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守朝:广西众多族群的祖源和文化均来自中原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众多翔实的事例,论述了广西众多族群,特别是覃氏族群,他们的祖源在中原这一历史事实;以及中原文化对这些族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国防理念等方面的影响。由覃守朝主编的《百色覃氏宗谱》,范围和内容涉及地市级的姓氏文化专著,将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河南省家谱委印刷)。据了解,有史以来,广西尚未发现涉及地市、省区范围的族谱和姓氏文化专著。今年,还有《广西覃氏宗谱》和其它一些地市级范围的族谱也将陆续出版发行。这些宗谱中记载的姓氏宗族,祖源和文化多数来自中原,尤其是河南覃怀市(古时沁阳)一带。为继承和弘扬宗族文化,我们慎终追远,回溯祖先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克难前行,终成迁祖的辉煌历程,其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祖源 文化 中原
中原,从广义上讲,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与河南邻近的安徽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和山东省西部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如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都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军事或经济开发等原因,宋、元、明、清,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逐步向南推进。迁入广西的客家,就来自江西、福建、山东、湖南、安徽等地,经水陆两路分流,居住在桂东和桂南地区,并逐步深入到桂北和桂西南山区。
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以河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
“覃怀”是地名,夏代时的称谓,今河南沁阳、温县周围为覃怀。最早见之于《尚书·禹贡》:“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姓氏考略》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
古代诗人屈原的《天问》写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学者亦云“水有源兮而流长,木有根兮而叶茂,寻根探祖,自古有之。”根据各地族谱及史料记载,追溯覃氏先祖源头,广西多数覃氏的祖先来自于中原。
一是北宋仁宗皇帝命狄青为帅,南征平定广西侬智高之乱时,狄青带领24个子将,其中覃伯一将军,乱平后,留守并落籍邕阳(横县陶圩谢氏族谱载)。
二是桂西岑、覃、许、潘等姓将士随狄青南征,田林覃氏始祖谭(覃)行璋铭(洛)州刺史在列。据民国二十七年《田西县志》(铅印本)载:“本县著姓为岑、覃、许、潘四姓俱随狄青将军征侬智高而来;同为其部将,于宋仁宗皇祐五年平定后,狄青奏以岑仲淑留守,迨及明永乐时置司治理斯土。以岑、覃、潘、许四姓长之,世代世袭。族姓多聚居于城市及沃野之地,盖以此地域多为四姓食禄之所,改土归流散居各地”。民国《凌云县志》亦载;“宋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平侬智高于邕州,遣部属循江而上,随地屯戍,因而婚娶生育,成为土著,此系从军而来者。”从黔西南州原政协副主席(册亨县人,原副县长、县志编委)覃发修宗长《难忘的记忆》一书中,摘录《黄氏宗谱》和《王氏家谱》“宋朝皇佑4年(公元1052年)8月20日,自京起兵征剿侬智高。狄青武襄公为招讨,岑仲淑将军为参赞,将佐有覃高、杨廉贞、王振、许必达、潘显、李逵、黄洪等大兵进剿渠逆,函首奏捷于京师,朝廷拟议,即以扩疆隅,锡为祚土,所有将佐,论功升赏,乃分覃高(覃奇龙世袭)、杨廉贞分守上林八甲(明清时,覃福佑等后代世袭上林长官司长官,武举六品官),王振镇守桑郎十甲,潘显、许必达分守路程八甲,李逵分守天峨四甲,黄洪镇守江北黔界罗斛八甲零三亭。俱世袭土职,各招佃户,各抚其民,而总听于土州府。”
三是据覃武韬主编的《覃氏世系源流考》和覃正铭、覃正义合编的《中国覃氏源流世系概述》等书记载:“……至宋朝覃仲文公辅佐狄青平南蛮,蛮首侬智高授首,广南乱平,分兵屯垦,仲文公同管屯田政务,封千户侯,落籍云南滇州,世袭延至宋、元、明三朝……,滇州有覃仲文千户侯,春秋祭祀不替,迄明朝(其后裔),落籍白马村,再分兵进剿广西兴业,贵县与广东合浦之边际土匪,乱事平后亦分兵屯垦……。”正如国民党陆军少将、全国政协常委覃异之宗贤,于1975年回乡探亲时写的诗曰:“垂老还乡一探根,当年北宋狄青兵;昆仑战罢留兵垦,今日宾阳有后人。”
