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武举:马姓源流新探
姓氏源流是一个姓氏的根本,它体现着这个姓氏的起源与发展,它不但是姓氏文化研究者关心的问题,更是这个姓氏群体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于马姓的起源与发展,我们的前人及许多姓氏文化学者都作过较多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些年来,随着历史学、文献学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考古学的一些新发现,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关注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是姓氏文化研究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追根求源的科学精神使然。本文试将马姓源流研究的新情况加以梳理,供马姓文化研究者参考探讨。
一、关于马姓远祖(血缘始祖)
血缘始祖就是有血统关系的最早祖先。血缘祖先可能有很多,较远的可以称为远祖,较近的可以称为近祖,最早的是血缘始祖。
关于马姓的血缘始祖,传统的观点认为是黄帝。黄帝与其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玄嚣,亦名少昊,小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是颛顼。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所载。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孕生子大业(即皋陶),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便赐他嬴姓,并把本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因此,马姓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也就是说马姓为黄帝后裔。
另外有一种说法,认为马姓的血缘始祖是伏羲,马姓是伏羲后裔。据上古氏族部落史研究证明,早于黄帝部族前有很多部族存在。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黄帝统一中原之前,中华大地上早已有了众多的相当文明的族群文化。如,在古中华文化中心区域——黄河中游流域——中原地区的考古遗址中,有位于中原中部(河南地区)的裴李岗文化(距今8000年至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左右);还有位于中原西部(陕西、甘肃地区)的老官台文化(或称大地湾文化,距今8000年至7000年左右)、半坡文化(距今7000年至6000年左右);有位于中原北部(河北地区)的磁山文化(距今8000年至7000年左右);也有位于中原东部(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距今6500年至4500年左右)、龙山文化(距今4350年至3950年左右)等。不仅如此,在远离古中华文化中心地区的考古遗址中,也发现了毫不逊色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文化的大中华的其他各种文化。如,位于大中华南部(浙江、江苏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至5300年左右)、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年至5300年左右)、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200年左右);位于大中华北部(辽宁、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左右);位于大中华西北部(甘肃地区)的大地湾文化(距今8000年至7400年左右)、马家窑文化(距今5330年至4050年左右);位于大中华西南部(长江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距今6400年至5300年左右)、三星堆文化(距今4500年至3000年左右)等。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在黄帝部族(对应的是距今大约4600年至4000年之间,即龙山文化时期)之前已经有部族存在,东夷部族便是。东夷部族以太昊为首领,早于炎帝,更早于黄帝部族。太昊即伏羲,为三皇之首,是人文始祖(伏羲时期相对应的考古发现应该是裴李岗文化时期,即距今8000年至6000年的时期)。在汉代及其以前的历史典籍中,伏羲一直处于中国上古史的首席地位。有关伏羲的事迹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尚书》和《易经》等书,后在历史史籍中多有记载。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为《史记》补撰《三皇本纪》,进一步确立了伏羲在中国历史中“人文始祖”、“一画开天”的地位。相传伏羲的母亲是华胥氏,父亲是雷泽氏。赫胥氏、华胥氏均是燧人氏裔民,他们均由青藏高原东迁而来。