之法叫吊线或垂珠,凡是儿孙、祧子、过继、养子等皆按世系作图示。古时女儿一般不入谱,因出嫁后可吊线在其丈夫家的族谱上。若户主只有女儿,不论招婿上门后是否改姓或所生子女是否随女方的姓氏,也可入谱,但一般会加注入赘者原姓。为了和儿子的吊线以示区别,民间多俗称女儿入谱和招婿入赘为挂线。那么,透过对吊线和挂线的不同称谓,吊线和挂线在实质上有些什么区别呢?本文一开始就概述了谱书最早的基本功能是记录血缘祖,而血缘祖之间的亲疏关系就是通过世系传承这一“线”来展现与表述的,可见这一“线”相连而不断的就是“血脉”,是可以代代承传的“根”!李辉博士在《Y染色体与基因家谱》一文中写到:“人们的姓氏大多继承自父亲,而Y染色体是严格的父子相传的基因组片段....Y染色体上稳定的点突变(SNP)可以永远在父系后代中流传,可以构建可靠的父系基因谱系”.....简单地说,通过DNA序列、Y染色体的分析,能够寻找真正的祖源,从而修正血缘基祖与姓源文化祖是否因传说而造成的错位;借助今天的科学,就更能证实家族能够稳定地遗传的根就是男性的Y-DNA。若在遗传中一但失去此血缘之根,就难以代代相继。而女儿和儿子基因最大的差别就是缺少了这条能相对稳定地遗传的Y染色体。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要同支过继,甚至最好在五服之内过继了。今天的遗传分子学DNA基因研究表明,大多基因约在一、二百年间才产生突变,与古人五服为亲和讲三代不脱祖像极其吻合,可见古人过继同宗的智慧了。传统谱法所说的吊线,吊的实质是血缘之根,出赘、出继、同宗过继或兼祧之子因血缘相同,故千古以来也用吊线。而抱养、组合婚姻的继子因与己血脉不同,三、五代人、甚至两代人(养子之子)就可能会还宗,就如同一条”线”暂时挂于此,也许在合适的时候就将从此处移开,所以古人对养子、再婚而带来的继子或招婿都称挂线,入谱时要特别加上“抱养“等字来注明继子原姓氏,就是为了防止时间久了继子与养父自己家族的血缘混淆在一起。尽管如此,但有的入赘或养子后人在三、五代人间又未还宗,时间一长久,若非非常的熟悉族史或细心查谱,就会相混,这是笔者亲自遇到的。那我们该如何解决此弊端呢?

我个人认为,谱书在传统的图示方法上应加以改进。所谓的图示,不是版式排法,而是针对千古不变的“线”的画法加以改进。古人既然用吊线与挂线相称呼,我们也可用不同的线来标示吊线或挂线。具体地说,子嗣、过继、兼祧在吊线时仍用传统的黑色实线;而在养子或入赘类一系初次挂线入谱时,除了按传统方法用文字加注抱养、继子(组合婚姻类)和入赘人的原姓等提示语外,可另用虚线(点线)表示挂线。对于女儿要区别对待,父女间应用实线连接,表示亲亲骨肉;若婚后其儿孙也要入谱,在女儿之后用虚线表示,表示血缘渐行渐远之意;至于出继之子,虽可称为挂线,但最好用实线标注,若其后人还宗,不必变更虚、实之线;若其后人不还宗,实际上三、五几代人后即自动作失联处置了。谱上加以改进后的虚、实线条不存在是否歧视之意,而是尊重血缘生命的事实;在谱学研讨中感情始终不能逾越事实,虽然抱养继子和招婿入赘也本是为了拿他们当儿子,但毕竟我们不能用某一对养父、养子间一世的情感替代来混淆与破坏整个家族将可传承千古的规则。否则,一但老谱丢失,再加年代遥远,口口相传就将致误,例如:苍南萧江镇御史萧振女婿后人未入过萧谱,却和萧振后人因萧振的坟墓出现争执。萧振女婿的后人就把萧振墓误作自家祖墓,若非工程迁坟发现墓志,弄清关系,纠纷恐将继续。

三、姑表婚的概述和从理论上对回线法的提出

(一)、 姑表婚的概述

通过前面对传统谱法的探讨 ,已经对同宗过继、兼祧、外姓入继、入赘改姓或入赘婚姻中子女随母姓等吊线与挂线谱法作了分析,从而揭示了前人称吊线、挂线的实质就是血缘因素。虽然在乏嗣时可抱养或招婿,但真正能传承千年血缘的还是过继同宗子孙或采取兼祧的方式。吊线就相当于Y-DNA染色体基因的传承,而基因的突变大多平均在 一、两百年 内产生(约5-6代人)。如果无子,在没有同宗支族人愿意出继儿子时,是否就一定失传呢?不,至少这不可一概而论。要回答清楚这问题,还是概述一下近亲中的姑表婚。

