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秦保平:巩义市井沟村秦氏家谱诞生的过程和意义

时间:2021/8/4 11:22:30 发布:新闻编辑部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论述了为国为家为家族做出突出贡献的秦姓人和秦家媳妇。几百年前秦姓人制定的“家规·家训”形成的良好家风族风,影响了一代代秦姓后人,向善向上,向国向民,心系国家存亡,家族兴旺。当今,秦姓族人响应习近平号召:“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把中国梦深入每一位秦姓人心中”。

人有族,族必有家谱,好像这样,才能让人感觉踏实。河南·郑州·巩义市·康店镇·井沟村秦氏家谱全集于2015年元月诞生,其中凝结了多位族人的心血。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百家姓”姓氏家谱中的家规家训形成的家风有密切联系。我们是从哪里来、“根”在哪里、“家”在何方、先祖是谁、哪些“痕迹”需要后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应具备何种文化体系和遵循哪些科学发展观,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才能尽快的实现中华百年梦想。

追本溯源秦氏后人知道了,秦姓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出自嬴姓,为颛顼(xu)帝的后裔,发源地在今甘肃礼县,以国名为姓。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裔,史姓正宗,发源地在今河南范县。三是大秦人(大秦即罗马帝国)来中国,部分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后。秦姓开始到如今分支众多、人员分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国内人口达415万(2020年统计),海外人口约10万人。历史上著名人物有:扁鹊(秦越人)秦琼、秦良玉、秦邦宪(博古)秦基伟等。

河南巩义市井沟村秦姓人口占3/4。多年来秦家后人迷惘困顿,秦门辈居何位、哪里来、生活在此多少年、家风民风如何,有多少兄弟姐妹、为国为家有否贡献。可喜的是有族人秦焕章、秦宝如、秦坤明、秦海滨等经过千辛万苦、追根寻源将井沟村秦氏长门、二门、三门家谱续为一体,于2015年1月出版了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井沟村《秦氏家谱》全集,这是600多年来首部全集,是井沟村秦氏后人的荣耀。秦氏后人在看了家谱后,脑门倍清,感慨万分,不但知道了祖先是在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离开,扶老携幼、历尽辛苦,到达了河南巩义市康店镇井沟村落脚至今、600年有余,特别是知道了秦氏家族成员远的英雄事迹和近的孝、慈、仁、义等实例更是信心百倍,家国情怀均增,决心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家谱编辑成功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悲喜交加”只有参与人体会深刻。仅为论证秦姓人是哪年入驻井沟村就历时三年多时间,走访实地参考了大量史料,得出了较科学的结论。

井沟村秦姓家谱精装版和简装本.jpg

井沟村秦姓家谱精装版和简装本

叙述如下:

秦氏家族何时迁往河南巩义市井沟村?

秦氏家族何时落户井沟?具体时间一直是个迷,而今仍悬而未解。早在乾隆五十六年(1792),众晚为八世祖国敬爷立碑,碑文开头即发出“秦氏不知何时迁是村”之感叹!从那时候到现在又过去了二百多年,村人还在为此事苦苦追根求源,总想弄个心里明白。

笔者秦坤明,秦焕章等曾到山西洪洞县移民处,没有查到有任何文字记载。又到河南省秦姓委员会询问,没有人能够说的清。史料难觅,只有推断而定吧。

据十六世 秦焕章2013年续写的家谱中,按繁衍代数推算。秦氏家族至今传承了二十二代,按平均每代28年推算,应该在1394年(即明洪武二十五年)落户井沟,正是洪洞县明洪武、永乐五十年大移民的高峰时期。 

据十五世 松乾2009年撰写的《本村本族本门发展史简述》中称:五世祖三登爷明朝弘治六年(1493年)所立碑文记载,“鼻祖由晋迁巩井沟村百有余年……”,此碑文除印证了先祖由山西迁巩历史史实,同时也印证了按代推断先祖落户井沟的大概时间。

据旁证于沟《于氏家谱》记载:“于氏始祖永乐四年(1406年)从山西迁徙到河南,尔后又于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迁徙到巩邑于沟村定居”……。

