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蔚然:当代家谱凡例及体例规范化研究
编者按:原文标题系“当代家谱凡例及体例规范化研究——以《殷氏家记》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编修家谱的热潮在民间悄然兴起,由于修谱是在家庭或家族进行,修谱者对家谱的体例不了解不熟悉,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只能通过个人途径,获得帮助和指导。谱牒文化研究会开讲座,出期刊,搞活动,办展览,范围有限,有的指导性文章本身就不规范,难以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提出和研究家谱体例规范化的问题,成为谱牒爱好者的迫切希望,理所当然也是谱牒研究者的当务之急和社会责任。
作为85岁的耄耋老人,在头脑还清醒时,通过写论文把从事家谱编修和家谱研究30年的精华传播给谱牒朋友,完成了家谱文化传承的一桩大事,实现了由来已久的心愿,也了却了可能造成身后的遗憾。
一、家谱编写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方法
当代家谱体例研究,选择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至关重要。选择正确,事半功倍;选择不当,事倍功半。总结个人修志修谱的实践体会,联系当前修谱实际,有三个重要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一是,坚持家谱与方志、正史三位一体的宏观思维。《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先生在这本巨著《前言》中说:“家谱,或曰族谱、宗谱,是记载同族共祖的血亲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历史大厦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进行家谱体例研究,不能局限于家谱一个领域,更不能着眼于一些细枝末节和具体问题,而应坚持家谱、方志、正史三大领域结合,并且要站在三个领域学术成就的最高峰,进行思考和运用。史学领域最高成就,“纪传体”创始者和代表作是汉代司马迁的《史记》,“编年体”创始者和代表作是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纪事本末体” 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也具有历史著作体例的开创意义。国家图书馆原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主任周迅在《中国的地方志》中说,“地方志”是一个地方情况的记载,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体裁——志书体,分门别类地记录一个地区从古代到现代,从自然到社会的所有方面的资料。对家谱、方志、正史的体例进行三位一体的研究和运用,学术基础深厚,研究水准高,实用性强。我在主编《殷氏家记》和《殷氏家记增补本》过程中,把修志修谱两个领域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地方志的体例中吸取精华,结合家谱的特点,规范新家谱的基本体例。地方志的基本体例有6种:志、记、传、图、表、录,我提出的家谱基本体例有5种:史(家史)、表(世系表)、传(传记)、录(附录)、照(照片)。
二是,坚持创新思维。主编《殷氏家记》,进行家谱体例研究,不是简单模仿套用古代家谱体例 ,而是全面创新。㈠对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的创新。摒弃旧谱中的忠君、贞妇等内容,着重记述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中,个人的经历和成长,家庭的演变和发展,个人、家庭以至家族对社会的贡献。㈡对女性入谱的创新。根本改变旧家谱只记男性不记女性,歧视女性的传统和惯例,坚持男女平等,女性同男性一样立传,女性及其子女同男性及其子女一样列入世系表。㈢对照片入谱的创新。充分采用照片,形成“形象家谱”,做到图文并茂。㈣对家谱体例规范的创新。
三是,坚持科普思维。家谱不应搞成复杂繁琐,不易看懂的“天书”,而应编成简明通俗大众化的科普作品。科普作品,通俗说应是“外行能看懂,内行看了不外行”。
二、家谱序和前言的编写
序(也称序言)和前言,位于书的最前面,顾名思义,就是编著者首先要对读者讲的话,主要是编著的缘起、目的和宗旨,编著的思路和过程,以及阅读时需要提醒和注意的事项。
当前,家谱序言编写的主要问题是,思想认识不明确,内容和体例不规范。有的在序言中写凡例的内容,有的把序言作为一章与传记、世系表等平列,应该予以规范。
