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北:从蒲氏家谱看蒲家香业发展历史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蒲氏家族的来源、及蒲氏家族经营香料的历史现状,阐述宋代是蒲氏家族香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探讨蒲氏家谱是研究中西海上航线发展,蒲氏香业发展,阿拉伯海商家族迁徙及中国的伊斯兰教活动,明代以后逐步汉化的历史。
关键词:蒲氏家谱 香料 伊斯兰
国内现存蒲氏家谱有:广东《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重修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内含总谱和蒲寿庚兄蒲寿晟脉下的支谱,蒲寿晟排列为总谱中的第五世;福建永春《蒲氏族谱》,初辑于康熙年间,重抄于光绪二十二年(1897),内含总谱和蒲寿庚脉下的支谱,蒲寿庚为总谱第七世;福建德化《蒲氏家谱》,系永春谱的翻录;福建永春《龙溪蒲氏支谱》,同治九年(1870)纂修,系泉州蒲族的支脉,由总谱的第十七世开始记载;福建诏安《蒲氏家谱》,修于光绪八年(1882),是泉州蒲姓分支迁漳浦县再分支诏安的支脉谱。上述各谱,以《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和福建永春《蒲氏族谱》最具史料价值。《南海甘蕉蒲氏家谱》的蒲寿庚栏目空项,福建永春《蒲氏族谱》则留出空页1张。这是由于明初明太祖因蒲寿庚弃宋降元而惩罚蒲寿庚后裔,禁蒲姓者不得读书入仕,蒲氏后裔修谱之时采取了隐讳的手法。关于蒲寿庚的祖先,上述两谱均记载原籍为蒲昌海(新疆罗布泊),取蒲为姓。对此,史学界都持否定态度,认为是明代以后穆斯林族谱中常见的伪托大姓的做法。两谱自蒲寿庚以上的世系姓名和年代也全然不同,学者们倾向于《南海甘蕉蒲氏家谱》,较为可靠,而对福建永春《蒲氏族谱》蒲寿庚以上的世系、姓名,则认为多系杜撰。《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卷11《蒲氏初四世太祖太中大夫公传》记载,蒲氏二世祖“玛哈珠、玛哈嗅二公倡筑羊城光塔。俾昼则悬旗,夜则举火,以便市舶之往来也。”专家认为此光塔即现存广州怀圣寺内的光塔,亦即岳珂《桯史》卷11《番禺海獠》文中的光塔。多数学者认为蒲寿庚祖籍阿拉伯,10世纪前定居占城,约11世纪移居广州,13世纪初再迁居泉州。蒲氏族谱是研究中西海上航线,蒲家香业发展历史,阿拉伯海商家族迁徙及其在中国的伊斯兰教活动和明代以后逐步汉化历史的珍贵史料。
香料是热带芬芳类植物和动物分泌的香胶。主要产于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地。我国虽然也有土产香料,但数量较少,主要是靠外国进口。海外的香料在很早以前就已传入中国,“古者无香,……至汉以来,外域入贡……而南蕃之香,独后出焉。” 特别是从东南亚一带和阿拉伯等国进口为最多。宋《太平寰宇记》就记载古城国王遣使来贡方物,“中有洒衣蔷薇水一十五琉璃瓶,言出自西域。”《诸蕃志》也说:“蔷薇水,大食国花露也”。根据南宋泉州市舶司官吏叶廷珪的《香录》和赵汝适的《诸蕃志》所记,我国从东南亚等地进口的香料的种类达二十九种之多:
香料的用途很广,“有供焚香者”,可佩者,又有入药者。”作为药材的称为“香料”,现在仍然称为“南路货”。《云录》云:“蕃沉:能治冷气,医家多用之。黄熟香:此香虽泉人之所日用,而夹笺居上品。沙檀:药中多用之。降真,泉人每岁除,家无贫富,皆燃之如燔柴。苏合香:中风病大者,亦仿之可合软香及入药用。”在封建社会中,香料成了地主阶级的奢侈品,叫做“香品”。如香球、香水、香衣、香厕等。统治阶级更把香料引向邪道,作为愚弄人们的迷信品,如焚香拜佛,搞香火、香亭、香灯、香炉等,不一而足。
