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专家论谱 >> 浏览文章

牛兰学:编好河北馆陶牛氏家谱,让牛氏文化代代传承

时间:2024/7/10 10:59:45 发布:新闻编辑部

编者按:本文系牛兰学先生专门为第九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撰写的论文,原标题是《祝福牛氏文化代代传承——首部牛氏家谱编写感想和体会》。

内容提要: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人有传。这是我国古代一整套完整的修史制度。家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来源,是实现中国梦的一种文化原动力。每一个名字都需要铭记。从严肃、单调的家谱里能够体会到活泼、丰富的牛氏文化,借以对牛氏文化进行普及和宣传。河北馆陶·平堡-蔺寨首部《牛氏家谱》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或是探索。祝福牛氏文化代代传承,代代传承牛氏文化;牛氏文化弘扬光大,弘扬光大牛氏文化!

百家姓书库牛姓.png

记得是2006年11月23日,在凤凰古城一家书屋,我发现一本百家姓书库的《牛》一书,作者是无言和牛思涌(勇),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当即购买了10本,回来发给了几位牛姓人士。尽管它没有其他大姓书籍那么厚,只有小开的百余页码,但却是我初次接触系统的牛氏文化。我详细翻阅一遍后,因为工作忙的原因把它放在了书橱,但是,牛氏文化的种子却种在了我的心田。

每一种姓氏都是故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盛世修志,以史为鉴;太平修谱,追思前贤。泱泱华夏,绵绵子孙,溯本求源,不忘初心。追思先祖之业绩,感念先祖之功德。编修家谱兮以企永志,赓续血脉兮义不容辞。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人有传。这是我国古代一整套完整的修史制度,也是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载体。家谱作为中国人记录家族历史、寻根问祖的重要文献,已经有约3000年的历史。与记录国家大事的历史文献不同,家谱是中国民间最平民的文献,也是后世一窥时代风俗的珍贵人文资料。编修家谱是维持家族凝聚力、满足中国人“寻根”传统情结的重要方式,牵动着无数中国人“血浓于水,叶落归根”的情结,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家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来源,是实现中国梦的一种文化原动力。

面对家族神轴,每年我都会一个人久久发呆,思绪万千。县志记载,因灾荒、战乱,馆陶县大多村庄为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民而来。我想象着始祖牛起林携领妻子,牵着两个儿子牛明珠、牛明好的手,奉诏千里迢迢来此定居。其实,我疑惑。从那时至今(2024年)已经620年,大多迁民已经传二十三世左右(约27-35年为一世),而我家神轴仅仅记载十世,传十三世,大约为350年,这是为什么?据此,从时间推断应是1674年前后康熙(在位1662-1723年计60年)年间才开始记录宗轴,还是这时不知从何处迁来?还是其他原因?因为没有家谱记载,也难以找到更多史料,我眼巴巴凝视着神轴上那一位位神圣的先祖名字,却不知道他生活的具体年限。更有他们的家室(夫人),仅仅写着如郭氏一般,郭只说明她的父辈家姓郭,女人们代代都没有名字。他们的生卒年月、他们一生如何生活、他们干了几件事情……所有这一些都成为千古之谜,我们无法解开,真的永远无解。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年年上供、上香、磕头、祭拜,那袅袅的青烟和贴地的心脏,会沟通我们与先祖的真诚,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远福佑子子孙孙。确切的信息说,七世以及以前的祖茔(坟)地在平堡村北的路边,大约1940年代还在,后人还去祭奠烧纸,如今已经没有坟头,只有各自分支的墓园,使人追忆、缅怀。

以家族宗亲为依托的姓氏文明已经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研究家谱,既能了解一个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轨迹,又能了解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家谱同历朝历代编纂的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正史、方志互为补充,互为印证,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共同展现出中华文明绮丽的风光和夺目的风采。