近亲(或称亲缘关系)是指三代或三代以内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如果他们之间通婚,称为近亲婚配,分直系和旁系血亲。表亲婚就是较常见的近亲结婚,也就是由同一血统出生的、兄弟的子女与姐妹的子女通婚,学术上称作“交互从表婚”,分姨表亲和姑表亲(姑舅亲)两种。近亲的算法是把有共同祖先的那一代算作第一代,即:双方的外祖母属第一代,双方的母亲属第二代,表兄妹结合就是第三代。因为舅舅家里有外祖与母亲的血缘关系,而姨家的姨父与母亲无血缘关系,故人们觉得舅舅就显得更亲了,古时民间也就尤其盛行姑表亲。

姑表亲实际是一种骨血倒回的的现象,社会学研究领域称为近亲婚而加以禁止;而在生物遗传工程学的领域,应用很广泛,实际上就是首先选择优良基因与另一优良基因进行一次或二次的改良,在尽可能地控制与避免遗传不良基因的情况下选择某物种的优良基因作近亲培育试验,从而把该物种的优良基因作最大程度的保留,使该物种的基因得到提纯,此种方式也称回交。

当然,其他物种可以通过剔除不良基因而经试验择优育种;而对人类就不能违反道德而加以抛弃或残杀残障婴儿,所以《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而实际上,澳大利亚医学遗传学家阿兰·比特勒斯在《血缘背景关系》里,论证表亲通婚风险被人为夸大,他认为:应注意家族遗传病史,而非绝对禁止近亲婚配。默多克大学比较基因组学的教授艾伦-比托花了30年的时间在11个国家进行了调查研究后发现,亲表兄妹结婚所生子女大部分是健康的,即:非近亲夫妇生出畸形婴儿的机率是2%,而近亲夫妇生出畸形婴儿的机率只不过增加到4%而已,近亲夫妇所生婴儿死亡率仅为1.2%,亲表兄妹结婚生出畸形婴儿的机率不到3%。美国全国基因咨询学会研究人员从1965年到2000年8月间,曾对数千名婴儿进行六项大型研究,其中包括表兄妹婚配夫妇产下的后代。结果表明:无血缘关系的一般人婚配后其后代的基因缺陷为3%-4%,而表兄妹婚配生育的后代其基因缺陷为4.5%。证实表兄妹结婚对后代的危险性并不大。美国另一位遗传学家罗宾·贝内特则认为,表(堂)兄妹结婚造成后代先天缺陷的概率只比普通人高2%-3%。上海市遗传协会近亲通婚协作组的一项针对医院病员父辈的调查也发现,医院病员的父母表亲通婚和非表亲通婚的差异并不显著。可见,表亲生子并不是“非残即傻”。根据近亲婚配类型,学界研究认为:

近亲婚配类型 亲缘级别 近婚系数( F )近亲婚配类型 亲缘级别 近婚系数( F )

父母与子女之间 一级 1/4

同胞兄妹之间 一级 1/4

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半同胞之间 二级 1/8

叔侄女之间 二级 1/8

舅甥女(或姑侄)之间 二级 1/8

表兄妹之间 三级 1/16

堂兄妹之间 三级 1/16

半表兄妹之间 四级 1/32

二级表兄妹(从表兄妹)之间 五级 1/64

如果在一级表亲和二级表亲之间有一级隔代表亲和一级隔山表亲通婚,则近亲指数就是1/32 = 0.03125,其他类型依次类推。假设一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1/1000:

非近亲通婚的后代患病风险为1/500 × 1/500 × 1/4 = 1/1000000(百万分之一);

二级表亲通婚后代患病风险为1/500 × 1/64 × 1/4 = 1/128000

一级表亲通婚后代患病风险为1/500 × 1/16 × 1/4 = 1/32000

兄妹通婚的后代患病风险为1/500 × 1/4 × 1/4 = 1/8000

(二)、回线法对姑表婚的改良

萧显兵:浅谈家谱中的回线法 (2).jpg

图1

面对科学界的争议,普通民众唯一明智的作法是,尽量了解相关知识,只要避开近亲结婚,正确利用回线法对姑表亲进行改良。例如:图1中型富的儿子若与同胞姐妹(型富是清朝,姐妹名未入谱)的女儿结婚,则属一级表兄妹近婚(清朝禁止,民间实有),遗传病风险是1/32000;玉德的儿子若与玉芳女儿结婚则属二级表婚(从姑表婚),清朝与现行婚姻法都可,遗传风险是1/128000;而俊富儿子贤伟若与俊芳、俊贞、俊兰的女儿结婚,则是再从姑表婚,恐约1/500000的风险;而贤伟的儿子与贤菊的女儿已经是第六代,结婚生下的是第七代,从医学角度看遗传风险就等同普通人群,这种亲缘关系只存在于这世系表中。

