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俊贤: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家风家训建设
内容提要:新时代家风家训建设,对于我们今天实施文化传承工程,推进优秀家风培育和家庭、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新时代家风家训,包括与传统家风家训相对而言的新家风家训、红色家风家训、少数民族家风家训、领导干部家风家训等内容。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问题的一系列讲话精神,把家风家训建设列入重要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践行家风家训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家风家训建设创新。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让优良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加强家风家训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2019年1月31日)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带头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自觉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回望历史,家风家训既有代代相传的不变基因,又有顺时应势的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国家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为推进新时代家风家训建设,弘扬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凝聚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本文就新时代家风家训建设谈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和广大群众。
家风家训建设的现实意义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如忠厚传家、诗书传家、耕读传家、精忠报国等。家风归炼成文字即是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治家持业的教诲。家风形成的基本载体有两种:一是家训。即由族长或家长撰写、制定的有较强教化意义和规范作用的家训、家诫、家范、家语、宗规、族训等家教文献;二是对家人子弟进行的家庭教化、训诫活动。前者是文本,后者是教化活动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为用。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建设是社会、国家建设的基础。家风正、民风淳,才会有国家治、天下安。建设新的家风家训文化,对于我们今天实施文化传承工程,推进优秀家风培育和家庭、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家风家训是家庭文明建设细化具体化的渠道。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家训是新时代指导、规约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居家生活、轨物范世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家风家训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各个生活领域,但核心始终是围绕爱国济世、睦亲治家、处世之道、教子立身等方面展开的。就爱国济世而言,既有忠心报国、勇担责任之义,也有清廉为政、秉公守法之责。就睦亲治家而言,既有父子、夫妇、兄弟谨守礼法、各无惭德的居家之道,也有持家谨严、勤俭睦邻的治家之法。就为人处世而言,大致包含爱众亲仁、博施济众的博爱精神,救难怜贫、体恤下人的人道思想,中和为贵、文明谦恭的修养理念,近善远佞、慎择交游的交友之道,好生爱物、物人一体的和谐意识。就教子立身而言,主要包括涵养爱心、蒙以养正、励志勉学、洁身自好、淡泊名利、自立于世、奉公清廉、笃守名节、勤谨政事、报国恤民等规范和教化内容。这样,就把现代家庭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了家庭生活细节,助推了家庭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家风家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和生活化的桥梁。不同家庭教育子女的理念、方式尽管千差万别,但有一条基本原则是家家户户共同遵守的,那就是要符合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为每个人只有在家庭中习得、养成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才能融入社会,进而在社会中立足。这个主流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既是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每个家庭、每个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非常适合在家庭生活中,以生活化、日常化的语言和行为将其细化和落实。如在家庭生活中家人之间亲爱友善,父母长辈辛勤工作、遵纪守法,就会把法治、敬业、友善等立身处世的观念渗入孩子的意识中;父母长辈对祖国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充满欣赏、敬意,就会把爱国之情植入孩子的心中。这就是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到家庭生活的具体情境之中,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语言和行为,引导家庭成员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感知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的关联,增进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可以说,家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家训把高远的核心价值观追求转化为一般民众的日常行为,用家训把核心价值观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观连接在一起,把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内化为民众的内心信仰。同时,也可在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家训的过程中提升家训的精神层次,丰富家训的文化内涵。
家风家训是党风政风建设的丰厚历史资源。注重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优良的家风家训中,有着正官德、传民风的丰厚资源。激活蕴藏在家风家训中的这些精神文化资源,滋养新形势下的党风政风建设,使党员干部在传承优良家风中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修身齐家中砥砺道德品格和理想抱负,这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的重要经验,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家风家训建设的重要原因。
家风家训起源及历史演进
