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陈久全:浅谈家谱中考证文章的撰写

时间:2021/5/27 9:37:01 发布:新闻编辑部

一本家谱中的主要栏目无非是前言(序跋)、源流图、分支详解、历史典籍(铭志类)、先祖年谱(大事记)、先祖存世诗文(史籍类)、艺文选萃、名词解释等等。但若有一些对宗族名人、建筑、环境、诗文的考证,我觉得不但有利于后人、世人了解家族、家史、家事、家风的形成,更丰富了家谱的内涵,增强了家谱的可读性、可信性,家族的延展性。本文结合自己编辑家谱的实际,重点探讨一下家谱中考证文章的撰写,以完成传承、信仰、文化的使命。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商定人物

一个有名望的家族(名门望族),一定会有一个或者几个家族领袖式的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或曾经激起过波浪,或曾经泛起过浪花,溅起过涟漪,或曾经载入过史册。但就如一座丰碑,如果没有后人的维护,经过岁月的风剥雨蚀、经过光阴的日夜浸染,难免风华逐渐退尽,甚至倾斜坍塌,失去应有的光泽,进而被世人所遗忘。

我的家族就有这样的领袖式人物。

尽管有的人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在家族中、地方上确实是有名望的领袖式人物,这就需要后人在家谱中加以考证,撰写文章,为其正名!以期使后人铭记先祖、敬述先贤、告诫后人、以躬自惕。并让世人、后人知其所以、明其走向。牢记先祖功德、承继先祖遗训、传递忠烈家风、进而爱家爱国。让先祖们生命的馨香,继续芳香着昔日的历史和昨天,芳香着今日的鲜花和大地。让家族的所有后人及世人感受生命的顽强和家族文化的灿烂。

在编辑《蓬莱大忠祠(伯都纳支)陈氏宗谱》的过程中,经过研究和筛选,我们认定了陈迪(蓬莱始祖)、陈鼎(五世祖)、陈其学(六世祖)三位为进入考证的家族领袖式人物。

陈迪,明建文朝礼部尚书(明史有传),是朱元璋钦点的顾命大臣,从云南调回来为朱允炆建文朝搭班子的名仕重臣。后燕王朱棣篡位,因不顺从朱棣被剐三族,成为靖难中三大惨案之一(另两位为方孝孺、铁铉)。

陈鼎,明嘉靖年间的浙江按察使、南京应天府尹。因受大太监刘瑾的迫害,入狱三年,险未殒命。后被杨一清搭救出狱削职为民。十年后,在浙江按察使任上旧疾复发,虽已经接到应天府尹的任命,未任而卒(明史有传)。

陈其学,明隆庆年间陕西三边总督、宣化大同山西总督、南京刑部尚书(明史无传)。是修长城、守长城、歌吟长城,驱除外虏,保证边疆安宁20年的元帅,曾经领导过马芳、赵苛、方逢时等战将,和霍冀、杨巍、王崇古、王麟、谭伦等元帅共同镇守九边的名帅,明史中并无一字记载(要知道,上面所说的人明史中都是有传的)。

我家族中的这几位领袖式人物,即使明史有传的也不过三、四百个字。而陈其学同期的朝廷命官不管字数多少都是有传的。只有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的陈其学明史中居然只字皆无,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后人的疑惑,进而生出为其考证,求得甚解之愿。

二、确定选题

人物商定了,确定选题就是很关键的一步了。

陈迪由安徽宣城出生到南京朝堂做官,最后因不顺从燕王朱棣被剐了三族,享年63岁。从一个府学训导到礼部尚书,需要考证的史迹浩如烟海,绝不是明史《陈迪传》中区区400字。    

据我所知,《明太祖实录》三修稿是在陈迪领导撰写的一修稿的基础上修定的。史载《太祖高皇帝实录》二百五十七卷,起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首尾四十八年。一修于建文元年(1399年),总裁为董伦、王景彰等(请注意,这里没有监修官);再修于永乐初年(1405年),监修为李景隆、茹瑺,总裁为解缙;三修于永乐九年(1411年),监修为姚广孝、夏元吉,总裁为胡广、胡俨、黄淮、杨荣。而唯独没有建文元年的监修官陈迪(实为有意略去)。

其实陈迪在洪武十二年就开始主持修撰《明太祖实录》,至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实录》已经成书,十二年共修撰了一千五百卷,而不是区区二百五十七卷。而且陈迪还领导修撰了《大明朝创建史》,这几乎就是半个元史啊!

