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马武举:家风形成因素初探

时间:2022/3/21 17:07:15 发布:新闻编辑部

习近平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在二O一五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家风的前提是家庭,家庭的基础是婚姻。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生活、共同消费的社会基本组织单位。家风是家庭的传统风尚,是家庭的风气,是一家之门风,是一个家庭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家庭的基础是婚姻.jpg

家庭与婚姻有着密切的联系,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提,家庭是缔结婚姻的结果。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形式。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母系制的瓦解、父系制的确立逐渐形成的。在中国,“婚姻”一词虽然出现在嫁娶事实发生之后,但我们在周代的《诗经》里,已经能见到“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小雅· 我行其野》)这样的说法,这儿的“昏姻”,指的就是嫁娶。“家庭”一词,则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方才出现。《艺文类聚·南朝梁王僧儒詹事徐府君集》序:“故以事显家庭,声著同族。”不过,与“家庭”同义的“家”字,和“昏”、“因”(“婚”、“姻”的本字)一样,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就已经见到了。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潘岳有《家风》诗)家风指一家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它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道德修养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一个家庭(族)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标识。家风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家风的形成,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探讨家风形成的这些深层次问题,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把握家风的形成机制,掌握家风形成的主动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弃恶扬善,扬长避短,促进优良家风的形成。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

总结家风形成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家风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

1、内因

内因主要是指家庭内部的因素,也可以叫“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成员

一个家庭由诸多家庭成员组成,除了家长之外,均为家属,或称为家人。家属成员一般是指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人。家庭成员的素质对家风形成关系极大,这些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家庭成员的素质越高,对良好家风的形成促进作用就越大。反之,对家风的形成负作用则越大。在诸项素质中,思想素质起主导作用,先进思想能促进优良家风的形成,反之,则相反。在诸多家庭成员中,家长的素质起关键作用。家长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领导者,家长的素质起着示范引领作用。

(2)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的组合方式。家庭结构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正如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所揭示的,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了较高的形式。”从社会发展史看,有源于原始母系社会的一妻多夫制,有中国上古时期的多夫多妻制,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有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夫一妻制。用国外社会学当前常用的家庭名称,可以把家庭分为四大类,即由一对夫妇(含一方去世、离婚的)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而每代只有一对夫妇(含一方去世或离婚)的主干家庭;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两代人且同一代人中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妇(含一方去世或离婚)的联合家庭;前面三种类型以外的其他类型家庭,如现在一人生活和结婚时娘家、婆家只有自己或丈夫一人的单身家庭,父、母与儿、媳共同生活的家庭,岳父母同女、婿共同生活的家庭等。如果从家庭成员的多寡划分,有完整家庭(指有夫妇的家庭;还有夫妇失掉一方和另一对夫妇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也叫完整家庭),有破损家庭(一对夫妇也没有),还有单亲家庭(夫妇离异)等。也有的将完整家庭叫完全型家庭,把破损家庭叫不完全型家庭。近几年又出现了留守家庭、空巢家庭等。家庭结构及其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的规模正在逐步缩小,家庭成员也呈减少趋势,家庭称谓也由复杂趋向简单,家庭关系也由多重变为单一。象江西义门陈那样十几代合族同居总人口达3700多人的大家庭已不复存在。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风亦有重要影响,是家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3)家规、家训

家规就是家庭中的规矩。“家规”一词最早见于唐韩愈《昌黎集》:“诸男皆秀朗,几能守家规。”家训就是父母或长辈的教导。“家训”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髫齓夙孤,不尽家训。”家训是落实家规的措施。一个国家有法律、法规,一个单位有规章制度,一个家庭有家规家法,这些都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家庭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家庭秩序的重要措施。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表达了一个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家规制定了家庭关系与活动的具体规范,二者常常互通互见;家风则整体体现了一个家庭的道德风貌。家训家规都是家教的具体内容,家风则不是形诸文字的具体训导,而是一种文化,是在家庭实际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一种风尚。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衍则有赖于家训家规的传承发扬。家训为家风建设确立了目标,树起了旗帜,家规为家风建设提供了保证。因此,家规、家训是家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家规家训在一个家庭中往往形诸于文字,而家风形诸于文字不多,多是后人的总结与归纳。

(4)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家庭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从性质上分,有以优秀传统为主的先进文化,有以封建思想为主的落后文化。家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启发式的教育,也有灌输式的教育;有说服式的教育,也有说教式的教育;有重身教的教育方式,也有重言教的教育方式;有民主式的教育方式,也有家长式的教育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家风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家风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jpg

2、外因

外因就是家风形成的外部条件,也可以叫“硬件”,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家庭内部的生活环境,以及家庭的经济基础、社会地位等。居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可能会形成不同的个性或品质,居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家庭也会形成不同的家庭风格与家庭文化。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也会影响到家风的形成。

(2)社会环境

家风的形成带有明显的社会烙印和时代特色,处于封建社会的家庭,其家风带有明显的封建特色;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家庭,其家风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特色。社会环境影响着家庭,家庭也影响着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影响着家风,家风也影响着社会风气。社会与家庭相互作用,社会风气与家风也相互影响。

(二)