由于香料的广泛使用,需要的数量很多,必须从外国进口大宗的香料,因此产生了“香料贸易”。历代统治阶级十分重视香料的进口,唐代开始在广州进行统治香料。宋代封建政府更加重视海外贸易。香料是宋代进口蕃货中的主要商品,它成为政府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利最博,故以官为市”。香料在当时是非常名贵的,“龙涎香每两与金等”,《宋史》记载:“三佛齐国所贡乳香九万一千五百斤,值可以一百二十万余缗。”《新纂香谱》有一条史料说:“海贾鬻真龙涎二钱,云三十万可售,鬻时明节皇后许酬以二十万贯不售。”香料物贵价昂,政府为了博获其利,列香料为专卖商品,称之“榷货”,对香料进行征税和收购。每“海舶至者,视所载十算其一,而市其二。”就是规定香料收税十分之一,抽买十分之三。宋代把“榷货”分为二类:一是普通榷货,发放通行三十七种药物,如木香、槟榔等是;另一类是绝对榷货,如玳瑁、牙、犀、宾铁、龟皮、珊瑚、乳香等八种,据《宋元明经济史》记载乳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宋政府既把香料定为“榷货”,特地在京城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管理榷货的运销问题。“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非出于官库者,不得私相市易。”政府对商贩走私香料处罚很重,私买一百文者要受处分,过十五万就要刺配海岛。后来又规定四贯以上的要叛徒刑一年。宋政府对香料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可以说完全垄断了香料的专利权。南宋年初(1127),政府偏安杭州,以“市舶之利最厚”马上要恢复泉州市舶司,掌管“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政府为了捞取更多的收额,采取了种种办法,加强市舶司的管理,鼓励中外商人积极经营海上贸易,大量进口各种香料。每年举行两次隆重的祈风礼节,迎送中外商人入国。对进口香料多的商人,赐以官衔。《宋史》记载:绍兴六年(1136)“泉州连南夫奏请,大食蕃官蒲罗辛贩乳香值三十六万贯,补承信郎。”同时对市舶司官吏的晋升和降级,也以香料为标准“定其殿最”。有“闽广船务鉴官,抽卖乳香,每及百万,则转(升)一官”的规定。南宋官吏千方百计增多香料的进口,从中取利。如“大商蒲亚里(阿拉伯人)既至广州,左武大夫曾讷利其材,以妹嫁之,亚里因留不去。上(皇帝)令劝亚里归国,往来干运香货。”
泉州是我国宋元时代对外贸易的著名港口。中外货物云集于此,中外商客荟聚其间。有许多国家的各种香料,大量地从这里源源不断的登岸。根据赵彦卫的《云麓漫钞》所记从泉州市舶司进口香料的国家有三十多个,这些国家大都也记录在《诸蕃志》中,其范围十分广泛。从泉州港进口的香料,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绍兴25年(1155)从占城国(今越南南方)进口泉州的香料,就有沉香等六万三千余斤。有乾道三年(1167)大食国(今阿拉伯国家)控诉占城国夺取他们的乳香、沉香等达十万多斤。仅此两条,足见泉州港进口的香料,为数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诸蕃志》对中外商人以中国货物与外国香料互市的情况有着详细的记载。泉州市舶司进口香料的税收获利,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一书中说:“建炎二年(1128)至绍兴四年(1134)七年时间,泉州市舶司进口香料的获利九十八万缗、绍兴末,广泉二市舶司抽分和卖所得,每年多至二百万缗。”从上述文献史料看来,泉州古船大批香料的出土,是宋代泉州港大量进口香料的物证。