因为朱棣要抹去建文朝的全部历史,那就直接抹去了陈迪领导修撰《大明朝创建史》和《明太祖实录》的历史事实,这不是人为淹埋的历史吗?因此,关于陈迪,我确定了《朱元璋钦选的顾命大臣》和《人为淹埋的历史》两个选题。

陈迪和六个儿子七个孙子被剐,宗亲180人被流徙(见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后,还有一个五个月的小儿子,我的二祖陈珠被乳母芮氏救出尚书府,八年后又被仇家告发,被发配登州戍边,我家因此隶籍登州府蓬莱县。为纪念恩祖芮氏,我又确定一个选题《永乐大帝的残忍与宽容》(我的靖难家史—石婆婆的故事)。

关于五世祖陈鼎,我只选了他和王阳明(王守仁)的交往,和杨一清的交往,选题为《陈鼎与王阳明杨一清》,其他没有涉猎。

而六世祖陈其学,因明史中无记载,我就在《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明神宗实录》、《明穆宗宝训》中查找资料,并长驱6000公里,到他征战防守的明长城嘉峪关至居庸关的防地踏查,终于完成了20万字的《陈其学传略》,交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因此,在家谱考证文章里,我只选用了他的《修长城、守长城、歌吟长城》的史迹予以详实记述。而对蓬莱当时的两位历史名人戚继光和陈其学,我也通过《南有戚继光,北有陈其学》一文做了详尽的比对,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长城修筑史、明蒙争斗史、边疆防护史、名人成长史。并纪录了他的长城诗,为浩如烟海的长城文化添砖加瓦。

三、查找资料

我写考证文章,几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借鉴。只好下点苦功夫,花点笨力气,在史料、典籍中进行查找。为此,我几乎跑遍了国家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阅读翻遍了《中国通史》、《二十四史》、《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纲鉴易知录》、《国朝献徵录》、《明朝三帝秘闻》、《大明王朝》、《明史讲义》、《永乐大帝》、《万历十五年》、《正说明朝十六帝》、《张居正大传》、《清官海瑞》、《戚继光志》、《戚少保奏议》等历史典籍和《张居正》等文艺小说。特别是我花费半年时间逐卷翻阅了《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明神宗实录》、《明世宗宝训》、《明穆宗宝训》、《明神宗宝训》等珍贵典籍,获取了大量陈其学、陈鼎的第一手资料,据此完成了二十万字的《陈其学传略》,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也为我完成《陈氏宗谱》中的考证文章积累了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资料最难能可贵的是《明穆宗实录》、《明穆宗宝训》。

因为陈其学是在明世宗朱厚熜的嘉靖末年才任陕西三边总督的,而他大量的时间都在明穆宗朱载垕的隆庆年间征战于边墙(长城沿线)内外。他的官场生涯和战斗历程主要在明穆宗的隆庆年间展开。因此,《明穆宗实录》和《明穆宗宝训》中的记载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可以说,明穆宗在位的六年,也基本是陈其学的官场生涯最为显赫的六年,《明穆宗实录》里的许多细节都与陈其学有关。因此,我才能完成《陈氏宗谱》中关于陈其学部分的考证文章。

还有一部书,首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蓬莱陈氏大忠祠考》不能不提。因为家谱中许多文字、许多内容都来源于此。他记载着我的蓬莱始祖建文朝礼部尚书陈迪的死;我的五世祖浙江按察使、应天府尹陈鼎的祸;我的六世祖明隆庆年间的宣大山西总督、南京刑部尚书陈其学的荣;我的八世祖明天启年间南京大理寺卿陈夢珫最后的辉煌。和他们不畏阉党、忠诚敢谏、抗敌守土、为官清廉的史迹。里面还有杨一清的救疏、王守仁(王阳明)的悼词、隆庆皇帝的诰封、万历皇帝钦赐的大忠祠门联、清初六家之首施闰章的诗《谒靖献公祠》(即蓬莱大忠祠)和敬志,以及明清两代文人名人祭悼陈迪、陈鼎、陈其学的诗文及墓志铭。这些资料(史料)为我完成家谱的编辑和考证文章的写作提供了最真实、最珍贵、最可靠的原始资料。

四、实地踏查

实地踏查亦即采风。

就是到你写作素材所涉猎到的地点去了解那里的环境、建筑、风土人情,扩大你的视界,对你所掌握的写作素材尽可能的作以补充。

我生活在东北的长春,为了深入了解陈迪、陈鼎、陈其学等先祖的各方面情况,我就必须到安徽的宣城、江苏的南京、山东的蓬莱、河北的宣化大同张家口去实地踏查,把资料搞准、把情况搞清、把过程搞细,。把考证文章的准备工作做足。