据唐代司马贞在《补三皇本纪》中所述:“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太平御贤》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庖牺即伏羲。”《春秋世谱》中载:“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这说明,伏羲、女娲是一母同胞,其母确是华胥。对华胥在生伏羲、女娲之前误入雷泽之事,传说是飞虹两次从天而降受孕。一次是华胥在睡中时,一道虹光从天而降受孕生伏羲,另一次是在两年后(一说15年)飞虹又从天而降,盘在正睡的华胥身边说:“吾乃上苍天神,雷泽干涸,池塘是我五百年前下界时留下的一只脚印。凡入我脚印女子,便受孕有身,前年你误入雷泽,受孕生出这个儿子,今天我再给你送来一女孩,待他们长大后,结为夫妻,生儿育女,繁衍人类。”说毕,那飞虹飞天而去,不几天,生下了女娲。华胥的母亲黄河见此,顿时火冒三丈,恼怒万分,一气之下,决堤放水,把华胥母子三人连那个雷泽大脚让大水淹没冲毁了。于是,洪水漫世,伏羲女娲不得不漂流,天下只有他们兄妹二人,又不得不兄妹结婚。
有古籍中说,伏羲是蛇身人首。但经历代科学家考证,人类发展史上无“人首蛇身”之说,因此,认为“蛇身”即身上纹有蛇形或饰有蛇形标志,证明他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在发展的过程中,他兼并了许多氏族,为加速融合搞好团结,他在蛇图腾上不断加添了其他氏族图腾上的一些特征,演变成了龙图腾。
关于伏羲的名号,说法有多种。《辞海》上对“伏羲氏”的解释为: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一说伏羲即太昊。太昊,似为帝号,对太昊的解释亦作太皓……即伏羲氏。也有的学者认为,伏羲与太昊是两个人,到了汉代,《汉书·律历志》载刘歆《世经》,才将太昊与伏羲合体,成为一个人。也有的学者认为,伏羲作为上古时代的氏族和部落首领,他的名号既是个体,也是氏族和部落群体的代称。因此,伏羲、伏羲氏、伏羲氏族并不是一回事,伏羲就是第一个叫伏羲的那个人,即做了“三皇”的第一皇的那个人叫伏羲。然后以他命名的这个氏族经过不断繁衍,形成一个新的氏族叫伏羲氏。伏羲氏然后又继续分支和繁衍,形成一个庞大的伏羲氏族。还有的学者认为,伏羲是一个上古时代的传说人物,具有强烈的神祇色彩,其神性大于人性,不赞同把伏羲落实为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作为东夷部族的首领,太昊(伏羲)传于少昊,又传数代,炎帝部族战胜少昊部族,后黄帝又战胜炎帝族,取得统治地位。有学者认为,东夷部族的后裔伯益,在帝舜时任官,被赐赢姓,其后又洐生出秦、李、赵、马、江、徐、黄等众多大姓。有学者认为,司马迁把少昊、东夷部族伯益说成是颛顼的后代,这是《史记》一误。
据说,蚩尤也当过东夷集团的首领。相传,5000年前,东夷集团的首领蚩尤曾在炎帝的朝廷中享有很高的地位,他英勇善战,打败共工部落后,发动了叛乱,以致驱逐了炎帝,迫使炎帝向北逃避到河北涿鹿一带。战败的炎帝向黄帝求援,炎、黄组成强大的联盟,与蚩尤领导的东夷集团再起战端,战争颇为激烈,延续了很长时间,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帮助抵抗,炎、黄部落集团统一了黄河上游、渭水流域及广大的“中原”地带,而后逐步向南、向东挺进。在向东发展过程中,与东夷集团多次发生冲突,并使之成为华夏部落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黄帝后裔颛顼为了治理东夷的九黎族人,曾长期协助少昊治理各部,与东夷人杂居,接受东夷文化,并形成新部族。后颛顼取代少昊,成为东夷部落酋长,又不断西移,才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并同炎、黄部落集团错落杂居在河济平原,逐渐取得了华夏部落联盟盟主的地位,将黄河中下游连成一片。
传说中的帝喾也是东夷人,“邑于穷桑以登帝位”,他不仅占有了黄河流域,又向南扩张到长江流域。帝喾的支族以帝尧为首的部落代之而兴,开始活动在今山西南部与黄河交接处,后来迁都陶立(今山东定陶),活动范围又扩大到今山东西南、河南东部和山西南部,是一个擅长农业和治水的部族。
少昊本是黄帝长子,颛顼本是黄帝次子昌意之子,帝喾本是少昊之孙,他们都是黄帝子孙,却又成了东夷族的首领。也许是东夷部族战败之后部族融合的结果。黄帝统一后取得统治地位,并不是把其他部族全部灭绝,而是融合后,以黄帝为主形成统一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帝子孙成为东夷族首领是有可能的。
少昊后来确实成了东夷族的首领,但少昊到底是伏羲后裔,还是黄帝之子,尚无一致说法。一说太昊传位于少昊,少昊成了东夷族首领;一说黄帝统一中国后,将自己的子孙分封到了各个部族担任领袖,黄帝之子少昊就成了东夷族的首领。这两种说法分别以司马贞和司马迁为代表。伏羲也好,黄帝也好,都是传说中的人物,有关他们的史事,为后人根据传说记载。既然是传说,难免会有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孰是孰非,我们可以不过早下结论,有赖于中华文明史的进一步研究和考古学的新的发现。