香料是宋元时代输入我国最主要的商品,外国商人经营香料的很多,被称“蕃商”。由于进口香料即能捞取厚利,又得到封建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所以有许多阿拉伯商人,以从事香料贸易为职业。他们寄居南洋诸国,以三佛齐为中心,把大量的香料贩运到中国来,他们有的长期侨居中国,专做香料生意而成为富商,有的因做香料贸易还被封建政府封赠官爵。
宋末元初,泉州市舶司蒲寿庚家谱便是一个世代经营香料为业的阿拉伯家族,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蒲家经营香料的历史是很早的。宋郑思肖著《心史·蒲受耕传》是一篇记载蒲氏最早最可靠的历史材料。传云:“蒲受耕(寿庚)祖南蕃人,富甲两广”。他的历史也记录在岳珂的《桯史》卷11中:“蕃禺(广州)有海獠杂居,其最豪者蒲姓,号白蕃人,本占城之贵人也。……而大富盛甲一时。绍兴壬寅(1192)余满十岁……且辄会食……酒以蔷露,散以冰脑,……堂中有四柱,皆沉永香,高贯于栋,曲房便榭,无论也。”从这里可以知道,蒲寿庚的祖先是从占城迁徙来中国的商人,不仅于1192年就已经在广州做香料生意,而且是广东最大的香料富商,家里设备之豪华和使用大量的香料,如非贩卖香料以获取巨利是不可能的。
在《蒲氏族谱》(大宗谱)上(有“蒲氏家言”及 “蒲氏源流”二节)讲到蒲家是从西方来的回教徒:“家居西极池(海)上,世秉清真教,天下蒲姓一脉。”“今吾宗散处九州,……皆吾祖一身自出也。”《蒲氏族谱》说蒲家宋时“自西域入中国,并且有他们的祖先建造光塔,以便市舶往来”的记载,现在光塔仍然是广东回教有名的故迹。从闽广所记蒲氏家谱的史料可以证明,他们是阿拉伯人,先居住在占城国,后迁我国,为香料商人,我们还可以从明何乔远的《闽书》得到旁证材料。《闽书》说:“蒲寿庚,其先西域人,总诸蕃互市,居广州,至寿庚父亲开宗徒于泉”。可见蒲寿庚家族是居在广州做外贸易富的香料商人,到其父蒲开宗时才从广州移居泉州来的。
《蒲氏族谱》记载:“(四世)蒲捏吐柏,乃宣赠太中大夫,生(五世)蒲寿宬、蒲寿庚二人”。关于蒲寿庚父亲的名字所说不一,在这里称蒲捏吐柏,福建《蒲氏族谱》作蒲仕宾,《闽书》为蒲开宗,三者是否同是一人,或所记有误还待考证。然而,蒲氏家族以经营香料为业是毫无疑问的。在封建政府官许愿,鼓励外国商人进口香料之下,一个阿拉伯人,能成为豪商巨贾,并且得赐“太中大夫”之官衔,正是由于蒲家大量经营香料的结果。
蒲氏家族于南宋迁来泉州之后,仍然从事香料为业,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蒲家在这里经营香料的主要代表人物正是蒲寿庚。据《宋史》记云:“初寿庚提举泉州(市)舶司,擅蕃一舶利者三十年。”“蕃舶”即外国人的“香舶”,是香料船之意。蒲寿庚擅蕃舶之利,就是他专门搞香料贸易。日本桑原騭藏解释为“做市舶司三十年”,是完全没有历史根据的,蒲寿庚是在咸淳末年(1274)镇压“海寇”以后才于景炎元年(1276)升任市舶司的,在这之前,他并没有做市舶司。景炎以前泉州市舶司的官吏,都记载在《福建通志》、《泉州府志》和《闽书》之中。这里不做详引。《闽书》说:“清咸淳末(寿庚)与其兄寿宬平海寇有功。累官福建安抚沿海制置使。景炎元年,授福建广东招抚使,总海舶。”所以《宋史》说他“擅蕃一舶利者三十年”,就是指蒲寿庚经营香料达三十年之久。后来在他升任市舶司后“亦官亦商”,不仅可以更大规模地进行香料贸易,同时还通过进举、呈样、阅货、赠送等“合法”手段来搜取利益,增加自己的财富。《桯史》提到“泉州有舶獠,曰尸罗围,赀乙于蒲”。可见蒲氏当时在泉州是比波斯商人更富有的商家,他拥有大量的资料和许多海舶。所以当宋元鼎革的时候,宋将张世杰率兵至泉州时,曾经掠夺他的船只和财产。