家谱的序,一般请家族中辈份高学识高威望高的人写。《殷氏家记》就是请我四叔、北京大学经济系清代经济史研究组副研究员殷汉章写的,侧重于重修家谱的缘起,家谱的情怀,家谱的名称,特别是先祖赴京赶考的经典事迹所体现的书香传家,勤奋育人的传统和家风。
考虑到他写序,我就不能再写序二,而写前言,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内容侧重于编写的过程。
他写的《殷氏家记·序》全文333字,言简意赅,堪称经典。
序
1992年冬宏章逝世,侄辈纷往奔丧,会于上海。谈及我家今昔诸事,并明确得知北京殷家仅有之祖谱,于“文化大革命”中焚毁,乃议重修家谱。事后询之于我,当即欣然赞同。
人至老年,情多怀旧。八十年代宏章曾多次询问北京祖谱下落,珮章尚编有殷家世系表,是已为家谱之雏形。可见伊等对此之关切。今议重修家谱,当亦符合兄姐之初衷也。
宝章在日,几次讲述先祖来京赶考之事,印象极深,颇为动情,每欲记之成文,语宏章,曰可写一家记。今重修家谱,名之家记,实本于此。
家记除记有我家简史外,并有各个成员传略,综观全册,当可略见殷家发展至今所经历程,并从中概括出我家传统,望继承发扬,借以激励晚辈,告慰先人。
1993年秋,家记初具规模,蔚然嘱我写序,自不容辞。今述如上,藉志议修始末,以及我等之寓意。
汉章 1993年9月于北京
三、家谱凡例的编写
家谱凡例排在序和前言之后,实质性内容之前的重要位置,是家谱最重要的部分。制定凡例,是家谱主编的首要大事,重要责任,必须高度重视,下真功夫,精心思考,勇于实践。
凡例是家谱的总纲,家谱体例的总体设计,家谱记述的总规则,包括取名规则,家谱起止时间规则,入谱规则,排序规则,文字、数字、纪年等书写规则。
当前在家谱凡例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例不规范:有的没有凡例;有的以序言代替凡例;有的套用教科书的篇章体例。因此,抓住凡例这个牛鼻子,解决家谱凡例规范化这个主要矛盾,既是指导家谱编写和家谱学术研究的当务之急,更是引导家谱编写和家谱研究提高档次的长远之策。
家谱凡例与位于其前面的序和前言,都是属于总体性内容,不能作为一章与各章平列,用家谱语言说,不能差辈。
家谱凡例对上限的确定是一个重大问题,应该周密思考,慎重决策。有的追根溯源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未能达到预想结果。其实,如果不是进行某个方面(例如世系繁衍)的专题研究,仅是续修家谱,可从现存家谱中断时间开始接续。一般情况,可参照新方志的上限,以1840年鸦片战争即近代史开端作为上限。因为,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化大发展的时期。就一个家族而言,应重点写好本代、父辈和祖父辈这三代,不要把我们这代最熟悉的三代留给后人回忆补写。
《殷氏家记·凡例》是一个规范实例。
一、为记载殷氏家族的历史和现状,抢救口述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给当代和后代留下珍贵史料,特重修家谱。
二、这部家谱定名为北京《殷氏家记》。
三、《殷氏家记》的基本体例:史(家史)、表(世系表)、传(传记)、录(附录)、照(照片)。顺序为:序、前言、家史简记、世系表、传略或小传、附录、后记和编后。照片有:卷首照片,传记中有传主照片、全家福照片,出生、入学、毕业、参加工作、参军、结婚、受奖等纪念照片。
四、世系的名字,按“士言有章,蔚为国光,家修廷献,永保繁昌”十六字排辈取名,其第一、三、五等单数字为名字的第一字,其第二、四、六等双数字为名字的第二字。
五、《殷氏家记》的上限,为始迁祖殷谦出生的1840年,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致。
六、遵循男女平等原则,女性同男性一样立传,女性及其子女同男性及其子女一样列入世系表。列入殷家“世系表”的,是直系子女,即殷家女性出嫁后所生的子女,其第三代不列入。
七、出生即开始记载,未婚或未工作者记在父母传后,已婚或已工作者单独立传。“有”字辈以上写“传略”,“章”字辈以下写“小传”,两者无实质差别,仅名称不同而已。
传记和照片按世系表序列排序,合影照片按辈分和时间排序。
八、生卒时间记载,清朝及以前的皇帝年号纪年、民国纪年、农历纪年,均用汉字,同时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公元纪年;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用公元纪年,使用阿拉伯数字。出生年均注明农历属相。
九、介绍和评价文章,择其要者,附录在传记之后。
传记、附录、照片,按所寄来和能收集到者进行编辑,没有资料和照片者空缺。
内容和文体,尊重作者原稿。编辑时,只进行结构调整、史实查证和文字修改。
四、家谱家史的编写