我国家风家训教化传统源远流长,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了周文王临终前给武王传授治国理政经验和中和、德治之道的家训文献《保训》。《尚书》中的《无逸》就是周公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成王当政后,周公恐其贪图享乐、荒废政务,故作此文告诫他不要逸乐。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学礼乎”,并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训称为庭训,也可以说是家训。这两个例子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家训的源头。汉代流行的诫子书,亦可看作家训的形式。如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晚年的《诫子书》倡导“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修身养德,为后来的家训家规树立了典范。西晋文学家通过《家风诗》表达优良家风对自己的熏陶和影响,以示对家风家教的颂扬和尊崇,“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南北朝是家训文化盛行之始。北齐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20篇,其训诫不再是以家庭某个成员为对象,而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分修身、治家、处世、为学4个部分,被后人称为家训之祖。清代一些学者认为《颜氏家训》一书“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家训文本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并不多,至北宋开始大量增加,代表者如司马光的《家范》等。当然也有简约的家训,只用一句话表达,如唐朝人说“以忠贞为仕模,以勤俭为家训”。家规在唐宋时代已经多见,如唐代韩愈说“能守家规”。宋人很重视家规,强调“为子孙者尤当善守家规,翼翼以诚身,兢兢以保业,进修不已”。
此后经过历代发展、流传,家风家训资料更是卷帙浩繁。我国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有上百种,虽然各起于不同作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感受,但主题内容大体相近。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周口姓氏文化大观》,收集周口市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家训、家范、家劝、家约、族训、族规、族诫、族约等80多种。从古代家训的作者看,既有君王帝后、达官显宦、硕儒士绅,也有农夫商贾、普通百姓。从家训的内容看,几乎涉及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家长治家处世的经验传授,也有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之谈;既有历代先贤大儒教导语录的汇编,也有名人模范事迹、美德懿行的辑录。从家训的形式看,更是多种多样,既有帝、后训谕皇室、宫闱的诏诰,也有士人教导幼童稚子的启蒙读物;既有家训、家范、家诫等长篇专论,也有家书、诗词、箴言、碑铭等简明训示;既有苦口婆心的规劝,也有道德律令性质的家法、家规、家禁等。其特征:
一是名人家训。史上名门望族都十分重视家教,名人作家训者很多,流传亦广。除北朝颜之推外,北宋司马光,南宋朱熹、陆游、袁采,明代方孝孺、杨慎、傅山、张履祥,清代焦循、曾国藩等都传有家训。他们的后代繁衍久长,这些家训的社会影响也十分久远。明清时代,在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推广下,家训家规的普及达到了新的阶段。家训中有许多名言警句,成为人们服膺的治家良策或修身典范,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二是分布广泛。好家训遍布全国,各个地方都曾出现过有名的家规家训。在山西,被《清史稿》评价为“清勤”的陈廷敬,留下“皇城陈氏家训”,把礼仪道德作为家规代代相传;在浙江,“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以良知教育作为家规的核心,以家书对整个家族进行谆谆教诲,提出殷切期望;在江苏,颜之推以《颜氏家训》,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以之告诫子孙,全书七卷二十篇,被奉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
三是影响深远。家风家训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影响力,传承千年而不褪色。许多人对《三国演义》这首主题曲词《临江仙》很熟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其作者杨慎留下的“四重”“四足”的家训至今仍影响着后人。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留下来的《黄氏家规》有20条,而他位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的故乡,黄氏家族人才辈出,仅宋代就出了48位进士,其中4人官至尚书。大山深处的村落里,严肃的家规为这样的繁盛打下了基础。山西闻喜县的裴氏家族自秦汉魏晋,历六代而盛,至隋唐而盛极,在上下千余年间,英才辈出,代有伟人。在历史上先后出过59名宰相和59位大将军,其中清官廉吏非常之多。千百年来,裴氏族人代代相传《家训》《家戒》等,其中的“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等思想,直到今天仍不过时。被朱元璋誉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家族,以其家训《郑氏规范》治家教子,告诫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在这种家风影响下,该家族宋元明三朝出仕做官者达173人,无一人因贪赃枉法被处置。有人曾分析过30个知名家训家规后发现,之所以这些家训家规流传至今,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后人不断继承,且其中不乏有杰出成就者。一部好的家规,不只是其家族本身的精神食粮,同样也是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一部部融入了千余年家族教育心得、经受住时代变迁考验的家训、家规,正在新的时代里扮演着新的角色,从而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新时代家风家训内容范畴
新的历史时期,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基础上形成了既有传统因素,又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新家风家训。这些新家风家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范畴:
新家风家训。新家风家训是相对于传统家风家训而言,突出一个“新”字,体现在古为今用、古今转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家风家训的时代精神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基本要求,新家风家训作为家族文化的传承,强调个体的修身立德,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相互契合;同时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家风家训又充满了家国情怀,与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紧密相连。在继承传统家风美德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积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协调,将其转化为现代社会家庭美德标准。