我们不仅要探讨影响家风建设的诸多因素,而且要研究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有机联系,从而寻找主要矛盾,构建家风建设的有效机制,为千千万万个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风提供有益的指导。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论》1937年8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9——291页)家风形成的过程也是这样,在诸多因素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家庭成员的素质、家庭结构、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家规家训这些家庭内部的因素,是家风形成的主要矛盾。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家风形成的外部条件。家风建设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同处于一个时代的家庭,由于家庭内部因素不同,会出现炯然不同的家庭文化;同处于一个社会的家庭,由于家庭内部因素的差异,会呈现出不同的家庭风尚。

在家风形成的几个内部因素中,家庭成员的素质是前提,家庭结构是基础,家庭教育是关键,家规家训是保证。家庭成员的素质是家风形成的前提条件,素质的优劣影响着家风的好坏。家庭结构是一个家庭组织的基础,家庭成员的不同组合方式,会对家风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家风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内容与恰当的教育方式相结合,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就会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家规家训不仅为家风建设确立目标,而且为家风形成提供保障,它使良好的家风得以形成,是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得以实现。在家风形成的几个内部因素中,家长犹为重要。家长是家庭的长者,一般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他是家庭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家长的重要作用,首先表现为家长的素质,他要有强壮的身体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较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心理素质。其次表现为在家庭组织中的领导才能,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相当于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者。其三表现为在家规家训制定和家庭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家长强,则家庭兴;家长强,则家业旺;家长强,则家风优。因此,可以说家庭内部因素是家风形成的主要矛盾,而家长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家风建设中起决定作用。

我们说家庭内部因素在家风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说外因不重要,外部条件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家庭赖以生存的土壤。社会环境,犹如像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家风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有制性质与分配关系,社会文化氛围与道德风尚,都在影响着家风。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矛盾的双方会发生变化,次要矛盾有可能会上升为主要矛盾,外部因素会在家风形成中起决定作用。比如在内部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或者在内部作用力一定的情况下,外部因素可能会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也是家风形成的辩证法。

(三)

我们弄清了家风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且明确了各个要素的作用及其有机联系,我们就能建立起促进家风向善向好的有效机制,就可以找到家风建设的着力点。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家风建设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提高素质,打牢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是家庭的基本元素,家庭成员的素质,尤其是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家风建设的方向与水平。因此,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是家风建设的基础工作,它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家风建设需要家长的组织与领导,需要全体家庭成员的参与,提高家庭成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与文化心理素质是家风建设的基础工程,没有这个基础,家风建设的其他工作便无从谈起。这个基础打不好,家风建设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必须下功夫从基础工作抓起,把这个基础夯实、打牢,为家风建设的其他工作铺平道路。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一是靠家庭成员的自觉学习与自我修炼,二是靠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家长培养,两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它是人生前进的列车,是事业腾飞的翅膀。

2、汲取精华,弃之糟粕

家风是家庭的传统与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家风文化,既有先进的内容,也有落后的内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封建社会家风中的男尊女卑思想、家长式作风等,都是需要摒弃的东西。对传统的家风文化,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能全面否定,必须在分析鉴别的基础上,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族,都要对自己传统的家风进行梳理,分清是非,辨其优劣,把好的东西继承发扬下去,把不好的东西果断抛弃,使家风不断的优化,不断的向善向好。

3、贴近时代,与时俱进

家风既然是传统文化,就必然具有时代性,每一种家风都打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都会留下时代的痕迹。再从家风形成的诸因素来看,不同时代的家庭成员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时代的家庭结构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内容与方式(包括家规、家训)也不一样。因此,家风建设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的与时俱进。要立足新时代,适应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成员的新特点,不断的更新教育内容,不断的变换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使家风建设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

4、净化土壤,优化环境

传统文化的种子要想生根发芽,离不开优良的土壤;家庭的传统风尚要想开花结果,离不开优美的环境。因此,要培养延续好的家风,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净化与社会环境的优化。要营造一个优良家风养成的家庭环境,要创造一个家庭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社会环境。好土长好苗,好园出好果,环境造就人,环境也影响家风。很难想象,一个支离破碎、分崩离析的家庭会有好的家风;也很难想象,一个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社会会对家风建设产生好的影响。家庭成员都要关心家风建设,都要参与营造优良的家庭环境;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要关心社会风气,都要参与优良社会环境的共建共享。自然环境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同样与人类命运密切相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关心自然环境变化,而且要关心社会环境建设。这是家风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风气建设的需要,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需要。

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81页)家庭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组织,是个人与社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家庭的环境如何,家庭的风气如何,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重大影响。家风养成人人有责,家风建设人人有关,我们要认真研究家风的形成机制,积极把握家风建设的客观规律,让千家万户的家风好起来,让整个社会的风气正起来,为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马武举讲话.jpg

马武举,男,1954年12月生,河南新安人。高级政工师,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师,曾任中国河南驻泰王国代表处代表、党委副书记,河南省国资委副巡视员。荣获“河南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河南省省直机关优秀党委书记”、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现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马姓委员会会长。近几年来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已发表文章数十篇,并有多篇文章获奖。

上一篇:焦连法:谈谈中国祠堂文化

下一篇:魏义功:说说山东东阿魏氏“节孝坊、孝子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