据《史记·夏本纪》载“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以赐姓曰偃”。又据《史记·秦本纪》,秦之祖先为“帝颛顼之苗裔孙(孙女),曰女修;女修织(布时),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即皋陶);大业娶少典(族)之子(女儿),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拜受,佐舜调顺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益,舜赐姓嬴氏”。从中可以得知,皋陶为偃姓,其子伯益为嬴姓,皆为舜帝所赐而得姓。而且皋陶的出生之地为偃地曲阜,为东夷族之地;另外,从女修吞鸟蛋而生皋陶的传说中可知,皋陶所属之族有尚鸟的传统,这与少昊东夷族相符,少昊在位时曾以鸟命官。《国语·郑语》中亦有“少昊之后伯益也”的说法。所以,更有可能的是,皋陶的父系来自于少昊的东夷族系,而母系则来自于颛顼帝的后裔女修。所以皋陶、伯益父子可以说是伏羲之后少昊和颛顼这两支的共同后代。但以父系为主的姓氏系统来说,皋陶、伯益父子一支的来源应归属于少昊一支的后裔。
少昊、伯益到底是伏羲之后还是黄帝之后,存有争议。但不管他们是谁的后裔,他们是马姓远祖是大家都认可的。伏羲生活于裴李岗文化时期,黄帝生活于龙山文化时期,相距二三千年。伏羲既然是人类始祖,黄帝可能也是他的后裔。确实有学者把少典及子炎帝、黄帝列入伏羲世系的,甚至连蚩尤也列入了伏羲世系。
二、关于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就是最早获得这个姓的人,也就是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得姓始祖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最早以这个姓相称的人,二是有世系可考。得姓始祖是源头,他是一个姓的起源,告诉后人我们从哪里来。
关于马姓的得姓始祖,一般认为是赵奢。马姓是由伯益嬴姓系的赵姓发展而来。周朝时嬴姓的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于赵城而得姓,后赵氏家族发展成了晋国的六大家族之一。后又在春秋末的“三家分晋”中建立赵国。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战功卓著,赵惠文王将其封于马服,称马服君,其子孙以马服为姓,后又去掉“服”字姓马(见宋邵恩《姓解》,商务印书馆,1935年;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商务印书馆,1935年;明陈士元《姓角巂》,商务印书馆,1936年;臧励龢等《姓氏考略》,商务印书馆,1921年)。
关于马服,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地名,即马服山;二说是官职;三说是驾辕的马,虞喜《志林》说:“马,兵之首也,号曰马服者,言能服马也。”“服马”一词是指古代四马战车中中间两匹驾辕马的称谓。封赵奢为“马服君”,寓意着赵奢这位股肱之臣是赵国这架国家战车上驾辕的“服马”。但作为人的封号不会直接用“服马”之名,故而改称“马服君”。我认为,马服应为地名,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北。《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九年(前270),“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與下,赐号为马服君”。《正义》:“因马服山为号也。……《括地志》云:马服山邯郸县西北十里也。”马服山就是现在的紫山。
近些年来,考古学的新发现以及历史学、文献学研究的新成果也说明,在赵奢之前,已经有马姓存在。
传说远古时曾有马师皇,为黄帝马医。据《列仙传》(卷上)说,他能识马之形气生死,治之即愈。有龙下而求治,乃针其唇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一旦,龙负之去。后世奉为兽医之祖。马师皇是否姓马,还有待研究。古时地位低的庶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只有一个干巴巴的名。这些无氏的庶人除了一部分在所属之国灭亡之后随国君以国为氏外,还有一部分人就以职业为氏。黄帝时代姓氏较少,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得姓者14人,为12姓(也有说25个儿子衍生出18姓,分化成18个胞族)。作为黄帝的马医,当时是否有姓,还值得研究,马师皇也许是黄帝马医的一个称呼,并非姓马。另外,马师也是复姓,马师皇是姓马还是马师,待考。
1986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北京市文物考古队合作,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发现了燕侯大墓,并发现两件完整的青铜器——铜罍和铜盉,在两件器物的盖内和器沿内壁上发现了相同的各为43字的铭文。经考古人员对铭文的解释,认为此文记录了周王褒扬召公太保明德贤良,对王室忠诚,册封他为燕侯,并把羌、马、驭、微等氏族,连同燕国一起纳入有周的版图,由他管辖的史实。召公是周武王的堂弟,因早年食采于召地,故史称召公,在西周初期的政局中与周公并称。《尚书》中称“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可见召公在西周初年是个位高权重的显赫人物。后来历经成王、康王,位居三公、太保之要位,与周公平起平坐。武王得天下后,最早给予召公分封就国的奖赏。