家史(家族或家庭简史),是家谱实质内容和主体体例的开篇,是对家族繁衍变化发展历史和总体状况的综合记述,具有统帅全书,鸟瞰全局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
家史应如实记载家族历史全貌,包括祖籍,居住地变迁,世系繁衍,名人事迹,宗祠碑记,祖坟茔地,土地财产等。
近些年所见的一些家谱,有的没有家史,有的把“文化传承”和“住地概况”分别单列一章,看不到家族历史和现在的总体情况,缺乏历史感知和整体感知,这是重要缺项,重大缺憾。
诚然,有些家谱,历史久远,家族庞大,资料匮乏,难以成文。其实,尽最大努力,从实际出发,能写到什么程度就写到什么程度,给族人、后代和社会留下文字资料,总比空白好。
殷汉章先生写的《殷氏家记·家史简记》全文2200字,记述一百多年家史,堪称范例。
家史简记
我家原为江苏江宁人,世代书香,家称富有。因祖辈做官获罪,贬谪贵州,遂于贵阳安家。至先祖父殷谦一代,始复北来。
殷氏原有祖谱,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焚,化为灰烬。
殷家自曾祖起,世代延续,依“士言有章,蔚为国光,家修廷献,永保繁昌”十六字顺序,排辈取名,其第一、三、五等字,为各该辈名字之第一字;其第二、四、六等字为名字之第二字,余类推。“章”字一辈,女性以大排行为次第,男性则按各支排行。
“士”字代,据瑜章回忆,幼时在祖宗牌位中看到过“殷士珉”的名字,其他全无可考。“言”字代,兄弟五人,先祖父讳谦行二,其长兄未婚,三、四弟夭折,五弟讳诜。先祖父考中进士后,五祖父亦自贵州来北京,是为我家居住北京之始。迄于抗日战争前,无大变动。“有”字代,兄弟七人,姐妹三人;“章”字代,兄弟十五人,姐妹十二人;“蔚”字代兄弟十三人,姐妹二十六人;“为”字代,到目前,兄弟三人,姐妹十一人。
先祖父下有一女三子。女,大姑也,名字和生卒不详;三子,即先大伯父讳有澂、先父讳有济、先叔讳有溥。五祖父下有四子,即大叔讳有治、二叔讳有源、三叔讳有□(晚辈称为高叔)、四叔名有泰;另二女,呼二姑、小姑。
先大伯父有澂公中举人后,外出做官,家仍留京。先叔父有治公、有溥公迄居北京。先二叔父有源公,先后在张家口、天津、太原等地中国银行工作,抗日战争前调回天津。先二婶则携庆章去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返京,六十年代由庆章接往沈阳。四叔父有泰公,先去山西,后到四川、安徽,1961年由安徽返京。
先父有济公,曾携眷赴外地为官。辗转于直隶、山东等地,1908至1911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三年)在山东滋阳、高苑任知县。1912年起移居天津近二十年,住南门外大舞台荣庆大街39号。有济公有子女九人,其间值先叔有溥公去世,遗二女乏人照科,乃分琬章(秀辉)随先大伯母生活,琇章去天津,随先父母
生活。又数年,有治公夫妇先后去世,遗二子二女。宝章兄在京工作,宪章兄去陕西任职,瑾章、瑜章两姐均幼,则接到天津,一起生活,代为照料。时四姐琇章虽已结婚,然先父母以下同居姊妹仍至十人。后大哥宏章结婚,姊妹以外,又增大嫂一人,侄辈二人,其兴旺繁茂可知。亲慈子孝,长友弟恭,家庭和睦,乐也融融。
由山东移居天津期间,先父一度于北京任全崑官硝局局长,其后赋闲较久,家道逐渐中落。1931年全家复又迁回北京,与大伯母合居,以节开支,先住后局大院乙6号,1933年迁景山后街碾儿胡同(今碾子胡同)7号,1936年迁黄化门大街54号(今38号),均系租用。
在天津时,五姐琦章继四姐后已成婚,七姐琬章在京结婚,五姐随姐丈已先我全家来京,四姐亦先此来京养病,其女杜芸则留天津,由诸姨照料。返京前夕,堂兄宝章、二哥建章先后在京成婚,瑾章、瑜章迁京,与宝章兄嫂同住。其余在京家人,除大姐(玉辉)、五姐、七姐外,均住一起。是为当时殷家人在京最多最全时期。然经济状况则每况愈下,祖上所遗河北文安田产相继出手,售卖一空。
1932年,珮章二姐、瑞章三姐先后结婚。1935年宏章大哥赴美留学,1936年夏,四姐丈接眷,四姐琇章携女去重庆。当年秋先父辞世,未久,五姐丈调南京工作,五姐及甥辈随行。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姊妹相继离京,分赴后方。大嫂桂岚由国章陪同携诸侄前往昆明,与学成归国的宏章会合。瑾、瑜两姐去陕西投宪章二哥,三姐携外甥一行四人去三姐丈原籍长沙,后二、三月,姐丈亦
经长沙去昆明任教。
北京沦陷后,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我家生活更加困难。我于1939年高中毕业,在京工作年余,后应大哥之召,于1940年春,由海路赴昆明,原拟在昆明助其经营木厂,以济家用。到后未久,日本飞机空袭昆明,木厂被炸,计划落空。
抗日战争期间,家人四散,京寓顿觉冷清,1940年我南下后,北京仅留先母、先伯母、建章兄嫂与侄辈、二姐一家和元章,住北城。另宝章一家住西城。老人均已年越花甲,建章患病。国难家愁,贫困交加,两年之间先伯母、先慈、建章二哥相继去世。思之凄然!
