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振强:弘扬中华家谱文化,促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摘要】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发展形成最长久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与人社会关系的一种形态结构。家谱、祠堂是姓氏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的基本单元是姓氏宗亲家族组成,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几千年来上敬祖宗,下泽后裔,上慈下孝,扩大联亲,溯本家谱,昭示后人。这在全世界人类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的珍贵人文、历史、地理“遗产”。姓氏家谱文化活动表现了人们对自身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和责任感的追求。
研究中华家谱的形成发展与变迁,倡导海内外中华民族的团结,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具有的良好传统风尚。
【主题词】中华家谱文化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一、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家庭需要家教才形成良好家风。
2021年1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发行《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刻把握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丰富内涵和目标任务,进而推动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提供了根本遵循。
家庭是人类文明社会的重要结构,孕育了生命和智慧:家教是一个生命诞生后人的情操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家风是一个家庭形成的道德文明规范法则。即:家庭需要家教,教育好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
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传统中国是“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是放大的“家”。从世族大家庭文字化的家训、家谱,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形式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家风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家风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渊源与根基,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习主席提出文化自信、好家风建设以来,为姓氏文化交流制定了发展方向。通过姓氏文化的交流和提高,促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有效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对当下人生道德养成教育、社会风气的好转,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中华家谱文化的属性及其定位
1、中华家谱文化悠久绵长,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百家姓”广为流传,宗亲在历史上是血缘的标志,家族的徽章,表现了门弟思想、宗法观念。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不管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中国人的姓氏宗亲一直延续着,从未间断。老祖宗创建的华夏灿烂的文化,至今后人仍享其恩泽。“家谱、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民族融合的表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搜集姓氏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后人追记祖德,把传承宗亲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融合一起,做一件上对得起祖宗、下有利于国家、家族家庭、民众之事。时逢当今盛世,国家强大、民安世宁,各民族各姓氏互相团结,开阔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宗亲文化大发展的新局面。
中华民族历来以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自居,把炎、黄二帝、蚩尤作为共同的人文始祖和精神偶像。无论是偏处一偶的少数民族,还是飘零异域的华裔侨胞,时时处处都流传着炎黄二帝和蚩尤的传说,人人都以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为荣。这种以血缘、宗亲为传承纽带,对共同祖先形象的塑造,对民族渊源的追述,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和连续传承性的认同基石。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纽带,也是当今海内外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华人的儒家文化是世界上先进的人类文化,尤为统治者所喜爱。它能教化人们如何去尊重统治者,而不是动不动就上街游行、示威。纵观海外华人上街游行,无论是泰国红衫军、黄衫军反政府示威,台湾兰营、绿营对峙:还是“香港占中”,包括韩国反政府倒台示威游行,都没发现以中华姓氏宗亲会组织名义参与反政府游行,因为华人是从小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教育影响,“学而优则仕”、“君臣父子”,宗亲不向统治者要人权、不搞弹劾,不反政府,家族受儒家文化的“忠君爱国”思想影响很深,维护统治者、维护执政党的利益。
2、家谱是姓氏宗亲文化的代表,是中华姓氏文化的核心
家谱亦称族谱,现存的族谱,主要是北宋以来民间编修的,是以特殊形式记载某一姓世系和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由于时代、地域或记载范围的不同,又有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宗世谱、房谱、支谱等称谓。家之有谱,县之有志、国之有史。就数量而言,家谱独占鳌头。透过族谱,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家谱文化的丰厚底蕴对研究地方志、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均有重要价值。姓氏学,宗亲学,谱牒学,姓氏社会学已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成为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
“宗亲谱牒”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宗亲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谱牒是记载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是伴随着家族制度而来的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文献,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家谱是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门当大户记载其世系及显赫人物的谱籍。家谱起到维系近代家族制度的作用,目的在于炫耀门第,维护族权统治。
现代人续编的家谱,吸取了历史上编制家谱的精华、弃其糟粕,将每人的世系、生卒年月、学历、专业、经历、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记载下来,还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将家谱记载的内容加以了发展,成为家族中维系血缘关系及记载家族历史的珍贵人文史料,代代相传。