经专家研究,燕侯大墓是西周燕侯的陵墓。召公是周武王册封的燕侯,但召公本人未就国,而由其元子代之。可见,克罍、克盉铭文中的“王”指成王,墓主人“克”即召公之“元子”,也就是第一代燕侯,即召公奭的长子姬克。
武王定天下后,为了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周王朝统治,除了安抚殷商遗民之外,周政权还分封周武王的同宗、亲戚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形成拱卫周王室的屏障。史载最早一批受封的人员中,就包括周公家族的鲁、召公家族的燕和姜太公(吕尚)家族的齐。武王分封宗室子弟,往往会授予大量的殷商遗民或前朝异族,一方面用于扩充封地族人,另一方面也是便于监管。比如武王册封周公旦到鲁(今山东曲阜),同时也将殷商七族中的六族(徐、条、萧、索、长勺和尾勺)带到鲁国,由鲁国作为大家长统一管辖。武王册封燕国,同时也赠授六族前朝遗民。这六族遗民,其中就包括马氏部族。据考证,这里的马氏部族就是指商代马方遗民。商代有马方国,公族以国为氏。马方,见于殷墟卜辞(《殷墟卜辞综述》)。商代马方国的确切位置不明,据说在今山西石楼县、吉县一带。
马国是商王室的敌对国,在商武丁时期,王室曾多次发兵征讨马方,因此马方在殷墟卜辞中多次被记录。卜辞:“丁未卜,争贞:告曰,马方……河东来。”这是一则得知马方来犯的军情后占卜的辞例。诸侯背叛是重大军情,商王得知后占卜以求应对之策。卜辞:“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佑,一月。”这是商王出征马方前的占卜辞,祈求上天赐予庇佑。从这条卜辞中可以得知马方是个颇有实力的国家,商王不但亲自出征,还祈求神庇佑他顺利征服敌国,平定叛乱。卜辞:“未卜,贞:马方其围?”这条卜辞可以理解为马方被商王的军队包围。而卜辞:“生辰卜,王贞:令?取马……”很显然,商王命令?(无名)取马。以上三组卜辞从内容看似乎前后相联,从马方来犯,到商王出征马方,再到包围马方,最后攻取马方,是商灭马方的全过程。
马国估计在武王克商后一部分族人归顺了周朝,被遣入燕地,一部分大概被迫迁到了其它地方。这部分马氏部族据说成为后来的白马氐。白马氐人是氐人后裔,可能就是现在的白马藏族,他们崇尚白色,敬奉白马神,以“白马”为图腾。一部分白马人居住在甘肃东南部白马河流域,一部分白马人居住在四川北部平武县、九寨沟县等地。氐人是我国古代民族,大部分人已融入汉族,只剩下这一部分白马氐人。解放后,国家在搞民族识别登记中,把他们确认为藏族的一部分,人们习惯地称为“白马藏族”。但他们有许多与藏族不同的特征,他们一般不修寺院,不信仰藏传佛教,不放牧牲畜,不与藏族通婚;白马语音与羌语、普米语相近而与藏语稍远,在词汇上更是与藏语大相径庭。白马人有杨、王、余、田、李、葛等姓,没有马姓。而未发现藏名中的扎西、多吉、达氐、卓马”等,这应了《魏略》“氐语异于中国,姓为中国姓”的说法。白马人一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陇南的氐人。《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冄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南桃江县灰山港镇连河冲村出土铜器“马簋”,不知道是不是马国后人在迁徒过程中留下的器物。马国后人有无世系可考,目前还没有结论。也许马国灭亡后,后人为了避难,已改为他姓。
有史料说,商末许文叔五位夫人中正室为马氏,姜太公(吕尚)夫人姓马,周太师尹吉甫夫人姓马,春秋时郑国郑桓公姬友夫人姓马,并且均有墓为证。这些名人的夫人姓马,但他们的子孙应该随父姓,不会随母姓。这些夫人的父辈也许姓马,他们的世系还有待研究。
《国语》记载,周赧王时有马犯。春秋晋献公时有慕府正马丹,狄人。马犯、马丹的世系待考。
关于马姓起源(得姓始祖),虽然在赵奢之前已经有马师皇、马犯、马丹等人,但其世系还不清楚,其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这些人无后人,二是有后人可能改为他姓,三是史料有限。因此,目前还无法认定他们为得姓始祖。
三、关于马姓来源
来源与起源不同,起源是源,来源是流,源反映了一个姓从哪里来,流反映了这个姓氏大家庭有哪些成份组成。来源可以包括起源,但不等同于起源。起源是干流,其他来源是支流,它反映的是这个姓的支系。来源有这个姓得姓始祖的后人,也有因赐姓、改姓等原因而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的人。
关于马姓的来源,一般认为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出自嬴姓,为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其始祖为赵奢。也就是得姓始祖赵奢的后裔,这是马姓的主要来源。二是出自他姓改马姓,也就是由他姓改马姓而来。汉哀帝时大师、东海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累官大司徒,封扶德侯。三是出自他族改姓。主要是回族马姓。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时,创始人穆罕默德被中国古代史书译为摩诃末、马哈麻、谟罕蓦德。而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受汉族影响,采用姓氏时,遂以穆罕默德在中国的最初译音,分别以“马”、“哈”、“麻”为姓,形成了姓中重要一支,有“十个回族九个马”之说,是回族中的大姓。凡经名为穆罕默德(马罕默德、马哈迈德、马哈木、马哈马、马哈默、麻合马、马合睦、马合木、马合谋、抹合马、马黑麻)者,多以马为姓。又经名为马利克者,亦以马为姓(《回回姓氏考》、《中国回族姓氏溯源》)。元文学家马祖常,辽时雍古部人和禄冞思之后。和禄冞思,本回鹘聂思脱里派基督教(景教)长老,后加入雍古部。咸雍间入辽,道宗官之不就,遂家临洮狄道(今甘肃临洮)。其子帖穆尔越哥(迭木儿越哥)仕辽为马步军指挥使。帖穆尔越哥孙昔里吉思(习里吉斯),仕金为凤翔(今属陕西)兵马判官,始姓马氏,名庆祥,后官至恒州刺史。庆祥子月合乃(《元史》讹作月乃合),元礼部尚书。月合乃孙马润,漳州路同知。润子即马祖常,子孙世居河南潢川小南海,融入回族(《中国回族·河南回族》)。除了回族外,蒙古族中也有马姓。满族中亦有马氏,清代满族中的马佳氏,改为马姓。