红色家风家训。红色家风家训,特指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由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老一辈共产党人所构建的,以先进性为引领、以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为底蕴、以革命家庭为载体而形成的,适应中国革命事业发展和家庭文明进步的一种精神风貌、道德素养和行为品格。这是与以往传统家风相区别的一种新型家风。它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熟于改革开放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主要特征看,它具有目标引领的科学性、拒绝特权的平等性、不谋私利的廉洁性、艰苦奋斗的进取性、继承与超越于一体的创新性、家风与党风一致的相融性以及知行合一的示范性等显著表现。而统领这一家风之“魂”的,则在于所标识的“红色”,它集中体现在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之中。这种红色家风家训基因,深深根植于老一辈共产党人及老革命战士(老红军、老八路军、老解放军战士)、老革命干部家庭,被一代一代弘扬传承,成为支撑和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根基和永远保持社会主义本色的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少数民族家风家训。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都在本民族的演进中丰富着自己的家庭、伦理文化,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家风家训,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家风家训。这些少数民族家风家训既与中华民族家风家训在核心价值理念上保持着高度统一,又各具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促进本民族及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少数民族的家风家训,培养了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少数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的先祖,倡导忠君爱国,对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少数民族的家风家训,推动各民族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扬善抑恶、家庭和睦、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少数民族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常常融为一体,他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评价体系也往往融于乡规民约、格言谚语、山歌曲艺等多种形式之中。如蒙古民族谚语说:“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老人的经验教育人,太阳的光辉温暖人”“金银可以获得,父母不能再得”。维吾尔族谚语讲:“用馕养子,用棒教子。”壮族有名的《传扬诗》一开始就阐明,父母有养育子女的义务,自孩子呱呱坠地,便须“娘忍饥吐哺,父挑担打工”,把他们抚养成人。双亲年老,儿女当尽赡养之责,“莫忘父母恩,辛苦养成人”。藏族人认为老人是家庭的财富,其谚语中说:“父母是家庭的福,孔雀是森林的福”“暖不过天上的太阳,亲不过自己的父母”。所以,听父母的话,少走弯路,不让父母操心,成为很多小孩从小就接受的传统教育。哈萨克族谚语有言:“年轻人登门要干活,老年人登门要款待。”凡老人到家,全家人都要热情款待。走路或进门时,要让老人在前面。河湟回族、撒拉族在家训和谚语中强调对财富的追求只能通过正当手段和辛勤劳动合法获取,将偷盗、受贿、赌资、毒资所得视为非法收入,绝对不能使用来路不正之钱财。如“偷盗与行奸,罪恶滔天”“口善心不善,枉把安拉念”“礼拜时闻母呼则应,入寺闻亲疾则归”“天堂就在父母脚下”等,都以教人向上向善的内容为少数民族所青睐。这些家训和谚语对于促进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睦、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领导干部家风家训。领导干部家风家训是比一般干部群众要求更高更严的家风家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毛泽东在家风上坚持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泽东对待子女总是要求他们与老百姓一样,不允许搞特殊化,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女呢?”无论是对待毛岸英的婚姻问题,还是对李讷的上学问题,毛泽东都是这一句话。周恩来曾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并定下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十条家规”: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买饭菜,有工作的自费,没有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看电影(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准请客送礼;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个人生活凡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陈云同志为亲人定下“三不准”:一是不准家人搭乘他的车;二是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三是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习仲勋同志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低调做人”。2001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写给父亲的祝寿信中说:“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这些家规严、家风正的佳话,既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也为今天的干部树立了榜样。
新时代家风家训建设路径
新时代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一伟大历史征程中,家风家训建设能够为我们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特别是在当前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形势下,弘扬红色家风更是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强家风家训建设。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中关于家风问题的重要论述,把家风家训建设列入重要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建设十分重视,从治党理政的战略高度先后对家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党员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好的家风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风貌。2016年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了家风问题。严肃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古人云:“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领导干部的家风,恰恰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党和国家的形象乃至安危。因而党员干部更要注重自己的家风,有问题的找准问题,没问题的保持好良好的家风家训。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党风政风建设、同社风与文明家庭建设结合起来,立制建规,落细落实,常抓抓长,抓出成效。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风家训建设。