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三晋孙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海曦:修谱先修德

时间:2021/8/4 11:06:46 发布:新闻编辑部

内容提要:在人的一生当中,首先重要的就是要讲道德,只有真正懂得了道德的意义,才能懂得做人的分寸。人生如果没有了起码的道德,那全世界都会乱套。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一个缺乏了道德的人,他一定不会把事情做好,更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他所能得到的只能是日后人们的耻笑和咒骂。做为谱牒这一门学问毫不例外的也应受到道德的制约。这种制约包括需要修谱的人,也包括那些帮助修谱的撰修人和专业的谱师们。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最初由海外华人回国省亲而带来了一股寻根问祖、追根溯源的热潮。进入本世纪以来这股寻根的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随之,寻找家谱成了这股寻根热浪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家谱的编修、接续也就被提到了各姓氏中各支脉的议事日程之上。

对于家谱有很多种叫法,如:族谱、宗谱、祖谱、家乘等等。但有些人平时总喜欢称其为谱牒,似乎这样可以显得高大上一些。从家谱和谱牒的目的来说两者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为了记录家族历史传承的。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两者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谱牒包含着家谱和玉牒两大类别,而玉牒是特指中国古代为皇帝家族所编写的族谱,除此而外的统称为家谱。而谱牒一词也就是取家谱中的谱字,和玉牒中的牒字合而为一的。我们今天很少有人可以有铁证去证明自己就是古代某位皇帝的嫡传后裔,最多也就是可以证明自己是与其同一支脉。而且玉牒原本也就是族谱中的一个特殊的分类,所以我们在平时完全没有必要去咬文嚼字的称其为谱牒。简单来说,家谱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谱是一个家族生命衍连发展的史书,是一个家族血脉传承的历史见证,也是祖辈和后代血脉相通的依据。同时,家谱还是姓氏文化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寻根问祖、追根溯源的一条最有效的证据链。

众所周知,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属于珍贵的人文资料,由这三大支柱的相互支撑和补充,才完整的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全部历史。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意思就是说谱牒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长辈是哪位。家谱虽然是家族生命延续的历史记载,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家族中出现的圣贤、官宦等重要人物,一般家谱里都会有所记载。而这些重要人物往往都是那个历史时期中的精英人物,他们对推动我国历史前进都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在记录这些重要人物的同时,也会对这些重要人物所处时代中的时间、地点、大事件等国史、方志中记录不足或遗漏的部分加以记载。所以从有些家谱中也可以看到国家历史前行中的一个侧面。

既然家谱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编修家谱的时候就一定要坚持认真、慎重的态度,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做为支点,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记录家族中的人和事。对于这一点,无论是进行编修家谱的家族,还是具体操笔编修家谱的谱师都应该自觉地去做好这一点,而不应因名利等原因而忽略这一点。

在我十余年为姓氏文化奔走的历程中,看到过的家谱至少也是上千部了。其中有明清时期传下来的古谱,也有近代、当代接续、编修的新谱,其中不乏有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记载的家谱,完全可以作为国史、方志的补充;也有的家谱浮皮潦草,问题多多,完全失去了编修家谱的真正意义。我所看到的这些家谱中有的详细的记载了他们家族迁徙至此的时代背景、迁徙原因、迁徙的起止地、迁始祖的名讳,甚至还有迁徙路途中发生的变故等等重要记载,以及迁徙至此后家族发展过程中零零整整的人和事,细致且客观;而有的家谱则采取“扬长避短”办法,只记录家族中值得荣耀的部分,而对家族成员中的一些羞愧、耻辱的内容只字不提,就像是一本传家的光荣册,使得家谱严重的背离了实事求是记录家族历史的意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的是族人因宗族荣辱感而为,有些则是因为谱师为了金钱利益而为。所以我才说“修谱先修德”,这既包括那些需要编修家谱的族人,更包括那些为了谋求更大利益的谱师们。

对于家谱的编修情况,这些年由于在一些姓氏文化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原因,见过了各个姓氏、各个支脉太多的家谱,针对古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为缺少历史资料的佐证,我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评说;但对于现代编修的一些家谱中的问题,我就不得不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一番评论,也不得不对其一些谱师的道德品行进行一些批判。

在我的走访、调研过程中曾遇到过各种各样因修谱内容而触发的矛盾,下面我就将这些我所遇到的事情举几个例子让大家一道来评说。为了给当事人留下日后可以改正的机会,我这里将隐去所有事件中当事人的姓名以及发生事件的域名。

在某省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们这一支脉人数非常多,遍布周边多个县市,甚至周边多个省份也有他们同一支脉的宗亲,但他们的家谱中只从明初才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此前的祖先只有简单笼统的记载。于是他想自己出资为这一支脉做一点贡献,便广发英雄贴,出巨资悬赏为自己支脉重修家谱,希望能有一位“英明”的谱师,根据其他现存的历史资料帮他们支脉将家谱修补完善。其实这是一项非常难以完成的工作,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居然就有人揭榜揽下了这项重任。经过一段时间,这位揭榜的人居然真的拿出了一套由他“编写”的家谱。起初众族人喜出望外,但经过大家一段时间的比对,发现这套“编写”出来的家谱完全是模仿当时另一支脉的家谱编造出来的,这位谱师不过是为了利益的驱使而丧失了一个谱师起码的职业道德,从而导致了这位出资修谱企业家的暴怒和这一支脉宗亲的失望。这位谱师也因此事件而变得名声大噪、臭名远扬了,也不知这位谱师现在作何感想。