近几年,随着姓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了马姓的更多来源,大大丰富了马姓文化研究的内容。这些来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赐姓与贬姓
1、晋咸和初,宗室南顿王司马宗谋为乱,成帝诛之,贬其族为马氏。
2、明初赐蒙古人阿力迭儿必失姓名曰马玉,赐蒙古人朵儿只姓名曰马惟良。
3、明初西域鲁密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人马德路丁,受太祖之聘来华,授职回回司天监监正,赐姓马,封回回太师(《宋元以来的中国穆斯林天文学》)。
4、西域回回定亦德,明洪武中入附居北京,赐姓名曰马信,为北京东四清真寺伊玛目。其子马义,中书舍人,马义子马健,光禄寺署正(《明代入附回回姓氏考》、《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
5、明天顺元年赐西域回回马黑麻姓名曰马政,进都督佥事。子孙世居南京(《南京锦衣卫选簿》、《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
6、据和龑《明代入附回回姓氏汉化考》(《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和《威海市志》(1986年)所载,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为瓦剌人也先所俘,后放归,护送之部分蒙古人留而不返,赐以镇抚头目,安插威海卫等地。明瓦剌重臣皮儿马黑麻,英宗赐姓马名克顺。子孙为回族,世居山东威海。
7、据《续通志·氏族略》所载,明时赐元人多尔济、丕勒玛帕玛,均姓马。
(二)他姓改马姓
1、唐西羌夫蒙氏,后改马氏。唐安西副大都护夫蒙灵詧(察),《新唐书》记作马灵詧。
2、据《续通志·氏族略》(商务印书馆,1935年)所载,五代时司马球,仕吴越,以御史中丞为崑山镇遏使,因家焉。子孙隐居不仕,改司马氏为马氏。
(三)少数民族的马姓
1、据唐·房玄龄等所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以及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记载,古代匈奴中有马姓。匈奴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历史上曾先后称荤粥、鬼方、猃狁、戎狄,后分化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北匈奴后来先后融入奥匈帝国和匈牙利,南匈奴除一部分人融入当地民族外,大部分融入了汉族。
春秋时狄人有马姓。戎狄人为匈奴的祖先,赤狄为维吾尔族、裕固族、撒拉族的祖先。
2、据史金波《西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所载,西夏党项人有马姓。党项人后裔就是现在四川阿坝自治州的羌族。
据袁义达《中华姓氏大辞典》(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所载,羌族亦有马姓。羌族马姓,主要分布于四川汶川。
3、据陈述《金史拾补五种》(科学出版社,1960年)所载,金时女真人之汪古氏(亦作黄?、雍古),汉姓为马。女真人历史上曾称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黑水靺鞨,是现在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祖先。马姓是现代满族八大姓(佟、关、马、索、齐、富、那、郎)之一。其先清代八族满州费莫氏、马佳氏、傅察氏、玛尔古氏、伊尔根觉罗氏、清代宗室爱新觉罗氏,八旗蒙古卡氏、蒙古岱氏、马穆哈氏,八旗汉军、“高丽旗人”马氏(《满族姓氏寻根》、《满族百家姓》)。满族马姓,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和北京市等地。
4、安徽怀宁回族马氏,始祖西域鲁穆人马依泽,宋初入华,修天文,子孙以马为姓(《怀宁马氏宗谱》、青县《马氏门谱》、《中国回族大词典》)。
据柯劭忞《新元史》(中国书店,1988年)所载,西域哈剌鲁氏后改姓马。
元散曲家马九皋及诗人、书画家马九霄,其先本西域人。祖父为蒙古西征军掳胁来华,后追随蒙古军征战建有武功,灭金后落户怀孟路(今河南沁阳),更姓马氏。后迁龙兴(今江苏南昌市),官至太平路总管。马九皋,字昂夫,本名薛超吾。九皋乃其号,后以号行;马九霄,字立夫,本名唐古德。九霄乃其号,后亦以号行。官至淮东肃政廉访司经历,子孙居今安徽怀宁等地。