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训建设之中,结合当代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形态等社会背景,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新家训,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建构符合现代公民品格的新家风,接续曾经断层的家训家规。要从家庭教育入手,家长要提高自身修养,注意行为举止,言传身教。从家训家规入手,开展经典家训入户活动,从优秀家训(传统家训和革命家训)、治家持业格言、楹联、经典名篇、成语典故、俗话词语中萃取精华,提炼编写适宜家庭的经典家训送家入户,并在报纸、网站刊载,通过公益广告、短信、微信、微博广泛传播,教育家人,启迪后人。家庭尊崇的规则形成家规、家庭遵守的信条成为家训、家庭的日常教化践行着家教。家规、家训和家教都会内化为价值认同和生活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家风。光明日报开辟“中华文化溯源——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专栏,刊登历史名人家训及家风传承,社会反响强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自2015年开始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系列节目,至2017年7月已推出100多期,为新时期家风家训建设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2017年开展“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活动,在全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019年春节期间,由中宣部宣教局会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组织拍摄的家风主题十六集纪录剧情片《家道颖颖》,讲述家风故事与人间真情,展现了新时代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艰辛奋斗的责任担当和优良家风,彰显了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教化育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各地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家风建设活动,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如各类媒体开设的“美德家庭榜”、“我家家训”、“家传故事”、“我的好家风”征文等栏目,引导机关干部、学生、教师、文学爱好者等,以真实生活为基础,通过谈体会、讲故事、写文章等方式,深入交流持家心得,推动人们从我做起,从家做起,从平凡事做起,自觉传承优秀家风,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河南洛阳市筹建家风家训馆,通过文字、图片、电子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古今优秀家风家训,为市民提供学习借鉴。河南扶沟县纪委深入挖掘吉鸿昌将军“作官即不许发财”的廉政内涵,拍摄了廉政微电影《家之书:吉鸿昌将军就义前的三封信》,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播放。浙江金华开展“好家风信用贷款”活动,凭借好家风可获得免担保、免抵押信用贷款,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家风建设构建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家训家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企业、政府、社会的多方配合,需要道德、伦理、法律评价体系的相互协调,需要文化、艺术的宣传引导。惟其如此,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促进家风家训建设的健康开展。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家风家训建设创新。首先要对传统家风家训进行创新性转化,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如受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传统家风家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因果报应、体罚惩戒、强调卑幼服从尊长等唯心主义和封建纲常礼教的糟粕,这些在新家风家训建设中都是应该摒弃的。在传统家风中,孝道表现为某种程度的愚孝,具体表现为“二十四孝”“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这些表达形式不适合现代家庭生活方式,存在明显不科学和违反人性的地方。今天我们讲“孝”的家庭美德,可以将其转化为现代的表达方式。结合老龄化时代的生活现状,体现为对老人心理层面的关怀。其次在全球化时代,正在加快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家庭成员的社会活动不仅仅限于本地、本国,而是要有国际视野。为此,新时代家风家训建设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家庭文明的优秀成果,把自立、自强、自尊作为家庭成员立身行事的准则;把人类社会共同尊奉的基本理念,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作为家庭成员通达天下的指南。其三要尊重家风家训建设的差异化。爱国、孝顺、友善等理念是每个家庭家风家训都应具备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培树这些家风家训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民族不同及家庭成员职业、持家理念的差异,体现各自家庭特色。如农民家庭的勤劳、军人家庭的忠诚、公务员家庭的清廉、经商者家庭的诚信等等,提倡家风家训建设的多样化,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更易于为人们所认同。其四关注家谱续修。近年来,民间修订家谱的热潮正悄然兴起。续修家谱对家风家训建设和民间道德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是修复我们早已陌生的一种传统文化的不错途径。家谱一般包括家训家规或家范族诫、家族历史、世系传承、字辈排序、治家格言等内容。一本家谱展示了一条生命繁衍的清晰“线路”。它一方面记录着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另一方面记录着家族的精神传承。你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你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宋代苏洵创编家谱时明确说“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明代广东首科进士何子海说:“家之有谱,谱其人乎,实谱其心也。”更有横渠先生《宗法》一篇中指出,修谱的目的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因此,宋明以后重视世系谱牒,真正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和对共同生活理想的追求。中国人历来重视家谱的修订,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家谱的续修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上海图书馆编《中国家谱总目》中,保留了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大陆地区所出新谱目录1150种,无一年中断。在政治运动开始逐步升级的1960年代,仅《总目》著录的现存新谱就有269种;即便在十年“文革”期间,仍有236种,不免令过来人瞠目。不难想象,那些修谱的人在当时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的,但他们义无反顾,只为能把家谱延续下去。可见修谱续谱这种民俗的生命力有多么强大,想要人为的阻挡是不可能的。在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创修家谱已经成为正当之事,可以旗鼓公开地进行了。我们应通过姓氏文化研究会等群团组织加强对续修家谱活动的指导和引导,保持修谱活动的有序和健康开展。