1945年,抗战胜利。闻讯,百感交集,颇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引自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感。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宏章一家随北京大学回京,我正值大学毕业,去台湾工作,次年返抵北京。二姐全家于北京解放前夕去张家口。
解放初,因工作调动,蔚然、蔚熙二侄先后于1949年和1950年迁往沈阳,二嫂棣秀后来迁去。三姐瑞章1954年由湘来京居住,1965年去太原。五弟元章1958年调乌鲁木齐,后又调兰州工作,1965年全家迁兰州。二姐丈去世后,二姐珮章于1972年来京与女儿同住。
噫!殷氏家族世居北京,自抗战始,分赴后方,几经变迁,半世纪后,已是遍及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各地矣。愿我殷家世代昌盛,各有所成。
吾家原有茔地十余亩,于京北昌平沙河镇小玉河,因经济乏力及治安不宁,先伯母、先父母及二哥去世后,均未安葬,暂厝于北京广安门内牛街老君地贵州义地,直至1953年始移往茔地入土。先叔有治公夫妇去世后,灵柩亦曾厝于贵州义地,1935年宝章兄弟另于北京西郊葡萄山购置墓地入葬。
1953年起灵之日,面对棺木,思绪万千,往日情景历历目前。忆及辞家南下,堂前拜别,白发昏灯,老泪纵横,不禁潸然。
运灵小玉河一行,共棺木五,除先父母等四口外,尚有名殷泽之者一口,棺木甚小,去世自早在先父之前,迄未知其辈份为何,并志于此,日后倘得溯明,可补记之。
汉 章 撰
1993年12月
五、家谱世系表的编写
世系表,是以图表形式记载家族世袭相承的血缘系统,是家谱特有的体裁,是家谱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目前见到的家谱世系表有三种:第一种,横排“树枝式” ,如《殷氏家记·世系表》;第二种,横排“表格式”,如殷蔚然《编著手记·家谱编修》中的举例,《靖江北门陈氏家谱·世系表》,《辽南彦名李氏宗谱·世系表》);第三种,竖排“宝塔式” 如见《谱牒文化研究》2018年3期刊载的范垂来《简述〈修谱五章法〉·四房人范煌(三子)范三益支世系总图》,《盖州连云崔氏宗谱·世系表》)。第一种的特点是,整个图表简明清晰,排行、婚姻、生育等关系一目了然,横排版式全书统一,阅读方便。第二种是把树枝式变为表格式,两者特点相同。第三种是延沿袭古谱,竖排版式,夹在横排书中,版式不一致;表下设“家族纪事”记载两人简历,而个人经历属于传记内容,两者混在一起,眉目不清;没有注明相互关系,读者无法看清。
六、家谱传记的编写
传记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主思想、品德、事迹、受奖等情况的综合记述和历史记载,是家教、家风、家族传统的具体体现。家史、世系表和传记构成家谱的三大件,应该从这样的高度认识和编写。
当前在家谱编修和家谱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传记认识上有偏差,实践上有偏颇。有的认为,修谱只要有世系表,别的项目都没有,也可以。有些修谱工程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历时数年,编纂成谱,其主要内容是一大本世系表。我收到一本《族谱》(族内珍藏版),2007年出版,全书496页(不包括卷首照片),除序言、凡例、结构说明19页,附录24页外,家史、世系表和人物传三大件合计462页,其中,家史8页,占1.7%,世系表440页,占95.3% ,人物传14页,占3% 。这样的家谱,族内人和内行人看,主体是一部反映血缘关系的世系表,族外人或外行人看,无异于一大本人名册。也有的认为,设“名人传记”有必要,一般人没什么可写的。这些认识都不正确。每位传主,不论辈份大小、年龄长幼、职务高低、事迹多少,都是家族或家庭的一个平等成员,都有入谱的权力,都应一视同仁,同等相待,至于传记的字数多少,当然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一律相同,起码也应有生卒日期、个人学历经历、婚姻、生育等自然情况资料,可供日后查询。
《殷氏家记》的家谱三大件中,传记篇幅最大,全书205页(不包括卷首照片)除序、前言、凡例8页,总附录、后记、编后10页外,家史、世系表、传记三大件合计187页,其中,家史6页,占3.2%,世系表8页,占4.3%,传记173页,占92.5% 。