呜呼!水流千里不息者,以源长也,木生百尺滋长者,以本之固也,人之生生不息者,以祖功之厚且深也。水与木本无情之物,有源有本固天然也,人乃万物之灵长,应铭记其祖功之厚且深,自然自觉是也!每届年关,悬挂神轴,以叙亲疏,慎终追远。如果再过百年,后辈面对神轴,依然有吾之困惑,既无年代,也无事载,实乃我辈之失职矣。于是,2023年5月,商定编写家族首部家谱,在神轴外,记录牛氏家族成员生卒年月、生平简介等。把凡是能够找到的历史资料,尽量录之。除平堡牛氏、蔺寨分支外,增加了蔺寨后街、蔺寨前街牛氏两家内容。一年多来,经过牛氏家族各个支族的共同努力,初稿完成。因世系较少,内容略显单薄,于是增加了较多的有关牛氏文化内容,虽今不能续接谱系,但同为牛氏后人,以宣传、普及牛氏文化,激励后人,是一个创新。还望后世有心人完善、补充,每20年左右补正一版,不断接续为盼。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今我辈群策群力,牢记使命;去伪存真,略古详今;彰往昭来,众手成谱。以期告慰列祖列宗,维系血缘亲情,激发爱乡之心,鼓满家国情怀。亦望后世同心同德,奋发上进,光大传统,善作善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每一个名字都需铭记

牛氏家谱》谱系编写历时十四个月基本完成。感谢家族各位编辑,感谢牛兰印、牛振文、牛子堂等参与催促和提供各种资料等,甚至一句谢谢倒显得过于轻飘了,但是我是真诚的。

从2023年5月开始,我就征求部分家族成员意见,得到一致同意后,编写工作就悄悄正式开始了。首先向牛氏家族各分支下发微信和电话通知,要求提供家族详细资料。大约半年后,资料陆续发来,我开始整理。今年初,我考虑编写实在不易,就想扩大范围,又向平堡村牛兰印、牛兰斋等、蔺寨前街牛子堂、蔺寨后街牛振文等发去微信和电话通知,索盼提供家族详细资料,最终本谱(书)收入两个村约1300位牛氏宗亲入谱。我则参考牛氏书刊和网上关于牛氏最新研究成果,编写其他有关牛氏文化的内容并着手整理自己早前创作的家族故事。本谱摘编和引用了几十期《牛氏文化》(主编牛思勇、牛金堂、牛建东)发表的宗亲的原创作品中的部分观点、内容;参考和采用了《中华牛姓》(牛金堂编著)《牛》(作者无言、牛思涌)的观点和内容;摘编了网络上部分有关牛氏文化的研究成果。有的地方标注了原作者姓名和出处,有的因为是综合资料没有一一注明,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向提供家谱资料的所有宗亲深表谢意。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无法顺利完成。

牛氏文化.png

就这样,我主编的《牛氏家谱》初步完成,实际也可以说增写了中华牛氏和牛氏文化两部分内容,合成一部印刷的目的是想让牛氏宗亲,从严肃、单调的家谱里能够体会到活泼、丰富的牛氏文化,借以对牛氏文化进行普及和宣传。我觉得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或是探索。