萧显兵:浅谈家谱中的回线法 (3).jpg

图2

按:从图2上看,俊涛与俊高都只有女儿,如果在不能过继同宗时,就只有用另想法了。暂以俊涛长女贤菊为例,第一步:正常结婚,争取生一个女儿(按前述,即贤菊吊线于俊涛一系,而贤菊与丈夫的女儿A可挂线于贤菊之后);第二步,采取再从姑表亲的形式避开近亲婚,例如与贤伟的儿子D结婚(以上只是为绘图方便才选这么近,很多家族选择范围很大),争取生两个儿子,即儿M和儿N,那么再把儿子N回线于俊涛的主线之下,那俊涛的血脉仍然可以接续,即:子N正常传延至N1代....以接续香火。因型烈和型富是亲兄弟,主体基因相同,直到贤伟、贤中、贤勇等兄弟辈,若去同作祖源的基因测序,基因变化应相差很小,因为影响基因变化最大的是基因产生突变;若在五服前、后回线,皆可归于祖位之线下,甚至恐连基因有无产生突变也难说。同样,俊高的女儿贤兰与丈夫生的女儿B,也可与贤勇儿子C结婚,争取生二子X和Y,并让儿子X回归俊高主位下接续血脉。

若按笔者的意思,应该在五服内回线最好。医学遗传学家Alan H.Bittles在2011年3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认为,从生理学上来讲,有血缘关系的夫妻怀孕时流产的风险要低一些,因这种婚配方式会产生一种名为“基因清洗”的有利效应。这种效应使疾病基因得到暴露并且逐渐从基因库中消除。若缺乏“基因清洗”效应,一些因基因变异所导致的疾病有可能会越来越多。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的Giuseppe Passarino最近的一项研究也提到了表亲间通婚的益处。

总体来讲,就是在有女而无子的情况下,要想血脉不断绝,让已失去的基因回归于祖位线下,应先让女儿吊线于祖谱,外孙女挂线于女儿之下继续传承,然后通过和自己五服内祖源的从表兄弟或再从表兄弟结婚,尽量争取由从曾孙(也是曾外孙)回归于祖线,即:先女儿吊线、外孙女挂线、通过从姑表亲或再从姑表婚生子而回线,此法可称回线法。在谱法的图示标识上建议:女儿吊线以实线标示,外孙女用虚线,而回线时用带箭头的实线标示。

(三)回线法的意义

现在民间有的同姓结婚,不管是否同宗,先生两个儿子,一家抱一个。要是连基因种类也不同呢?一姓多源,一源多姓早已成为生物分子学和谱界的共识,又岂能不慎啊?何况如果同宗姊妹开亲,又伤及风化,甚至某些宗族至今还(宗)法不容情.当然,民间有的抱养外姓继女,然后招赘同姓女婿儿,也多让人诟病,因为近千年来对同姓结婚或拟制血亲的同姓结婚是列为乱伦的禁忌,也会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的 。而姑表婚、从姑表婚、甚至再从姑表婚在历史上曾以多种形式盛行于民间。而回线的现象只是散见于民间,以致很少有人发现它的存在,更少有人对姑表婚、从姑表婚、再从姑表婚和回线法从形式、实质、利弊等加以对比、分析与整理,也未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去研究,以致集历史谱牍学研究、社会科学的婚姻研究、分子学的基因研究、生物学的遗传与杂交研究等交叉学科于一体的家谱,在回线法的研讨上还是一片空白。而民间的实际传承中,血缘回线的现象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在回线法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上,还有待谱学界专家们的努力。虽然回线法比起过继和兼祧来说,回归于祖源时间很长、途径比较曲折,但比起在无法过继时而抱养异姓子和招婿来说,毕竟能留下祖宗的骨血,对于有家产而乏嗣或深受血缘传承情结困扰与折磨的人来讲,无疑是应该考虑的首选。由于计划生育的多年执行,有些地方的某些家庭出现了较严重的血缘难继现象,相信在大家的改进、完善与推广下,或许能减少同姓结婚等有伤社会风气的现象,例如对抢救个别弱小种族,维存某些全国仅存几百人的罕见姓氏等,则此愿足矣!!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中国现代汉语的"通感"修辞手法了。通感一词,最早是钱钟书在其文集《通感》里提出的.......不过,他也是留学时根据西方的概念翻译过来的,而西方已先提出一、二百年。提起通感,国人也感到真正的遗憾,因为通感的修辞格,古人已用之极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而可怜中国近五千年文化,名家辈出(甚至在钱钟书留学时,国内还有无数国学大家),却未在文学理论上提出"通感"一说,而竟在"标签″上贴了个西来说,也真可悲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千古名句了。再从通感而想到韩国的"端午申遗”.....若屈原江底有知,恐也该更加愤愤不平了....有鉴于此,且当抛砖引玉,希望引起谱界和学界专家的关注。限于本人才疏学浅,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们多加指导。

鸣谢:在最初发现谱中的回线现象时,向中国社科院袁义达教授虚心请教并得到袁老的鼓励与支持而形成过文字,后又得到华中农业科技大学萧洪恩教授的鼓励,这次借中国家谱论文选的机会最后整理成文,又承蒙萧颂夏宗亲绘图,在此一齐深表谢意!

附参考资料:

《甲骨文家谱刻辞研究》刘正

《家谱中“祖”字文化内涵探究》谢琳惠

《家谱“攀附”、“杜撰”现象探析与辨伪》仇家京

《Y染色体与基因家谱》李辉

《什么是传统文化》郝聚峰

上一篇:王昭渠:略论河南登封“寿世堂” 《李氏族谱》的文献价值

下一篇:田金太:论姓氏文化与华夏田氏世系班辈平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