元回回诗人、历史学家迺贤,字易之,本突厥葛逻禄氏(合鲁氏)。葛逻禄(Kurluk),汉言马也,故又称马易之。先祖世居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破城子)西之金山(阿尔泰山)之西。后随西征蒙古军东迁,寓居南阳(今属河南)。迺贤之祖迁鄞(今浙江宁波),子孙改姓马,世居于鄞。
元至正间进士、翰林应奉、诗人马元德,乃著名诗人丁鹤年从兄。本名吉雅谟丁。曾祖阿老丁,曾资助忽必律西征,并加入征西大军,立有军功,后入元为官。阿老丁子苫思丁(Shams al-DIn),官至临江路达鲁花赤,即元德祖。又元进士马子宪,亦丁鹤年族兄。
河南济源一带回族马姓,部分出自元末济源知事兼达鲁花赤阿老丁之后。明灭元,阿老丁自尽,子孙世居济源。
元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all Dmer Shams al-Din)第五子马速忽,官至云南平章政事。三十七世孙卜罗添赛哈智以马为姓。赛典赤·赡思丁长子、陕西平章政事纳速喇丁(Nasir al-Din)长子赛典赤·伯颜(Sayyid Ajall Boyan),封淮南王,其子察儿米的纳封滇阳侯,后改姓马,人称马哈只,即明航海家郑和(原名马三保)父。云南寻甸回族马姓一支,亦出纳速喇丁之后,本姓纳,后改马姓;纳速喇丁次子赛典赤·乌马儿,纳速喇丁次子,其后以赛为姓。曾孙赛哈智,明永乐间敕封武德将军、咸宁侯,世袭锦衣卫指挥使,后辞职隐居滇西,改姓马。回族保姓,亦出赡思丁之后。后有因世变逃避于其他少数民族间从母改姓马(《郑和家世资料》《中国回族大辞典》《中国回族大词典》)。
云南昆明回族马姓一支出元时赤水鹏巡检使马速鲁忽之后。
明西域回回亦剌思,官南京锦衣卫带棒,其子以马为姓。
明时有瓦刺回回满可帖木儿,入附授德州卫镇抚,四世孙马九思、马九锡以马为姓(《德州卫选簿》)。
明宣德中有西域回回马速忽入附,子孙以马为姓。
明有北京锦衣卫西域回回马黑麻,子孙以马为姓(《锦衣卫选簿》)。
清代内务府维吾尔族佐领玛苏哈,后以马为姓,子孙为回族(《中国回族姓氏溯源》)。
1949年前有阿拉伯人代理理,来中国青海西宁经商,娶西宁回民女为妻,子女以马为姓。子孙今为回族(《回族姓氏考》)。
回族马姓多出自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为回族第一大姓,大约占回族总人口的30%(据《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张联芳《中国人的姓名》,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青海化隆、云南迪庆回族马姓源出藏族(李仁《回族姓氏初探》,《回族研究》1993年第4期)。回族马姓,各地均有分布。
5、金永古特部人特穆尔格为金之马步指挥使,以官名为氏(《续通志·氏族略》;臧励龢《姓氏考略》;邓献鲸《中国姓氏集》台湾至大图书文具教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6、蒙古族汉姓。本姓马氏、马卡氏、马穆哈氏、毛利勒氏、明嘎惕氏、忙兀惕氏、阿克塔沁(阿格塔沁、阿格特沁、阿黑达勤)氏、阿都高沁(阿都古勤)氏、忙纳兀惕氏(《蒙古族大辞典》、《试论蒙古族汉字百家姓》、《翁牛特旗志》1993、《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1998年、《凤城市志》1997年、《成都市民族志》1993年)。
蒙古族姓撒勒只兀惕氏、阿都沁氏、忙忽惕氏(鲍玺《蒙古姓氏》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忙兀特氏(《赤峰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莽古特氏(孙晓芬《清朝前期的移民填四川》、阿嘎塔氏(《察哈尔蒙古族姓氏》,《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8辑,1989年)、芒嘎德氏、芒努德氏(奈曼·达日玛《奈曼旗蒙古族姓氏浅解》,《奈曼旗文史资料》第3辑,1989年)汉姓均有马。
河南内黄有一支马姓,是元世祖忽必律五代孙铁木黎之后。铁木黎,元末任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元亡后携五子逃往内黄马家次村,命五子各随妻姓,更名董清、李明、马能、关杰、陈俊。关姓后迁居清丰,陈姓迁居鄢陵,其余之姓仍居内黄,共有人口5000余众(政协内黄县委员会《史志资料选编》)。
据王德毅、李荣村、潘柏登《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湾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1982年)所载,元时蒙古合鲁氏有改姓马者。
据孙晓芬《清朝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所载,清蒙古人姓马穆哈氏,汉姓为马。
现在蒙古族也有马姓(《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赤峰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高勒巴干、套克同巴雅尔主编《蒙古勒津姓氏及村名考》,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年)。蒙古族马姓,分布于内蒙古呼和浩特、赤峰、阿鲁科尔沁旗、鄂托克旗、翁牛特旗、伊金霍洛旗,辽宁沈阳、凤城、阜新,以及黑龙江杜尔伯特、吉林前郭尔罗斯、河北丰宁、江苏南通、湖北荆州等地。