《殷氏家记》1994年出版,15万字,记载北京殷氏家族1840-1976年共136年中出生5代70人的传记;《殷氏家记增补本》2010年出版,28万字,记载北京殷氏家族1840-2010年共170年7代81人的传记。
《殷氏家记》中传记的编写,不是由主编一人承担,而是有大家共同完成,主编负责组织指导,其中最关键的一招是写出样稿,以我和大女儿的小传为样稿,寄给大家,建议由本人或亲人撰写传记。
殷汉章先生写的《殷氏家记·殷谦传略》全文565字,记述生平,简明扼要,亦堪称范例。
殷谦传略
先祖讳谦,字吉皆,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农历庚子[鼠]年)生,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卒,享年59岁。
公于清朝同治初,赴京应考。同治七年,中戊辰科进士(北京国子监孔庙现仍存有该科榜文碑刻)。初,祖辈谪迁贵州后,家曾被贼,财物荡然无存,生计已属困难,赴京考试盘费自甚不裕,公节衣缩食,矢志北上,旅途中数次驻足,执教积资,故由贵州行二三年始到北京。抵京后,寄宿贵州会馆,斗室容身,衣食困难,艰辛可知。试后待榜,心情忐忑,数千里应试,成败在此一举。张榜之日,报录者登门,公应声出。见公衣履,颇不置信,入馆遍询,众皆曰是,役乃报喜讨赏。公愧,借银遣之。众闻,邻舍相继馈赠前来。世态炎凉,今昔略同。
公及第后,先后任直隶省文安县知县、顺天府府尹,又迁广西柳州任知府。
公精通《周易》,善堪舆。初,文安县乡试从无中举者,公任县令后,着力于人才培养,不数年,中举者再不乏人。官迁柳州后,政绩斐然。任中曾获犯人洪某,经审,觉并无重大案情,无罪开释,后公因此被参,自裁逝世。
妻胡氏,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农历丁酉[鸡]年)生,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卒,享年65岁。诰封为一品夫人。
生子女七人。有澂公以上有三子,均幼年夭折,一女即大姑,后适倪姓,倪举清代翰林,名号均已不详,姑先于祖父去世。后生三子,即先伯父有澂,先父有济,先叔父有博。
瑞章回忆 汉章整理
1993年5月一稿 9月二稿
七、家谱附录的编写
家谱的附录,是附属性补充性灵活性体裁,可以放在所需要的任何之处。《殷氏家记》的“家史简记”有两篇附录:附一 “‘章’字辈四姐妹少年读书情况”;附二 “抗日战争前后家庭生活情况”。“殷有济传略”有三篇附录:附一 “山东滋阳、高苑知县政绩折”(影印件);附二 “殷有济1935年前北京碾儿胡同(今碾子胡同)7号租房故居平面示意图”;附三 “殷有济去世(1936年)后,家人在北京黄化门大街54号(今38号)租房故居平面示意图”。“殷有泰传略”有一篇附录:附 “殷有治、有源、有泰1937年前共住北京公用库八道湾1号租房故居平面示意图”。“殷宏章小传”有三篇附录:附一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殷宏章”;附二 “《文汇报》和《解放日报》报道殷宏章逝世”;附三 《殷宏章先生生平介绍》。“殷蔚伯小传”有一篇附录:附 “‘ 放疗大王’三巨礼——安徽读者王思笑盛赞殷蔚伯教授”。“殷蔚然小传”有两篇附录:附一 “明确的目标 执着的追求”;附二 “他沿着自学道路攀登四十年”。《殷氏家记》还有两篇总附录:总附录一 “修谱感怀”;总附录二 “家谱调查访问记”。
八、家谱照片的编辑与安排
家谱的照片,是形象家谱,应精选照片印入家谱,做到图文并茂。《殷氏家记》卷首照片10 幅,传主照片65 幅,合影照片和其他照片168 幅,共243幅。卷首照片,精选最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和当代照片:1895年摄于北京的殷谦三代十人全家福照片;1993年拍摄的北京国子监街孔庙大门,庙中的《晚清进士题名碑及位置图》,左起第六块碑载有第三甲第三十六名“殷谦 贵州贵阳人”的碑刻,同治七年戊辰科进士中举“碑文”等照片 ;1934年摄于北京的殷有济三代三十四人全家福照片;还有三幅编修《殷氏家记的照片》。在每位传主的传记开头有传主头像,传记文字之后有代表性照片多幅。
九、家谱后记和编后的编写
