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勤:续修裴氏家谱是家族人员多年的夙愿
时光在流失,青春也慢慢远去,一个活泼可爱的弱冠少年,经过岁月的洗礼,双鬓早已染霜,黝黑的脸庞上,慢慢刻上了时光的烙印,变成了一个风云担当的强者,一方家族的追梦人。但是,永远抹不去的是那童年的记忆,是几代人的寻根之路,以及对故乡浓浓的眷恋。
豫东有一个小村庄,虽然地里环境偏僻,但是依然过着平静的生活。它位于杞县的南部,隶属古陈留圉地。村子北依商登高速,东畔铁底河,西邻一溜十八岗,南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附近有大周珍藏大云经的大佛寺塔,孔子行宫,和供奉着董宣蔡邕江统的三贤祠。
年少的时候,只知道跟随大人后面玩耍嘻戏,在池塘里摸鱼采莲,看灯火社戏。有时候看到邻村续修家谱,几百人聚在一处,支起大锅,在一起吃住,共叙家常。有的只是初次见面,确如同一家人,显得非常的亲近。那时还觉得好奇,常问上一辈老年人,咱为什么没有裴氏家谱,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根在哪里,心里一片茫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读懂了上辈人的根亲意思,领悟到了人们对祖先的追思。有谱才有家,有家才有根,有根才有思念。一个人,一个家族,只有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生活才有寄托,生命才有依靠,民族精神才长盛不衰。否则,处世茫茫,随风游荡,就像断线的风筝,不知所终。
相传,由于天灾人祸,兵荒马乱,先祖怀揣希望来到圉地,男耕女织,采桑种麻,繁衍生息。因年代久远,又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碑刻传记,提起家谱犹如天方夜谭,来龙去脉已无从考证。七十年代初期,由于生计关系,村里一位近门大伯,在信阳息县一带做小活,给人家打家具,一来二去,就认识了当地皮老庄一位本家,因姓稀人疏,就显得特别亲切,所有日常琐事全由他罩着。返乡时抄来一谱,幸得延续于今。
经过科学研究,物种起源于海洋,可见,人们对水有着天性的情缘。然而随着生命的进化,祖先也会把这种基因传给下一代。潜意识里,古人为了生存,迁徙路径,大部分都会选择顺河而下,也许背井离乡的含义就在于此吧。听老年人讲,解放前村里人逃荒要饭,都是前往安徽亳州、山东菏泽一带,反向西北的屈指可数。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农村迎来了改革的浪潮,大集体逐渐被小农经济取代,家家分到了责任田。农民靠勤劳的双手,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闲的时候,外出打零工,进工厂,手头也有了部分积蓄。真是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此话一点不假。眼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没有精神物质的支撑,心里总感觉少点什么,于是寻根问祖又提上了日程。为了实现多年夙愿,村里委托几位有资历的同门,集资一些盘缠,踏上了寻亲之路。曾经到过郑州、荥阳、密县等地,几经辗转,皆无果而终。
时光已逝不复返,大江东去难回头。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老人走了一茬又一茬,新人添了一代又一代,掐指算来,村里同宗已传承十七八代,现有六七百人丁。逢年节下,或哪家喜忧大典,参与捧场者不下三四百人,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然而,对本支昭穆世系的源头,以及与原版《裴氏世谱》的世系传承关系,特别是能不能找到始迁祖的具体神位,而后再进行人性化的认祖归宗,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听村里老人讲,本支系自迁到本地,早已没有隋唐时代簪缨世家的威风,都是以种田为生,逃荒要饭养家糊口,本来生存就是问题,“耕读传家”也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何谈续修家谱?
2016年正月初十三,来自河南各分支的裴氏宗亲,在新密市召开了认祖统谱工作会议。这是一次有创新意义的会议,它赋予新时代认祖统普新的理念。在不违背伦理道德和修谱宗旨的基础上,打破旧的条条框框,提倡新事新办,讲究男女平等。同时,主动收寻客观线索,协助寻亲支系做好认祖归宗工作。
这次会议的召开,给各地寻根支系带来了新的转机。经过长期交流,结合流传证据链条,依据迁徙方向,多方论证,我们成功与新密宗亲对接,为以后续修家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常言道,关系靠走动,做事靠行动。两地相距不算很远,通过互动,大家的心便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大局虽然已定,但接下来的事也不少。原来的裴氏宗祠建在裴沟煤矿附近,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煤矿扩建,裴氏族人响应国家号召,祠堂所在地无偿转让给了国家,祠堂也就不复存在了。
随着国家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当地宗亲在原祠堂附近,由乡贤牵头,又建起了仿古的家族宗祠。青砖灰瓦石门当,勾檐滴水毛儿头;供祖大殿凤展翅,左右厢房奉德贤。好一个古朴大气的裴氏祠堂,好一个雄伟庄严的文化圣地。祖宗英灵终于有栖身之所,我们也有了尊祖敬宗的地方。
焚香叩拜问春风,对月祈祷盼鸿雁,杨柳易有情。上下几春秋,历经数代人,终成正果。有碑文曰:盖天地之轮回,星辰之挪移,皆有序也。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天地之道也。
相传祖上因水旱兵荒之灾,叩父母,别兄弟,怀揣锅铁,背井离乡,自“西乡”东行。借寺庙荒垣而栖,残食野菜裹腹,风餐露宿,倚天而生。日至陈留圉,见榆杨茂盛,塘碧苇葱,东畔铁底河,乃止此处,凿井拓土,收稷采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屯居而生焉。
上天庇佑,祖德荫恩。族人渐练得洪拳抵御草寇,外人求庇者益繁。江、徐、许、刘、陈、张、于诸姓相继而至,闾阎间余物互换所需,麦香民谣交织,小满日盛。因裴姓长远,众以裴为字,取名曰裴集。后衍多有分枝,今有迁至板木张庄,亦有落户湖北汉口者,昭穆有序。
据考,自先祖迁至圉地约300年余,至今绵延十七代,今有六百人余,仅存字辈有玉、运、建、松、景,前世先祖字辈失考,村南及村东有数十冢,皆裴氏祖莹。冥阴清明,祭奠烧纸者多有往来。
时逢盛世,睦族祥和。于丙申年正月十三,松茂、松勤、广民、广伟,偕同高庄之裴氏族亲学明、学良、学胜,寻根至新密,幸得新密江尧、永辉、发明、保仓、大德、运德等宗亲盛情以待。因果论证,纲常名理,慎时断代,遂确立血脉世系,双方厘定,昭告子孙。