四是《中国覃氏通书》记载,明朝有个原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的覃怀满(他是明平章征南将军廖永忠的副将),随军追击元将阿思兰抵南宁、宾州、象州,元将降,广西平,怀满留守东兰,其裔孙播衍河池各县区及宾阳、象州、来宾、马山、邕宁,武鸣、上林、兴业、贵港、百色、贵州荔波和越南北部。
五是《覃氏通书》又载,在明崇祯年间(1628-1634)有覃暖公由湖南衡阳县城仙姬巷迁到广西,落业于象州西乡里(今马坪乡)新庆村,至今第六代孙谷芝公字归米,再由象州县新庆村移居武宣,其后裔孙迁及来宾、贵港等地。
六是覃汝先宗支源自湖南石门,其后裔分布贵州部分地区及广西乐业县(迁祖覃大旺从湖南省渠阳渌溪县而来)。
七是覃英(莫)宗支的先祖来自湖广,后裔分布桂南……。
上述来自中原的客家人,大量移民广西。由于受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影响,移民往往会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移民的迁徙必然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原文化,是民族精神之源头、文明之根底。中原文化的传承,就是弘扬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从唐至清时期,从江西省南昌府带来的《覃氏族谱》记载:“尝阅历史姓氏族谱及各省志县志,与五广事类赋择绅录,知我覃代有伟人,原无二姓如唐初平原将军覃国良公,与张许雷南诸忠烈,共殉国难照人,耳目炳若日星,更有覃行璋唐明皇时,溪(蛮)之人也。宋初则有覃光钿忠堂经国筹边之策、南北朝(五代)有覃元铣勇力善骑射多南梁战伐之功、宋末明初有覃昌官国子酒、明永乐则有覃珩为成祖御史,覃包覃吉为东宫内官,覃壁覃胜为明宣抚使;天启三年以都司征水西死事闻覃事君、覃天印二公焉;崇祯末年以将军总兵官为明室护卫者,则有遇覃珂父子焉,若有前清所纪知渠邑令之覃光典,知太平府之覃光甲,川左尹授四川学正荫居守备职者,则有覃光隆、国扬和章肃(),及同治间之道员为覃武慎公,刘长佑参谋则有覃达,光绪年间为部将与襄勤公岑毓英共事则有覃修纲,此皆载入史册,可考者至星罗棋布,各省府州县城市诸镇所在列。”
汉族移民落籍南疆,戍边卫国,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例,是覃氏后裔的学习楷模和榜样。由中原覃氏来到桂西一带随狄征南或戍边抗倭,与当地壮族融洽在一起,成为“里民”(望族)。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西通志氏族卷》记载:“……。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形成了覃氏相对聚居桂西、桂中、桂东的局面。”明代时,数千壮族土兵被征调随同田州(今田阳县)土司瓦氏夫人远征江浙沿海一带参加抗击倭寇,屡建奇功,受到朝廷的褒奖,其中有不少覃氏子弟奔赴抗倭前线奋勇杀敌,为抗击外来入侵立下战功。据《田林县志》载:武显将军覃守正、一品夫人周氏婆合葬墓,位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初中背后山。墓主覃守正,祖籍江西南昌府,田林县旧州街人。覃守正是清朝的一位高级将领,统兵数万,镇守云南边防,内安其民,外御其侮。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以身许国,建功无数,最后战死沙场,和他毕生守护的边关,永远融为一体。朝廷追念其功,诰封他为“武显将军”。其子孙获得“直勇巴图鲁”名号(意为战功卓著的英雄),留居云南。1993年2月,广西田林县人民政府田政发(2010)5号将此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英抗法的民族英雄覃修纲(1839年—1905年),字省三,广西西林县岩茶村(今属隆林)人,祖源山东。《宾阳覃氏族谱》“塘合村篇”载:“始祖,思道公祖籍山东,郡号青齐,系青州府演乐塘人氏。公元十四世纪明代,受官至桂,任广西思恩府军民府知府。应地利人和,落籍宾州”;“十世祖孟昭仲昭二公少时被白帽军捉去后查知落籍西隆贵顺二州”;“光绪五年,孟昭公十代孙武生定国赴科来访,始询知其父亦武生,名奇荣,军功五品,其堂叔修纲任云南元江州参府”。可见,覃修纲是覃思道第十九代孙。已查知,宾阳塘合等六村、西林牙薅村和隆林岩茶村的覃氏宗族,始迁祖都是覃思道,祖源都在山东。