家谱的后记,是主编完成家谱编修后,对族人和读者所作的总结和交代,包括编写的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情况及解决结果,主要经验和体会等。写好这些内容,家谱成书就比较完整规范。《殷氏家记》中,由于长辈写了“后记”,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重,我写的后记改为编后。
殷汉章先生写的《殷氏家记·后记》全文512字,总结《殷氏家记》的编修工程,肯定主要有关人员的贡献,强调继承优良家庭传统,弘扬优秀家风,成为《殷氏家记》结尾的亮丽篇章
在殷氏家人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时间,《殷氏家记》告成。乃我家之大事也。至此,多年以来,家人收集到的殷家主要情况,得以记录下来,令人十分欣慰。
通过重修家谱,对于祖辈、父辈以及整个家族都有了更加全面、更加具体的了解。殷家成员所从事的事业,虽然各有不同,但皆知刻苦读书,努力求进。此实先辈言传身教,晚辈耳濡目染,所以致之也。当珍惜这一传统,永远继承下去。
殷氏家人各有所成,且不乏国内外知名之人。所遗憾者,章字一辈,诸姐秉赋亦均不错,然因所处时代不同,未获继续深造,否则,我家状况或可更有胜于今日者。
在修谱中,瑞章三姐起着重要作用,殷家旧事多仰其提供情况,否则难竟其事。三姐已属八十九岁高龄,而犹是思想清楚,记忆确切,实属难得。亦殷家之幸也。
重修家谱,一年而就,速度之快,堪称少见,此当归功于蔚然。举凡有关修谱之筹划、组织、调查、访问、撰写、直至总纂等事,皆其一人承担,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可称热心之至矣。在临潼谈及修谱之事时,瑾章当面赞他说:“你真是殷家的好后代!”可见大家心情及对修谱之重视。
几经变迁,殷氏家族已分散在天南地北,平日较少联系,每觉隔阂,随着修谱一事的进展,联系增多,情况得以交流,此实始料所未及者,当亦修谱作用之一端也。
汉 章
1993年11月
十、结语
按照本文开头所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编写出的《殷氏家记》和《殷氏家记增补本》,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检验,也经历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检验和群众的实践检验,得到充分肯定,获得很高评价。
江西庐山风景区管理局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胡光沛1994年看到《殷氏家记》,来信说:该书“为著作家史提出了新的编纂方案,是一部难得的家史教材,更不愧是一部很好的范文。”黑龙江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赵世良在《图书馆建设》1995年第3期《喜读新谱<殷氏家记>》一文说:《殷氏家记》“体例新颖,内容充实,图文并茂,装帧精良,堪称佳品,足供修谱者与研究者参考。惊喜之余,恐其不彰,故特为做一介绍,以报同好。。”他在这篇专文最后总结说:“《家记》体例极为严谨。汉章先生(北京大学副研究员)的‘序’简要叙述了编纂《家记》的缘起,蔚然先生的‘前言’讲述了编纂的过程;‘凡例’九条则交代了编纂的具体原则。书末的‘附录’、‘后记’与‘编后’等更详细记录了编纂人所经历的种种艰辛,使人读来十分亲切。全书共配有照片243帧,合每页一帧以上;又有图文复印件十多幅,都使《家记》增色不少。全书大32开,用纸讲究,装帧亦极美观大方。”
《殷氏家记》2005 年获中国作家创作成果报告编委会授予的“金奖”。
《殷氏家记》出版后,分别登门来访,以《殷氏家记》的凡例及体例为主要参照,结合本家族的实际,相继编写出版自家家谱的有: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于2000年出版《盖州连云崔氏宗谱》 ;沈阳市医药管理局原局长,于2006年出版《靖江北门陈氏家谱》 ;辽宁教育学院原总支书记,于2007年出版《李氏宗谱》 ;沈阳故宫博物院党委原书记,于2009年出版《原氏族谱》 ;《辽宁煤炭》原总编,于2010年出版《李国文与喻氏家谱》等。2016年9月,沈阳家谱研文化研究会在塔湾舍利塔举办家谱展览期间,沈阳建筑机械厂退休工程师印文久参观后,与范垂省老先生交谈修谱的情况。他2001年退休后开始编修家谱时,到辽宁省图书馆借了十几本家谱,经过比较筛选,认为《殷氏家记》体例简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通俗易学,确定以《殷氏家记》为蓝本,从书名到标题,从体例到内容,从凡例到谱书,从文字到照片,都临摹借鉴,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印氏家记》初稿的编修。