这实在是一项繁琐、无趣、累人、不讨好、甚至得罪人的事情,当然也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有时为了考证一句话或者得到一个数字需要等待几个月时间,有时为了引用准确或者平衡多个说法需要互相翻看多渠道文字。由于每人对于这件事情的认识和心态异样,催促急,则材料简略,催办缓,则能拖就拖。大部分提供的材料并不完全。有的则不愿详细提供,有的则自愿草草应付。待家谱印好后,又可能埋怨你多我少、你详我略、你假我真、你清我楚等等,一人难称百人心、众口难调是也。一年多下来,每个月我差不多都会有连续十几天,不管酷暑或寒冬,坐在电脑前孤独地整理资料,有的资料是版权保护不能复制粘贴的,要么付费,要么自己打字,有的资料是凭空想象难以直接引用借来的,要么不要,要么个人改编……在这里我尤其感谢牛金堂先生,他把我收集的谱系资料,按照家谱惯例利用月余时间进行了重新排列,使得整部家谱规范、实用。同时,他还对许多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还有牛振合先生、潘永生、牛兰君等先生对初稿认真审阅后提出了意见、建议,潘永生先生还为风俗部分提供了许多难得的资料。张莉、崔艺进行了认真的校对。他们的意见、建议对于本谱高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不管怎样,家谱总算完稿。也可以说是初稿、草稿、是引玉的一块“砖头”,盼望引来“真玉”。毫无疑问,由于种种原因,本谱还有许多疏漏错误、挂一漏万、不妥表述、详略不适等等,还望大家多多海涵,还望大家批评指正、补充完善。如果因此,激起大家讨论家谱、续写家谱、再版家谱和宣传、研究牛氏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那实在是一件好事。

期盼再次出版或者再次修谱时,不管谁做都一并完善更改,那时必然有一本更好的《牛氏家谱》呈现在宗亲面前。正像我在《总序》里写道,还望后世有心人把自己家谱年年编修,把宗族家谱及时完善、补充,至少每20年左右补正一版,也有民间修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之说,总之,不断接续为盼。祝福牛氏家族、牛氏文化兴旺发达。

每一种文化都要弘扬

2011 年 11 月11日-14日,牛氏文化研究活动30 年庆典在河南省济源市召开,我应邀和兰君沿卫河(隋唐大运河)溯源而上,穿行太行山,从卫河尾来到卫河源头参加了大会和相关活动。有 22 个省、市、自治区的 300 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可以说盛况空前,是世界上“最牛”的会议(牛姓最多)。会议总结了30年来牛氏文化研究工作发生的变化和研究成果,表彰了先进个人和集体。我向大会捐赠了拓荒牛黑陶雕塑和《陶山》期刊。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进行报道,大大激发了牛氏家族参与文化研究的热情和爱国情怀,在全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我由此结交了众多牛氏研究大咖,对研究有了更深刻认识,期待更进一步。

再后来,由于工作变动,我有了一些闲暇,和牛氏文化研究精英交流则更多了一些。2012年6月8日,中华牛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牛思勇等6人,在我和兰君、临清牛士金等陪同下来到馆陶县视察指导,参观了博物馆等,进行了研究交流。6月9日,冀鲁边区牛氏宗亲联谊会在临清烟店镇牛张寨村召开并研讨牛氏文化研究筹委会,我和兰君、武维华、牛地等参加。拜谒了陶山牛大佬墓园和牛氏祠堂。2014 年 4 月26日,中华牛氏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郑州侯寨西胡垌举行。我和兰君应邀参加并捐赠了黑陶拓荒牛以及《陶山》期刊。全国2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推选牛宁为会长,牛中民为常务副会长,牛金堂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和《牛氏文化》总编辑,牛向阳任副总编辑,牛恒涛为编辑室主任,牛建东任编辑等。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聘任我担任《牛氏文化》顾问。十年来,我顾和问不多,《牛氏文化》却发表了我许多文学作品,我也从几十期《牛氏文化》中获益不少。如说贡献,只为各种活动捐款约千余元,捐赠书刊五百余册,还有几件黑陶等。惭愧,远远不够。