蒲寿庚为了保障经营香料的利益,他投降元朝。《元史》董炳文传云:“昔者泉州蒲寿庚以城降,寿庚素主市舶,谓宜重其事权,使为我扦海寇,诱诸蛮臣服。因解所佩金虎符寿庚矣。惟陛下恕其专擅之罪,帝大嘉之,更赐金虎符。”
元帝嘉奖董氏重用蒲寿庚,并立即恢复泉州市舶司。后来,蒲氏“以归附之功官平章(从一品官),升平海省于泉州,富贵冠一时。”至元十五年(1278),蒲寿庚升任福建省中书左丞。《闽书》说他“元以寿庚有功,官其诸子孙,多至显达。泉人避其熏炎者(八)十余年。”当蒲寿庚显赫时,他的家族成为南海香料贸易的垄断集团。其兄寿宬隐居在法石乡中,为他出谋划策。元初又中状元,他的诗集《心泉学诗稿》中,常提及海客、凝香、军持等,说明他们确是个经营香料的海商世家。蒲寿庚的长子蒲斯文,又在至元十八年(1281)继其父之任为泉州市舶司,仍然管理香料贸易。即使是蒲寿庚的女婿,也拥有海船八十艘,同是从事香料贸易的大商人,宋《癸辛杂识》卷下记云:“泉南有巨贾,南蕃回回佛莲者,蒲氏之婿也。其家富甚,凡发海舶八十艘。癸巳岁殂。”
蒲氏家族以经营香料为业,在蒲寿庚活动的时间内,特别是1276年升任市舶司以后,他和他的家族都拥有自己的海舶。泉州古船是一艘泉州建造的中等远洋船,据考证是在1277年间沉没于后诸港的,当这艘古船贩运香料往返于南洋之间,正是蒲氏家族经营香料的全盛时期,这艘古船可能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据说从船中出土的木牌木签考证,也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
蒲氏家族兴盛于宋元时代,明清时代衰落了,但是他们做香料生意却成为一种特殊职业世袭了下来。泉州古船发掘后,根据出土文物,结合历史文献,对蒲氏家族的香业作了调查,直到现在,蒲氏家族还有经营香料的,这为研究蒲家香业的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助证。
明代封建统治阶级歧视异族,蒲家亦遭到迫害。明陈懋仁《泉南杂记》云:“余闻《宋元通鉴》云:我太祖皇帝禁泉州蒲寿庚、孙胜夫之子孙,不得齿于仕类,盖治其先世导元倾宋之罪,故终夷之也。”蒲家在这种情形下,不得不迁出泉州,避居于福建永春、德化、漳浦、诏安等地生活,甚至有的改姓逃难。在晋江县东石有改从母姓杨的,《蒲氏族谱》(大宗谱)及《龙溪蒲氏支蒲》(小宗谱)等,对东石蒲氏改姓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小宗谱)云:“大明建极之后,劫运难逃,族惨遭兵焚,流离失所,靡有孑遗。唯翰林院编修诚斋公(十一世)解组潜踪(改从母姓杨)得以图存,是为继绝开基始祖也。”(大宗谱)云:“蒲本初号诚斋,东石开基公一世祖。崇谟公次子,借母氏杨。由泉州府学生员,中洪武十七年丁卯举人。”谱中所指蒲本初,在明洪武时因禁蒲氏应考科举,从泉州逃到东石,改从母姓杨,考中举人后升为翰林院编修,正是蒲寿庚的直系子孙。据(大宗谱)记载他的世系是:“(七世)寿庚——(八世)师文——(九世)崇谟——(十世)本初——(十一世)承龙——(十二世)大成……。”蒲氏家族虽然被压改姓迁居,但是,他们经营香料却一直世袭到现在。据调查在永春、德化的香料业。解放前大多生产迷信品,解放后生产卫生香及蚊香,至今还在生产。现在泉州一带香料业主要集中在泉州、永春、德化三市。这种手工业仍然是蒲姓子孙所专长。