史籍、谱籍记载,自中原迁桂的覃氏族群,始迁祖或得官来桂,或随军征战至桂,或逃难、谋生到桂,最终都在桂安家。经历告诉他们,国乱则民苦,国泰才民安。且昭传子孙。隆林岩茶覃氏宗支,其始迁祖曾任职军旅,到覃修纲这代,国难深重,外侮频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祖辈传下的家国理念,升华成为他们保家卫国的行动。覃修纲二十岁从军,率部驻滇,戍边安民,四十有年,终未还家。积功升迁参将、副将、总兵、提督、三省营务处总戎。顶戴花翎,穿黄马褂,号巴图鲁。在他感召下,一大批家乡子弟,聚其麾下,效力边关。其中大部,组成子弟兵营,以擅突击、近战、夜战著称,常令敌不寒而栗。他们当中,有其胞弟覃修纪,族侄覃品昭三兄弟,勇将老乡王文化。其堂兄覃奇荣父子,则在桂效力边关,都立下军功。在御外诸役中,覃修纲尤能担当。光绪元年,他经历“滇案”,指挥部属,联合边民,击败了玛嘉理探测队对我滇境的武装侵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覃修纲统带保、德、忠、义、田、永各营,会同滇、桂、刘各路大军,在宣光战役中,历大小数十仗,浴血奋战73昼夜,消灭守城、援城法军两千余人。后率精锐驰援临洮,滇、刘两军三面夹击法军,血战数日,歼敌近两千,终获大捷。西线临洮失利,东线谅山不守,导致法国费茹理内阁倒台,总理费茹理引咎辞职。自此,清军由守转攻,由败转胜,敌全线溃退,无力还手,国门安然无恙。
覃应机(1915—1992),始祖覃怀满,祖籍山东青州府,广西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人,1929年14 岁时投身革命,参加红军,转战千里,驰骋疆场二十载,主政广西三十年,曾任桂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人民政府主席; 1973年至1980年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 1979年至1983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 1977年至1988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五届政协主席。为全国人大第一至第六届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第十一、第十二届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硝烟岁月》一书。世有现代“壮王”尊称。
迁徙者带来的中原文化,除了前辈名贤的教化和传承外,还包含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古墓雕刻艺术、房屋建筑技术,就是其中例子。如颇具中原风格的乐业县清代建筑覃家大院,因其文史价值而被广西列为省级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覃氏家谱》的家规族训中:一敬祠庙、二重坟墓、三敦孝弟、四睦宗族、五奖贤能、六崇节烈;还有六禁止:禁乱伦、禁乱祧、禁穷盗、禁趸赖、禁酗酒、禁赌博等(细则略)。这是“存史、资政、育人”的活教材。
从中原而来的覃氏后裔部分是避难而来,多数是朝廷军人的后代,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成为现在拥有的民族,并非原始居民(即土著)。从宋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些先祖和前辈们,与当地居民通婚,由汉族演变为壮族、布依族、土家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社会文明,与各民族兄弟紧密团结、和谐共处,像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一样,枝繁叶茂,万古常青!
作者简介:
覃守朝,男,壮族,大专文化,通信地址: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东州大道碧桂园小区,手机号:15307769957。祖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今属宜春市),1957年8月出生于广西田林县八桂乡者达村(屯),1980年12月参加工作,公务员,就职于广西田林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2017年8月退休,退休前主任科员,曾被中国新闻作家协会评为耘墨之星;2015年9月起至今,先后担任广西弘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广西覃氏宗谱》副主编、百色市弘勤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百色覃氏宗谱》主编等职。
上一篇:关于按中心片区编修族谱的初步探讨
下一篇:程书田:寻根问祖,圆梦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