中原姓氏寻根牛姓.png

这几年和牛氏宗亲交流增多,友谊日深。2019年8月23日,河南省洛阳宗亲牛新宇等4人,参观《陶山》编辑部并进行学习交流。2020年10月25日,参加《牛氏文化》孝文化征文,我的《把孝道代代相传》荣获牛氏文化征文二等奖,并获奖纪念品。2021年3月31日-4月1日,我和兰君应邀参加在河南省尉氏县举办的中华牛氏文化研讨会,来自全国约300人打锅牛后人参加。河南省姓氏研究会牛姓委员会会长牛保平等出席。我向会议赠送200本《陶山》和《运河纪事》等书刊。4月1日参加了在河南省尉氏县锦被岗举办的中华牛氏祭祖大典。来自全国约400人十八打锅牛后人参加。2021年12月12日,我和兰君应邀参加在山东临清市烟店镇牛张寨召开的“纪念牛氏文化研究四十一周年暨文物保护座谈会”,来自河南、河北、安徽、山西和山东等五省11市县的牛氏文化研究组织和代表人物等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牛氏文化》主编牛金堂主持。会后,牛金堂先生约我为其编著的《中华牛姓》一书作序,年底遵命完稿题目为《唯解韶光勤耕耘》,先后被《牛氏文化》《牛氏文化在线》《新邯郸》《采风网》转载。2023年3月16日,我和兰君等为17日河南焦作牛氏祠堂举行牛氏文化博物馆揭牌仪式发去贺信表示祝贺。祝福牛氏文化博物馆馆藏丰厚,稳镇豫南。2023年11月24日,接待来自河南的牛亚丽、牛二魁和山东的牛士金宗亲来馆陶县考察。随着退休日子的临近和到来,我想修编牛氏家谱的心情日益迫切,终于在退休时破土发芽。

2023年4月21-23日,我约赵树新、马月起、王西军3名同志并联系邱县潘永生先生等自费参加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在郑州老家河南家谱馆(河南省档案馆四楼)举办的“家谱编修培训班(第十期)”。经考核成绩优良,荣获家谱编修师资格,获颁培训合格证书。参加培训的约百余人,来自全国各地。我向家谱馆和培训班捐赠了《运河纪事》《母亲的纺车》《陶山花语》和陶山期刊等,魏怀习、杨文杰等领导还颁发我捐赠证书。此次培训班认识了牛振合副院长、宗亲。所有这一切,都为我编写《中华牛氏·牛氏家谱》等提供了基础和坚强的后盾。

中华牛姓.png

《牛氏家谱》一书摘编和引用了几十期《牛氏文化》(主编牛思勇、牛金堂、牛建东)发表的宗亲的原创作品中的部分观点、内容;参考和采用了《中华牛姓》(牛金堂编著)《牛》(作者无言、牛思涌)的观点和内容;摘编了网络上部分有关牛氏文化的研究成果。有的地方标注了原作者姓名和出处,有的因为是综合资料没有一一注明。牛金堂、潘永生先生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马耀信、张平先生泼墨题字,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向提供家谱资料的所有宗亲深表谢意。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就无法顺利完成。由于作者能力、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望各位读者海涵,同时,还望后世有心人完善、补充,再出有关牛氏文化、家谱研究专著新版为盼。我们盼望馆陶县牛氏家族都能够编出自家分支家谱,也愿意同全国各地牛氏宗亲交流牛氏家谱和牛氏文化的研究成果,共同弘扬、光大牛氏文化。

祝福牛氏文化代代传承,代代传承牛氏文化;牛氏文化弘扬光大,弘扬光大牛氏文化!(这是作者主编首部《牛氏家谱》撰写序言、后记等文字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作者简介

牛兰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邯郸市作协副主席兼《陶山》创刊首任总编辑、研究员、客座教授、高级政工师、创意写作师、家谱编修师等。曾出版和主编散文集《听花开的声音》《母亲的纺车》《运河纪事》等20余部。多篇散文入选各种选本和地方中小学语文读本,先后荣获全国冰心散文奖、林非散文奖、全国志愿文学奖等。主编《陶山》10余年出刊46期印发约20万册,荣获中国最佳地方文学名刊、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理事单位、河北省首个县级作协全国先进集体等。馆陶县获授河北首个、全国第19个“中国文学之乡”。

上一篇:焦连法:以家谱和宗祠为例,谈谈家族文化

下一篇:牛兰学:火中抢轴,记录家族世系;珍贵地契,承载家族荣光

相关内容