先祖由晋迁巩后,由于交通不便,文化落后,文字记载甚少。难怪八世祖碑文所云“秦氏不知何时迁是村”之感叹!由此看出“寻根问祖”之心久已。解放后不提倡或者说限制“续写家谱”,甚至被认为是“四旧”,有拉宗结派之嫌,一晃又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现在国泰民安,经济开放,注重优良家庭家教家风的传承,举办各种拜祖感恩活动,加上交通便利,到山西移民地寻根问祖络绎不绝。移民史料网络公开,查找资料方便,我们有责任也应该给先祖一个交待和解开迷惑的时候了。

网上明朝大移民相关资料阅:

明朝从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15年(1417),大规模移民18次(洪武10次,永乐8次),历时47年之久年。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这样大胆推算。

假如我们先祖是第一批迁民(1370),至今就是646年:假如是最后一批迁民(1417),至今就是600年。可以这样认为,先祖是在这47年移民期间迁来的,而且是一步到位,直接住到井沟村。因现在所有资料和传说没有二次复迁之说。

最初住在岭上窑院地,后来又搬迁到沟里。多项资料印证,应该和于沟村的“于氏家族”同一批次移民(1406年)。不同的是,于氏先在外村后又迁到于沟。而秦氏家族先在岭上后又搬到沟里。

由此我们可以宽慰的告诉先祖,您所关心的“秦氏不知何时迁是村”之困惑,现在基本已经清晰。明朝永乐四年(1406)前后迁是村基本可确定,至今已经600余年。但至于是在那年那月那一批,尚无资料可查。    

井沟村《家谱》中记载:

1,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淮海战役中,井沟村的解放军战士秦忠义为了新中国而牺牲;战斗英雄秦松茂,在解放成都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在抗美援朝中秦虎占英魂留在了朝鲜的黑水白山之间,还有许多抗日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的老兵在村中生活过。

2,看今朝忆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秦家子孙,历任厅、处级和州、县职的人有十多名。

3,明末六世秦学建第一次修家谱建祠堂,传承秦家家规家训28句。

28句秦家家规家训的内容:

孝亲敬上 齐家教子 睦邻正理

仁让自强 友爱兄弟  协和宗族   

立身谨厚 居家勤俭 读书明德

淳厚戚朋 慎重言语 讲求公德   

毋事赌博 毋为盗窃 毋贪色淫

毋吸烟毒 毋酒好斗 毋入帮派

本分做人 父责顺承 珍惜生命

勤奋好学 行善积德 与人为善

立志为人 为村为国 光宗耀祖

4,在井沟村“建坝於沟”过程中,秦三门十七世孙,秦福来的一双花季女儿秦琴和秦秀琴遇难,让人“唏嘘无语、悲痛摇头”后人无法忘记她们,默默祝福她们的在天之灵安详。

5,秦氏长门二支十七世孙,秦书坤今年近八十岁,虽身患先天性残疾,身残志不残,自学医术,治病救人,乐善行医,众口赞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精心保存护卫,使秦氏长门二支的家谱完整的延续了下来,可歌可泣。

6,最孝的秦氏子孙是:长门二支十七世孙,大敬姊妹和国洪姊妹,在其父89岁高龄时,突患肠道坏死,医生判定无法医治的情况下,跪求医生开刀治疗,孝心感动上天,手术成功,老人又多活了5年。

7,秦氏家族中的好媳妇是支撑延续秦姓后代的“中流砥柱”,优良的家庭家教家风主要靠她们传承发扬。《家谱》中,村委会的光荣榜上,她们的名字最突出。

秦氏《家谱》中可歌可泣的事迹还有许多。《家谱》的内容极大的丰富了中华姓氏文化的内涵,为中华传统文化“添砖加瓦”。家规家训形成的家风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他不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奠定了文化基础。

家规家训作为家族家庭家教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强调个体的修身立德,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准则相互契合;同时作为儒家道家思想的传承,家规家训形成的良好家风又充满了家国情怀,与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紧密相连。

秦姓委员会.jpg

我们从秦氏家族看家风家规家训的当代社会价值,就是要从优秀的家风家规家训文化当中汲取营养,为更好地开展家庭道德建设提供借鉴,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家风家规家训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强化中华姓氏文化的滋养,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充分发挥家风家规家训的教育引导作用。

从三个角度分析:

一是文化角度,家风家规家训文化凝聚着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传承着精神基因和伦理品质,通过以文化人建设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引领好社风。

