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连法:家风文化
中国良好的家风源自圣贤之教,家风文化渊源流长。
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衰的隐性因子。良好的家风是什么?它是岳母刺字所表现出来的"精忠报国"之心,是孟母三迁中表现岀来的求知向上精神,也是颜之推著述《颜氏家训》时所强调的"去奢“”行俭""不吝"。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强调家风建设"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传统之一。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之基础。家和万事兴,良好家风的主要目标是养德,积善,处世,进学,担当。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我国历史上传承良好的家风所形成的家族各尽其力,各尽其智,以成子孙之教,以家族贤良清白之风形成了家谱,家书,家训,堂悬,壁挂等丰富的家风,养成教育成果。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亦是构建和谐社会富民强国的基石。
所谓家风,是指一个家族通过共同坚守的价值追求,善恶取舍,道德选择而形成的稳定的处世之道,行为方式等,是一个家庭相对成熟生活态度,审美格调及精神气质。在中国传统家文化中,家与国密不可分,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爱家爱国,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每个人的精神港湾。同时,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正是一个个家庭,组成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组成了社会,凝聚为共同体。可以说,家风正则社风正,家风清则国风清。古人强调“家国一体”,中华文化崇尚“家国情怀”,亦缘于此。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涵养良好家风、继承培育家风理念,无论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富民強国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习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崇尚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的家文化。为了维持家庭的存在和和谐发展,保证家庭能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中国古代家庭注重勤俭持家。中国一向崇尚勤俭,天道酬勤,勤创造财富,俭是储蓄,勤与俭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家和人旺。勤劳是民生之本,一切物质财富都是劳动的结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只有辛勤劳动才能保证物质需要的满足,故《左传》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反之,“耕不强者,无以充虚;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桓宽:《盐铁论· 力耕》)不辛勤劳动,好吃懒做必然导致家庭破裂。同时传统家庭注重节约,反对奢侈和铺张浪费,即持家要量入为出,实现家庭稳定和谐地发展。孔子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 述而》)是说奢侈使人狂傲,节俭使人寒伧,与其狂傲放荡,宁可寒伧。宋朝司马光教育子女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因骄奢导致家庭破裂,国家灭亡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传统家庭一直提倡“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家庭团结和睦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是家庭兴旺发达的条件。我国历代圣贤都提倡“家和”。“家门和顺,虽雍飧不继,亦有余欢。”(朱用纯《治家格言》)是说一个家庭和睦顺畅,即使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也还会有愉快的心情。
恪守伦理道德规范的家文化。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基础,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模式,只有“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从毛泽东的诗词"家父慈母恩难忘,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舐犊未必不豪杰“这三方面的伟人家风,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树立了典范,我们应该认真诠释,深刻感悟。只有严守伦理道德规范,守族规,尊家训,父慈子孝铭记感恩,夫妻守道,相敬如宾,慈孝贞悌,兄宽弟尊,才能构建一个子孝孙贤人丁财旺的兴盛幸福家庭。从古代家庭夫妇、亲子、长幼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看,慈、孝、贞、悌是其道德规范标准。因此古代尤其重视夫妇、父子、长幼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在儒家的家庭伦理中,父慈子孝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它是家庭道德规范的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中修以孝慈,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和睦家庭。”传统家庭伦理提倡“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父母必须履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并与子女建立亲密的感情。“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是说父母对子女态度严明而慈爱,子女才会言行谨慎而产生孝心。同时注重“孝”,作为子女赡养父母,尤其要尊敬父母,即“孝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赡养只是孝的起码要求,能养不等于孝。家里的牲口也必须喂养,只有敬才是孝的精华。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古人提倡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相互信任,忠于对方。《诗经·小雅 ·常棣》:“妻子好和,如鼓琴瑟。”清初大儒李雍说:“夫妻相敬如宾,则夫妻尽道,处夫妻而能尽道,则处好兄弟君臣上下,斯能尽道。”《中庸》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相敬如宾的典型,春秋时冀缺夫妇“相待如宾”,汉代梁鸿孟光“举案齐眉”,成为万古佳话。“悌”作为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兄友弟恭”,兄长应该爱护幼弟,幼弟也要尊敬兄长。孔子说:“兄弟怡怡”《论语·子路》,兄弟之间要和和气气。兄弟和睦是家庭幸福和谐的重要内容,“兄爱其弟,弟敬其兄,对待财物,遇事相谋,通有无,共忧乐,爱敬既笃,家室自和。”(王结,《文忠集·善俗要义》卷六)
重视品德教育的家文化我国古代家庭注重及早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子女的和谐人格。儿童的可塑性极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必须及早施教。《颜氏家训》:“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行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明朝吴麟郅教育子女:“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古代家庭提倡传统价值观念教育,并将诚信,友爱,勤俭,宽容等品质作为个人必备的美德。慎重择友,“善人相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性。”(《后汉书·爰延列传》)是说与善良的人相处,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训导;与险恶的人相伴,每天都会生出邪恶的念头,易走弯路。对待朋友要“言而有信”。与邻里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日常生活中多行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此外,传统家庭意识到家长的身教对子女道德品德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自上而行于下”指长辈的身教;“自先而行于后”指兄长的身教。所谓教育感化,是自上而下推行,前人影响后人的。忍让谦和之家风,长辈的仁,義,礼,智,信忠厚之德直接影响下代人。古云:老猫尿屋崖,祖辈往下传亦此理也。