历时三载,再如夙愿,己亥年十月再次到新密,省宗亲会及新密籍永辉、江尧、钦彪、广群、明现等宗亲专程接待,裴集村建民、景伟、景武、永刚、金锋、仁永、雪涛共同见证。焚香叩拜,虔诚之至。愿祖德浩荡,福泽万世,瓜瓞绵绵,子孙兴旺。
河东家声远,密杞世泽长。溯源启后,作斯文以记之。
先人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深宅大院和气势辉煌的雄伟建筑,但是,确给我们积淀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精髓,裴氏“家训”和“家戒”,将世代传承,万年永垂。
裴松勤,河南省杞县人,中共党员。他出生在豫东平原一个普通农民家里, 自幼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辛,从小就形成了博大宽广的心胸和不屈不挠的性格。
记得有一年冬天,生产队包工出红薯,紫黑色的叶子上结满了冰霜,他的手一触到秧子,顿感刺骨的疼痛,但他依然手握镰刀,坚持到收工。最近几年,由于知识和阅历的不断丰富,对社会对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日俱增。常怀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志,忧国忧民之心。工作之余,时常把胸中的激情倾注于笔端,尤其是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挥洒在字里行间,作品饱含虔诚,深受读者喜爱。
七十年代初,西方文化渗入中国,社会乱象丛生,崇洋媚外思潮泛滥,东方文明受到无情践踏,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猖獗。在这种环境下,读书无用论横行,文化自信虚幻缥缈,很多学生都当上了革命小闯将,他始终牢记父母常给自己讲的“裴氏家训”,把裴氏家族“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的良好家风,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时刻牢记在心头。与课本中学到的儒家思想完美结合,从骨子里产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激发了立志报国的坚强决心,为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院毕业后,他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诊疗技术,服务在乡村地头。冬天一身雪,夏天两脚泥,无论是天高月黑,还是刮风下雨,随叫随到,有时早饭热了三遍还没顾得上吃,夜里十一二点还在病人家里守候。村里谁家孩子生病,哪位老人孤单,了如指掌。碰到困难家庭就只收取成本费,特殊病人干脆就分文不取。虽然他从小裴变成了老裴,裴医生变成了裴老师,人瘦了,背躬了,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依旧,神圣的白衣天使永不褪色。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民族自信源于文化自信,精神文明支配物质生活,只有民族文化深入人心,人们的自信心增强了,国家强盛了,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近几年,由于国家对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不断重视,家族文化如雨后春笋,此起彼伏。裴氏家族兴于秦汉,显于魏晋,盛于隋唐,延及宋元,惠及当代。曾经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正史立传者600余人。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四川武侯祠参观,跟陪同的时任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说:裴氏家族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胡耀邦同志也说过,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不能不研究南林北裴。这里的林指的就是岭南的林氏,裴就是闻喜的裴家。中央纪委网站给予裴氏家族高度赞誉:家训润无声,家戒醒后人。
裴氏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弘扬历史文化,传承裴氏家风,增强民族自豪感,他利用节假日,到处宣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越黄河,跨韩江,上天山,穿太行。去过华侨之乡潮汕,到过三晋大地太原,嚼过内蒙的牛肉干,品过安溪青乌龙。2018年6月,山西省家风文化研究会在山西大学成立,他有幸参加了这次文化盛会。会议期间,即学到了很多人文知识,又见识了当地民俗的演化过程,这使他深深感到我国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博大精深,灵魂又一次得到了升华。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感知地域风土人情,集到了百家知识,也和许多当地人成为了好朋友。
闲暇之余,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便派上了用场。躺在床上,万籁俱寂,一幕幕文化宝典,一场场感人事迹就会浮现在脑海里,使命感促使他奋笔疾书。初试牛刀,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了多篇富有正能量的散文,如:《历史的记忆》、《大爱无疆细无声》、《大学城里话家风》、《文姬故里话文姬》、《裴纶探花赞》等,还写了一些关于歌颂家乡和历史名人的诗词,如:《悼济民先生》、《文姬归汉》、《美丽的圉城,我的家》等等。
总而言之,作为当代人,他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忘存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满满装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共产主义情怀。他始终坚信,只要脚踏实地,竭尽所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平凡的工作中,一定能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来。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我们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无怨无悔。
作者简介
裴松勤,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裴姓委员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