二是教育角度,家风家规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大多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接近家庭,贴近社会,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传承,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拿秦氏家族来说,《家规家训》重在正面引导教育子孙“何为”“何不为”“如何立身为国”。

三是拜祖角度,拜祖是让人有仪式感、尊重感、更是让人有感恩有责任;也是为了记忆、传承、发展、发扬先人的优良品质和优秀文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全面阐述,通过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深刻表述,开启了进一步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新征程,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

秦姓委员会2.jpg

如今,这些家风家规家训的功能已远远超出对其家族的教化作用,而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全面整理挖掘我国传统家风家规家训的积极因素,提炼文化精神,做好传承工作,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具体化和实践性。使中华姓氏文化在实现中华“复兴梦”中发挥重要作用。

秦氏家族检身正己、修身自省的良好家教家风,不仅在封建社会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厚重的文化”来支撑。而优秀的传统文化离不开“百家姓”家族文化的提炼。秦姓家庭家族在其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人物,在其中发挥了促进作用。

秦姓委员会6.jpg

第一、由家而族。天下秦氏一家人,秦氏家族的人数并不是最多的,全国共有415万人+海外约10万人共多425万。但家族一开始就有非常高远的立意,家庭文化与整个族群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由家而族、长远考虑。一个家庭的兴衰很可能是偶然,一个族群的兴衰就可以自觉控制,能够自主创造,能自我把握。   

第二,秦氏家族自我管理的方式,实际上是一个浓缩的国家的管理方式。秦氏家族有《家训》《家规》,包涵德智、精神、心灵、意志、信念,家国情怀。如果《家训》是文教德育,为家族树立道德的标准,那么《家训》就是家法、家规、族治,为整个家族的成员设立共同的行为底线。所以它是内外兼修,显性和隐性的自我管理相结合。   

第三,秦氏家族提供的家国文化对现代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为现代社会的实体健康提供了有利的经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要使自上而下的社会治理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响应相结合,在德智和法制之间找到契合点,需要找到桥梁和中介,家族、家庭、学校、社区、村委就是这样的中介。

第四,井沟村秦氏家族建立了读书机制。不仅要求族人熟记《家规家训》,还计划从读《论语》开始,逐渐把《四书五经》《道德经》《金钢经》等读完、反复读、讲解与讨论相结合,学以致用,为建设“特色村庄”打下良好的文化底蕴。

秦氏家族家庭家教家风------家规家训的作用和意义就在于:

一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是一个小家对大家的贡献。中华民族由无数的家庭、家族组成,中国的姓氏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血脉。延续的是历史,沉淀的是价值观。《家训》《家规》等家风文化,是现代版的《四书五经》和《道德经》《金钢经》,是历史版的“章程”“准则”“条例”,蕴含其中的价值观不仅仅是一个小家和家族的根脉,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灵魂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集体乡愁。   

二是具有久远的传承力,是一支血脉对国脉的贡献。中华文明五千年刚而不折、走而不失、一脉相承,是因为有深沉的内在力量。秦氏家族家规家训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血脉的延续,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家族的延续,国家的兴盛离不开家庭的兴旺。

三是具有巨大的推动力,一个家族对民族的贡献。今天我们探讨秦氏家风的目的,在于发掘中华姓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挥历史遗产的现实作用,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中华姓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今天全体国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历史观和现实观的落实。

河南·郑州·巩义市·康店镇·井沟村秦氏家谱传承的家规家训形成的秦氏家风已经影响了村风,这种良好的“村风”已经被秦家后人扩散到了全国各地,影响着身边的人。鉴于此河南秦姓委员会决定2019年1月5日在巩义市召开年会。这是对井沟村秦氏家族的褒奖,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让每一个姓氏良好家风的传承与中华百家姓的姓氏家风传承,汇聚成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他深刻的影响了全体中华子孙,让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百年梦想”的进程中,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作者简历

秦保平,男,1961年10月19日生,1980年12月到2000年2月,在巩义市农业银行工作。2000年3月至今创办经营了郑州市费尔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期间2019年3月至今在河南秦姓委员会做兼职工作,负责秦姓文化研究。

上一篇:三晋孙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海曦:修谱先修德

下一篇:马武举:马姓源流新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