7、据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所载,南朝宋时高句丽有马姓。清时高丽人也有马姓,世居瓜克山(《清朝通志·氏族略》,商务印书馆,1935年;铁保《钦定八旗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现在朝鲜族也有此姓(张联芳《中国人的姓名》)。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木川马氏、长兴马氏(《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马姓,主要分布在吉林延边地区,东北其他地区及北京市等地。
8、据龚荫《明清云南土司通纂》(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年)所载,清时丽江府古鼓(今丽江西北)土把总为马姓,系藏族。
四川西昌藏族汉姓,本姓务礼(《西昌志》1996年);石棉藏族马姓,本姓旦班(《石棉县志》1999年)。四川冕宁城厢镇藏族马姓,其先清四川冕宁县大村土百户,始祖名也四噶(也四葛),其子马开文始以马为姓;又冕宁城厢镇藏族马姓,其先清冕县中村土百户,始祖名歪即噶(歪即葛),其子马成鹏始以马为姓(《中国土司制度》,《冕宁县志》1994年)。
现在甘肃天祝马姓,源出藏人马协(一称马琦或马加)部落名(张联芳《中国人的姓名》,《天祝藏族自治县概况》,甘肃民族出版社,1985年)。
现在藏族亦有马姓(杨生华、杨德汉《景泰姓氏知多少》,甘肃景泰县八道泉乡文化站,1995年)。
藏族马姓,主要分布在四川冕宁、西昌、石棉,以及青海化隆,甘肃肃南、天祝,江苏南通等地。
9、据《四川广西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所载,彝族尼木氏汉姓为马。现今彝族亦有马姓(《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胡庆钧《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东川市姓氏》,云南东川市志办)。据《四川贵州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所载,四川凉山彝族黑彝家支有马姓。云南昭通等地彝族马姓,本姓母贺(《昭通市志》2000年)。四川西昌彝族马姓,本属玛、井、宇毕、拉马、吉俄、马丙、马别、伊比、马海保、阿说拉马、马海鲁基、马海甲八、马海甲拉等氏族(《西昌市志》,1996年)。四川米易彝族马姓,属尼肯、依比、阿摩惹石、拉合惹耿、里菠惹时、立乃惹所、帕昌惹时、史乃惹石等氏族(《米易县志》,1999年)。彝族马姓,主要分布在云南昭通、弥勒、红河、元江、巧家、石屏、彝良、屏边、鲁甸、宣威、麻栗坡,贵州清镇、毕节、黔西,以及四川西昌、米易等地。
10、据《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所载,拉祜族黑苦聪人比地氏,汉姓为马。拉祜族马姓,主要分布于云南金平等地。
11、据严汝娴、陈久金《普米族》(民族出版社,1986年)所载,普米族巴洛瓦支氏,汉姓为马。
12、据李克郁《土族姓氏初探》(《民族研究》1982年第6期)所载,土族马希江氏,汉姓为马。土族语称马姓人为马锡江·孔,意为“有一百匹马之人”(张联芳《中国人的姓名》)。土族马姓主要分布在青海西宁、互助、民和等地。
13、据和国才《独龙人的姓名》(《民族文化》1983年第3期)所载,独龙族姓氏马库氏,汉姓为马。
14、据李近春《纳西族的人名和姓氏》(《纳西族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所载,纳西族古四大氏族之一梅氏族,后以马为姓。
15、据张联芳《中国人的姓名》所载,壮族马姓出自养马人,以职业为姓。又说,壮族马姓其先人是以狗为原始图腾的氏族,狗的壮语音近马,因以为姓(李锦芳《壮族姓氏起源初探》,《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壮族马姓,主要分布在云南屏边、文山、富宁、麻栗坡以及广西东兰等地。
16、据《阿昌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和张联芳《中国人的姓名》所载,阿昌族喇米杨氏,汉姓为马。部分马姓阿昌人,其先本回族。阿昌族马姓,主要分布在云南梁河、潞西、龙陵等地。
17、云南寻旬苗族马姓,本姓卯娆供、卯娆知(《寻旬回族彝族自治县志》1999年);云南屏边苗族马姓,本姓卡壤(《屏边苗族自治县》,1999年)。贵州威宁苗族马姓,本姓卯娆、蒙嚷(《贵州省志·民族志》);贵州赫章苗族马姓,本姓卯让(《赫章苗族》)。据李廷贵、张山、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所载,苗族姓孟由氏,汉姓为马。今苗族亦有马姓(乌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商务印书馆,1936年;《四川苗族傈僳族傣族白族满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苗族马姓,主要分布在湖南新晃、麻阳、邵阳,重庆南川,贵州威宁、文山、赫章、丹寨、福泉、普定,云南永德、客川、寻甸、屏边、巧家、富宁、禄丰、彝良、巍山、鹤庆、麻栗坡等地。
18、侗族亦有马姓。据杨明兰《从杨姓家族制度的特点看侗民族族源》(《侗学研究》1998年)所载,贵州黎平肇兴地区马姓分自陆姓。侗族马姓,主要分布在湖南新晃、贵州玉屏等地。
19、据《黎族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和潘先、李其芬《陵水黎族风水见闻录》(《陵水文史》第4辑,1989年)所载,黎族有马姓。