记得我曾六次去过宣城,五次去过南京,九次去过蓬莱,还在蓬莱住了小半年。为了做好陈其学《修长城守长城歌吟长城》这篇大文章,我在十年间几十次去陈其学征战过的长城关隘踏查采风,从嘉峪关到居庸关,长驱6000公里。最后不但写出了《修长城守长城歌吟长城》这篇文章,还捎带写出了一篇深入生活笔记《沿长城行走》,发表在国内有影响的《作家》杂志上。可以说,真正是走遍了长城内外。

记得我曾去过甘肃的嘉峪关、酒泉、庆阳;陕西的西安、榆林、靖边;宁夏的银川、花马池、红山堡、水洞沟;山西的大同、宁武、偏头关、老牛湾、雁门关、忻州、朔州、石州(吕梁山)、阳高守口堡、宏赐堡、得胜堡;河北的万全县万全右卫、张家口、宣化、鸡鸣驿、金山岭、九门口、山海关、老龙头;还有天津的黄崖关;北京的居庸关、八达岭长城,有些地方还不止去过一次。这些地方大都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地方,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地方,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地方,大都是些苍凉美的地方。

记得我去中华文明的两大征象黄河与长城交汇的偏头关、老牛湾时可谓费尽周折,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第一次是冬天,从朔州去,赶上天降大雪,所有长途汽车都停运。不知道什么时候天气好转,长途汽车可以发车,只得无功而返。第二次是夏天从大同去偏头关,赶上天降暴雨,盘山路,长途汽车都停运,又是不了了之。第三次是去银川,回来才算赶上好天气,偏头关老牛湾之行终于如愿以偿 。

站在偏头关老牛湾的高崖上,望长城巍峨,黄河蜿蜒。恍惚中,我似看到两条巨龙在这里额首,然后,一条急转南下,继续哺育着两岸的华夏儿女,寄托着我们的理想和希望;而另一条则返身向东,继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兴衰与骄傲。这是多么壮美的奇观啊!

这一次次的行走看似最远,却是最近。它离心灵最近,离祖国最近,它保留着我们民族的记忆,是我们一辈辈后世子孙需要守护的心灵家园。陈其学的一生,就是在这修墙、巡墙、守墙的寂寞中度过的,也是在这一次次征战捣缴的激烈中度过的。有谁能说这寂寞和激烈不铸就了他一生的辉煌呐?这辉煌理应与这伟大的建筑同在、与昂扬的民族精神同在、与壮美的中华文明同在!

写完陈其学的几篇考证文章,我觉得我的考证撰写更加有意义了。因为,我的行走不仅仅是踏着先祖的足迹,我踏着的是朝代更迭的足迹、人类进步的足迹、!我甚至觉得,我寻找的不仅仅是家族的记忆,是先祖的记忆,而是长城的记忆、民族的记忆、国家的记忆!

让我们在这行走和记忆中感受和平、安宁、祥和和美好吧!

五、完成撰写

做完了这些功课,考证文章的撰写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

但还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文章的史实一定要清楚,不能戏说。家谱不是文艺作品,可以胡编乱造,更不能为了突出家族的领袖人物,而贬低同期的历史人物。像有一部电视剧《大明才子》的,为了突出墙头草随风倒的解缙,而不惜把建文朝礼部尚书化名写成了奸佞。明建文朝就那么一个礼部尚书,他叫陈迪,最是忠义诚信、铁骨增增的好汉!最是舍身取义,宁死不屈,保持了高尚做人气节的人。他为了忠于朱元璋、朱允炆,被剐了三族啊!你把他写成奸佞,岂非咄咄怪事?

2、文中用语一定准确,不能是是而非。家谱是历史的一部分,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不能想当然。更不能像朱棣那样,对我有益的就保留,对我不利的就删除。使得《明太祖实录》被改得面目全非。

3、要有文学性,可读性,文笔尽可能通顺优美。因为是考证文章,为增强可读性,对环境的描写,对细节的描写,在不夸大的基础上,尽量写得通顺优美,让人能够读下去。不能太枯燥。只有能让人读下去,才能打造出一个有文化、有韵味、有故事的地标!

4、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不能遭后人、世人诟病。家谱是写给人看的,不能只是收藏。因此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不能漏洞百出。我们只有把家谱中冰冷的人名变成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使修谱变得更加有意义!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做好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

陈久全,笔名冰夫、铁路冰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吉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第八届中国铁路文学奖评委。2004年全国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代表;2006年第七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出版文学专著15部。曾获全国铁路文学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多种奖项50多次。去年开始涉猎家谱编辑,遂对修家谱产生浓厚兴趣。今年初完成蓬莱大忠祠陈氏(伯都纳支)《陈氏宗谱》编辑出版工作。已经寄贵处收存。

上一篇:周明海:编纂《南衙周氏志》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童桂林:郡望与门阀世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