3、首次发布姓氏宗亲文化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报告,认同家谱排首位
2013年8月,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开展了《中华姓氏宗亲文化问卷调查》的实践活动。本次调查问卷旨在了解社会公众对当下“姓氏宗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现状、特点以及看法、建议,为今后我国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政策、应策研究,法规制定,管理和服务,加强姓氏寻根组织服务,提供国家有关部门决策依据。本次调查对象以北京、河南、江西、陕西、山东等省市随机市民为主,兼有美籍华人、台湾同胞,涉及家族分布全国17个省,近百个姓氏,从事职业无定向,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人群范围。资料搜集方式以调查问卷为主,采用自填问卷方式,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问卷有效。通过数据整理、汇总、分析,形成本次报告。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家谱”是姓氏宗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姓氏宗亲文化的组成”,家谱占74.38%;祠堂、堂号占23.64%;历史人物占18.71%;祖德、祖训占15.76%;姓氏图腾标徽占10.83%;楹联占7.88%;需论证认定占15.76%。在“姓氏宗亲家族构成中华民族的基本单元,将会成为社会新的一个阶层”这一选题中,30.04%表示出完全肯定态度,应引起关注占26.10而对有待研究者占22.66%,只有19.21%表示不清楚。表明了大多公众对姓氏宗亲文化的发展及方向等概念有很高的期盼。2014年1月农工党中央机关刊物《前进论坛》杂志发布这一数据分析报告,海内外反响很大。
三、家风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家法就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后代恪守的家训而形成的“家文化”,是一个家族的宝贵财富,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
社会精英层、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成长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领导干部要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
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枚举。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颜氏家训》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曾国藩的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包拯严厉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
家风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家风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渊源与根基,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家教则是家风、家训、家规、家法的运行方式。孩提时的“教养”,是从良好的家教、家风中来。有家教、有教养才能教育出优秀的人才,家教出孝子,家教出才子。家庭建设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当下对下一代人的成长教育尤为重要,包括母婴、胎教文化的作用及其形成与发展,小到家庭兴衰,大到社会道德,再大就会影响国风国情。我们要传承泱泱中华五千的中华文明史,壮我中华,从姓氏家庭建设文化入手,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家文化是社会德治的主体,是家庭家族建设中伦理道德力的基石,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治理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家文化能起到“德治”的作用
家族主要以姓氏为标记的同血同缘群居群体,它的显著特点是日常运行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并充当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它通过长辈的约定成俗和对晚辈的不断教化,使个人和整个群体的思想、行为、习惯,万变不离儒家文化其宗。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政治模式都是“国管法治,家管德治”,那就是靠姓氏家族来振兴德治。在旧中国,因为有家族管当下贪官污吏、男盗女娼,无以为耻。当下甚至都笑贫不笑娼了,说明姓氏宗亲家族中的德治建设还有着积极一面。随着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个人的利益作用膨胀了,所以,整个社会也就逐渐缺少了道德!我们中国现在要弘扬儒家文化,宗亲家族能推进民族融合,能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中,家族是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比如凝聚人心、礼貌待人、尊老爱幼、规范同胞行为、助学及扶贫帮困等等,直接培养人才与社会稳定。中国要做一个道德大国,那首先应该是德治无处不在,人们要受到德的诫勉。所以从道德角度而言,中国要的不是禁止而是大力恢复、引导和加强宗亲家族组织的管理模式。
家谱、家风、家教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人的一生“生、老、病、死”生生相息,从个人生命的诞生、怀孕到分娩,如何保障对婴儿生与养的发育健康,近年来学术界己关注“心身健康”、“生养健康”教育的研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临终关怀、缓和疗护等身心舒照护日益被关注,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因此,家庭、家教、家风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中华姓氏家文化数千年的不可磨灭的中华文化。家庭建设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从家庭教育入手,迈进新时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
聂振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姓氏宗亲文化调研组组长,主任记者、副教授。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委(第十五届)委员、文化委(第十二、三、四届)委员,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委员、理论研究基地专家、参政议委副主任,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直属)出版支部委员会主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人民建议人。
中国人民大学《姓氏文化研修班》开讲人,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明湖学者讲座教授,中华《赤子》杂志社编委、中华姓氏栏目主持人,京视网副总编、姓氏频道总编,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聂姓委员会荣誉会长。
泰国-东盟《中华姓氏宗亲文化与经济研究贡献奖》获奖者,泰国清迈孔子学院清莱云华职业学院《姓氏文化学》主讲人、客座教授,泰国《东盟华人》杂志海外副总编辑,韩中姓氏文化交流中心荣誉会长。
研究领域:政党政治,多党合作制度,参政党在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提高中的监督作用研究;姓氏社会学,姓氏宗亲文化,姓氏宗亲政策及应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