据说在永春、德化二市调查,“蒲庆兰香室”,是一家经营香料的商店,他们自十三世世茂从泉州迁居来永春卓埔,做香料为业,已经有八九代人了,从未停止过。家中还保存有一些香料文物,蒲家还有部分人出洋到越南南方(占城)去做香料贸易生意的。
在德化城关有蒲姓“玉兰堂香室”,据说是从永春迁居于此,世代从事香料业,家中还留有一些制香用具。他们做香的原料,有沉香、檀香、丁香、木香、降香等,多为外国进口的,也有部分是本地香料林的土产。在德化他们的祖宅、香室、店印、商标、香料(如枫油、积柏、香粉和竹竿)、香壶(有的放香料,有的放药散)、香具(如铁制或石制的碾槽)、药单以及他们制香祖先的“三公像”,这些文物都是和蒲家制香业有关系的。蒲家所制的香名很多,据调查有真香、沉香、檀香、兰花香、奇楠香、时香等,大体可分为线香、篾香二种。线香有直的和圆形的。篾香以竹为骨、外涂香粉。还有香珠、香钟、香蛇、香炉等种类不少。他们还可以详细介绍制香的技术和配方。
根据调查泉州港的“香料林”,主要集中于永春的备湖和德化的欧山。《永春县志》云:“枫有脂而香,即药中之乳香。柏油扁柏,侧柏”。原来枫树是高大的乔木,高约二、三十丈,树皮被割破,还留有一些香液结成黄色香块。侧柏也是一种香木,可以制香料,今永春一带称之为“积柏”。香料等的来源,有的早在宋代就已经从外国移植进口了。如降真香,宋《香路》就记载有十种即“蕃降、土降、广降”。蕃降即指外国进口的降真香,土香和广香是指移植在福建和广东的降真香。可见有些香料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移植到我国来了。
另外,在泉州法石有种花业,法石是蒲寿庚的家乡,在涂门外三十七都的云麓前墓(茂)社,村前有阿拉伯祖墓三座,祖墓前面就是花圃,这里居住有卜姓,查看《云麓卜姓氏族谱》的卜氏世系图,他们也是在明初永乐年间改蒲姓为卜姓的,他们仍然是以种花为职业,而且有一种特殊的风俗习惯,用香料、香花敬奉祖先。他们种植的茉莉花和素馨花是从阿拉伯移植来的,用来加工成香料。据叶廷珪的《香录》记载:“蔷薇水,大食国花露也,五代时蕃使蒲诃散以十五瓶效贡,厥后罕有至者,今则采茉莉花蒸之,取其液以代焉。”
蒲氏子孙世世代代种植香花,成为泉州的特殊职业,据《法石志》说:“蒲寿庚系南宋末泉州守将,回族人,他在云麓有花园,由其兄蒲寿宬子孙承管。”这正有蒲家经营香料业的遗迹。
经调查:永德的制香业法石乡的种花业,都是与宋代蒲氏家族经营香料有渊源关系的。泉州一带的蒲氏家族中,至今还有一部分子孙居住在越南南方(古占城),那里正是他们的祖先做香料生意所居住过的地方。蒲氏家族经营香料的种类及其来源与泉州宋船出土的香料基本相同,可以说宋代是蒲家香业发展最鼎盛时期。这为今天我们研究蒲氏香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助证。
参考文献
1、《广东南海甘蔗蒲氏家谱》 蒲氏族人 明万历修、清光绪重修本
2、《蒲氏族谱》康熙 蒲奇成修
3、《文献通考》马端临 宋互市
4、《宋会要辑稿》徐松 食货志·市舶条
5、《泉州海宋代海船发掘简报》文物1975.10
6、《诸蕃志校注》冯承钧 中华书局
7、《蒲寿庚考》(日)桑原騭藏
8、《泉州宋船结构的历史分析》庄为玑、庄景辉 厦门大学学报1978.2
9、《闽书》何乔远,福建人民出版社
10、 《永春县志》梁天成
作者简介
王华北,中国民族图书馆 副研究馆员
下一篇:卢照亮:浅谈家谱序文和凡例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