20、据黄钰、黄方平《瑶族姓名研究》(《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所载,瑶族有马姓。
21、据《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概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所载,布依族有马姓。布依族马姓,主要分布在贵州黔西、贞丰、镇宁、关岭、六枝、紫云等地。
22、据《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哈尼族有马姓。哈尼族马姓,主要分布在云南勐海、红河等地。
23、据《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佤族有马姓。佤族马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沧源。
24、据《沿河县土家族姓氏》(贵州沿河县志办)所载,土家族有马姓。唐末五代时土家族六大姓(彭、田、覃、向、冉、马),首领世袭统治地位。土家族马姓,主要分布于湖南永顺、广西南宁等地。
25、据《撒拉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所载,撒拉族有马姓。撒拉族马姓,主要分布于青海西宁、循化等地。
26、据《保安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所载,保安族有马姓,取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之首音“穆”之谐音为姓(张联芳《中国人的姓名》)。保安族马姓主要分布于甘肃兰州、积石山(县)等地。
27、据马自祥《东乡族》(民族出版社,1987年)所载,东乡族有马姓,取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之首音“穆”之谐音为姓(《“撒尔塔”与东乡族族源》)。东乡族马姓,主要分布于青海西宁、东乡族自治县等地。
28、维吾尔族有马姓。
29、白族亦有马姓(《洱源县志》1996年)。白族马姓始祖马合牟是汉族,祖籍南京句容,后迁河南,又迁大理洱源,近六百年与白族通婚,接受白族文化,祖辈认为是白族。白族马姓,主要分布在云南昆明、耳源等地。
30、傈僳族汉姓有马。据《怒江民俗文化·图腾崇拜》所载,傈僳族马姓出自然扒氏族,即马氏族。傈僳族马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永德、巍山、瑞丽等地。
31、景颇族汉姓有马。据《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一)及《瑞丽市志》(1996年)所载,本姓木然氏(木染氏),汉姓为马。
32、据《富宁县志》(1997年)所载,仡佬族有马姓。仡佬族马姓,主要分布于云南富宁、麻栗坡等地。
33、据《黑龙江省锡伯族姓氏》、《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所载,锡伯族有马姓。锡伯族马姓,主要分布于辽宁锦州。
34、据邓波《俄罗斯族》所载,俄罗斯族汉姓有马。俄罗斯族马姓,主要分布于新疆。
35、马海德,中国籍美国专家,曾任卫生部顾问,已故。美国布法罗布人,祖籍黎巴嫩。本名乔治·海德姆。其姓海德姆,阿拉伯语意为马,因以马为姓。
据不完全统计,除汉族外,有36个少数民族有马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本民族本身就有马姓;二是有本姓,其汉姓为马;三是由少数民族姓氏改马姓。
由此可见,马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马姓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除了他姓他族改马姓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马姓改他姓的。宋时有辽人马植,仕辽为光禄卿。因与辽皇室不睦,向宋进联金灭辽之仪,以功赐姓名曰赵良嗣。明代航海家郑和,原名马文和,小字三宝,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十二岁入燕王府为太监。燕王起兵靖难,战李景万于郑村钡(今北京东坝),三宝从战立功,赐姓名曰郑和,升内官监太监。后以其侄马赐为嗣子,改名郑思来。明正德中赐指挥马定朱姓。
马姓全国人口约15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18%,排第13位.约44%分布在河南、甘肃、河北、山东、宁夏五个省、自治区。28%分布在陕西、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陕西六省(《中国姓氏·三百大姓》)。
马姓源流虽然是姓氏文化研究中的小课题,但却是马姓文化研究的大课题。虽然历朝历代对此都有过研究,但都是建立在既有资料基础之上的。随着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研究工作的深入,姓氏源流研究也会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料,内容也将更加丰富,成果也将更加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