重视立志教育的家文化。志向是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古代家庭教育子女要从小确立志向,教子成功的典范人物窦燕山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就是窦燕山教育出五个进士及弟的儿子的故事,也就是古传五子登科的故事。孔子把志向比作人的灵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汗》)荀子在《劝学》中指出:“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是说缺乏深沉志向的人,就难有明察的智慧;不在默默无闻中孜孜不倦的努力,就不会获得赫赫的丰功。只有志存高远,人的行为才有明确的方向,才能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信心。三国时嵇康在《家训》:“人无治,非人也。”宋明理学家王守仁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命不续则人死,治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王文成公全书·示弟立志说》)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志向,古代家庭认为子女要志存高远,才能不断激励人奋发图强。张载说:“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子全书·学大原》)此外,实现志向必须持之以恒,坚定不移,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传统家庭教育子女不仅要志存高远,而且要勤学敏思,学以致用。《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察之,笃行之。”“颜曰:‘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伎之易学而可贵者,莫过读书也。”(《颜氏家训·勉学》)古人云:"墨海游龙"亦此理矣。
家文化的启示与内涵:
传承家文化中的勤俭持家,团结和睦的思想,实现家庭和谐与幸福。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的本质在于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勤劳不仅是兴家、兴国的根本,而且能够磨练道德意志,促进人的道德完善,积极实现人的价值。传统家庭提倡勤劳致富,生活节俭,力戒奢侈。家庭是人们的避风港,“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团结是家庭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是教育子女的良方。“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贫非人患,惟有和贵”。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敢闯、敢干,但也淡化了勤劳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过度消费,赌博成风,已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因此借鉴传统和谐家庭思想,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创造财富,珍惜人类劳动成果,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人的本质力量。家庭成员同甘共苦,团结一心,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对于实现家庭和谐与幸福有着重要意义。
传承家文化中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尊族规,守家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是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是社会的细胞。所以家庭的和谐稳定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维系家庭关系和谐与稳定有两种力量,即法律的力量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力量。当代青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青年人对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解与运用关系着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关于当代青年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传承具有一定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传统家庭注重家庭成员的亲情,个人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围绕“夫义妇顺、夫慈子孝、兄友弟恭”展开的,其他家庭关系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父母必须教育子女,子女要赡养父母,并由敬爱自己的父母扩大到尊敬所有的长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夫妻相互尊重,忠于对方。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应做到兄宽弟尊,实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家庭主要指家庭成员关系的融洽与和谐,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妯娌、婆媳等关系。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反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如果每个家庭把家风搞好,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家庭价值观混乱,家庭暴力,离婚率上升,婚外情、婚外恋日益普遍,家长忽视对子女的教育,从小对子女过于溺爱,子女虐待老人,兄弟反目成仇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因此必须借鉴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家庭成员履行各自的责任,形成“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男女平等”的家风,进而推动社会风气的好转,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传承家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创新和谐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传统家庭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形成“威严而有慈”、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等等教育原则,这些思想对于新时期形成和谐的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前大多数儿童是独生子女,从小骄生惯养,视为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小皇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但父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在生活上过分溺爱,学习上严格要求,许多子女不堪忍受父母的重负,导致家庭走上悲剧的道路。此外,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却不能做到,无法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因此通过吸收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积极合理的因素,消除现存家庭教育的弊端,从而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传承家文化中的家庭道德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强调人的和谐发展,培育和谐人格。《大学》中讲到,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儒家将“修身”看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修身”即修心养性,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使个人具有诚信友爱、忍让谦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学敏思、经世致用等美德。人是社会存在物,个人的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无大事,家事非小事,点滴细节蕴含着生活和发展的真谛,家庭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存品质,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
家是蕴藏梦想的地方,家风是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冶国平天下永远也绕不过的堤,是谈天说地的魂。
家风影响国风,国风影响执政党党风,党风影响政风,政风影响社会风气。
传承优良家风,弘扬族规家训,对提高自我修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河南长垣市焦连法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