(四)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让优良革命传统代代相传。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家风家训建设不是孤立的,它是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不能离开科学理论的引领和支撑。每一位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传承红色家风,要像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家风家训建设始终贯穿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使自己和家人始终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同时成为红色家风的优秀传承者和模范建设者。二要将 “红色”之魂植入家教、家规、家训之中。重家教,像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教育家人爱党、爱国和爱家,以“简朴清贫、为民奉献”为着力点,彰显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严家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家人的行为规范之中,并以严格遵守为要义;守家训,在对家人尤其是后辈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中,坚守以德齐家,彰显共产党人先进性、纯洁性的本质和品格。三要持之以恒抓落实,将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作为日常追求。红色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传承也不会立竿见影。要想使“红色”之魂永驻,贵在通过持之以恒的行动,把红色家风的传承落到实处。“红色”家风与普通家风一样,也有其稳固性和延续性,根植于千百万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家庭,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以老一辈共产党人为榜样,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永做传承红色家风的表率。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要划清公与私、情与法、善与恶的界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清醒、政治定力和政治本色。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
作者简介:
戴俊贤,中共周口市委政研室原副主任、高级政工师、周口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连环画《逼上梁山》(河南人民出版社)、《下陈州》(河南人民出版社)、《神笛》(河北人民出版社)、《张云逸》(海燕出版社)等,诗集《百花集》(作家出版社),文集《颍川集》。主编《周口历史文化统览·人物卷》(文渊出版社)。在省市及国家级报刊发表文章诗歌多篇。
参考文献:
习近平谈家风建设:关系到家庭、社会和下一代 央视网 2016年10月9日
习近平谈家风建设: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 人民网 2016年5月12日
《家道颖颖之等着我》:家风文化的精神力量 舒笑梅 光明日报 2020年3月4日
家风正则民风正 民风正则政风清 俞海 光明日报 2019年7月27日
《守望家风》:传承好家风 涵养好作风 宁纪轩 光明日报 2019年4月17日
红色家书映照初心使命 李永胜 光明日报 2019年7月22日
孝廉文化的时代价值 陈志强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0日
《丰川家训》的当代价值 李敬峰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2日
以家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国胜 河北日报 2014年4月5日
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优良家风滋养 陈来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
家训家风建设是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辽宁日报 2015年8月4日
传统家规的现代启示 刘少华 2016年2月21日
弘扬裴氏家风家训 引导社会养成良好文明风尚 光明日报专版 2017年4月29日
从民间修家谱热谈开去 徐兆寿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2017年5月4日
关注“新谱”——中国谱学史研究的深化之路 钱杭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光明日报2017年5月27日
清代民间的家规与族规 胡剑 四川省南充市档案局 光明日报2017年3月21日
家风家训:轨世范物的生动教材 陈延斌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2017年4月26日
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家训精华 李伟 宁夏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2017年4月26日
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 魏继昆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2017年4月26日
涵养新家风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王杨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光明日报2017年5月22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杨朝明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日
山西闻喜裴氏家族家教传承两千年 李建斌 光明日报记者 光明日报2017年7月17日
郑观应廉洁家风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吴春燕 光明日报记者 王忠耀 见习记者 光明日报2017年8月2日
“人必真有爱国心,方可以用大事”——梁氏爱国家风的传承 陈海波 光明日报记者 光明日报2017年8月3日
双姓同祠 乡村“和文化”的生动诠释——湘南琵琶岗村构建和谐宗族关系的调查与启示 刘灿姣等 光明日报2017年8月5日
《颜氏家训》 涵养千年清正家风 郑晋鸣 光明日报记者 光明日报2017年7月12日
“训俭”醒一人 “家范”正万家——探寻司马光家训的去奢行俭”精神 李建斌 光明日报记者 光明日报2017年7月14日
好家风能贷款——浙江金华“好家风信用贷”弘扬社会正能量 龚亮 光明日报记者 光明日报2017年9月8日
藏在家谱里的那些事儿 王伟宾 河南日报记者 河南日报2017年4月12日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文化——中华家文化高层论坛综述 张琳 《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5日11版
《周口姓氏文化大观》 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
《打开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光明日报》2019年3月16日《家风传承的力量》 《光明日报2019年2月25日》
上一篇:胥发东:新时代应该如何续修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