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桂林:郡望与门阀世族
“郡望”是姓氏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历史悠久的专有名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亦有称郡姓、姓望。“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历代沿革不同。一为郡统于县,周制,全境分为百县,县有四郡,一为县统于郡。秦统一六国,置三十六郡,以统其县,汉因之。隋唐后,州郡互称。宋元设州府,至明而郡废。清沿明制,郡为府之别名,如杭州府称杭郡。“郡望”亦称姓望、郡姓。
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姓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始于西汉,形成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门阀制度确立后直到唐代,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之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
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的家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新唐书·柳沖传》中柳芳有论证:“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晋、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贾氏、王氏谱学出焉。由是有谱局,令史职皆具。”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虏姓’者,魏孝文帝迁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于帝宗属,或诸国从魏者;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并号河南洛阳人。‘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阅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又诏代人诸胄,初无族姓,其穆、陆、奚、于,下吏部勿充猥官,得视‘四姓”。北齐因仍,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选。故江左定氏族,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右姓;太和以郡四姓为右姓;齐浮屠昙刚《类例》凡甲门为右姓;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右姓;隋开皇氏族以上品、茂姓则为右姓。”
从以上可以看出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粱”,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员郎者为“丁姓”。
隋朝开始创立并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全论出身,贵庶子弟一律同视,使至魏晋以来的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
至唐选吏仍承隋制开科取士,唐人著郡望,以别贵贱。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郑炳林先生所著《敦煌地埋文书汇辑校注》中引证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夫人立身世,姓望为先,若不知之,岂为人子?虽即博学,姓望殊乘,晚长后生,切须披览,但看注脚,姓望分明……”引入全国十道89郡每郡所出姓氏;该书《姓系录》亦引数十郡所出姓氏后,结尾引原文曰:“以前太史因尧置九州,今为八十郡,合三百九十八姓。今贞观八年(634)五月十日壬辰,自今已后,明加禁限,前件郡姓出处,许其通婚媾。结婚之始,非旧委怠必须精加研究,知其囊谱相承不虚,然可为疋。其三百九十八姓之外,又二千一百杂姓,非史籍所载,虽预三百九十八姓之限,而或媾官混杂,或从贱入良,营门杂户慕容商贾之类,虽有谱亦不通。或有犯者,则除籍。”唐初则有“五姓七望”居首,即五个姓氏,七个家族,分别为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唐朝宰相李义府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因这支李氏家族郡望不属“五姓七族”之列,遭到崔氏拒绝。因郡望之重要,宰相薛元超深刻感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当时薛家已属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之一,自己位极人臣之首,但仍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其影响。
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南朝刘孝标所注刘义庆撰著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陈氏谱》《谢氏谱》《王氏谱》《孔氏谱》《羊氏谱》《谢车骑家传》《袁氏家传》《李氏家传》等家谱、家传达39种,106次。同时《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家谱也有13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论述:“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陇西李氏为唐朝皇族。武则天掌权后,开始大力削弱士族势力。至唐末农民起义影响到士族彻底衰落,五姓七望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元和年间所编《元和姓纂》,内容为姓氏源流,著郡望,郡望下书写本郡所居者名讳世序,官职等基本资料。至宋诸多姓氏书仍著郡望,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典型的宋编《百家姓》,其后也加上郡望。所以元、明、清以来,“郡望”使用习俗仍在延续。
这里要说明的是,所有姓氏郡望中的郡名,历史上并非在此地建立过郡,或相当于郡的建置。现举数例说明:
“楚郡”,《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楚郡,秦灭楚,置楚郡。治寿春。兼有淮南之地。寿春即今安徽寿县治。”考证“楚郡”一词,出《史记·楚世家》,楚王负刍“五年(前223),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虜楚王负刍,灭楚名为楚郡云。”引《史记会注考证·楚世家·考证》:“胡三省曰:‘秦三十六郡无楚郡,此盖灭楚之时暂置耳。’钱大昕曰:‘秦始皇父名楚,故始皇本纪称楚为荆。灭楚之后,未尝置楚郡也。孙氏谓灭去楚名,盖得其实,楚郡之楚,当是衍文。或者谓三十六郡之外有楚郡者妄也。愚按,王鸣盛、梁玉绳亦以楚字为衍,其说綦是。名字亦当衍。’”
使用“楚郡”为郡望的姓氏有吉、芋、优、刖、名、次、汗、杌、直、枝、奋、庚、肩、昭、思、钧、举、冠、倚、厩、啮、圉、椒、摄、歇、蜎、腹、擧、酂、謵、蹻、囊、公都、亢仓、亢桑、市南、老莱、巫阳、庚桑、浮丘、鲁阳、虞丘、熊相等43姓。
有的姓氏以县的建置为“郡望”,如阳姓、静姓的“玉田”郡望。《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所载:“玉田”之名源于“阳伯雍无终山种玉”的故事。汉无终县地,隋改渔阳县,唐武德二年(619)分渔阳县置无终县,治今河北玉田县。贞观初废,乾封二年(667)复置。万岁通天二年(697)改玉田县。明属蓟州。五代沿制至今。以县名作为姓氏郡望的较多,不再举例赘述。
潮姓的“皖郡”郡望,经查诸多地理典籍暂未见“皖郡”地名。《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皖县:“春秋时皖国,汉置皖县,《后汉书·马援传》:李广等聚会徒党,攻没皖城,使援击破之。晋时县废。即今安徽潜山县治。”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改庐江郡为六安国,皖县属之。
以广义地域名为“郡望”。如学姓的“东吴”郡望。东吴,古地域名相当于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地区。《晋书·食货志》:“东吴有齿角之饶,西蜀有丹砂之富。”唐杜甫《绝句·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宋陆游《鹧鸪天·送叶梦锡》词:“家住东吴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太平天囯叶春森《建天京于金陵论》:“(金陵)包东吴而连北越,得其人主之,出可以战,处可以守。”
以一小桥名为“郡望”。如迁姓的郡望,出《姓觿》:“迁,《千家姓》云:圯桥族。”《中国姓氏大辞典》载:“迁,见《姓苑》。系出姬姓。周穆王时毛伯迁之后,以名为氏,见《万姓统谱》。郡望,圯桥。”经查,古无圯桥郡或圯桥县。《中国历史大辞典》载:“圯桥故址在今江苏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沂水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圯桥,在江苏邳县南。即沂水桥也。张良遇黄石公於圯上,授以《太公兵法》,即此。《水经注》:沂水分流迳城东,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此为一桥耳。
以外国地名名为“郡望”。如迦、烟、萨、释、煙、塞等姓氏的郡望“天竺”。天竺是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统称。在中国历史上,对印度的最早记载在《史记·大宛传》,当时称为身毒。《汉书》:“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天竺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四大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
“郡望”的名号能存在至今,虽然失出了原来的本义和作用,但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保留了下来,仍然还有分宗别支的功能,供姓氏文化学者研究家族的迁徙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童桂林,生于1944年。湖南桃源人。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业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师。编著《中华堂号》,与人合著有《姓氏堂号谭》《高氏堂号举要》《国史典故堂号》,编印《桃源县氏族志》等。
上一篇:陈久全:浅谈家谱中考证文章的撰写
下一篇:凉州地理沿革与凉州姓氏文化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