《殷氏家记》已辑入2008年出版的集古今中外公藏私藏中国家谱目录总汇的《中国家谱总目》,在《中国家谱总目》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其历史地位和最大价值。《总目》从海内外收集到殷氏家谱70部,北京市只有1部,就是《殷氏家记》,编号0001,显得稀有和珍贵。
2003年出版的《殷蔚然笔耕录》“家谱编修”部分中有关家谱创新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容,同1994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城市志研究》的主要思想观点一起,被辑入2006年出版的《新方志理论著述提要》,这部《提要》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编辑,集新中国首轮全国性修志理论著述之大成的文萃。
这两本《殷氏家记》和《殷蔚然笔耕录》、《城市志研究》、《家谱 回忆录 城市志 论文集编著手记》,《七十年人生路——我的回忆录》被国家图书馆、国家方志馆,北京、上海、山东、辽宁、沈阳、贵阳等省市图书馆和地方志办公室,中国谱牒学会,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沈阳市档案馆,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图书馆收藏,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也收藏了《殷氏家记》。
参考文献
[1] 王鹤鸣(《中国家谱总目》主编) 《中国家谱总目·前言》(2008年出版)
[2] 邵凤丽(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 《中国古代家谱凡例初探——以明清以降徽籍汪氏家谱为例》(《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27卷第3期)
[3] 来新夏 徐建华《中国的年谱与家谱》(1991年出版)
[4] 周 迅《中国的地方志》(1991年出版)
[5] 刘后滨《我们该如何阅读〈资治通鉴〉》(《文摘报》2019年5月4日8版)
[6] 陈来虎《中国传统史学的两个鲜明特点》(《文摘报》2019年5月7日6版)
[7] 殷蔚然(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城市志指导组成员,原沈阳市政府地方志
办公室主任、《沈阳市志》主编)《殷氏家记》(1994年出版)
[8] 殷蔚然《殷蔚然笔耕录·家谱编修》(2003年出版)
[9] 殷蔚然《殷氏家记增补本》(2010年出版)
[10]殷蔚然《家谱 回忆录 城市志 论文集编著手记·家谱编修》(2012年出版)
[11]赵世良(黑龙江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喜读新谱<殷氏家记>》(《图书馆建设》1995年3期)
[12]殷蔚然《为了繁荣家谱文化》(《沈阳社会科学》1996年2期)
[13]殷蔚然《主编<殷氏家记>和<殷氏家记增补本>的创新思考和实践体会》(《谱牒文化研究》2016年1期)
[14]殷蔚然《当前修谱热潮的冷思考》(《谱牒文化研究》2017年2期)
[15]殷蔚然《关于家谱研究改革的思考》(《谱牒文化研究》2018年1期)
[16]殷蔚然《关于家谱凡例的再认识再思考》(《谱牒文化研究》2018年2期)
[17]殷蔚然《我与<殷氏家记>》(《谱牒文化研究》2019年1期)
[18]魏 雯《沈阳晚报》记者)《书香世家代代人才出》(《沈阳晚报》2011年6月15日C15-C16版)
[19]李振村(《辽沈晚报》主任记者)《书香四代 折射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辽沈晚报》)2016年8月8日04版)
(全文1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