在另一个省的某一个村子里,有一位在社会上非常有名气,也有社会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村民。他的姓是这个村中最大的姓,村民中超过90%的人都与他同姓。当他们村中这个姓氏的村民有了编修家谱的意愿后,这位企业家立刻很豪气的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家族修谱所需的全部费用。但当村中一位有文化的老者将所编修的家谱初稿编撰好后,这位企业家反悔了,不再说自己承担这些费用了。原因是,这位企业家在成为企业家前,曾坐过牢,他不愿意把自己这段历史记入家谱中,因此而反悔。其实我认为这位企业家大可不必这么做,即便自己曾有过不光彩的历史,那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而且自己现在变好了,更可以说明自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

我还看到过几部前不长时间重新编修的家谱,编修的资金是族内宗亲们众筹的,所以所有宗亲都有提出自己意愿的权利。表面看起来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做,没有丝毫的问题,可也就是因为这样导致了编修成功的家谱中出现了令人可笑的问题。其中有一部家谱的编委们送了我一本他们新编修的家谱,当时我收到时只是粗略地翻了一下,也没有认真去看。事后有人到我家看到了这本家谱,翻看中问我说:“这本家谱你看过么,怎么还会有这么幼稚的毛病?”我接过这本家谱仔细一看才发现,家谱中居然还有某些村民上小学时得的“三好学生”奖状的图片。要说这事在家谱编修中也不算是什么严格的错误,只是个别人荣誉感太强了。事后我问到了这部家谱的编写者,说你们入谱的荣誉档次也太低了些吧,小学期间的获得的奖状不但进入了记录,而且还给弄了图片。这位编写者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说,大家出了钱就都想把自己家写的高大一点,有些人自从离开学校就再没有得过奖,所以才有了此笑话。

其实以上所举例子中的问题在新编修的家谱中非常之多,我也只是随便列举了这么几个例子,希望大家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编修家谱,其实就是在编制一份家族延续的档案,其内容应该是保证其真实、完整。在记录其人员荣誉时,我个人认为应当是记录那些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事情,而不应事无巨细,随便什么都可以入谱。在我看到的这些家谱中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重影响轻贡献,对于官员、艺人等社会影响力强的族人在谱中描写的多一些,而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脑力劳动者几乎没有什么记载。我自己本身就是出身于一个高知家庭,深知科技工作者对社会所做出的巨大奉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一样,众多的科技工作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他们当中有出成绩、有成果的,也是许多事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所以在家谱编写中绝不应该少了他们的事迹和风采。

家谱乃一族之史,犹如国之历史,它承载着一个家族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族人的和睦,彰显着族人忠、孝、礼仪、廉耻等各个方面,想要继承、发扬和光大自己祖先的光荣传统,就要认真的研究好谱学,做好家谱的编修工作。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对于家谱的编撰格式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了。许多专业的家谱印刷公司应运而生,网上也出现了许多专门的家谱编制软件,这些为解决家谱编撰格式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应当感谢社会的进步,感谢这些人的辛勤付出。但对于嵌入这些软件以完成家谱编修的内容,还需所有需要编修家谱的人予以重视。我在此强调的还是在本文前面提出的那句话——“修谱先修德”。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由此可知各姓氏中需要重新编修家谱的族人,在选择家谱撰修人时,首先应当对撰修人的个人德行予以考察。因为现在有互联网和专业公司的帮助,编修家谱的格式已不再是什么难事了,而家谱撰修人才是家谱是否能编修完美的关键。著名历史学家邵晋涵说:“家之有谱,固与国有史、州有志而并重。”由此可见这个家谱撰修人的道德品质、基本操守将决定家谱编修内容的方向,只有把好这个关才能对整个家族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

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延续。一部完整真实的家谱,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指导思想,一个求真务实的撰修人。所以我们各姓中所有需要进行编修家谱的家族,对家谱的编修工作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坚决杜绝攀附、杜撰、误载、世系错接等等现象的发生,以免出现合修谱、凑并谱等误导子孙的假谱。只有不为名利所惑,不与虚假杜撰为伍,潜心研究史料,专心撰修族谱,所撰修的族谱才能经得住族人的查验,后人的考证,成为青史永存的宝典。

最后我用一句话与所有需要编修家谱人们以及那些家谱的撰修人、谱师们共勉,“平生不做愧心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孫海曦

2021年7月24日

作者简介:

孫海曦,退休国家干部,高级经济师。现任三晋姓氏委员会副主任、三晋孫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并受聘为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姓氏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华孫氏文化园顾问、孫氏家谱网顾问、江西孫氏文史委员会顾问、孫文龙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等多个姓氏文化和社会公益方面的职务。撰写、发表过大量的关于姓氏文化和宗亲活动方面的的各类文章,并著有《姓氏文化研究讲义》一书,是一位声誉得彰的姓氏文化学者和姓氏活动组织者。

上一篇:中古早期谱系、谱牒与墓志关系辨证

下一篇:秦保平:巩义市井沟村秦氏家谱诞生的过程和意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